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應對癌症病人,應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你何必說謊何必那麼虛偽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我們說,心理作用在疾病的產生和治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癌症!

恐癌心理也致癌!

恐癌心理是一種普遍存在,盲目懼怕、擔心、懷疑自己患癌症的心理,通常是由於受自己的親人或身邊的同事鄰居朋友死於癌症的刺激造成,或受蘇丹紅、毒奶粉、地溝油、PM2.5、毒膠囊等等事件報道的影響,好像生活在到處是致癌物質的世界中,每天都受到癌症的威脅,從而產生的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適度恐癌是好事,能喚起人們對癌症的警惕,激起征服癌症的決心,自覺抵制“致癌因素”。但俗話說,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要有個度,這種心理過頭了就是心理疾病——恐癌症、疑病症。

恐癌症、疑病症是過分恐懼自己會患癌症,並四處求醫,經醫學檢查的陰性結果也無法消除其疑慮。這種心理導致心緒不寧、坐立不安、吃不香、睡不著等軀體症狀,又會影響工作和學習,社會功能受損,從而導致神經內分泌活動紊亂、器官功能活動失調,並使機體的免疫能力降低,免疫監視功能減弱,進而影響免疫系統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作用,易導致癌細胞轉化和突變。

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從”心“治癌!

研究發現心理因素對癌症的發生、發展及轉移起著“活化劑”作用。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孤寂、悲慼和絕望等負性情緒狀態下,就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紊亂,使免疫監視功能減弱,可致癌細胞突發性增殖。反之,如果癌症患者能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往往能使治療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有必要重新認識癌症的本性,從“心”治癌,藉助融合了心理學認識、方法與手段的“心身醫學”的方法,來阻遏癌症細胞的肆虐,保障自己的健康。一般來說,得癌症後,心理上有一段低潮的時期,主要有下列心理的障礙:

1.悲觀主義

自從發現得了早期乳腺癌,某女性患者常常鬱鬱寡歡,她認為自己無法像患病之前那樣正常社交、正常生活,就連平時最喜歡的跳舞愛好,她現在也提不起任何興趣,而且很少像過去一樣去公園晨運、做操、跳舞。此類患者常常處於一種孤獨寂寞的狀態,不良情緒無從宣洩,也無法獲得他人的關心和勸導,由此,將會導致病情加重的嚴重後果。所以,癌症患者得病後,一定不要與世隔絕,既要認識到目前相當多的腫瘤疾病是可以治癒的,同時要積極地參加社會交往,感染積極的心態,特別是要注意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增強與癌症病友之間的聯繫,用集體的力量來建立自己的精神支柱。此為交際療法。

2.投降主義

年僅50歲的某男性患者,自從被查出患有早期肺癌以後,就自暴自棄,認為腫瘤不能治療,早晚多是死亡,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認為及時行樂才重要,家人見狀心裡非常焦急。像這樣的患者思想上不再有生存信念,各種治療方法無法藉助自身的力量而發揮作用,導致患者常常不該死亡的死了,本該有較長時間生存的卻早早離開了人世。針對這種情況,可推介一種已在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推廣的精神心理療法——生活意義療法。首先,生活要有目標,不光身體健康的人要有目標,腫瘤患者也要有目標,活一天就要愉快地生活一天,但不是一味地“及時行樂”,應該把精力集中到工作、家庭或個人興趣上。其次,要有正確的生死觀,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律,既然無法避免,就寬心看待,心情就會放鬆。最後,要使生活豐富多彩,積極參加一些有益心身的活動,如聽音樂、看電視、登山和交朋友等,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強抵禦和殺死癌細胞的能力,另一方面自己享受了美好的生活,體會到自身對社會的價值。此為生活意義療法。

3.個人主義

某大學剛畢業不久的年輕患者,被查出早期肝癌,家人怕他太年輕接受不了這個打擊,就和醫生商量對他隱瞞病情,說是普通的肝炎。如今家屬面臨一個難題,不敢讓他去腫瘤專科治療,怕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不告訴患者真實病情曾被認為是對患者的保護,但這樣做的後果是患者不積極配合治療,很難取得最佳效果。針對此類患者,可以採用信心療法,即每個人的機體內部都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潛能,這種潛能一旦被激發出來後,它將使人得到意外的收穫,甚至會出現奇蹟,而信心就可激發這種潛能。美國醫學家曾給患者開出了一張癌症康復三大信念的奇效良方:相信癌症是一種疾病,不一定會致命;相信抗癌的治療是支援體內防禦的盟友;抗癌的根本要立足於信心。

上述幾類病患只是複雜病例中的幾種常見心理干預過程。而在當代一些醫學著作中更有提出,針對不同患者的性格,生長環境,文化水平,進行心理干預的程度,難度,深度也各有不同,但無疑從心理問題著手是一條重要的經驗。

