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倚天屠龍記》中張翠山的銀鉤鐵劃是張三丰所傳的嗎?他是如何拜入張三丰門下的?

恆大忠粉


【堅持原創,杜絕抄襲】 歡迎關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俠前後傳系列第六十一期:《倚天屠龍記》前傳之張三丰與武當七俠(2)。


上一期羽菱君扯了張三丰初立武當,懸壺濟世時的一些江湖往事,這一期我們延續這個話題,繼續來扯扯他與武當七俠的故事。

張翠山乃是張三丰的第五個徒弟,所用兵刃為少見的銀製單鉤和鐵製判官筆,故而在江湖中被稱為"銀鉤鐵劃"。但他銀鉤鐵劃的武功絕學是否得承於他的師傅張三丰呢?能說是也能說不是,這當中牽涉到了另一段故事。



江湖救急,馬不停蹄

在張三丰與明教教主陽頂天的大戰時,武當山收到了一封來信,送信之人連續快馬加鞭,馬不停蹄已經勞累過度暈了過去,門下弟子將信箋交給宋遠橋時,宋遠橋正在觀戰,此時師傅正與陽頂天激戰之中。陽頂天武功蓋世,而且張三丰以八十之年迎戰小了他三十歲的陽頂天,武當上下一心全系張三丰安危,宋遠橋跟兩位師弟一樣,更全神關注著師傅的一招一式,即為年邁的師傅擔憂,也不放過師傅在這一場曠世大戰中的武功與實戰經驗的傳授,故而雖有緊急之事,也不便打斷,只能等師傅這一戰之後,再將信箋奉上。

歷經一天的比試,最終兩人握手言和,相互欽佩,陽頂天並未停留,率領明教眾人隨即下山,這是因為他表面上和張三丰打了一個平手,實際上已經被張三丰的“純陽無極功”震出內傷,他擔心在武當山再生事端。明教眾人一走,宋遠橋馬上送上信箋,張三丰得知急信,拆開一閱,竟是求救急信。來信之人乃是張三丰的一位故交,也是一位江湖名宿,臨安府“敬安鏢局”的老當家張敬安。

來信發出求救之聲,言說七月十五中元節,“長河幫”、“青河幫”、“巨鯊幫”三幫來取前月“長河幫”委託“敬安鏢局”保鏢失鏢的鏢物,如若沒有原物奉還,定教“敬安鏢局”亡門滅局。

原來,這三大幫會乃是投靠朝廷的太湖水盜,一向替朝廷打壓江湖中的抗元勢力。這張敬安早年乃是一位抗元義士,曾與張三丰等人結識,後來報國無門,在臨安府憑著一身武藝,創下“敬安鏢局”,多年來闖南走北的保鏢,但也多做行俠仗義之事,在江湖中甚有名望。此時年已七十的他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經金盆洗手,將鏢局交與他的獨子張繼業打理。但沒想到,遭人舉報他早年的抗元反動之事,朝廷不便以官府名義剷除“敬安鏢局”,讓“長河幫”三幫用江湖手段斬草除根。



三幫設計,讓“長河幫”委託“敬安鏢局”保趟鏢,卻在必經之路埋下伏擊劫鏢,敬安鏢局的新當家張繼業一人力戰群盜,腹背受敵,在殺死了十幾名盜賊之後,死在了那三幫三名幫主的聯手圍攻之下。人鏢雙亡,這是敬安鏢局創局以來的第一次,長河幫隨即汙衊敬安鏢局保鏢不力,借題發揮,讓張敬安一月之內尋回失鏢鏢物,如若不然,中元節讓他們一家跟孤魂野鬼一起進鬼門關。

張敬安此時知道這是三幫設計之局,於是尋求救援,但是這三幫在江浙之地,惡名遠揚,又有官府背後支持,當地江湖人也不敢與之相對,紛紛避開。張敬安無奈之下,只能求救千里之外的武當故交了,於是寫下求救之信,差人快馬加鞭送往武當。然而信箋到了武當山,卻碰上張三丰與陽頂天的一戰,又延誤了一日時間,這時已經是七月十二日夜晚了。從武當到臨安府馬不停蹄至少三天時間,如今只剩兩天時間。

張三丰看了急信之後,不敢大意,也顧不上大戰之後的元氣大耗,緊急親自帶領宋遠橋和俞岱巖兩徒,讓俞蓮舟留守武當,趁著月色,下山而去。明教眾人看後面快馬而來,還以為是張三丰反悔,想把他們困於武當,紛紛防範以待。但卻只看到他們快馬而過,張三丰留言接待不周,後會有期。

