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曆法之爭來襲,鰲拜快跑!你怎可以看不到康熙這第一波攻擊的玄機

曆法之爭:鰲拜生死的玄機,藏在上一年康熙對他發動的第一波攻擊裡

曆法之爭來襲,鰲拜快跑!你怎可以看不到康熙這第一波攻擊的玄機

1

少年康熙擒鰲拜的故事,精彩之極,向來為人津津樂道,很多人認為鰲拜失敗的原因是在這裡:

康熙已經在組織少年特攻隊訓練,但鰲拜卻不但一無察覺,還以為康熙這孩子太好玩,沒大處。

康熙已經把鰲拜心腹都支到外面去了,還加強了九門和紫禁城的控制,但鰲拜楞就能都沒拿當一回事兒。

鰲拜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就覺得康熙小兒不敢動他,所以鴻門宴、口袋陣之類於他,就全都是神話故事。

這些都有道理,但你若以為這真是關鍵,那你就真小看鰲拜了,尤其小看了康熙。

康熙若非在之前鰲拜殺這個殺那個,種種言行無狀,混不吝的時候,一直隱忍不發,不學曹髦提著劍直接去跟鰲拜幹,鰲拜肯定也不會麻痺到這種程度。

康熙六年(1667),發生過什麼事,大家都知道吧?

表面上一直唯唯諾諾的四大輔臣之首索尼,在鰲拜殺費揚古一家時一句話不說,在鰲拜徇私舞弊,非要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保定巡撫王登聯的時候,甚至能夠隨聲附和,但是他卻在臨死之前,於鰲拜頭上懸了一條繩索:

先皇14歲親政,現在皇上也是14,皇上應該效法先例,也來親政了。

成例,向來是古人所重,鰲拜自然不好多說,康熙親政卻就是靠老索尼的這一“陰招”,順利達成的,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康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預備動作。

隨後的七月,一直跟鰲拜不合,卻又幹不過人家的蘇克薩哈,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老索尼的啟發,也來了一個“陰招”:

索尼死後,他本來已是輔臣之首,但是他卻在這時要求辭職,要去順化給順治皇帝守墓。

皇上長大了,親政了,第一輔臣都宣佈辭職了,那你第二第三還好意思在那待著嗎?蘇克薩哈這用意萬分明顯,那就是用自殺式攻擊,為康熙掌權鋪平道路,讓康熙能夠順利收拾鰲拜,所以鰲拜見後立刻就怒了,他趕緊羅織罪名,殺掉了蘇克薩哈。

他在堅持處死蘇克薩哈的時候,都曾挽胳膊伸腿,在御前氣勢洶洶,咆哮大喊,就差把拳頭直接揍到康熙身上了,可見他對這事有多清楚,有多重視。

這件事最足以證明二人當時的衝突是何等激烈,但是康熙接下來是怎麼做的呢?

他當然惋惜蘇克薩哈之死,知道這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但是他最後依舊忍了,準了,矛盾過去,聲色不露,就跟沒事人一樣。

14歲的少年啊,這得多大的心胸,多強的意志力,多遠的思慮,多高的智略!也難怪鰲拜會被他一再迷惑。這個傢伙身上最欠缺的,卻恰恰就是這些。

鰲拜的桀驁不馴,專權恣狂,康熙早就領教無數次,也早就想有所行動,但是鰲拜如此強橫,如此大的勢力,稍有不慎就將釀成大變,這玩玩輕忽不得,所以康熙就只能韜光養晦,一面繼續麻痺鰲拜,一面暗地裡悄悄進行。

他私底下聯絡不滿鰲拜的武英殿大學士黃錫袞、因鰲拜支持戶部滿尚書瑪爾賽,而產生權力矛盾的王弘祚等,以及訓練少年特攻隊,那都是必然之事。

只不過這些勢力組成,卻顯然證明身為皇帝的康熙,勢力單薄,他當時並沒有真正強有力的支持,他恰恰是因為缺乏強有力的援助,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的。

這當然反過來又越發證明了他除去鰲拜的強大決心。

康熙武英殿上擒鰲拜那一出,的確精彩異常,只可惜,康熙在1668年,也就是他向鰲拜正式開槍的前一年,所有的一個舉動,歷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

康熙七年年底的歷法之爭,玄機重重,意義非凡,這才是康熙開戰的先聲,最能說明康熙的權謀,所做的準備。無它,即可以說康熙很可能就不敢在下一年立刻採取行動,所以作為事後諸葛亮的我,以前在讀到清史這一節的時候,腦中就曾猛然蹦出這樣四個字來:

鰲拜,快跑!