腫瘤治療與康復中,有一個現象特別值得指出,即有兩類人在罹患惡性腫瘤之後其心態的平和和強大的毅力導致其在與癌症的抗爭中往往康復得很好;一類是來自農村,文化水平低,迷信或有盲從傾向的人,常見於農村老人,或者稀裡糊塗、粗線條的人,他們查出了癌症後,有的手術,有的甚至手術都不做,放化療都不用,活得很好,甚至純用中醫藥治療原發病灶也有消失的。我們解釋為:腫瘤本身就是一類心身相關性疾病,在患者不知情,也無相應恐懼、威脅的情境下,得到了特別的關愛和大城市醫師的特別關護、治療下,幾方面的正面因素,促使患者積極振作起來。本為慢性病的癌症,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趨於穩定,甚至自愈。

另一類就是十分理性,執著的人,一旦徹底想通了,弄明白了,也就義無反顧地與癌症抗爭,常常愈後大大好於一般人。早有研究表明:癌症自愈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存在偏執傾向,或者也可以說理性而執著的人,他們往往在研究道路上跋涉多年,對人生價值的體現有清晰的認識與高標準的追求,有一種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決心。一旦確定了治療方式後,就將病情全部交付給醫護人員,自己則專心原有工作,為體現人生的價值而全力以赴。隨著療程的進行,加上自己的深入瞭解,他對自己的病和健康充滿了信心,精氣神愈發充足,神采奕奕,毫無病態,對當下及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所以,理性、執著、堅信自己的人,往往就是能夠戰勝癌魔的人。而那些終日惶恐不安,時時惦記著是否轉移復發;對病情風聲鶴唳,茶飯不香,寢食不安的患者的複發率和轉移傾向均大大高於情緒相對穩定的其他癌症患者。

從“心”治癌,在運用各種手段、措施,消解患者軀體上痛苦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疏導與干預,減輕其痛苦,幫助進行綜合調攝。那麼,相信再有心理障礙的病患也會信服醫護人員,依從治療,達到較佳的臨床療效。


百科名醫


癌症存活者通常生活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陰影下


馬來西亞的研究發現有部份的癌症病患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在發現心理問題徵兆時能及早接受心理醫師諮詢及治療,便能減少將來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被廣泛提起是在美軍越戰後退伍回到美國所產生的一種症狀,美軍在越南服役時退伍遭受到重大的壓力,引起生理狀態產生平衡失調的一個後遺症,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等,讓他們常常做惡夢、性格改變、情感解離、麻木感等等,只想逃避創傷回憶的事物。

最近馬來西亞大學Chan醫師的研究也發現癌症存活者有一部分也存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他們研究了469名馬來西亞的癌症病患,210人在4年的研究內死亡,在6個月時203人中有27人(13.3%)已經符合新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定義,另外有17人(8.4%)已經有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也就是每5個人中會發展成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雖然有人認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隨時間慢慢恢復,在四年的追蹤期,245人中只有10人(4.1%)仍然是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另外5人會產生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就是245人中約有6%會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在6個月時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27名病患中,有6人會在4年後症狀完全爆發,另外2人有數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有三分之一的病患最初並沒有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只有一些心理上的異常,但是會隨著時間慢慢產生出來。

所以癌症病患心理上的治療非常重要,研究者也舉了乳癌病患當例子,乳癌病患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遠比其他癌症要低三倍以上,但是因為大家比較重視女性乳癌病患在接受治療上心理的諮詢,雖然一開始有心理上症狀,但是最後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反而比較少,所以癌症病患應該跟心理醫師或諮詢師幫助來減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



(1)學會不要逃避:確診癌症的病人,通常都會有逃避心理,但是逃避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容易對病情的治療造成延誤;

(2)建立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要學會關注當下,對很多實際的問題積極應對,按步驟的去解決,積極的關注現實,恐懼和擔憂一定程度上會被分散;

(3)尋求幫助:現在科技發達,要明白尋求幫助不是示弱,可以像其他人諮詢而獲得更多的求醫資源,幫助樹立戰勝癌症的信心;

(4)順其自然:對於癌症,身體和內心都需要時間去接受和平復,癌症其實是一種慢性病,我們不能急於完全消除癌症,而是學會有效地管理它,儘可能好的控制住它的發展,減輕它給我們帶來的痛苦和壓力,最終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5)重新面對生活:很多癌症都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患病後要積極地改掉原來的不良習慣,更加珍惜生活,愛護自己。


康愛在線


多給患者鼓勵與安慰,與患者進行情感交流,傾聽患者心聲,多說積極語言,以激發患者潛在的生存意識。

重視患者的意願,在生活上儘量滿足患者的要求,以穩定其情緒,最大化滿足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需要。

當患者病情迅速惡化,各種治療均失效時,要多給予關心引導,防止輕生自殺等意外發生。

積極治療同時,不放棄搜尋新治療方法,減輕患者生理,心理痛苦同時,使患者仍保有重生可能。


英雄無悔63113397


癌症大部分說是咋死的也是有根據的!我們要先看看什麼是癌!我的理解是人身體的某個部位長時間受外因(原因包括多方面比如飲食.工作環境.不良嗜好等等)影響持續損傷導致身體的抵抗力下降沒有能量修復受損部位。受損部位修復不好一直拖累身體的其他機能,其他機能受損就會影響病人的能量輸入身體血液流動緩慢!比如吃飯.運動!最後直至身體能量完全耗盡就走了!也有一些癌症治好的!但真正治好的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心態開朗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這樣吃飽喝足了身體走了能量!然後通過運動血液加速流動自然受損部位就自己修復好了!人身體自愈能力是異常強大的。還有就是癌症病人在痛苦的就是受損部位的疼痛!疼痛止住了就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自愈的!


