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想當年|央視版《水滸傳》二十週年:風風火火闖九州

回顧1990年代中後期的中國劇壇,往往會用四個字概括:“消費狂歡”。這段期間發生了不少大事——“禁止私人制作電視劇”的條款取消,社會資金被鼓勵進入劇作領域;香港迴歸,十五大勝利召開,整個社會呈現出昂揚激進的狀態。中國電視劇製作工藝愈發成熟,通俗劇的盛行,逐漸擠佔官方所主導的主旋律意識的空間,戲說歷史大行其道,商業氣息與城市浮華隨處可見。

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製作人再次將目光投向了經典文本,於是1998年1月初,作為四大名著的收官作,整整耗時3年8個月所籌拍的央視版43集《水滸傳》,就這麼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一、水泊溯源

與《西遊記》、《三國演義》一樣,《水滸傳》小說稱得上是百多年來“集體創作”的結晶,一般認為,主要整理並進行加工創作的作者為施耐庵及羅貫中。

那麼,小說記載的這段故事又是怎麼來的呢?

追溯史料,《宋史·侯蒙傳》提到宋江一行在京東起事,侯蒙上書建議赦免宋江,使討方臘。而早在《宋史》成書以前,南宋史學家王稱(或“王偁”)作《東都事略》,就曾這麼記載:“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材必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北宋末年,方臘起義更為聲勢浩大、震驚朝野,金庸先生在小說《倚天屠龍記》裡就提到過這段掌故,還虛構方臘為明教的教主。

後來宋江被張叔夜率軍降服,也的確隨政府軍去征討了方臘。根據部分史料筆記記載,如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二引《中興姓氏奸邪錄》:“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討之。”這段歷史便構成了整部小說的框架。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隨著宋朝手工業商業的興盛及市民階層的興起,都市文化娛樂遍地皆是,被稱為“伎藝”之一的“說話”(即今天的評書),便是個中代表,“說話”分“四科”:小說、談經、史書、合生,其中小說有三目——既“說公案”,即朴刀杆棒等等;也“說鐵騎”,即士馬金鼓。南渡以後,朝廷偏安一隅,一度腐官橫行,政治黑暗,“對內主剿,對外主和”,民族情緒高漲,此時一些民間文人、戲劇作者就將宋江起事故事重新搬演,於各地通過“說話”演繹,眾口相傳。

如南宋文人羅燁的《醉翁談錄》,就記載了《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相互獨立的短篇話本故事。同時期畫家龔開為宋江三十六人畫像,並給每人題四言詩讚:宋江是“不假稱王,而呼保義,豈若狂卓,專犯忌諱”,燕青是“平湯巷陌,其知乳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我們後來熟知的“呼保義”、“一丈青”等外號,大概從這而來。

“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的尷尬現實,以及宋亡以後百年間,元代更為尖銳的民族階級矛盾、明初對功臣的屠戮,歷朝歷代對黑暗現實的種種不滿,都綴入了水滸故事中,使之不斷完善。

宋江一夥當時只有三十六人,且起義地點也不在山東,更跟“水泊梁山”無緣。元初誕生了一部話本《大宋宣和遺事》,用大約四千字的篇幅,第一次將宋江起義的人馬及故事完整串聯搭建了起來,故事包括“楊志賣刀”、“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等等,這是後來《水滸傳》小說的雛形,起義地點也提到了太行山的“梁山泊”。元雜劇則不斷擴充諸如《折擔兒武松打虎》等故事,其中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修改了山東梁山泊的正確地理位置,同時提到了梁山好漢有“三十六大夥兒、七十二小夥兒”,填補了人馬,正式奠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前奏。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施耐庵、羅貫中等人將眾口相傳、文本記載的一段段短篇故事編排整理,又從洞庭湖起義等真實歷史中取材,大刀闊斧,獨運匠心,使之前後邏輯自洽、敘事圓通,最終成就了不朽鉅著《水滸傳》。流傳後世的故事通常分為六大板塊,即造反聚義(前七十一回)、鬧東京和受招安(七十二至八十二回)、徵遼(八十三至九十回)、徵田虎(九十一至一百回)、徵王慶(一百零一至一百一十回)、徵方臘和大結局(一百一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

