03.03 南京為什麼沒有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augustine1992


南京為什麼沒有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這是一道具有前瞻性的話題,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區域平衡因素。南京是華東地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綜合實力次於國際大都會上海市。本區域除了南京、上海外,還有兩個強者是全國經濟十強的蘇州和杭州。

如果將南京列為國家中心城市,同區域的蘇州、杭州就會喪失平等競爭的機會,即使蘇州是省內城市,可也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關鍵期。而杭州則是和南京處於同一規格,若南京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杭州務必也能成,這樣的話那華東地區就有三個國家中心城市,顯然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我認為這是區域平衡因素。

資料圖為“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國家中心城市是中華復興的重大戰略佈局,當前全國僅有九個城市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建設,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鄭州、西安、武漢、成都。

看鑑襄陽


國家中心城市需具備1.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能帶動區域發展。3.符合國家戰略佈局。

先看3,目前九大中心城市除直轄市外的其它五個中心,西安是西部,鄭州武漢是中部,成都是西南,廣州是南部。那麼東部發達城市南京杭州同是副省級省會,為什麼不是國家中心城市呢?

說說1,最少要求的是副省級省會城市以上,這就排除了深圳、青島、大連、蘇州等發達城市。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項能達標的很多,畢竟中國是文明古國。經濟要有區域影響力,不是全國排位賽,比如西安在全國排名並不靠前,但是在西部一枝獨秀。南京杭州地處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影響力就顯得不是很突出。

最後說2,經濟中心不突出帶動區域發展的作用就有限。比如杭甬經濟圈,杭州寧波是雙核,互相影響,誰能帶動誰?南京在江蘇也帶不動蘇錫常,相對落後的蘇北又太遠,所以南京杭州都不是國家中心城市。但是南京能帶動江蘇的鎮江揚州和淮安部分地區,又帶動了安徽的蕪湖馬鞍山滁州和宣城四市,形成了一體化程度很高的南京經濟圈。所以國家給南京‘’長三角及華東唯一特大城市‘’僅次於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漂飄12


南京肯定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而且過去、現在本身就是。1、南京是中國最發達區域,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的頭號副中心城市。中國最富裕省份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兼領安徽省中心城市2、解放軍東部戰區所在地,具有重要軍事戰略地位。3、南京是我國最重要科教中心之一,有世界一流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幾十所高校是中國甚至是世界學子求學的重要城市之一。4、南京是京滬通道、滬漢蓉通道的咽喉之地,長江江海直通巨港。綜上所述,南京是我國政治、軍事、經濟、交通、科教文衛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現在所謂的建設國家中心又在搞平衡,但是不能你承認與否,南京過去、現在是國家中心城市,將來更是。


不會遲到的人


個人覺得,所有不以提升城市級別為標誌的各種中心城市,統統都是耍流氓。要麼滿足某些地方一小撮人的意淫心理,要麼是某些別有用心的利益群體比如房地產開發商的陽謀……

以目前中國的城市來論,除了公認的四大一線北上廣深之外,其他的所有城市,都跟其政治級別有關,可以參照直轄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地級市(地區、旗、盟、州)-縣級市(縣)的順位排序。

另外一個硬指標就是GDP,比如蘇州這種GDP超過大多數副省級城市的地級市。

其他的所有排位,或者什麼淮海經濟區、什麼中心城市,要麼是扯淡,要麼是自嗨,毫無意義。中國的政治和經濟說白了還是數據為王,GDP上去了,哪怕級別不夠高(比如蘇州),那你也是牛;GDP上不去,就算你吹成宇宙中心,那也基本上是扯淡,除了滿足自嗨之外,毫無意義。

還是踏踏實實發展自己的經濟,多好。成天在網上說什麼誰超過誰、誰比誰強,這跟普通老百姓有關係嗎……


搬不動的小強


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區域均衡發展戰略佈局,將區別省級計劃單列市。

  • 改革開放,倡議經濟建設為中心,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一部分沿海城市成為特區、省級計劃單列市,其中心就是區別對待,優先發展。
  • 全國十五個省級計劃單列市。

