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我國哪條河流?

尕尕80


大禹治水作為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傳頌至今,大禹也因治水有功,被舜帝禪讓而繼承帝位,那麼大禹到底治理的是哪條河流呢?



雖然大禹的出生地飽受爭議,不過他一直活躍於中原地區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史書上記載的是中原洪水氾濫導致的水患,所以後世史料中一般把這條河定義為咱們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氾濫也是個歷史遺留問題,到現在不也是如此嗎。

而且大禹劃分的天下九州也與水患治理頗有聯繫。為了能夠洩洪,他就想盡辦法目的就是想將洪水引入東部大海,“州”,從字形上看,就是河流繞著高地、山丘流淌,《說文》裡也說,水中可居曰州。由此可見,九州最初的本意與行政區劃無關,而是天然的地形地貌,每一個“州”,都是一個高於水面的可以住人的陸地板塊,在古代中國裡這樣的陸地板塊全國共有九個,也就是咱們經常說的天下九州。

實際上,我覺得在當時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年代,大禹治水很有可能治理的是黃河小支流,並不是完整的大黃河系統。用了十三年之久,也可見當時人們治水的艱難。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互動關注。


納蘭談史


在讀《山海經》的時候,有一個故事非常惹人注意,那就是后羿射河伯馮夷的故事。

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話說有一年河伯化為白龍在河裡游泳,被后羿撞見了,后羿二話不說,搭弓射箭把河伯的眼睛射瞎了。河伯去天帝那裡告狀,天帝不僅沒替河伯平冤,反而羞辱了他一頓。

天帝為什麼要羞辱河伯呢?大概是大家都知道河伯陰險狡詐吧。而天帝當時的理由是:你作為黃河水神,不在河底好好守著宮殿,游到河面上就活該被射。

看似有道理,實則根本就是瞎扯淡。在這件事裡,河伯完全是被冤枉的。河伯作為黃河水神,在河裡遊個泳都不允許嗎?

這件事之後,本就兩面三刀的河伯,性情更加卑劣了。馮夷自知在諸神之中地位低下,發脾氣也會捱揍,就把矛頭指向了平民百姓。

河伯馮夷發怒之後,黃河氾濫,天下洪水滔天。這時候正好是堯帝時期,本來太平的人間突然遭此大難,堯帝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堯帝雖然治理天下很有辦法,對這洪水卻無能為力。鯀及時站出來,開始帶領著眾人治理洪水。

鯀溜到天帝那裡,盜出來息壤,並用堵的方式,來解決水患。鯀治水九年不愈,盜息壤的事情被天帝知曉,鯀亦被處死。

鯀被處死之前,終於發現了洪水的秘密:原來一切都是馮夷作亂。鯀在被祝融燒死之後,怨靈不散,腹生大禹,鯀亦化龍而去。

天帝雖然處死了鯀,可洪水仍舊肆虐,天帝不管,堯帝亦無奈。又過了多年,大禹長大成人,接替其父治理水患。

大禹臨危受命,帶人遊走山河之間,以求治水之道。忽一日,鯀化龍來到大禹面前,以尾畫地,道出洪水的秘密,並告訴他解決之道。

鯀的方法果然奏效,很快,洪水平息。大禹也在河水裡揪出河伯,把他暴打一頓,然後送到天帝面前,等候天帝發落。

天帝本就討厭河伯,當年河伯放洪水肆虐之時,本是因果輪迴,天帝也沒法插手。這一次河伯有罪,便趁其罪,將之關押在黃河水底忠極之淵。

講到這裡,自然也就很明白大禹所治理的河流是哪條了。彼時洪水滔天,河伯趁機作亂,遊走大江大河,所到之處,皆是水災。

大禹又是怎樣捉住河伯的呢?其實辦法很雞賊,鯀告訴他洪水的秘密之後,大禹第一時間便想到了用疏通的方法,使水位降低,然後困住河伯。

果然,河伯這貨腦子軸,水位變低了,還在河面上飄來飄去,這不是找死嗎。

你以為大禹手裡的工具是幹嘛的?其實是叉龍的。上方的兩個刺定住龍頭,使得河伯不得亂躥,然後其他人定住手腳,河伯便被活捉了。


祗樹


說到大禹,大家肯定都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這些典故大家都能脫口而出,那麼大禹治理是哪個地方的水呢?