正因成書前後歷經數百年,卷涉其中的作者眾多,工程量巨大,所以《水滸傳》的版本之繁亂,不在《紅樓夢》之下,論複雜程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水滸傳》的版本,由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第一次分為“繁本”和“簡本”兩個系統,通常情況下,“繁本”敘述詳盡,但講的故事較少,而“簡本”相反,雖然敘述簡略,包含的故事卻較多,故又有“文繁事簡本”及“文簡事繁本”的名稱區分。按回數,則先有一百回本,再有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討田虎、王慶的故事),最後又有七十回本——源於金聖嘆不滿招安後的篇章,便刪去梁山大聚義往後的情節,以盧俊義的噩夢作結,故七十回便戛然而止。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水滸傳》版本嬗變關係圖(出自鄧雷編著《版本知見錄》)

現今通行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系以“繁本”中的“容與堂本”為底本,並參照“天都外臣序本”、“楊定見序本”等整理出版。

二、英雄聚義

回顧其他三大名著的改編,都有輿論爭議。流行最廣的當為86版《西遊記》,卻被後世嘲為“低齡化”,而87版《紅樓夢》以結局的擅改廣為專家詬病,94版《三國演義》文白摻雜,又被笑譏為“圖解小說”。盛譽之下,總有誹謗加身,不論如何,這三部電視劇已經大獲成功,載入歷史。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張紹林(左一)與張紀中(右二)在片場

《水滸傳》電視劇總投資四千多萬,以張紹林掛帥總導演,任大惠為總製片人,張紀中任總製片主任。張紹林與張紀中合作已久,起初在山西電視臺工作,成績不俗,連年得獎。他們先請戰拍《三國演義》,負責“南征北戰”部分,七擒孟獲、秋風五丈原等戲,都是膾炙人口。正值年富力強,這次再度請纓拍攝《水滸傳》,可謂順理成章。

以此為契機,後來張紀中拍攝金庸系列劇,也獲得舉國矚目,其中不乏《天龍八部》等經典。任大惠是央視知名元老,《紅樓夢》製片主任、《三國演義》總製片人,攻堅克難,經驗豐富,堪稱業界翹楚。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任大惠

劇組請了馮其庸、李希凡先生、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等人作為顧問,著名國畫藝術大師戴敦邦先生作造型設計,戴老擅畫人物,工寫兼長,多涉古典題材,所作氣魄宏大,筆墨雄健粗獷,片末一百單八將的人物圖,便出自他的手筆。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戴敦邦為98版《水滸傳》電視劇作造型設計,圖為林沖形象定稿

宋代服飾色彩較為單調,偏質樸,梁山好漢多平民百姓,尤其如是。電視劇以戴老畫作為指導,在人物的服裝、造型上以晦暗素淡的風格為主,多戴冠巾,粗布麻衣,並圍繞黑白灰等狹窄的色彩實現變化。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劇組奔赴廣西合浦、無錫太湖、湖北蒲圻等地取景,在無錫搭建水滸城,城中分為州縣區、京城區、梁山區三個區域作為主要置景地,其中京城區“清明上河街”用心考究,以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虹橋至街市城門內外的佈局而設計建造,在電視劇片頭開場,宋代民居勾欄瓦肆等民情風貌便可一應展現。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在當時,中國武打電視劇經驗並不豐富,而香港武俠影視早已技藝純熟,張紀中三顧茅廬,請動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袁和平、袁祥仁出山擔任武指。整整15個月,魯智深的禪杖、林沖的槍、武松的棍棒戒刀、李逵的板斧、燕青的拳,袁家班的武師殫精竭慮,為劇中人物設計能刻畫其性格的專屬武打動作,不利用任何特技,拳拳到肉,也輸出了獨特的專業化機制,啟蒙培養了包括趙箭等人在內的武指人才,發掘了能捕捉完美動作效果的攝影師于敏,這都成為了後來張紀中武俠劇的中堅力量。袁家班在大陸也迭創佳績,造就了《太極宗師》(吳京主演)、《小李飛刀》(焦恩俊主演)等爆款佳作。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袁和平

趙季平負責劇中主題曲,劉歡演唱的《好漢歌》至今傳唱不衰。趙季平老師是西安人,中央音樂學院科班出身,研修民樂西洋樂,大家一定記得《紅高粱》裡那首具有濃厚西北風的曲子:當時30只嗩吶、4支笙和一座中國大箭鼓齊聲奏鳴,姜文亮嗓大吼:“唉——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呀頭,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運用了山東地方戲曲的柳腔和茂腔,而且還加上了秦腔花腔的唱法,激昂粗獷。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趙季平

