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历法之争来袭,鳌拜快跑!你怎可以看不到康熙这第一波攻击的玄机

历法之争:鳌拜生死的玄机,藏在上一年康熙对他发动的第一波攻击里

历法之争来袭,鳌拜快跑!你怎可以看不到康熙这第一波攻击的玄机

1

少年康熙擒鳌拜的故事,精彩之极,向来为人津津乐道,很多人认为鳌拜失败的原因是在这里:

康熙已经在组织少年特攻队训练,但鳌拜却不但一无察觉,还以为康熙这孩子太好玩,没大处。

康熙已经把鳌拜心腹都支到外面去了,还加强了九门和紫禁城的控制,但鳌拜楞就能都没拿当一回事儿。

鳌拜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就觉得康熙小儿不敢动他,所以鸿门宴、口袋阵之类于他,就全都是神话故事。

这些都有道理,但你若以为这真是关键,那你就真小看鳌拜了,尤其小看了康熙。

康熙若非在之前鳌拜杀这个杀那个,种种言行无状,混不吝的时候,一直隐忍不发,不学曹髦提着剑直接去跟鳌拜干,鳌拜肯定也不会麻痹到这种程度。

康熙六年(1667),发生过什么事,大家都知道吧?

表面上一直唯唯诺诺的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在鳌拜杀费扬古一家时一句话不说,在鳌拜徇私舞弊,非要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王登联的时候,甚至能够随声附和,但是他却在临死之前,于鳌拜头上悬了一条绳索:

先皇14岁亲政,现在皇上也是14,皇上应该效法先例,也来亲政了。

成例,向来是古人所重,鳌拜自然不好多说,康熙亲政却就是靠老索尼的这一“阴招”,顺利达成的,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康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预备动作。

随后的七月,一直跟鳌拜不合,却又干不过人家的苏克萨哈,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老索尼的启发,也来了一个“阴招”:

索尼死后,他本来已是辅臣之首,但是他却在这时要求辞职,要去顺化给顺治皇帝守墓。

皇上长大了,亲政了,第一辅臣都宣布辞职了,那你第二第三还好意思在那呆着吗?苏克萨哈这用意万分明显,那就是用自杀式攻击,为康熙掌权铺平道路,让康熙能够顺利收拾鳌拜,所以鳌拜见后立刻就怒了,他赶紧罗织罪名,杀掉了苏克萨哈。

他在坚持处死苏克萨哈的时候,都曾挽胳膊伸腿,在御前气势汹汹,咆哮大喊,就差把拳头直接揍到康熙身上了,可见他对这事有多清楚,有多重视。

这件事最足以证明二人当时的冲突是何等激烈,但是康熙接下来是怎么做的呢?

他当然惋惜苏克萨哈之死,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最后依旧忍了,准了,矛盾过去,声色不露,就跟没事人一样。

14岁的少年啊,这得多大的心胸,多强的意志力,多远的思虑,多高的智略!也难怪鳌拜会被他一再迷惑。这个家伙身上最欠缺的,却恰恰就是这些。

鳌拜的桀骜不驯,专权恣狂,康熙早就领教无数次,也早就想有所行动,但是鳌拜如此强横,如此大的势力,稍有不慎就将酿成大变,这玩玩轻忽不得,所以康熙就只能韬光养晦,一面继续麻痹鳌拜,一面暗地里悄悄进行。

他私底下联络不满鳌拜的武英殿大学士黄锡衮、因鳌拜支持户部满尚书玛尔赛,而产生权力矛盾的王弘祚等,以及训练少年特攻队,那都是必然之事。

只不过这些势力组成,却显然证明身为皇帝的康熙,势力单薄,他当时并没有真正强有力的支持,他恰恰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援助,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的。

这当然反过来又越发证明了他除去鳌拜的强大决心。

康熙武英殿上擒鳌拜那一出,的确精彩异常,只可惜,康熙在1668年,也就是他向鳌拜正式开枪的前一年,所有的一个举动,历来却很少有人注意到。

康熙七年年底的历法之争,玄机重重,意义非凡,这才是康熙开战的先声,最能说明康熙的权谋,所做的准备。无它,即可以说康熙很可能就不敢在下一年立刻采取行动,所以作为事后诸葛亮的我,以前在读到清史这一节的时候,脑中就曾猛然蹦出这样四个字来:

鳌拜,快跑!

就跟我是鳌拜一伙的似的。

历法之争来袭,鳌拜快跑!你怎可以看不到康熙这第一波攻击的玄机

2

康熙七年的历法之争,表面上看,无关大的政治、人事,与鳌拜也没有很大的关系,就好像只是一场有关天文历法的学术之争似的,它简直就像一个小动作。

这很有意思,也尤其能够证明康熙的厉害之处,我们先来看看大致过程。

这一年的11月23日,康熙忽然发了一道圣旨,说是天文最为精微,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尔等勿怀夙仇,各执己见,以己为是,互相争竞,应该摆事实讲道理爱科学。好,现在尔等马上来PK一下,让朕来看看到底谁最正确,谁才是至善之法。

那么康熙这道圣旨是发给谁的呢?