  • 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就是深圳市。

深圳模式沒有可持續發展基礎,也不能推廣,不能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 深圳模式可以說是全國支持類強城發展典型代表。
  • 深圳由幾十萬的小漁的發展成2000萬人口的超級城市,是大量青年勞動力流入的巨大人口紅利支撐的。
  • 初期,大量民主湧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積累了第一桶金。
  • 後續大量青年勞動力湧入,社會人口結構嚴重脫離全國平均水平,不具有持續發展基礎。
  • 深圳發展的幾種用人模式不可複製,也不能推廣,沒有戰略中心的社會職能。
  • 首先,用其子不養其父母,不培養,不養育,不對其父母負責。
  • 用其人不養其幼,大量的留守兒童問題,也不是社會公平模式。
  • 用其人不養其老,大量的打工者,老了、病了只能退回原籍。
  • 待當前這批勞動者老了、病了這樣寵大的人群誰去接盤!
  • 看看驚人的廣東養老撫養比,深圳的情況更加恐怖,按這個摸式,二十、三十年後,深圳要繼續保持這個比例,需要二十億青年勞力,這可能嗎?

十九大指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己經轉變為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

  • 也就是說不再以城市的GDP為主要依據。
  • 具有區域戰略功能的城市發展將代替原經濟中心城市。

看看清區域戰略城市。

  • 明清發展的總督府。


  • 當前已經確定的國家中心城市。


  • 幾個變化,北京、天津替代北京、保定。
  • 巴蜀地區增加了重慶。
  • 兩江由上海替代南京。
  • 新增加鄭州。
  • 從大區上看瀋陽、福州、昆明功能仍存在。
  • 瀋陽將首先上位。
  • 全國十大國家中心城市形成。

如果再增加,比省級計劃單列市還多?

  • 南京、杭州、青島、長沙均上位,就以省會發展不是更好嗎?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深圳、南京、杭州因為環境以及地理位置的原因,與“國家中心城市”擦肩而過。深寧杭三市無緣於“國家中心城市”,對於這位三個城市在全國的應有地位沒有任何影響。

“國家中心城市”在全國必須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的城市,這種特點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第一批入圍的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以及後來增加的武漢、鄭州,都已經具備相應的條件。筆者以為,故都西安乃西北六省中樞,在2017年全國城市GDP排名21位,亦以具備了雛形,有望在今年幾年入圍。


在落選“國家中心城市”的三個城市中,2017年全國城市GDP排名:深圳名列第三屬一線城市、杭州、南京分別名列第十位、第十一位。三地因為太靠近上海、廣州,難以形成區域經濟的蝴蝶效應。在此方面,反而不及GDP靠後的鄭州。至於天津和重慶作為直轄市,本來就名列前茅;武漢九省通衢,最近幾年已經急起直追,躋身於全國十大城市,名列第九位。

其實,是不是“國家中心城市”並不重要。深圳作為全國創新創業的典範,其地位不可動搖;杭州乃阿里巴巴總部所在地,雲集了無數互聯網企業,成為新經濟的標誌;南京作為六朝故都,國有企業的大本營,高校研究院所的集結地。


南京是我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屬於教育大省強省,擁有五十三所大學、八十多萬在校大學生。南京創新資源位居全國前列,擁有八十二位“兩院”院士,擁有大批高質量的科研機構和國家級研發平臺。

最近幾年,南京高科技發展速度驚人,其未來的潛力,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

歡迎批評指正,敬請點贊關注,順祝工作快樂!