就跟我是鰲拜一夥的似的。

曆法之爭來襲,鰲拜快跑!你怎可以看不到康熙這第一波攻擊的玄機

2

康熙七年的歷法之爭,表面上看,無關大的政治、人事,與鰲拜也沒有很大的關係,就好像只是一場有關天文曆法的學術之爭似的,它簡直就像一個小動作。

這很有意思,也尤其能夠證明康熙的厲害之處,我們先來看看大致過程。

這一年的11月23日,康熙忽然發了一道聖旨,說是天文最為精微,曆法關係國家要務,爾等勿懷夙仇,各執己見,以己為是,互相爭競,應該擺事實講道理愛科學。好,現在爾等馬上來PK一下,讓朕來看看到底誰最正確,誰才是至善之法。

那麼康熙這道聖旨是發給誰的呢?

發給傳教士,老外,壞人,南懷仁一夥,和國粹派、“愛國賊”,好人,楊光先一夥的。

那麼康熙突然發這道聖旨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就先當他只是為了理清曆法好了,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南懷仁之前,最得大清歡心的傳教士是湯若望,那時候康熙的老爹順治對湯若望寵得簡直跟董鄂妃差不多,所以順治時,大清信西教的國民就忽忽到了10萬多。

但是這事卻引起了諸多士大夫的不滿。

大家都是亞當、夏娃的孩子,這首先傷害了我們的民族文化、自尊心和情感,而總把其他宗教信仰視為異端,征服欲極強的天主教也實在太霸道,所以大家對傳教士的厭惡、排斥,就早已產生。

而這如果再加上當時的印度沿海、馬六甲、菲律賓、印尼等都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侵佔,他們還時不時地要到中國澳門、南部沿海來騷擾一下,那這當然就不能怪大家又覺得敵人亡我之心昭然若揭,再加上一個深度警惕了。

可是這事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這裡好搞笑的是,士大夫們此時卻竟只能腹誹,而不敢公然提出。

因為他們最有力的武器,也就不過是一個通行千古的華夷之辨而已,但是人家滿清那夥兒也是夷,這太犯忌諱。

順治的態度,和大忌諱都讓士大夫不敢公然說話,於是如此大事,就直到順治十六年五月,才終於有一個不怕死的,勇敢跳了出來。

這個人卻就是安徽學子楊光先。

楊光先那時還只是個學生,血氣方剛,愛國心熾烈,他因為湯若望來大清玩得最火的是天文曆法,所以就擒賊擒王,蛇打七寸,直接對著曆法開了火。

他首先寫了一本《摘謬論》,歷數西洋曆法十大誤,然後又寫了一篇《群邪論》,狠狠地揭露了西洋傳教士掛羊頭賣狗肉的“奸謀”。

而後他還曾向禮部上書,控告過湯若望。

只是那時順治愛湯若望愛得不行,哪會有空理他,人家沒拿大巴掌呼他就已經很不錯了。

楊光先的機會卻來自康熙繼位之後,那時候四大輔臣一見他遞來的《請誅邪教狀》很合心意,立刻下達了判處湯若望,及李祖白等跟著湯若望瞎胡混的中國官員死刑,和南懷仁等充軍發配的命令。

這時候如果不是發生了場地震,大概湯若望一定人頭落地,不過他經過這麼一折騰,到底在釋放後,也就再多活了一年。

這,卻就是康熙初年那場著名的“曆法獄案”的來歷。

而康熙此時這道聖旨的來由,卻首先是因為這年冬,免罪重新入了欽天監的南懷仁給他上了一道摺子,彈劾欽天監副官吳明煊搞出的曆法不科學。

他說,康熙八年閏十二月,應該是康熙九年正月,吳明煊那曆法裡面還有一年兩春分、兩秋分種種差誤。

曆法搞成這樣,當然很荒謬,這必須要研究、更正,但是這種事值得康熙皇帝親自來抓,並弄成那麼大動靜嗎?

嗯嗯,值得,這當然值得,不然他還能做什麼呢?誰不知道大事都是人家鰲拜做主,他的親政不過就是虛設而已?

於是這後面的大清,在康熙一聲令下之後,就熱鬧了,大殿之上連日來,就只有南懷仁與楊光先等在那唇槍舌劍,好一場大規模的半學術大辯論。

為什麼說是半學術大辯論?

因為靠打擊湯若望等人升上來的欽天監監正楊光先,對曆法其實並不精通,那只是趕鴨子上架。他當初之所以會接連推辭好幾次,正是因為自己心裡很有數。

但是楊光先雖然清楚這一點,卻並不代表他就會只站在一邊瞪眼,實際上那場大辯論自始至終,都是以他為首的,反正他們二方當時都只認自己是正方。

一連幾日的爭吵、辯論,全是天文、曆法的名詞、知識,那時的康熙哪聽得懂?但是他聽不懂,卻有聽不懂的辦法,他也會“曹衝稱象”。

康熙說,爾等別吵吵了,咱們用事實說話,搞實測好了。

皇帝發話,大家當然要去搞,於是一場實測下來,到第二年正月,主持者大學士圖海等人就來報告說,立春、雨水、月亮、火星、木星等等,我們都測了,南懷仁全勝,楊光先等人都不對。

康熙很慎重,說,那就再驗證一下吧,讓正反辯方都去午門外用日晷針去測測日影在正午的位置。

結果這天正午的測試,又是南懷仁劃的刻度日正好跟日影重合,而楊光先的刻度則差了好幾分。

中西曆法之爭終於塵埃落地,於是如此一來,康熙隨即就順理成章地平反了鰲拜他們製造的那起冤假錯案,讓南懷仁做了欽天監監副。

曆法之爭來襲,鰲拜快跑!你怎可以看不到康熙這第一波攻擊的玄機

3

那麼這件事與康熙、鰲拜之爭,到底有啥關係呢?

