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科普:狂犬病知識熱點問答


科普:狂犬病知識熱點問答


1. 什麼是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又叫瘋狗病或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導致的人獸共患急性傳染病。狂犬病主要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人得了狂犬病後的特徵性臨床表現為恐水、畏光、吞嚥困難、狂躁等,最後死於呼吸、循環和全身衰竭。人一旦發病,目前尚沒有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幾乎100%死亡,病死率是所有傳染病中最高的。狂犬病在我國屬於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

要強調的是,狂犬病是一種完全可以預防的致死性疾病。

科普:狂犬病知識熱點問答

2、狂犬病是怎麼發病的?

狂犬病毒自皮膚或粘膜破損處侵入人體後:在傷口局部可短暫停留或小量增殖,再侵入近處的末梢神經;病毒沿末梢神經向中樞神經作向心性擴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經節再大量繁殖,入侵脊髓並很快到達腦部;病毒在腦部大量複製後從中樞神經向周圍神經擴展,侵入神經支配的各器官組織,尤以唾液、舌部味蕾、嗅神經上皮等處病毒量較多。由於迷走神經、舌咽及舌下腦神經核受損,致吞嚥肌及呼吸肌痙攣,出現恐水、吞嚥和呼吸困難。交感神經受累時出現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受損時,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亂或猝死。

3、狂犬病的潛伏期有多久?被狂犬咬傷是不是幾十年後還會發病?

人從被帶毒動物咬傷而感染狂犬病病毒到發病的時間被稱為潛伏期,潛伏期的長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傷口的嚴重程度及其距頭面部的遠近、感染病毒的數量和病毒的毒力等。總的來說,和其它很多傳染病相比,狂犬病的潛伏期相對較長,長可達數月,但也可短為數天。從我國現有的狂犬病病例來看,大多數病例的潛伏期為半年以內,一般為半個月至三個月。

某些被狗咬傷後幾十年才發病的說法缺乏確切依據,可能是由於病例僅對很久以前的明顯受傷有印象,而對近期的實際上導致感染的細微傷口未引起重視、回憶存在偏差。且病人發病後精神失常,無法進行調查,而病人家屬對其以往的受傷情況不清楚,提供的信息存在偏差。

科普:狂犬病知識熱點問答

4、哪些動物可傳播狂犬病病毒?

並非只有狗才能傳播狂犬病病毒。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但在自然條件下,主要的易感動物是犬科、貓科、鼬科、浣熊科、齧齒類和翼手類動物等、以及某些家畜,包括狗、貓、狐狸、狼、豺、豹、浣熊、獴、鼬、蝙蝠等。在亞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嚴重的國家,犬和貓是最為常見的傳播動物,全球有90%以上的狂犬病病例是由感染病毒的瘋狗引起。我國的狂犬病病例中絕大部分為狗或貓引起,尤以狗最多。

烏龜和蛇等冷血動物不傳播狂犬病病毒,未見雞和鳥傳播狂犬病病毒的報道,被鳥類或雞咬傷或抓傷後不需狂犬病暴露處置,但要進行傷口處置。

5、只有被瘋狗咬傷後才會得狂犬病嗎?

大多數人認為狂犬病只會通過瘋狗咬傷傳播,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部分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狗在尚未出現異常表現時唾液中就已含有病毒、具有傳染性,因此,被看似正常的狗咬傷後也須注射疫苗。

前面提到過,除狗以外,很多其它動物也可以傳播狂犬病,因此不僅僅被狗傷會得此病。

並不是只有被咬傷才患狂犬病,被帶毒動物抓傷或舔舐粘膜後也會造成感染。如小孩大便後,由家狗舔肛門,雖沒有咬傷,但如果狗的唾液中含有病毒,可使小孩患狂犬病。但絕大多數狂犬病病例是被動物咬傷以後感染,因為抓傷和舔舐粘膜而感染的病例只佔極少一部分。

6、被貓或狗咬後一定會得狂犬病嗎?