《好漢歌》這首歌則又充分發揮了趙季平的特長,汲取了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曲調(如豫劇《王大娘鋦缸》)。歌詞作者易茗同樣來頭不小,是《渴望》、《大宅門》、《喬家大院》、《天下糧倉》等大熱電視劇的主題曲詞作者。歌詞經過反覆推敲,從“哥哥說聲走,山上有朋友”變為“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斗”,純是口語化表達,既接地氣,又簡單奔放,有大江滔滔的氣勢,幾乎一字一音,迸發出北方糙漢的荷爾蒙,充滿了血性與氣魄。兩人後來又合作了那首“咦——呀”的經典《笑傲江湖》曲,也令人印象深刻,津津樂道。

同其他三大名著一樣,《水滸傳》的幕後班底也堪稱當年最頂級的陣容,它是俊採星馳通力協作的成果。

三、推演水滸

《水滸傳》請了《雙旗鎮刀客》的編劇楊爭光、《武則天》編劇冉平作為編劇團隊主力,在四大名著裡,它的劇本改動是最大的。

眾所周知,《水滸傳》的精彩處在前七十回群雄聚義,此後南征北戰、東西招討,廣為讀者詬病,一方面施耐庵不擅長寫戰爭,場面千篇一律,上半部極為出彩的魯智深、林沖、武松等人紛紛失語失色。一方面招安之後,群雄密集赴難,大放悲聲,難免令人氣血鬱結。故有頭重腳輕之憾。

前七十回以民間眾口相傳的話本短篇作為素材串聯,又稱為“綴段式”(或“聯綴式”)敘事結構,諸如《儒林外史》、《西遊記》等中國古典小說便是如此,結構往往失之鬆散,施耐庵則盡力以其敘事編排上的技巧來潤色。一百零八將不先寫,打頭卻先寫高俅發跡,是為“亂自上作”,高俅、蔡京、童貫之下,還有梁中書、蔡九知府等,再往下張都監、蔣門神、西門慶,之後陸謙、董超、薛霸等,政治腐敗,上樑不正,必然官逼民反,劣紳欺行霸市,此後林沖、武松等人落草,大部分統攝在“官逼民反”四字的線索底下。敘述時採用接力棒的方式,如王進遇史進、史進逢魯達、魯達結拜林沖、林沖繳納投名狀時與楊志不打不相識,之後楊志賣刀殺牛二、失生辰綱……是為金聖嘆所謂的“鸞膠續絃”之法。而且全知式、內知式視角應用自如,流動切換,結構既更為緊湊,也更為靈活,使得劇情懸念迭起,高潮跌宕。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林沖刺配滄州,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電視劇在結構銜接上,為了彌補這種“綴段式”結構鬆散的天然劣勢,也多做鋪陳,開頭同樣是高俅發跡,保留原汁原味,其他段落,則提前交代了許多人物關係和前情,如鄭屠的提前出場,林沖及娘子的恩愛場景;也豐滿了許多劇情,為後文走向埋下伏筆,比如第八集就出現了建御花園的花石綱,鋪墊楊志的失陷抑鬱,同時高衙內被嘍囉閹割,伏高俅對楊志的大發雷霆,整體上劇情更為緊湊連貫。在框架的解構、鏡頭語言的重構上,猶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它大量採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比如“智取生辰綱”一節,楊志押生辰綱日夜兼程,同時鏡頭分切,晁蓋一行也押運小車從畫面另一側趕路。於鏡頭語言多作設計,如西門慶潘金蓮幾集,潘金蓮前後洗了四次澡,不少學者覺得低俗,其實除了劇情本身的“性暗示”,每次洗澡的動作、表情、背景不一,都逐步展現了潘金蓮的心境變化,並非低級消費旨趣,反而是耐人尋味的。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劇中潘金蓮的幾次洗澡反映了其心境變化

除了細節增補,在劇情上,也作了不小的瘦身——這裡便見仁見智,褒貶不一了。總體而言,電視劇以百回繁本為底稿,捨去徵遼征討田虎王慶等情節,同時基於原著的頭重腳輕,加上經費不足等原因,又重新安排了詳略,前七十回裡,以魯智深、林沖、武松、宋江等人物小傳為主,但與主線無關的情節則直接棄而不用,如魯智深大鬧瓦罐寺、武行者夜走蜈蚣嶺等。後面降服秦明、關勝、呼延灼、張清、董平等人的橋段,由於近乎重複,也直接刪減,同樣濃縮的還有後面兩贏童貫、三敗高太尉,甚至最後的徵方臘一役。致使一百零八將沒能全部出場,固然保留了精華,較之2011年新版《水滸傳》,卻顯得寒酸許多。

