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小券商再入寒冬!這次又該如何突圍?

近日,某小型券商內部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近期我所在的公司內部有點人心惶惶,因為傳言有新股東要介入,目前並不知道新股東是誰,但可以預見的是,行業面臨新的洗牌。”

最近讓小型券商“不安寧”的信息不少。比如,世紀證券91.65%的股權近期被受讓;華鑫證券近期也在轉讓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2%的股份。除此之外,降薪、裁員等消息也在各券商之間流傳。

9月17日,兩市成交量創兩年半新低,上證指數跌1.11%。券商業績月報顯示,32家A股上市券商8月共實現營收93.31億元,環比下降48.57%;實現淨利潤18.07億元,環比下滑73.89%。其中,八成券商淨利下滑超50%,太平洋證券、東北證券等9家券商8月淨利潤虧損

券商行業整體似乎進入了困難時期,可這次週期性低迷狀態到底該如何突圍?

《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以往身處低谷時期的證券行業發展路徑發現,歷史上幾次股市低迷時期,券商面臨的寒冬都大同小異,後期突圍都經歷過注資、尋求股份轉讓、併購、尋找新東家、出讓公司副業牌照等。

1

股權變革

時間回溯到2005年,當時國內證券行業經歷了黎明前的黑暗。

2005年5月,因經營不善,東方證券託管了北方證券經紀業務及所屬證券營業部;同年5月,亞洲證券的證券業務許可被取消,並由華泰證券託管;同年8月,武漢證券因嚴重違規經營被廣發證券正式託管,而甘肅證券因嚴重違規經營被海通證券正式託管。

在2004年央行已經向各類券商提供了150億元再貸款的背景下,2005年,國家被迫啟動了拯救證券行業的行動。

2005年6月,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決定對銀河證券注資

同年8月30日,中央匯金公司向申銀萬國注資25億元,並提供15億元流動性支持。注資後,申銀萬國註冊資本金增至67億元,中央匯金公司持股比例為37.3%,成為第一大股東。

2005年9月,中央匯金公司採用市場化方式

對國泰君安進行股權增資,並提供流動性借款。國泰君安向中央匯金公司定向發行10億股股份,發行價每股定價1元。增資後,中央匯金公司成為國泰君安的第二大股東。

同年9月21日,由中信證券和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建投”)發起設立的中信建投證券創立,是對國務院批准的華夏證券重組方案的落實。原華夏證券的全部證券業務及相關資產被中信建投證券受讓。

2005年9月28日,中國建投通過競拍購買原南方證券的相關證券類資產,並以此為基礎設立一家全新證券公司——中國建銀投資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中投證券”前身),南方證券退出歷史舞臺

第二次股權變化:救助結束,證券行業迎來結構性變化

2005年底,中央匯金公司動用65億元注資國泰君安證券、申銀萬國證券,中央匯金公司和中國建投還分別對其他7家券商進行了注資。當時,救助的期限是3年。

到2008年,國內證券行業基本脫離危險區,加之行情走暖,證券業持續走穩。到了2009年,至少25家券商股權發生了變動,在“一參一控”政策的整改下,整個證券業發生了結構性變化。

2009年,創業板的開閘和IPO市場擴容帶給券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此後,又經歷了IPO的暫停,以及再次開閘的歷程,這也使得近年來券商投行業務收入有了激增到銳減再到增長的一個過程。經過幾年的歷練,券商投行的排名座次變化巨大。

第三次股權變化:2013年-2014年,證券業掀起併購重組浪潮

2012年10月,證監會公佈修改後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將外資參股券商比例由不超過1/3提升至49%。

2013年,證券行業併購整合大潮開啟。當時,方正證券合併民族證券、國泰君安收編上海證券、中紡投資重組安信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吸收合併宏源證券,使得行業龍頭效應顯現。