犬或貓感染狂犬病病毒後,一般認為可通過唾液腺間歇性排毒,即狂犬病病犬或病貓唾液中並非隨時帶有病毒,因此,既是被感染病毒的狂犬咬傷也不一定會有病毒侵入體內。此外,如果被唾液中帶毒的瘋動物咬傷、抓傷或被唾液汙染粘膜和新鮮傷口時,及時規範的預防處置也可以儘早清除病毒,避免發病。

7、被狂犬病病人咬傷是否危險?是否需要進行處理?

狂犬病病人唾液中含有大量狂犬病病毒,咬傷人之後可以導致狂犬病的傳播,因此被狂犬病人咬傷後應參照被狂犬咬傷的暴露處置規定進行預防處置。

科普:狂犬病知識熱點問答

8、與狂犬病病人的普通接觸能傳播狂犬病嗎?

人與狂犬病人進行普通的接觸,如日常陪護、餵飯、握手等一般不會傳播狂犬病,但接觸後應徹底洗手。

9、被動物傷後,應採取什麼措施預防得狂犬病?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首先要判斷受傷的嚴重程度,然後再據此採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①與動物僅有普通的接觸或餵養動物,以及被舔的皮膚部位完好時都不需要進行任何處理。然而一旦有下列情況發生,人們應該立刻就醫:

②如果皮膚被輕咬或者僅有輕微抓傷或擦傷而無出血時,屬於II度暴露,則需要對傷口進行處理、同時接種狂犬病疫苗。

③如果皮膚被咬傷或抓傷有出血、或皮膚破損的傷口被舔時、或粘膜被動物體液汙染時,屬於III度暴露,則在傷口處理之後、疫苗接種之前,還需要在傷口周圍注射抗狂犬病的被動免疫製劑。

在進行預防狂犬病處置的同時,要進行預防傷口感染等治療。

10、及時、規範的傷後處置能預防狂犬病發生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在傷後儘早開始規範的暴露後預防處置(包括正確處理傷口, 正確接種合格的狂犬病疫苗,視情況結合使用抗狂犬病被動免疫製劑),就可以100%預防狂犬病的發生。據統計,美國對狂犬病高危人群接種5萬多劑狂犬病疫苗,在這些接種者中無 1例狂犬病發生。

11、咬傷人的動物以前注射過獸用狂犬病疫苗,人還需要預防處置嗎?

目前,狗貓等動物需要每年定期接種正規且合格的獸用狂犬病疫苗,才能有效預防動物狂犬病的發生。如果動物每年接種狂犬病疫苗的資料齊全,能夠證明預防接種的動物免疫有效,人被這樣的動物咬傷抓傷的話,可以只進行傷口處置而不接種疫苗。當無法對動物接種獸用狂犬病疫苗後的免疫效果進行評價時,無論傷人動物是否進行過免疫,傷者都必須進行處理傷口、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或注射被動免疫製劑。

12. 暴露傷口為什麼需要進行處理?

傷口處理包括對傷口進行徹底沖洗、消毒處理及預防傷口感染,這對於預防狂犬病發生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水流沖洗的機械力量能有助於減少傷口的病毒殘留量;更重要的是狂犬病病毒對脂溶劑(肥皂水、氯仿、丙酮等)、75%酒精、碘製劑以及季胺類化合物較為敏感,採用肥皂水和消毒劑能夠有效地殺滅傷口周圍的大部分病毒。因此,徹底沖洗傷口和消毒可大大降低狂犬病發生的風險。

13. 已經準備去醫院,還需要自己先處理傷口嗎?

傷口處理得越及時,對侵入傷口的病毒的清除和殺滅效果就會越好,因此不管傷者是否準備去醫院進行處理,在傷後的第一時間自己先處理傷口都是非常重要的。

14. 自己怎樣處理傷口,具體應該怎麼做?