這關係大了,作為政治家的康熙從中看到的當然不只是科學、曆法,他一想就想到鰲拜身上了。

湯若望的案子是鰲拜做下的,如果這個案子翻過來,會產生什麼效果?是不是會給鰲拜打臉,給康熙長臉?

康熙到現在才只能找到黃錫袞那麼幾個人援手,這顯然說明大家都知道他這個皇帝做得很窩囊,大家都怕鰲拜,他現在實在是太需要有件事來樹立自己的權威了。

康熙拿這個案子作伐,好處顯而易見。

第一,這不是“大事”,這是學術之爭,鰲拜不會太在意。

第二,他正好可以用這個來做試探。

如果鰲拜毫無察覺,這就說明鰲拜不足為慮,那他更大的舉措剛好就可以順勢展開,如果鰲拜有察覺,很在意,那他接下來就只有加倍小心,採取更深的策略。

總之這件事再怎樣,也不會給他帶來太大的危險。

康熙對鰲拜的行動,在此時無疑已進入倒計時了,此為先聲。他最大的聰明之處,是把他有意為之,並一直在暗中指揮搞大的翻案做得非常紮實,能夠讓任何人都無話可說。

就是這樣,他還依舊小心翼翼地剋制自己,沒去碰觸雷區,打草驚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他雖然重用了南懷仁,改變了曆法,卻對舊案中其他那些關於傳教士的禁令,基本繼續維持。

當然,這有部分也出於他自己的認識,和對士大夫情感方面的考慮。

這件事終於讓鰲拜當做了純粹的學術爭端,一點都沒在意,這無疑是康熙偉大的勝利,有趣的是,最終對此事一直喋喋不休的卻只有一個楊光先。

他的理論是,“寧可使中國無好曆法,也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實在不能不說,康熙在拿下鰲拜之後,趕緊把他撤職趕走的舉措是萬分正確的。

他的毛病可不只在一個外行領導內行。

政治上無小事,康熙卻正是通過這個事件,顯示了他的權威和能力,扳回一局的,支持他,以及搖擺其間的那些人,因此會很自然地認為康熙到底是皇帝,他才有真正的決定權,甚至會在意識到康熙即將向鰲拜下手時,即便不加入進來,也會遠遠避開。

這種情況下,避開也是對鰲拜的削弱,於是這之後,肯跟康熙走的人就越來越多,他的相關舉措就越來越順利。

康熙當初在召集那些少年的時候,就曾問過一句,你們怕皇帝,還是怕鰲拜,他當然知道這是他向鰲拜發難的主要基礎之一,關鍵之關鍵。

康熙更是通過這種試探,認清鰲拜虛實的。鰲拜雖勇,卻過於高傲,缺乏政治敏感,他現在居然一點都沒意識到這是一種宣戰,感到危險,準備戰,或者跑。

如此,那康熙在已經成功麻痺他的情況下,就很多事可以大膽進行。

不就是給他個表面就行了嗎?

這樣一來,那麼康熙不殺鰲拜,也就有了更加真實的原因。

鰲拜於大清戰功累累,還曾與索尼等人為扶持順治嚴守過“一心為主,生死與共”的盟誓,所以康熙因為他被擒之後展示傷痕,而放過他的事,並非虛言。

只是這並非出於感動、感念,仍舊是出於權術考慮。

帝王們所忌諱的,從來是大臣的野心,他們只有在沒有威脅的時候,才可能去在乎什麼功勞、傷痕,如果有,管它是真是假,功勞什麼的就一定全都是狗屁,所以康熙在經過判斷之後,所考慮的就只能是另外的事了。

如此的一個鰲拜,桀驁原來不過是性情而已,對康熙這種人來說,那他就等於一個沒有深謀遠慮的莽漢,殺他何益?更何況他現在已是階下之囚,再無能為?

自己威望不足,目前掌控遠遠不曾到位,而鰲拜多年經營,根基深厚,此時殺鰲拜,必然會引起鰲拜舊部、黨羽恐慌,造成局勢動盪,甚至還可能給蠢蠢欲動的三藩製造口實。

而不殺鰲拜,卻不但更能穩定局勢,還能夠使康熙在威權建立之外,又收穫不忘功勞,寬厚仁慈的大名,康熙何樂而不為?

這一切,自然又將成為康熙從容整理內部,安撫三藩,逐步收拾天下的重要基礎。

康熙少年時就已經目光深遠,權謀過人了,所以他這康熙大帝之名,來得當真並非輕易。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