知名對沖基金經理韓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次併購重組浪潮之後,證券行業的股權結構相對穩定,逐步從“強週期行業”向“弱週期行業”過渡。而兩融業務的拓展,讓券商排名被打亂。市場容量在擴大,證券行業在週期性弱勢面前抵抗力有所增強。

“從當前局勢看,雖然股市表現不佳,券商行業進入了又一個寒冬,然而,頭部券商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而中小券商抗風險能力依然較弱。不過,相比過去的幾次‘寒冬’,這一次行業發展顯得更平緩。”韓瑋表示。

2

“雙千億”影響最大

近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在採訪券商時發現,有不少券商均提及監管層擬執行的“雙千億”政策。他們直言不諱地說,該政策對券商尤其是小券商的影響巨大

“最近券商股權變動頻繁,可能主要是受‘雙千億’政策影響。雖然該政策還沒有正式落地,但徵求意見稿出來之後,對民營券商影響還是挺大的。”一家小券商的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今年3月底,證監會發布的《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明確要求,證券公司的控股股東應當符合兩個重要條件:

一是淨資產不低於人民幣 1000 億元;

二是主業具備持續盈利能力,最近 5 年原則上連續盈利,最近 3 年主營業務收入累計不低於人民幣 1000 億元。

因此被稱為“雙千億”政策。

某中型券商高管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如果此政策正式出臺,同時實行新老劃斷,可能導致牌照減少,畢竟很多中小券商都不符合要求。”

在徵求意見稿發佈後近半年來,其影響逐漸凸顯,合資券商正在極力探索新出路,小型券商轉讓牌照消息頻出

多位業內專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儘管之後監管層又發佈了多項新政策,但是“雙千億”對行業的影響最大,且這種影響還在持續併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3

中小券商路在何方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一次論壇活動中提及,未來資本市場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券商同時是有飯吃的,肯定會有相當一批券商被淘汰出局,還有一批中小券商走專業分工的道路。

現實確實如此,券商之間兩極分化明顯,呈現強者恆強格局。以行業內熱議的“財富管理轉型”為例,不同券商的認知程度及發展進度天差地別。從影響財富管理轉型的幾大重要因素,包括零售體系的完善、平臺生態體系的搭建、全球資源的配置等的對比中可見一斑。

首先看零售體系的完善。有券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早於行業多年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的戰略規劃中,明確通過APP開發進行客戶引流,而有的券商在意識上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做APP也只是為了做而做;另外,在平臺生態體系的搭建上,比如華泰證券7.68億美元收購美國金融科技企業AssetMark,就屬於完善平臺體系的大手筆;另外,華泰證券定增引入阿里和蘇寧等戰略投資者,也引發行業極大關注。而這一系列動作讓中小券商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外,在全球資產配置的探索中,越來越多的券商不斷做出新的嘗試。8月21日晚間,中原證券(H股簡稱:中州證券)發佈公告稱,其香港子公司中州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已完成參股加拿大GIC金融集團附屬證券業務平臺公司事宜,持有該公司9.9%的股權。

據中原證券董秘朱啟本介紹,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逐漸加入到全球資源配置中去,各大券商紛紛加大了國際業務拓展力度。通常,中國香港是第一站,然後再以此為基地,進入發達經濟體。因此,目前僅在中國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的中資券商就有30多家,在歐美市場佈局的也達到10家。相比大券商,小券商在這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券商之間的發展兩極分化不斷加劇,尤其是小券商與大券商的差距逐漸拉大。

國信證券發佈研報指出,隨著同質化通道類業務佔比進一步下滑,國內券商因戰略方向以及競爭優勢的不同,或在財富管理、跨境及海外業務、基於資產負債表的資本中介服務等方向呈現差異化發展趨勢,行業格局加速分化。龍頭券商在資本金實力、風險定價能力、機構客戶佈局上均具有相對優勢,更能把握業務機遇,因此業績更被看好。未來,更多中小券商將走出特色化發展道路。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