(1)首先使用一定壓力的流動清水(比如自來水)衝傷口;

(2)再用20%的肥皂水(也可用肥皂)或其它弱鹼性清潔劑清洗傷口;

(3)重複第(1)、(2)步至少15分鐘。

科普:狂犬病知識熱點問答

15、人發生狂犬病後都有哪些症狀?

狂犬病毒是嗜神經病毒,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病人一般在出現臨床症狀後兩週之內死亡。根據狂犬病的臨床特點和病程改變,一般將狂犬病分為狂躁型(腦炎型)和麻痺型(抑鬱型、啞型狂犬病)兩型。兩種類型的症狀不同:

(1)狂躁型,約佔80%

患者發病後出現約1~3天的前驅期非特異症狀,表現為全身不適、倦怠無力、食慾不振、發熱、頭痛、噁心等,也可有嘔吐、腹痛、腹脹、大便不通、腸鳴音減退等症狀。早期唯一的特異症狀是約有40%~80%的病人在傷口附近出現燒灼,麻木,針刺、瘙癢等異常感覺。

病人隨後進入高度興奮狀態,突出表現為恐懼不安,怕風、恐水,呼吸困難、胸痛、多汗、流涎等,50%-80%的患者有恐水這一狂犬病的典型症狀,在吞嚥時咽喉等部位的肌肉痙攣而出現怕飲水的表現,有時甚至聽見水聲也可引起喉頭痙攣,故又稱恐水症。有的病人對光、噪音和感覺刺激格外敏感,出現肌張力增高和麵部肌肉痙攣。部分患者出現精神異常和譫妄,有攻擊他人的行為。病人可能在發作中死於以中樞性呼吸衰竭為主的混合型呼吸衰竭或循環衰竭。

興奮期持續1~3天后,痙攣抽搐逐漸停止,患者出現各種遲緩性癱瘓症狀,以肢體軟癱較多見,迅速進入昏迷狀態,死於呼吸、循環和全身衰竭。

(2)麻痺型,約佔20%

此型病程一般比狂躁型狂犬病要長,由蝙蝠咬傷者常見,無恐水、怕風、興奮等症狀。患者在前驅期後出現肌肉癱瘓,共濟失調、麻痺症狀,最終死於呼吸肌麻痺和球麻痺。

16、 哪些動物可傳播狂犬病病毒?

並非只有狗才能傳播狂犬病病毒。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但在自然條件下,主要的易感動物是犬科、貓科、鼬科、浣熊科、齧齒類和翼手類動物等、以及某些家畜,包括狗、貓、狐狸、狼、豺、豹、浣熊、獴、鼬、蝙蝠等。在亞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嚴重的國家,犬和貓是最為常見的傳播動物,全球有90%以上的狂犬病病例是由感染病毒的瘋狗引起。我國的狂犬病病例中絕大部分為狗或貓引起,尤以狗最多。

烏龜和蛇等冷血動物不傳播狂犬病病毒,未見雞和鳥傳播狂犬病病毒的報道,被鳥類或雞咬傷或抓傷後不需狂犬病暴露處置,但要進行傷口處置。

動物咬傷以後感染,因為抓傷和舔舐粘膜而感染的病例只佔極少一部分。

17. 全程接種狂犬病疫苗後,再次被狗咬傷,如何處理?還要接種疫苗和被動免疫製劑嗎?

傷口處理:任何一次暴露後均應當首先、及時、徹底地進行傷口處理。

疫苗接種:一般情況下,全程接種狂犬病疫苗後體內抗體水平可維持至少1年。如再次暴露發生在免疫接種過程中,則繼續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種,不需加大劑量;全程免疫後半年內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後半年到1年內再次暴露者,應當於0和3天各接種1劑疫苗;在1-3年內再次暴露者,應於0、3、7天各接種1劑疫苗;超過3年者應當全程接種疫苗。

被動免疫製劑注射:按暴露前(後)程序完成了全程接種狂犬病疫苗(細胞培養疫苗)者,不再需要使用被動免疫製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