距今4000多年前,全球受當時氣候變化影響,,導致大量冰川融化,源源不斷的冰川融水流入大江大河,給世界各地依河而居的古文明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這些史前大洪水在古巴比倫、古代墨西哥、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均有記載,比如《聖經》中的“諾亞方舟”就發生於公元前2370年,距今也是4000多年的時間,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有足夠時間跨度的民族歷史和傳說中,都有著相似的“大洪水”的傳說,而且在傳說中的時間、內容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相傳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也是洪水為患,堯就命令鯀去治水,鯀採取水來土擋的方法,哪裡有險情,就在哪裡築高堤壩,歷時九年,仍然沒有治好,堯一怒之下,把鯀流放羽山,後來鯀就死在了羽山。

鯀死後,堯繼續找人治水,眾部落又推薦鯀的兒子禹,說到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禹更聰明,為人更好,堯就讓禹去治水,而禹也沒有因為父親的流放而心生怨恨,而是兢兢業業的治水。


禹接受任務後,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對山川、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查,他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確立了一條與他父親的“堵”相反的方針,通過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的通過,禹通過對水進行疏導,來達到“治”的目的。

禹常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耗盡了心血與體力。


治水不是一兩代人的事,而是華夏幾十代人共同的事,從黃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時期,全華夏的洪水治理才大致完成,華夏治水的過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過程,大洪水以前華夏軍政中心在浪諸等南方地區,南方受到大洪水的影響,古羌族不斷西遷北上與北方的龍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

大禹也是浪諸部族中的一員,傳說大禹還曾去過淮河治水,在淮河的發源地桐柏山,住著一隻名叫無支祈的怪獸,它蛇頭猴身,力大無比,經常在河裡興風作浪,鬧得沿河兩岸經常遭受洪水侵擾,大禹發現了這個作惡多端的怪物,決定降服它為民除害。

大禹跟它搏鬥了多個回合,仍沒有取勝,後來者天神的幫助下,捉住了無支祈,並且用鏈子栓住它的脖子,把它從淮河發源地牽到淮河入海口,鎮壓在龜山腳下。

從此以後,淮河平靜了許多,人們為了不忘大禹的功績,便在桐柏山和龜山腳下蓋了兩處禹王廟。


大禹歷經了十三年從完成了治水的浩大工程,功勳卓著,因為治水有功,舜就把王位禪讓給禹,大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王。

大禹首先治理的是黃河,利用了疏通圍堵之法成功治理了黃河之後,又開始治理九州,當時九州也是大禹所命名的,到後來的大夏九鼎,都是出自大禹之手。










遺產君


《孟子·滕文公》: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

而據《爾雅·釋水》記載,九河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絮、鉤盤、鬲津。

其中徒駭河原為禹疏九河之一,因禹治此河,用工極眾,治河工難,眾徒驚駭,故名徒駭。數千年來,滄桑鉅變,故河早湮,形跡難尋。現代徒駭河並非禹疏之河,而是明代開挖的一條防洪排澇河道。

馬頰河禹疏九河之一,因上廣下窄狀如馬頰而得名。數千年來,滄桑鉅變,故河早湮,形跡難尋。據前人考證禹疏之馬頰河在今河北省平縣及東光縣間。

漳衛新河是古代鬲津河演變而成。史籍記載鬲津為禹疏九河之一。

秦口河上游為鉤盤河,而鉤盤亦為禹疏九河之一。

以上幾條河都是海河流域的河流,經過濱州市無棣縣沾化區入渤海。

資料取之於巜惠民地區水利志》,青島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如牛23


以前學地理的時候,地理老師就討論過大禹治水治理的哪條河,結果一節課也沒討論完,今天看到這個題目,覺得應該分享下自己學的知識。




首先看看大禹是哪裡的人?