发给传教士,老外,坏人,南怀仁一伙,和国粹派、“爱国贼”,好人,杨光先一伙的。

那么康熙突然发这道圣旨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就先当他只是为了理清历法好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南怀仁之前,最得大清欢心的传教士是汤若望,那时候康熙的老爹顺治对汤若望宠得简直跟董鄂妃差不多,所以顺治时,大清信西教的国民就忽忽到了10万多。

但是这事却引起了诸多士大夫的不满。

大家都是亚当、夏娃的孩子,这首先伤害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尊心和情感,而总把其他宗教信仰视为异端,征服欲极强的天主教也实在太霸道,所以大家对传教士的厌恶、排斥,就早已产生。

而这如果再加上当时的印度沿海、马六甲、菲律宾、印尼等都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侵占,他们还时不时地要到中国澳门、南部沿海来骚扰一下,那这当然就不能怪大家又觉得敌人亡我之心昭然若揭,再加上一个深度警惕了。

可是这事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这里好搞笑的是,士大夫们此时却竟只能腹诽,而不敢公然提出。

因为他们最有力的武器,也就不过是一个通行千古的华夷之辨而已,但是人家满清那伙儿也是夷,这太犯忌讳。

顺治的态度,和大忌讳都让士大夫不敢公然说话,于是如此大事,就直到顺治十六年五月,才终于有一个不怕死的,勇敢跳了出来。

这个人却就是安徽学子杨光先。

杨光先那时还只是个学生,血气方刚,爱国心炽烈,他因为汤若望来大清玩得最火的是天文历法,所以就擒贼擒王,蛇打七寸,直接对着历法开了火。

他首先写了一本《摘谬论》,历数西洋历法十大误,然后又写了一篇《群邪论》,狠狠地揭露了西洋传教士挂羊头卖狗肉的“奸谋”。

而后他还曾向礼部上书,控告过汤若望。

只是那时顺治爱汤若望爱得不行,哪会有空理他,人家没拿大巴掌呼他就已经很不错了。

杨光先的机会却来自康熙继位之后,那时候四大辅臣一见他递来的《请诛邪教状》很合心意,立刻下达了判处汤若望,及李祖白等跟着汤若望瞎胡混的中国官员死刑,和南怀仁等充军发配的命令。

这时候如果不是发生了场地震,大概汤若望一定人头落地,不过他经过这么一折腾,到底在释放后,也就再多活了一年。

这,却就是康熙初年那场著名的“历法狱案”的来历。

而康熙此时这道圣旨的来由,却首先是因为这年冬,免罪重新入了钦天监的南怀仁给他上了一道折子,弹劾钦天监副官吴明煊搞出的历法不科学。

他说,康熙八年闰十二月,应该是康熙九年正月,吴明煊那历法里面还有一年两春分、两秋分种种差误。

历法搞成这样,当然很荒谬,这必须要研究、更正,但是这种事值得康熙皇帝亲自来抓,并弄成那么大动静吗?

嗯嗯,值得,这当然值得,不然他还能做什么呢?谁不知道大事都是人家鳌拜做主,他的亲政不过就是虚设而已?

于是这后面的大清,在康熙一声令下之后,就热闹了,大殿之上连日来,就只有南怀仁与杨光先等在那唇枪舌剑,好一场大规模的半学术大辩论。

为什么说是半学术大辩论?

因为靠打击汤若望等人升上来的钦天监监正杨光先,对历法其实并不精通,那只是赶鸭子上架。他当初之所以会接连推辞好几次,正是因为自己心里很有数。

但是杨光先虽然清楚这一点,却并不代表他就会只站在一边瞪眼,实际上那场大辩论自始至终,都是以他为首的,反正他们二方当时都只认自己是正方。

一连几日的争吵、辩论,全是天文、历法的名词、知识,那时的康熙哪听得懂?但是他听不懂,却有听不懂的办法,他也会“曹冲称象”。

康熙说,尔等别吵吵了,咱们用事实说话,搞实测好了。

皇帝发话,大家当然要去搞,于是一场实测下来,到第二年正月,主持者大学士图海等人就来报告说,立春、雨水、月亮、火星、木星等等,我们都测了,南怀仁全胜,杨光先等人都不对。

康熙很慎重,说,那就再验证一下吧,让正反辩方都去午门外用日晷针去测测日影在正午的位置。

结果这天正午的测试,又是南怀仁划的刻度日正好跟日影重合,而杨光先的刻度则差了好几分。

中西历法之争终于尘埃落地,于是如此一来,康熙随即就顺理成章地平反了鳌拜他们制造的那起冤假错案,让南怀仁做了钦天监监副。

历法之争来袭,鳌拜快跑!你怎可以看不到康熙这第一波攻击的玄机

3

那么这件事与康熙、鳌拜之争,到底有啥关系呢?