師徒三人馬不停蹄,不眠不休,竟然用了三天不到就趕到臨安府,可是還是晚到一步。那三大惡幫,本來就是設計一舉剷除“敬安鏢局”的,哪裡會講江湖道義,在七月十四日,三幫之人就圍住了敬安鏢局,大開殺戮。此時張敬安已經年邁,但是右手手執判官筆,左手一支虎頭鉤,揮舞起來,卻是老當益壯,僅僅護守著才十歲的孫子,陷入了三惡幫幫主的包圍之中,其他門人和家眷已經皆死在這三大惡幫的屠刀之下。

故交託孤,剷除惡幫

他的孫子便是張翠山,張繼業的獨子,眼看家人已經罹難,他並沒害怕哭泣,而是在爺爺背後,咬牙切齒的恨恨看著那三幫幫主。那三人各手執鋒利兵刃,他們知道張敬安雖然已經年過七十,但早年行走江湖,有“銀鉤鐵劃”之稱,並非浪得虛名,也不敢大意,而是三人圍攻而上。張敬安一人對陣三大高手,剛開始並不落下風,左手銀鉤勾住長河幫幫主的長劍,右手判官筆卻與清河幫幫主的大刀交鋒,同時還要留心防禦巨鯊幫的幫主偷襲孫子張翠山。



張敬安雖然外功精湛,但是內功修為不足,此時年老體衰,又要分心保護張翠山周全,漸漸體力漸退,只能苦苦支撐,以待援兵。他以一敵三,惡戰多時,那三人看久攻不下,動了偷襲張翠山引張敬安救援的心思,長河幫幫主劍鋒一轉,長劍突取張翠山而去。張敬安雖有留心他們這一招,但還是大吃一驚,連忙用判官筆震開巨鯊幫幫主的鐵棍,一個迴旋拋出判官筆,那判官筆飛出,打中了長河幫幫主的後背,長河幫幫主重摔在地,重傷不起。可是這一下卻被清河幫幫主抓到空隙,一把大刀在張敬安拋出判官筆之時,直取張敬安,張敬安急忙用銀鉤來擋,卻沒想到這是一招虛招,銀鉤跟他的大刀交纏在一塊,他分身不得,後背被巨鯊幫幫主一棍打中,這一棍力道十足,他又沒運功抵禦,哇的一聲,吐了一口鮮血,已然重傷。

青河幫幫主見機隨即一刀砍來,想一舉了結了張敬安,但刀剛近張敬安頭上,卻被一聲吼嘯震開,連人翻倒在地,那巨鯊幫幫主和張翠山也連忙雙手護耳。原來卻是張三丰三人已到,他一到就看到此危情,急忙用嘯聲化解危情。這時宋遠橋和俞岱巖馬上衝進去,一人對付一個惡幫幫主。

張三丰馬上扶抱住張敬安,也顧不得連日奔波的勞累,用真氣催入他的體內,但張敬安已經是行將就木,張翠山衝過來,握著爺爺之手,張敬安把張翠山的手交到張三丰手中,沙啞的說出幾句話,託孤張三丰,求張三丰收下張翠山,然後指著判官筆和虎頭銀鉤,讓張三丰代傳此家傳武學。張三丰對張敬安點點頭,說道老兄弟放心,掌上真氣一放,張敬安馬上斷氣了。

宋遠橋和俞岱巖這邊打鬥正酣,宋遠橋年過三十,武當派以內力悠長堅稱,他的內力已超出同輩高手不少水平,“武當劍法”在他的手上,劍鋒凌厲,奇招不窮,讓用刀的青河幫幫主十分吃力。隨著一招“九宮八卦劍”,劍招分變為八劍,青河幫幫主摸不清虛實,去抵抗虛招,握刀右臂被宋遠橋實劍撩開一道裂口,鮮血直流,長刀隨即被長劍捲開,掉落在地,張三丰此次已經誓將三惡幫徹底剷除,宋遠橋也是痛下殺手,一劍劃過那青河幫幫主喉嚨,青河幫幫主立刻斃命。



俞岱巖同樣沒有落後,此時的他已經年過二十,這些年在張三丰的調教下,武功也是隨日而長。他的“玄虛刀法”十分精湛,此刀法乃是從太極兩儀中演化出來,亦是剛柔相濟,虛虛實實,在他的抖數之下,巨鯊幫幫主也是難以招架。再加上俞岱巖的輕功“梯雲縱”已經有成,這一刀剛從正面攻擊,下一招就能躍到他的身後出刀。僅僅十個回合的交鋒,即被俞岱巖一刀從後背刺穿,巨鯊幫幫主也是跪地而亡。