其實這個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別說這個,就連有沒有大禹這個人都眾說紛紜,所以這裡就說下大家都認可的,大禹原來的名字叫姒文命,是古塗山氏國人(今安徽懷遠人)。大禹出生地卻是在鄭州登封嵩山的附近。當然萬事沒有絕對,所以這裡說的都是普遍認為的。

接下來再看看大禹治水到底是治理的哪條河?

我認為應該是黃河,也有人說是淮河。五帝時期,黃河流域水患特別嚴重,百姓經常因為水患而流離失所,莊家更是顆粒無收,正因如此,治理黃河水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到了堯舜時期,黃河流域流水情況更加不穩定,已經到了不可不治的狀況了,堯派遣鯀(大禹的父親)負責治理洪水災害,鯀採取障水法,在河岸兩旁建立堤壩,也就是把水堵住,水高一寸堤壩就建高一寸,結果可想而知,治標不治本,一旦決堤,危害更嚴重,九年的治理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加重了,舜繼位後就把鯀流放了。後又任命禹治理黃河水患,大禹有了前車之鑑,採用疏導方法來治理黃河氾濫問題,前期工程極大,但是效果卻很顯著,不斷的疏通河道,甚至自行開挖河道,經過13年的治理,水患終於有所好轉,乃至以後都可以得到控制。


大禹治水的方法

大禹覺得緩解黃河災情最佳的方式就是將其水量均勻分佈,引導其順利東流如海,和現在治水方法差不多,就是疏導。大禹還認為要治理黃河水患,必須先把山川地理情況弄清楚,欲治水先治山,大禹命人把土地疏通平整,治理的山也多達十幾座,通過治山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氾濫的情況。

(大禹分九州而治)



接著再開始理通水脈,最具代表的就是黃河上游的龍門山河段。龍門山處於梁山北面,大禹原本是通過甘肅積石山來引導水流出,結果被龍門山擋住,大禹就把龍門山開鑿了一個大學五十來米的口子,積石山的水成功引入,只是為難魚兒了,因為龍門山地勢高於積石山,很多逆水而上的魚根本遊不過去,但是總有奮力拼搏的魚兒,它們拼命的向上跳躍,經過無數次的跳躍,終於躍過龍門,所以才有了“魚躍龍門”的景象。


貓眼觀史


大禹治理的是黃河中下游水系,包括黃河及其支流和這一區域的其他一些河流和湖澤。具體如下:

不廢江河萬古流

今陝西境內:

灃水:古時發源於秦嶺,北向經長安入渭水。

渭水:發源於甘肅渭源縣鳥鼠山,東向流入陝西,匯合灃水、涇水、漆水、沮水後入黃河。

今山西境內:

汾水:發源於寧武縣管涔山,經山西中部於河津縣匯入黃河。

漳水:北源清漳水發源於昔陽縣,南源濁漳水發源於長子縣。在涉縣匯合經河北大名入衛河。

今河南境內:

洛水:發源於陝西洛南縣冢嶺山,南向經河南洛陽匯合瀍水、澗水,經偃師匯合伊水,於鞏縣入黃河。

伊水:發源於熊耳山,東北向經偃師匯入洛水。

濟水:發源於濟源縣王屋山,東南向穿黃河入山東再入海。古濟水下游河道今已不存。

今山東境內:

灉(yōng )水:古時為濟水支流,流經今菏澤縣。

沮(jǔ )水:古時為灉水支流,在菏澤匯合灉水後注入雷夏澤。

大澤今已乾涸,大禹曾經走過

雷夏澤在今山東菏澤東北,唐代後逐漸消失。

這一流域古時還有眾多類似的低窪地形成的湖澤,今大多已不存。如:

