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坐馬紮,聽故事」劉公島“石斧”被鑑定為周代石器文物記

「坐馬紮,聽故事」劉公島“石斧”被鑑定為周代石器文物記

2014年3月17日是個週一,我上午剛一上班,劉公島東村居委會主任就急匆匆地對我說:“村民畢立昆30多年前在自家田地裡,掘出來一塊形狀如同斧頭的石頭,他總覺得這塊石頭不簡單,還保留在家裡。前幾天,他找到我,想找個明白人鑑定鑑定,不管是不是件寶貝,心裡落個明白。今天找你就是幫著看看。”我第一直覺就是,1975年在東村東部發掘了一批文物,經考證為戰國時期文物。心想畢立昆挖掘的石頭難道也是戰國時期文物?滋事關係甚大!這事得找專家鑑定一下,隨後,我和居委會主任就開啟了對“石斧”的鑑定之旅……

「坐马扎,听故事」刘公岛“石斧”被鉴定为周代石器文物记

3月20日是個週四,我邀請市文物專家一大早就進島,專程來到畢立昆家對這塊石頭進行鑑定。畢立昆一聽文物專家登門鑑寶,十分高興,不等我們坐定,就急切地從櫃子裡取出一個黃布稠包裹,他小心翼翼地裡三層外三層打開,一塊酷似石斧狀石頭展現在大家眼前,只見這塊特別的石頭:巴掌大小,摸起來十分光滑,上面有磚紅色和黃色的花紋,十分漂亮。石頭一頭方一頭窄,長有17釐米左右、最寬和最窄處分別有10釐米和5釐米左右。在方形的一端有兩個凹坑,顏色和整體顏色一致;窄的一頭有一角破損處,割面呈現出白色和青色。

「坐马扎,听故事」刘公岛“石斧”被鉴定为周代石器文物记

石斧背面

「坐马扎,听故事」刘公岛“石斧”被鉴定为周代石器文物记

石斧正面

據70歲的畢立昆講,他是1949年遷移到劉公島上居住。石頭是他刨地時發現,這破損的一角,是不小心碰碎的。當時發現石頭的位置在劉公島博覽園望海樓西南方向100米左右,現在已經修成了路。在畢立昆的回憶中,他發現這塊石頭是在1982年前後。第一眼看到這塊石頭時,他就覺得這可能是件文物。之所以有這樣想法,就在於那時他腦海中立即想到小學歷史課本中舊石器時代的圖片,和這塊石頭模樣相似,於是將石頭帶回家中。

畢立昆當時也並沒有當回事,石頭就用黃布稠包好放在抽屜裡。但他對這塊石頭始終放心不下,他曾經跟一些親友聊起過這個石頭,但是很多人都不以為然,可他一直認為這是一件文物。2014年春天,畢立昆去威海市文化館參觀看到類似的石頭,不長時間又在電視上多次看到類似的器物時,他便產生了找人進行鑑定的念頭,想來想去還是找到平時相熟和一副熱心腸的居委會主任。

他作為劉公島上一個老居民,知道現在劉公島上可以確定的有人類居住過的時代是戰國時期,心想這塊石頭如果真是一塊文物,或許可以把劉公島上人類居住的歷史再往前推幾年。

「坐马扎,听故事」刘公岛“石斧”被鉴定为周代石器文物记

專家在畢立昆家中鑑定石斧

專家聽罷石斧的發現過程和反覆查看後,認為這塊石頭四周十分光滑,上面有人工磨製以及石斧上常見的破損痕跡。根據這塊石頭的特點可以判定它的確是一個石斧文物。

然而對於石斧的年代,專家並不十分確定。由於石斧不像陶器一樣,它的年代很難推斷。而陶器是人工燒製的,經過樣品檢測就可以判斷出準確的年代,但是石斧是人類對石頭進行人工打磨的,只能根據出土的環境和形質進行推斷。

經反覆仔細鑑別後,最終鑑定該石塊為周代石器文物,主要基於以下三點:首先,該石器四周非常光滑,是人工磨製而成,而非自然形成,並且年代非常久遠。其次,1975年,在東村東南的河溝邊上發掘了戰國遺址,出土了一些陶罐、陶盆及青銅器等文物,而這塊石器是在戰國遺址附近發現的,並且石器長期埋在地下變化不大,從發現的地點推測是戰國遺址的一部分。最後,該石器材質為石灰岩,從殘損痕跡上證明是實用的,戰國時期鐵器還沒有普及,漢代才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劉公島作為一座遠離古代政治中心的封閉海島,石器仍是當時的主要生產生活工具。

石頭鑑定結果終於水落石出,畢立昆心中的謎團也解開了,儘管它沒有收藏的價值,但畢立昆仍然將它作為寶貝一樣珍藏著,因為它記錄和見證了劉公島先民曾經的歲月……(作者:彭均勝 )

「坐马扎,听故事」刘公岛“石斧”被鉴定为周代石器文物记

網上購票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

可網上購票哦~

劉公島客運中心地址:

威海市海濱北路101-2號(威海二中老校區北鄰)

劉公島客運中心服務電話:

0631-5287807

愛來劉公島:wh-lgdgwh

熱門活動

1、回覆“遊船”查看遊船時刻表。

2、回覆“票價”查看劉公島常規票價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