那之前倒在地上的長河幫幫主想趁機逃走,卻被張三丰拾起地上的銀鉤,也不看人,往後一拋,那人剛逃到門口,雙腳即被各鉤劃出一道血口,噔然跪地,張翠山執起判官筆,衝了過去,一筆刺中他的後背,那人也是當場斃命。那三幫幫主皆斃,幫中餘下之輩,紛紛逃命,三大惡幫自此消亡。

張三丰命兩個弟子料理了敬安鏢局的後事之後,帶著張翠山回到武當山。在回武當山的途中又路遇一事,收了張松溪(這事日後有機會再扯),回武當之後,隨即收下他跟張翠山為徒,是為他的四弟子和五弟子。

銀鉤鐵劃,技有淵源

張翠山在張三丰眾弟子中是天賦最高之人,也是盡得張三丰真傳之人。他家傳的“銀鉤鐵劃”絕學其實當年也是張三丰與他爺爺張敬安改良而來。

張敬安少年時得遇朱子柳傳人,習得判官筆,後來他以一柄判官筆行走江湖,作為抗元義士與當年懸壺濟世的張三丰結識。張三丰大他十歲,武學修為更是在他之上多出幾層境界,他們在一次與出手解救被元兵奴役的漢民時,張敬安奪取了一名官兵的兵刃,乃是一把虎頭鉤,配合他的判官筆竟然得心應手,和張三丰一起打跑了那些元兵。



事後他知道張三丰武學修為極高,已是跟張三丰請教這虎頭鉤與判官筆的武學,意欲合二為一。當時張三丰已經創出了一套“武當劍法”,他將此劍法融入鉤筆,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的將兩者演化出一套招數相互配合的套路。這套鉤筆之學,行如蛟龍出水,靜若靈貓捕鼠,運動之中,兩手兵刃化分分陰陽,身藏八卦 ,步踏九宮,內合其氣,外合其形,左右攻防有度,一攻一防,虛虛實實,變化莫測,實有當年周伯通“左右互搏法”之精妙。當年此學既成,張敬安找能工巧匠,打造了一對爛銀虎頭鉤和鑌鐵判官筆,張三丰也為此絕學命名為“銀鉤鐵劃”。

此絕技講究外功內聯,若有高深的內功修為與之匹配,所向無敵。張翠山的爺爺張敬安就是內力不足,因而發揮不出此絕技的最高威力。因而張三丰在代傳這套絕學與張翠山時,十分注重張翠山的內功根基,傳他“純陽無極功”,張翠山也成了師兄弟中最先修煉此功之人。他天賦和悟性在師兄弟中,最高,經幾年潛修,到十六歲開始已經能夠獨立行走於江湖,銀鉤鐵劃在他手上威力也是精妙無比,曾用此絕技一人力克九名江湖好手,十八歲後江湖人稱“銀鉤鐵劃張五俠”。

張翠山盡得張三丰真傳,他跟張三丰可謂心意相通,是張三丰最看重的弟子。後來俞岱巖捲入屠龍刀風波,張三丰傷心愛徒俞岱巖被殘害,趁夜在中庭以手指空臨書法,反覆書寫“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二十四個大字,演化出一套極高明的武功,恰巧張翠山於暗中看到,師徒二人心神相通,張翠山盡得其中奧妙,這就是後來張翠山在揚刀大會大出風頭的“二十四字倚天屠龍功”。



在張三丰九十五歲壽誕,眾弟子稱觴祝壽之際,他卻忽然大為不歡。說他七個弟子之中,悟性最高,文武雙全,惟有翠山,原盼他能承受我的衣缽,可惜他福薄,五年存亡未卜,定是凶多吉少。

從這兩件事中也可從側面窺出張翠山的武學天賦與悟性,乃是全才之人。只可惜他命途多舛,少時家逢大難,年少成名於江湖,卻又捲入殞命風波,三十餘歲,為全結義之情,自殺身亡,留下無數嘆息,但也突出了他的大義之風。

張三丰後來再收得兩徒,是為殷梨亭和莫聲谷,殷梨亭小了張翠山兩三歲,而莫聲谷又小了殷梨亭四歲,他們兩人的武功皆是師兄們所傳授。在張翠山與殷素素結識時,莫聲谷其實只有十五歲不到,但卻已經跟師兄們被齊稱為“武當七俠”,“真武七截陣”更是名震天下,其中故事,我們日後再扯。



前期回顧:

第六十期《張三丰與武當七俠(1)》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歡迎閱讀【桃子讀金庸】系列第四十一期:銀鉤鐵劃張翠山。

上一期是:張三丰的揚威之戰。

前面一篇說到了一代武學奇人張三丰是如何振興武當的,今天來說一下張三丰的弟子張翠山的故事。張翠山是張三丰的第五弟子,江湖人稱“銀鉤鐵劃”,左手使爛銀虎頭鉤,右手使鑌鐵判官筆。為何張翠山會使用這麼奇怪的兵刃呢?他又是如何拜入張三丰門下的?