此外,劇情到了聚義排位之後,為儘可能不讓前文塑造的角色“失語”,甚至作了更大幅度的改編。比如小說中林沖在徵方臘後病逝,電視劇卻改為宋江為了招安放走高俅,導致林沖被氣死,增加了悲劇英雄的色彩,系採納了田連元先生評書的設定。而全劇曾濃墨重彩的角色武松(只論小傳的戲份,武松獨佔七集多,堪稱前半段的男一號),更取代原著中的魯智深,獨臂擒方臘,圓滿其偉岸形象,引發觀眾精神共振,這是沿用了過往民間戲曲的橋段。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從戲份上說,丁海峰飾演的武松可謂98版《水滸傳》前半段的男一號

最後,小說原著刻畫了一群落草賊寇,開卷便號稱“妖魔”,中間還有不少血腥的場景:梁山好漢們殺起人來,動輒開膛破肚,甚至千刀萬剮生啖其肉,都是常事。李逵屠戮扈三娘全家,只為殺得快活,斧劈未成年人小衙內,眉頭都不皺一下,只為逼朱仝上山。宋江為招募秦明,冒充其人馬殺害青州良民,連累秦明一家大小喪命。張順為脅迫安道全上山醫治宋江,直接把他貪戀的妓女李巧奴宰了並嫁禍於他,斷其後路。凡此種種,梁山雖然打了“替天行道”的名頭,其實殘忍嗜殺,壞事壓根沒少做。茅盾先生因此認為,所謂“妖魔”之說,包括宋江等人以卑劣伎倆賺好漢上梁山的設定,說不準只是統治階級自行篡改的橋段。

筆者卻以為不然,作者以上帝視角的口吻,將這些斑斑劣跡娓娓道來,並不多作宣揚,也不過分批判,這恰恰體現了魚龍混雜的好漢們在黑暗社會壓迫中畸變的、扭曲的、陰暗的一角,這正是人性的多面、複雜之處,梁山好漢並非毫無汙點,也恰恰是真實之處。

而電視劇作為大眾媒介,本身承擔了教化指責,自然要同《西遊記》一樣,將原著中的暗黑陰暗面剔除。同時須對原著漠視女性價值觀的封建遺毒,重做修整。想想小說裡的女性,非淫即惡,即便是梁山三員女將,要麼跟男性沒兩樣,要麼沒什麼話語權。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98版《水滸傳》添了幾處扈三娘與王英的戲份

諸如潘金蓮,電視劇改作賢妻良母的形象,只是偶然見到武松,始為自己命運不平,妄圖爭取更好的幸福,才被西門慶和王婆所誘、誤入歧途。扈三娘嫁給矮腳虎王英,還多了一道比武的門檻,好歹也有了一絲髮聲的機會。電視劇的修整,削弱了小說裡對女性的惡意,增加了幾分人文關懷。

四、宋江招安

相比於劇情大改的爭議,《水滸傳》於選角的眼光,普遍被觀眾所認可。除了扮演林沖的周野芒是上海人,梁山好漢的扮演者多為北方硬漢,高大威武,氣勢凜人。臧金生魯智深的豪邁、丁海峰武松的冷酷、趙小銳李逵的魯莽、修慶花榮的瀟灑、王光輝燕青的俊秀、王衛國盧俊義的威武、鄭爽扈三孃的颯爽等等,各個演員角色固然不能以一詞簡單蔽之,但的確都成了銀幕經典。周野芒雖與書中那個“豹頭環眼,燕頷虎鬚”的小張飛形象相去甚遠,但其演繹出林沖的憋屈、窩囊、斯文,直至最終爆發,也還原了不少真味,仍為許多觀眾所喜愛。更何況在當時,臧金生為了“胖大和尚”的設定瘋狂增肥致病,丁海峰、趙小銳敢上陣直面真老虎,這份鬥志及敬業態度,後世演員已經難以望其項背了。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在豆瓣,《紅樓夢》得分高達9.6,《西遊記》9.5,《三國演義》9.3,都在神作之列,《水滸傳》的8.4分不免相形見絀。歸根到底,除了劇情上的“篡改”,眾矢之的,多在於“宋江”這個角色的呈現。

在原著中,宋江“面黑身矮”,卻又“眼如丹鳳,眉似臥蠶”,“上應星魁,感乾坤之秀氣;下臨凡世,聚山嶽之降靈。志氣軒昂,胸襟秀麗”,可謂器宇不凡,論形象,應該是李雪健及張涵予的結合體。