滎澤: 在今河南鄭州西北、滎陽北,於濟水、黃河相通,西漢後逐漸消失。


孟渚澤: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虞城西北、山東單縣西南,元朝後逐漸消失。

今天單縣的浮龍湖就位於古孟渚澤地理範圍之內。

菏澤: 在今山東定陶東北,唐朝以後逐漸消失。

大野澤:在今山東鉅野北,與古濟水相通。宋朝以後逐漸消失。
圖中可見雷夏澤、菏澤、大野澤地理位置。

大陸澤:在今河北隆堯、鉅鹿、任縣間,古時佔地很廣,又稱廣阿澤、鉅鹿澤。清朝以後逐漸消失。



五千年前的疑案迷霧重重

大禹與其父鯀是上古華夏部落聯盟中夏部落的首領。鯀採用築堤圍堵的方法治水失敗,並被舜誅殺。大禹接手治水任務後,總結教訓,效法共工採取"疏川導滯,鍾水豐物"的方案,終獲成功。

共工氏族是世代相傳的治水世家,祖居地“共”在今河南輝縣。傳說與火神祝融作對而怒撞不周山的水神“共工”就是他們的祖先。

根據《韓非子》記載,堯讓位於舜時,鯀與共工都反對,共工被流放於幽州之都,鯀遭誅殺於羽山之野。鯀死於非命的真實原因似乎與治水一事關係不大。

群山迴響,諸水之源

由於大小河流都發源於山區,所以按此方法治水需先治山。大禹治理過的山川有:

陝西的岍(qiān)山、岐山、荊山、梁山、華山;

山西的雷首山、太嶽山、析城山、恆山、太行山;

河南的王屋山、砥柱山、熊耳山、登封山;

山東的陪尾山。

以上是根據《史記》和《尚書》、《論語》、《孟子》、《莊子》、《國語》、《左傳》等先秦典籍做出的總結。尤其是《尚書 · 禹貢》記載了很多治水的細節。

龍門今始為君開

傳說大禹為疏導被峽谷阻斷的一段黃河(今山西河津西北、陝西韓城北)曾鑿石擴大峽口,即所謂的龍門。

大禹治水的工具之一:耒耜(lěi sì)。

夏、商、周、秦、唐祖先共建功業

大禹治水非一人之功,他還邀請契、棄、皋陶三名氏族酋長協助,後期益和三苗族人也加入。

契即後來商族的始祖,他掌管教化。

棄即後來周族的始祖,又名后稷,掌管農業。

益即後來秦人趙人的始祖,又名伯益。

皋陶是少昊氏之後,他掌管訴訟。後代封於蓼國(安徽六安)。又訴訟官稱“理”,是李姓也包括李唐王朝祖源。

大禹足跡遍華夏

南方的三苗長期與華夏部落聯盟處於對抗狀態。他們參與了治水,成功後並未獲得滿意的獎賞,又再次反叛,大禹對其進行了征伐。

取得勝利後勢力覆蓋了江漢流域,後大禹開始稱王,奠定了夏王朝國家的雛形。

大禹還在塗山(今安徽蚌埠西)舉行諸侯大會,四方臣服,鑄九鼎以紀功。這可以說是統一中國的象徵性事件。

大禹巡守東南,在苗山(今浙江紹興會稽山)再辦大會,根據諸侯納貢與貢獻大小計功行賞,對於有意怠慢的防風氏(居於今浙江德清)果斷予以誅殺。

這是大禹行使王權的開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的誕生已經呼之欲出了。


都城歲月


我是長樂未央,我來回答問題。

在世界範圍內的神話傳說、史詩、宗教故事都有關於遠古大洪水的記述。《聖經》中的“諾亞方舟”,印第安傳說的“雷鳥與食人鯨”,我國關於洪水的神話傳說主要是“鯀、禹父子兩代治水”。

