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荐读|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荐读|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荐读|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01

电影《芳华》的编剧、著名作家严歌苓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被问到,从一个英语小白考入美国知名大学接受写作训练,还能拿到全A成绩,是怎么做到的?

  • 严歌苓回答:“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每天坚持写作6到7个小时,坚持了30年,这样的作家,怎能不高产?怎能不成功?

写农村题材,严歌苓就跑去农村和老太太们同吃同住。写学校题材,严歌苓就跑去中学和学生们一起上课。这样的作品,怎能不精彩?

我曾在一个写作训练营担任点评老师,常有新进的同学说,总被退稿让人灰心,不想写了。但有一次,一个叫燕子的姑娘说:“去年写了近100篇,上稿了10篇,我挺开心的。”

燕子这两个月在好几个平台密集发稿,已经是同班同学的偶像。大家都没有想到,原来佳作频出的姑娘,也有过这么不堪回首的经历。被拒的那90篇,被她说得云淡风轻。

正如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写作最大的敌人是懒惰。”

在我眼里,燕子就是和严歌苓一样的“聪明人”。她们的聪明,就在于没有方向之前,只管努力;有了方向之后,只管坚持。

聪明人都知道,唯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才能带来厚积薄发的灵感。没有捷径可走时,就把寻找捷径的精力用来默默前进。

02

钱钟书也说过:“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钱钟书,有着海量的知识储备,他“博学”的笨功夫,就是争分夺秒地读书。他在就读清华时,曾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

有同学回忆说:钱钟书一个礼拜读中文书,一个礼拜读英文书。每个礼拜六,他把读过的书整理好,抱去图书馆还,再抱一堆回来。

就这样,钱钟书在清华待了四年,所有的假期都用来读书了,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有去过。

据传言,钱钟书记忆力超凡,但他“过目不忘”的笨功夫,就是反复推敲和记忆。他自己曾透露,读书“不遗忘”的秘诀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先生也说过,丈夫“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杨绛曾回忆,他们当年初到法国留学的时候,钱钟书在法语方面还略比自己生涩,然而,短短一年时间,钱钟书的法语水平就远远超过了自己。因为,他的学习一刻也不曾懈怠。因为,他嗜书如命。研究法文的时候,从15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18、19世纪,一家家读下来。后来,学习德文、意大利文也是如此。

著名学者邹文海也回忆道,钱钟书有一次出行的时候随身带着英文字典,途中“怡然自得,手不释卷”。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津津有味地看上一整月。

一个把勤奋当习惯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辛苦的。正因下足了经年累月的“笨功夫”,才能有后面的博大精深。

聪明的人,都把刻苦当才能。

03

曾有读者朋友诉苦说,毕业几年,换了几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很拼,却始终在低级职位上熬着,感觉很没意思。

想迅速出人头地,是我们踏入社会时的普遍心愿。每个人都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不怕吃苦,但每个人又都只喜欢简单粗暴的努力,最好是连拼三天三夜,一周就见到回报。急功近利成了许多人的通病。

如果可以,谁都愿意去做见效快、短时间内就能看得到成果的事情。可是,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呢?哪个行业都不可能短时间内见到巨大成效,所有的成功都是慢慢熬出来的。

我们以为,聪明人成功靠的都是天赋,但真正的聪明人却从不指望天赋。他们明白,天赋是努力到达一定程度后的“锦上添花”,并不能成为努力的替代品。

遇山敢开路,遇河敢搭桥,这世上能难住他的事情,还有多少呢?

沉得住气,发得了力,才是人生大智慧。人要有所执,方能有所成。

图 片 | 网 络

编 辑 | 刘 琼

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托创办

荐读|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网站投稿:[email protected]

报纸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