《水滸傳》這本書的思想一直莫衷一是,李卓吾說他宣揚“忠義”,只反貪官,一心報國,值得推崇。左懋第則認為這是“誨盜書”,教壞百姓。建國後,主流多認為這是宣揚“農民起義”的著作——但後來也引來質疑,因為一百單八將裡壓根就沒幾個農民出身。七十年代有一段時間“評水滸”,則將宋江單獨拎出來大加批判,認為他是“投降主義”的代表。以至於,宋江成了毀過於譽的複雜角色。

他不過是區區縣吏,卻又胸懷遠志,苦於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不得晉升門路。他身上獨具革命性與妥協性的矛盾,既忠於廟堂之君,又敬重江湖之義,他慷慨恢宏,卻又暗藏機心、唯唯諾諾。李雪健老師在潯陽樓題反詩(演員本人親自潑墨書寫),一氣呵成,意氣風發,在面對朝廷時卑躬屈膝,將屁股高高撅起,幾段標誌性的表演,可以說將宋江這個人物的野心、奴態都形象演繹了出來。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李雪健演“宋江題詩潯陽樓”一則,一氣呵成

奈何編導對於宋江施加設計的戲份實在太招人怨恨,甚至可以說,一開始就預設了自己的立場,將宋江打入了死無葬身之地。

“招安”歷來為不少讀者痛罵,但事實上,“招安”並非宋江一人刻意作出的主觀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

梁山好漢不乏真豪傑,但也有烏合之眾,派系叢生,既有“晁蓋遺黨”,也有“朝廷投降派”,上山原因不同,之後也各有利益訴求,諸如秦明、呼延灼、關勝、張清、宣贊、郝思文、單廷珪、魏定國等人是朝廷俘虜,徐寧、朱仝、安道全、金大堅等人純系被坑上梁山,屈身水泊為時勢所迫,未必不想回歸體制或另謀出路。而電視劇刪減了這些人的戲份,無異於孤立宋江,使得“招安”的念想,成了宋頭領一意孤行的固執“昏招”。再者,“林沖被氣死”固然豐滿了林教頭的角色,卻再次激化了觀眾對宋江的唾罵情緒;還有陳橋驛軍校自刎的戲碼,在原著不過寥寥數句,在劇中更是著力渲染,以凸顯阮氏兄弟對宋江的不滿與矛盾衝突;結局喝毒酒,將原應上吊自殺的花榮牽涉其中,多害了一條兄弟性命。

全劇的精華,本在上半段拳打鎮關西、風雪山神廟、醉打蔣門神等打抱不平的經典場面,亦或是七星聚義、江州劫法場的肝膽相照、意氣相投,而前面越是酣暢淋漓、大快人心,到後面,就越是讓人對宋押司恨得咬牙切齒。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據說,李雪健在劇中還原宋人小碎步的走路方式以及過於“熱心”招安,曾引起宋江家鄉人民的反感

這些橋段的設計,不斷在宋江及眾兄弟之間、宋江及觀眾之間“挑撥離間”,以至於,原本為眾兄弟謀出路的“招安”,竟成了宋江單純為一己利益所做出的自私舉措。“替天行道”,本來替的是“天”命所歸,行的是忠君之“道”,這是在那個黑暗社會的悲劇根源。然而時代的悲劇,最終卻全部集火歸咎於宋江一人,成了個體造就的悲劇。全劇在佈局編排上本已高屋建瓴,卻失守於“宋江”這個關隘,導致了無數情緒痛罵宣洩,昔年甚至有人因不滿“宋江”而痛砸電視,這是評價一度走向兩極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新版《水滸傳》,會致力於塑造張涵予宋江的“英雄氣概”,以消解昔日觀眾與宋江的仇怨。

想当年|央视版《水浒传》二十周年:风风火火闯九州

但無論如何,“宋江”一人的瑕疵,都不應磨滅這部劇的光輝。多年以後,我們聽到《好漢歌》,聽到《王進打高俅》的嗩吶音樂,都仍然會熱血沸騰,這是這部劇最大的壯舉——它曲盡其妙,還原了李卓吾筆下讚許推崇的“發憤之作”,它吐盡濁氣,將一群具備反抗意識的草莽群像,生動雕塑在一幅長卷中。長卷中有市井巷陌、水泊漁歌,還有厚地高天、江湖雲遠。長卷中匹夫布衣,縱身化為豪傑。匹夫一怒,血濺三尺,豪傑一怒,絕處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