三皇五帝之時,河水氾濫,生靈塗炭,鯀受命治水,以“堵”之法治水,失敗被殺;禹,子承父業,總結經驗教訓,開闢以“疏”之法治水,帶領先民,歷時十三年終於完成治水大業。其間“三過家門而不入”,公而忘私;不拘泥於成法,因地制宜,開拓創新,創造了治水的新思路,並終獲成功。

治水耗盡了禹的心血和體力,他本人也因治水的不世之功,被推選為九州共主;他本人被尊稱為“大禹”,這肯定了他的歷史地位和偉大功績。可以說,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戰勝自然的自信,是中華民族勇敢特質的象徵和源頭。

可是,大禹治水的具體位置在什麼地方,一直困擾著史學界,直到今天尚無定論。但是主流觀點是:黃河中下游區域,淮河流域一帶。

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關於大禹治水的遺蹟和傳聞。安徽懷遠縣有禹墟和禹王宮;河南洛陽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陝西韓城有龍門,相傳為大禹所鑿,有“魚躍龍門”的舊址;山西夏縣中條山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三門峽,相傳大禹治水,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流這一段形成了“人、鬼、門”三道峽谷,三門峽始得名;河南禹州城內有禹王鎖蛟井;陝西西安戶縣有“三過村”,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湖南長沙嶽麓山山巔有禹王碑;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王磯;四川南江縣有禹王宮……

根據上述地名推測,大禹治水的地域涵蓋秦晉豫三地,有可能還包含山東、江蘇(冀州-梁山-太原-太嶽山之南-淮水、沂水-蒙山、羽山-入海)等地。之所以全國多地建有大禹的紀念設施,有可能先民為了感念大禹治水的功績,並祈求當地不受水患侵擾,而特別奉祀大禹,不見得大禹曾去過當地或者在當地治水。

根據現代的研究,由於地震原因造成的堰塞湖,嚴重影響下游的安全,當堰塞湖崩潰之時,瞬間傾瀉的洪水其破壞力驚人,會造成下游河道的改道和嚴重的洪水災害,威脅下游的安全。

相信隨著考古發現更多的證據出現,大禹治水的範圍將更加精確。


長樂未央1981


其實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我們來簡單的推測一下吧。

前段時間,川西地區降水較多,而岷江內的水位更是暴漲,沿岸不少地方的基礎設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而這還是在今天這個生產力遠非古人能比,且擁有各種工程機械的情況下,一次也並不是太嚴重的洪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損失或者壓力。



可想而知,在大禹生活的時代,根據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在河流發洪水的情況下,想要治理洪水,是多麼大的一項工程,如果是黃河的話,憑古人那點人力物力,真的能夠去開挖新的河道,完成黃河水的引流疏浚嗎?

答案是不可能,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大禹採用的治水方法不同於他父親的圍堵法,而是疏浚法,開挖新的河道,截彎取直,疏浚河水,因此,大禹治水並不太可能是黃河長江這種大型河流,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根本達不到那樣的要求。


再來看,根據史書《史記·六國年表》中記載:“禹興於西羌。”而除《史記》外,中國還有六種古文獻,都支持大禹源自西羌。例如《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傳》中大禹“家於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西漢陸賈《新語·術事》中也記載“大禹出於西羌。”

由此可見,大禹的出生地,確實有可能是在今天的岷山一帶,而根據古人的條件,大禹也不太可能走那麼遠,跑到黃河中下游去治理洪水,很有可能是大禹治理的河流是岷江與黃河上游的一部分支流。


相比黃河而言,岷江及黃河上游支流,他們的流量更小一些,根據古人的生產力來看,努力一下也是有可能完成洪水的治理的。

神話傳說,只是根據現實而來的昇華版本而已,每一次口口相傳,都會被人們再一次神話,所以,現實生活中,大禹治水,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中來的那麼轟轟烈烈。


Mr種茶家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大禹治水是上古神話故事中流傳甚廣的一個,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的精神被一代代人傳唱。我們知道,上古神話傳說與真實的歷史有差距,但很多是當時的人們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的一種認識,因為無法解釋或者這樣那樣的原因,於是藉助神話故事來解釋,那麼大禹治水又是否是真實存在的呢?其治理的又是哪條河流?