这关系大了,作为政治家的康熙从中看到的当然不只是科学、历法,他一想就想到鳌拜身上了。

汤若望的案子是鳌拜做下的,如果这个案子翻过来,会产生什么效果?是不是会给鳌拜打脸,给康熙长脸?

康熙到现在才只能找到黄锡衮那么几个人援手,这显然说明大家都知道他这个皇帝做得很窝囊,大家都怕鳌拜,他现在实在是太需要有件事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了。

康熙拿这个案子作伐,好处显而易见。

第一,这不是“大事”,这是学术之争,鳌拜不会太在意。

第二,他正好可以用这个来做试探。

如果鳌拜毫无察觉,这就说明鳌拜不足为虑,那他更大的举措刚好就可以顺势展开,如果鳌拜有察觉,很在意,那他接下来就只有加倍小心,采取更深的策略。

总之这件事再怎样,也不会给他带来太大的危险。

康熙对鳌拜的行动,在此时无疑已进入倒计时了,此为先声。他最大的聪明之处,是把他有意为之,并一直在暗中指挥搞大的翻案做得非常扎实,能够让任何人都无话可说。

就是这样,他还依旧小心翼翼地克制自己,没去碰触雷区,打草惊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他虽然重用了南怀仁,改变了历法,却对旧案中其他那些关于传教士的禁令,基本继续维持。

当然,这有部分也出于他自己的认识,和对士大夫情感方面的考虑。

这件事终于让鳌拜当做了纯粹的学术争端,一点都没在意,这无疑是康熙伟大的胜利,有趣的是,最终对此事一直喋喋不休的却只有一个杨光先。

他的理论是,“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也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实在不能不说,康熙在拿下鳌拜之后,赶紧把他撤职赶走的举措是万分正确的。

他的毛病可不只在一个外行领导内行。

政治上无小事,康熙却正是通过这个事件,显示了他的权威和能力,扳回一局的,支持他,以及摇摆其间的那些人,因此会很自然地认为康熙到底是皇帝,他才有真正的决定权,甚至会在意识到康熙即将向鳌拜下手时,即便不加入进来,也会远远避开。

这种情况下,避开也是对鳌拜的削弱,于是这之后,肯跟康熙走的人就越来越多,他的相关举措就越来越顺利。

康熙当初在召集那些少年的时候,就曾问过一句,你们怕皇帝,还是怕鳌拜,他当然知道这是他向鳌拜发难的主要基础之一,关键之关键。

康熙更是通过这种试探,认清鳌拜虚实的。鳌拜虽勇,却过于高傲,缺乏政治敏感,他现在居然一点都没意识到这是一种宣战,感到危险,准备战,或者跑。

如此,那康熙在已经成功麻痹他的情况下,就很多事可以大胆进行。

不就是给他个表面就行了吗?

这样一来,那么康熙不杀鳌拜,也就有了更加真实的原因。

鳌拜于大清战功累累,还曾与索尼等人为扶持顺治严守过“一心为主,生死与共”的盟誓,所以康熙因为他被擒之后展示伤痕,而放过他的事,并非虚言。

只是这并非出于感动、感念,仍旧是出于权术考虑。

帝王们所忌讳的,从来是大臣的野心,他们只有在没有威胁的时候,才可能去在乎什么功劳、伤痕,如果有,管它是真是假,功劳什么的就一定全都是狗屁,所以康熙在经过判断之后,所考虑的就只能是另外的事了。

如此的一个鳌拜,桀骜原来不过是性情而已,对康熙这种人来说,那他就等于一个没有深谋远虑的莽汉,杀他何益?更何况他现在已是阶下之囚,再无能为?

自己威望不足,目前掌控远远不曾到位,而鳌拜多年经营,根基深厚,此时杀鳌拜,必然会引起鳌拜旧部、党羽恐慌,造成局势动荡,甚至还可能给蠢蠢欲动的三藩制造口实。

而不杀鳌拜,却不但更能稳定局势,还能够使康熙在威权建立之外,又收获不忘功劳,宽厚仁慈的大名,康熙何乐而不为?

这一切,自然又将成为康熙从容整理内部,安抚三藩,逐步收拾天下的重要基础。

康熙少年时就已经目光深远,权谋过人了,所以他这康熙大帝之名,来得当真并非轻易。

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