流浪的小魷魚


癌細胞其實曾經是正常細胞,只不過後來癌變了,除了飲食起居出問題之外,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心理有疾病。或慾望過強,或怨氣過大,或心情鬱悶,或心態極不平衡,憋屈等等。一旦獲知自己患癌後,擔驚受怕,恐懼絕望,加重病情,甚至誤診也被嚇掉半條命,面如死灰,毫無生氣。這在生活中都遇見過這些案例。所以,心理治療非常必要。


滕王閣人家


人們常說:癌症病人是被嚇死的。患了癌症首先不要慌恐,要以平常心去對待癌症,對癌症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很重要,一定要努力克服內心的恐懼,面對癌症應視死如歸,做到心情愉悅不鬱悶,不要老想著自己是患了癌症,其實想開了、達觀了病情往往會得到有效地控制,平時多參加些開心有趣的娛樂活動,分散注意力,充分放鬆自己,自己不嚇自己,帶病逾期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癌症不可怕,快樂生活是關鍵。


如一凡夫


絕大部份人談癌色變,很多癌症患者是被嚇死的,一但得知患癌,就惶惶不可終日,吃不香唾不著,體質就越來越差,死亡就越快,心病是沒有藥醫的。對待癌病,要既來之則安之,配合藥物的積極治療,與樂觀心態是正路,“癌"字需要患者像山一樣的毅力,才能檔住病魔,快樂生活,我僅僅是個伙伕,回答我不敢當,你就當我向你彙報吧!人體的自身免疫,是有一套殺滅癌細胞的功能,脾臟,淋巴細胞,吞噬細胞都可以消滅癌細胞,那就需要自身調節好心態,該吃就吃該睡就睡,該樂就樂,人體心態一平和腦中摳神經元被激活,人體九個系工作正常,使正常組織細胞活力增強,免疫力加強,形成抗癌鋼鐵防線,封死癌細胞自身發展,就算轉移也會被免疫樸滅,迫使癌細胞休眠,帶癌生活一樣長命百歲,現實中有數不盡的抗癌先鋒,只要心態好的確可打敗它的…加油!


客傢伙頭軍靖哥


怎麼回達這個問題呢!我自己就是癌症患者,我覺得心理治療你看對哪類患者說!膽小的沒辦法,最好是接受心理治療或者是心理干預!要不然他可能會嚇死!心寬膽大的就沒有必要了!我就屬於後者吧!從檢查,作腸鏡,取檢查報告,辦理住院,我都是在家人的配同下去辦的!我根本就沒有害怕過!所以說心理治療你要分人看!不能一概而論!


又一甲子


癌症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雖然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有關癌症的報道。但是,大多數患者對癌症的知識還是處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一旦被確診為癌症之後,病人極易產生恐懼,抑鬱等情緒。而人的情緒長期處於低落狀態的話,會削弱機體的免疫力,可能會引起病情的快速惡化。所以,心理疏導對癌症患者來說是一種非常有必要心理干預手段。我之前看過《實用腫瘤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論文中提到對癌症病人進行手術前的心理疏導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血壓。有效的心理疏導能夠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使得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從而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

那麼,我們可以通過那些方法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001 給予病人舒適的環境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一整個病房,身邊的親友都對癌症表現出消極的情緒。那麼,病人也會受到這種消極情緒的影響。醫院應該考慮把病人按照病情的嚴重程度分開安置,這樣既可以避免不良情緒的蔓延,對醫生和護士的工作也是一種便利。

002 宣洩

病人在得知自己的患病事實以後,很可能會產生焦慮、抑鬱的情緒。這個時候,不管是護士還是親友都要,經常同他們進行溝通。仔細的傾聽病人的訴求,人有了宣洩的途徑以後,就不會把一些不良的情緒壓抑在心裡了。這對病人的心理健康有好處。

003 尊重病人的知情權

病人有知道自己詳細病情的權利。如果家屬隱瞞病人,只會令病人胡思亂想,自己恐嚇自己。醫生和家屬應該主動向病人介紹關於癌症的知識,告訴病人真實的病情,能夠讓其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準備。病人充分的瞭解了病情以後,才有可能積極的配合治療。

004 親身說教

去網絡上,或者身邊的朋友那裡蒐集一些戰勝了癌症的人的故事。然後,講給癌症患者聽,人總是會對別人發生的真實故事產生極大的興趣。病人在聽到別人成功戰勝癌症的故事後,會樹立起自己的信心,對於癌症治療具有積極的作用。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