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被逼選“不”的年輕人

“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被逼選“不”的年輕人

曾經在微博看到有人說:命是花錢續的。

“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被逼選“不”的年輕人

自己都養不活,更別說車貸房貸養娃。愛情、房子、孩子等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正在成為一種“奢侈品”,只能選擇:

不談戀愛,不社交

家裡沒礦,工作沒做完,談什麼現實戀愛?社什麼交?

不買房,不買車

連外賣都點不起,怎麼可能加得起油費,還得上房貸?

不結婚 ,不生小孩

要是結了婚,養了兒砸,一環扣一扣,都是碎鈔機;

不浪費,不消費

外賣必須領紅包,淘寶必須打折買,能不花錢就不花錢;

......

我們這些被逼著選“不”的年輕人,不願意再揹負風險和債務(鉅額的房貸車貸醫療費等),沒錢結婚養娃,頂著巨大的養老壓力,不敢享受生活,喪失了物慾和消費信心,不得不遠離名牌、喝酒、社交聚會、戀愛。漸漸地活出了這樣一種生活狀態:

“一邊花錢續命,一邊降低自己的慾望”。

在現實巨大的壓力下,不得已把我們所有的鋒芒和慾望都打磨掉了,生活也過得越來越敷衍。

“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被逼選“不”的年輕人

“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被逼選“不”的年輕人

不是想低慾望,而是願望實現不了

作家馬家輝曾在《圓桌派》裡說:什麼是貧窮?你的慾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塊錢就是貧窮。

說到底,不是我們願意低慾望,有錢誰不想:買房買車、談戀愛結婚生小孩、想買什麼買什麼、想吃什麼吃什麼、讓父母也過上好的生活......

作為普通的工薪階級,只有一份固定的工資,我們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日常應酬、交通水電、存錢買房......,要是結婚生了小孩,那花銷更是夠嗆,哪有閒錢隨便花呢?

工資和日常支出不匹配,消費娛樂愛情的慾望不得不一降再降。

即使我們月薪很高,也沒有辦法為生活保駕護航,父母生病、突發裁員、突發意外......都足以把自己推進深淵。

所以才有人說:

“不是不願意談戀愛,自己的人生都把握不好,怎麼可能揹負別人的人生。”

本質上來說:我們不是願意低慾望,而是願望實現不了。

如果我們想脫離出這種被迫降低慾望的生活,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錢變得多一點,選擇才能多一點,生活才能開心一點。

“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被逼選“不”的年輕人

“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被逼選“不”的年輕人

複利,普通人財富逆襲的奇蹟

一切花錢的平衡,無非是浪費、消費和投資,這三者的平衡。

很多人只是意識到自己要通過減少浪費、降低消費,卻沒有深刻意識到“投資”才是我們“逆襲”的關鍵。

但是說到“投資理財”,很多人對理財有個誤區,覺得大財才需要理,小財就只管吃飽喝足,沒有理會的必要。其實我們無論賺多少錢都需要將錢合理分配,一部分作為日常支出,一部分作為投資理財。

之前我有個朋友的媽媽,十分有理財意識,希望她兒子控制自己的收入支出比,把錢存起來:

現在工資8500,一個月存6000元,剩下的2500元,一個星期花400元(包括吃飯、交通、電話費、日用品等),四個星期就是1600元,還剩下900元可以買衣服鞋子社交,如果不使勁存錢,到時候沒人給自己錢用,沒房子給自己住,更沒人租房子給自己住。告誡我們:“想過日子,就要存錢;想理財,把存款當本金。賺錢這事兒,佛性不得。”

“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被逼選“不”的年輕人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同樣拿著幾千月薪的爸媽,或多或少都有了理財意識,雖然因為沒有經過專業的理財學習,不是賺得特別多,但還是攢下了幾萬塊的存款。

節省是積累財富的關鍵,但也不能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節省和儲蓄上,而忽略了增加收益的重要性,增加收益最好的方式就是靠錢生錢,並且是越早越好。

如果你一開始學習理財,就會被複利的奇蹟所驚歎:

假設你10萬元本金,每年10%的收益率,60年後將達到多少呢?

答案是3044.8萬元。

“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被逼選“不”的年輕人

▲每年10%收益,秒殺你的任何工資

又比如,你從30歲開始每月存200元,如果按10%的年利率來算,你在65歲就有765655.34元。

之所以200元能換來76.5萬,是因為你讓金錢為你工作了35年。

這就是利用複利,不用工作就能“躺著掙錢”,正是直達目的最有效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