其實,對於禹這個人的存在也是有爭議的,無非是存在和不存在兩種,我們按存在來說,禹原名為姒文命,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鯀的兒子。堯時期,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圍山漫陵,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很多人流離失所,無處為家,更不用說吃飽穿暖了,堯下令找尋能夠治理洪水的人才,大家都推舉說鯀可以治理洪水,但是堯覺得鯀這個人不好把控,不能用,但群臣也找不到第二個能人來,所以建議用鯀試試,然後,堯便命鯀去治水。鯀採用的是“水來土擋”的方法,就是“堵”,哪裡有水堵哪裡,堵了南邊北邊淌,堵了北邊南邊淌,治標不治本,到後來,鯀便消極怠工,這樣九年下來,水患依然成災。堯老了的時候,尋找繼承人,大家推舉了舜,舜在巡行天下的時候,看到鯀並沒有治理好洪水,就把鯀流放到了羽山,鯀死在了羽山,然後舜又啟用了品行端正的禹(鯀的兒子)來治水。

禹親眼看到自己的父親治水的糟糕成果,於是尋找另一種方法來治水,即為“堵”的反面“疏通”,治水之前要治山,他帶著益和后稷出發了,他發動那些犯罪服役人員跟隨他治理九州土地,穿山越嶺,拿著準繩,帶著規矩以及方位儀器,測定高山大川,劃為九州:冀州、青州、沇州(兗州)、豫州、徐州、荊州、梁州、雍州、揚州。開通九條山脈的道路,疏通九條河流,九條河流分別為為:弱水、黑水、漾水、黃河、長江、沇水、淮水、渭水、洛水。然後禹帶領益和后稷給百姓分發稻種,在糧食短缺的時候賑濟災民。等九州出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時候,已經是十三年之後了,當初禹在和塗山氏結婚後的第四天就離家去治水,也曾三次路過家門,還聽到了孩子的啼哭聲,但想到治水的任務艱鉅一刻也不能耽誤,於是一次也沒有進家門看一看妻兒,問一聲安好。就這樣忙碌了十三年,水患終於解除。也因此,禹成了舜的繼承人。

多數人認為大禹治水中的河流是黃河,因為自古以來,黃河水患一直是個大問題,不同時期均有治理水患的記載,也有人認為是淮河,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形成定論。而且關於大禹治水存在很多疑點,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上古時期,沒有金屬器材,大禹如何能在十三年裡治理好黃河水患?而且那時候的中國大地上應該不止一個政權,應該是多個政權(部落)存在,互不隸屬,大禹如何在大範圍內治水,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又如何得到保證?最有可能是當時大禹治理的是一個小河(黃河的某個支流)的水患,通過疏通出九條河流來引流,解決水患問題。當然現在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說大禹治水治理的並不是洪水而是海浸,在堯舜時期,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導致水橫行逆流,致使田地淹沒,等到海水褪去,地面全是淤泥,無法耕種,於是大禹奉命疏通田間水渠。無論是哪一種,關於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都是誇張了的說法,隨著一代代的傳唱,大禹治理過哪條河流已經不重要,但其治水的精神值得傳揚下去。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大禹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他治理的,正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兩年前,也就是2016年,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在美國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暴發為中國傳說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據》。

這篇文章指出,青海循化縣的積石峽附近,在公元前1920年曾發生大規模的山體崩塌,滑落的山石堵塞了黃河而形成了一個巨型堰塞湖。

這個堰塞湖最終可能形成了潰壩,並引起了下游的特大洪水。據估計,這次洪水大約相當於七個九八年長江洪水的量。

這次大洪水,應該就是大禹治理的那一場大洪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