陸燕青


南京,華東第二大城市,中國科教第三城,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政治、軍事、科教、文化、工業和金融商業中心,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通信樞紐和科技創新中心。南京歷史悠久,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南京位於長江下游,是承東啟西的樞紐城市,國家重要門戶城市,華東地區中心城市和重要產業城市,長江航運物流中心,濱江生態宜居城市,聯合國人居署特別榮譽獎獲得城市。



南京若是放在其它地方,國家中心城市是肯定的,可是放在以上海為核心的滬寧杭長三角,可謂強手林立,上海自不必說,同為副省級城市的杭州,綜合實力也領先南京,阿里巴巴的加持,讓杭州成為″互聯網之城″,科技獨角獸企業數量全國第三,儼然新經濟代表城市。同為江蘇的兄弟城市蘇州在經濟總量上領先南京3個身位。

“國家中心城市”這個概念是國家層面提出來的。所謂國家中心城市,就是在全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的城市,這種功能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而南京所處的華東地區,已經有上海這個國家中心城市,自然不可能再獲批,而只能做為華東的區域中心城市。而且在長三角規劃裡,已經確定了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因此南京國家中心城市基本無望,只能是區域中心城市。



站在秦嶺看西安


南京本來條件很不錯,綜合實力也很強。特別是,江蘇省的經濟發展基本面也很高好,發展跟均衡,是中國最發達的省之一。

南京作為江蘇省省會,本應該在省會中擁有很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但是南京錯就錯在離上海太近了,才兩百多公里!

上海早已經被定位為華東的中心城市,賦予極高的政治地位和定位,定位為四個中心,未來或許成長為國際性的金融、商貿、交通中心。

一山不容二虎,在狹小的長三角地區,或者更大的華東地區,除了上海,確實很難再樹立一座國家中心城市。特別是離上海只有一兩百公里的南京杭州這樣的省會城市。所以,南京杭州即使很強,但是也只能成為上海之下的二線城市。


武大東湖


國家中心城市的入圍者更主要的是區域中心指數以及輻射範圍,和城市實力排名沒有關係。

從城市本身來說,南京不論是經濟、綜合實力、地理位置都完全具備國家中心城市的實力,但沒有成為中心城市的原因和深圳一樣,就是輻射圈和鄰近的中心城市有所重複。

南京、杭州和上海同屬長三角城市群,這兩座城市所能夠輻射的主要城市都位於上海的輻射半徑之內,所以在同一個城市群之內設置兩個甚至三個中心城市,作用自然是會打折扣的。深圳也是一樣,一邊是國家中心城市廣州、一邊是國際中心城市香港,深圳夾在中間,雖說地理位置是很好,但實力再強也沒必要在同區域搞這麼多中心城市,不然大家都是中心,也就沒有了中心的意義。

南京的綜合實力在中西部的五個中心城市之上,論資歷論實力都該有優先級,所以如果位置離上海更遠的話,極有可能成為華東的第二個中心城市,但現實就是現實。長沙實力在鄭州之上,不也因為輻射範圍和廣州有所重複,所以鄭州當了中心城市,長沙卻沒有。天津和北京屬於特殊情況,因為我國最早的四個國家中心城市就是四個直轄市,這幾個是沒有經過申報和評選而直接入圍的,所以即使京津輻射網絡一樣也無妨。

不過我們認真看下目前9箇中心城市的位置就不難發現,華北、華中、西南目前都有兩個中心城市,而經濟最為發達,縱深最長的華東卻只有一箇中心城市,所以個人認為華東大概率還有一箇中心城市名額。我們可以注意一下,目前所有入圍國家中心城市的,都是一線或者新一線城市,可華東除了長三角以外,只有青島一個新一線城市,濟南和廈門都在最近兩年接連掉到了二線,而青島的地理位置受限,輻射範圍小,並不比南京有優勢。南京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地理位置最接近邊緣的新一線城市,似乎還是有理論可能成為華東下一個中心城市的。


城市發展報告


南京不能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主要是地理位置原因。因為一方面華東地區有龍頭老大上海,南京在它面前就顯得很弱。另一方面,如果南京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那華東的杭州也不弱,也可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國家不可能在地理位置很近的地方設立三個國家中心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