義商張戈

張翠山的祖父是一個商人,名叫張戈。張戈小時候家裡很窮,爹媽都是老實的莊稼人,家裡還有一個哥哥。為了給這個哥哥娶媳婦兒,張戈的爹媽把家裡唯一的一頭黃牛賣了。張戈清楚地記得,哥哥成親那天,春風得意。而年幼的張戈只能在漏風的家裡喝著清湯一般的粥。

張戈十幾歲的時候爹媽去世了,家裡還算富足的哥哥從來沒有接濟過他。還是鄰居李大娘看他可憐,時常拿飯菜給他吃。十五歲那年,鎮上酒店的老闆看張戈機靈,讓他到店裡做了個小二。張戈聰明可愛,來吃飯的客人都很喜歡他,時常給他一些賞錢。

兩年後,張戈用這些日子積攢的銀錢開始做小生意。他左手拿著一杆秤,右手拿著一杆筆到處闖蕩。張戈經商的天賦極強,生意越做越大。三十歲那年,張戈已經是當地第一富商了。他發跡之後沒有忘本,經常接濟窮人,還把有恩於他的李大娘和她兒子接到了張府居住。為了告誡後代子孫不要忘記創業之艱,他打造了一柄象徵秤鉤的爛銀虎頭鉤和鑌鐵判官筆放在了張府的正堂。

滅門慘案

張家的生意一直沒有停止擴張,到張戈五十歲的時候已經是天下第一富豪了。張戈的財富引起了元朝統治者的注意。正巧的是張戈曾經資助過一個義軍,朝廷便決定以此為理由剿滅張家,沒收他們的財富。

張戈本身不會武藝,但是張家做了這麼久生意自然不會簡單,張府裡高手如雲。接到朝廷密令的汝陽王不敢怠慢,派出了手下第一高手燕秋生去滅掉張家。張家高手雖多,但畢竟不是燕秋生的對手,更別說百損道人還帶了不少武功高手。張戈知道張家已然無幸,只求能留住張家的香火。他讓人分頭帶著孫子和孫女逃走,自己則帶著張家其他人去跟朝廷決一死戰。

那時張翠山才出生兩個月,帶他逃走的是李大娘的孫子沈管家。很不幸的是,他們碰到了燕秋生。幸運的是,有人救了他們。當時燕秋生正殺得興起,見到有人抱著一個小娃逃走,上來就是一掌。這一掌在碰到張翠山身體的一瞬間被另一隻蒲扇大的手掌接住了,這人就是張三丰。燕秋生縱橫江湖幾十年,除了已經死去的百損道人外從未遇到過對手,見一個道人竟然能接他一掌,又是興奮,又是驚訝。他發起狠來,掌掌風雲變色,張三丰跟他以掌對掌,連對了三掌。第四掌時燕秋生已無力再接,口噴鮮血,而張三丰才用了一成的功力。

銀鉤鐵劃

張三丰把孩子帶回了武當,給他取名為張翠山。張翠山長到七歲的時候,張三丰把張家的爛銀虎頭鉤和鑌鐵判官筆交給了他,並且把張家滅門之事告訴了他。張翠山知道這件事後決定用家傳的虎頭鉤和判官筆作為兵器。

張三丰並不會虎頭鉤和判官筆的功夫,但他活了七十多歲,什麼樣的兵器沒見過?張三丰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苦思三天,琢磨出了一套高明的鉤法和判官筆的點穴手法,將之教給了徒弟張翠山。張翠山悟性極高,很快就學會了這兩樣武功。十三歲那年,張翠山開始行走江湖,聽從張三丰的吩咐懲惡揚善。很快,張翠山銀鉤鐵劃的名聲就傳揚開來了。

他有了這個外號後怕人家說他名不副實,開始潛心讀書、寫字,在書法上還真有了不低的造詣。十六歲那年,張翠山找到了當年張三丰故意放走的燕秋生,憑藉張三丰教給他的本事,用家傳的鑌鐵判官筆點中了燕秋生的死穴,終於報了大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