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76年,為何有些王朝國祚難破300年?

葉夜love


王朝壽命不超過300年,總是從農民起義的角度去探討,很明顯走了死衚衕,什麼有意義的結論也得不出來!

之前的主流觀點認為,一個王朝的統治時效不超過300年,主要是因為300年後就會發生很嚴重的“農民起義”,然後這個王朝土崩瓦解,迅速崩潰。

表面來看,貌似正確。
  1. 東漢被黃巾起義整崩潰,魏蜀吳這些軍閥摘了桃子;

  2. 唐朝被黃巢起義整崩潰,朱溫李克用這些軍閥摘了桃子;

  3. 元朝被紅巾軍起義整崩潰,朱元璋後來居上當了皇帝;

  4. 明朝被李自成張獻忠整崩潰,福臨小兒走狗屎運當了皇帝;

  5. 清朝被太平天國和捻軍整崩潰,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這些軍閥篡了位。

但是,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

以上所謂的“農民起義”,領導者和骨幹力量都不是農民!

  1. 黃巾起義領導人張角,是一個神棍和老中醫,你說他會種地,豬都笑了,

  2. 黃巢是一個私鹽販子加黑社會頭子,這樣的人要是會種地,唐朝絕對萬世一系!

  3. 紅巾軍的領導人韓山童、 劉福通,這是白蓮教地下幫會頭子,即使不造反,也是地下皇帝!

  4. 李自成是基層公務員,張獻忠是小商人(和關羽一樣販賣紅棗的),和農民也是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5. 太平天國六王中,洪秀全馮雲山是詭異基督的讀書人,楊秀清韋昌輝是燒炭黨人領袖(勞動密集型企業途眾超過),蕭朝貴石達開直接就是地主老財,這些人怎麼看都不向農民!

更別說,更多的埋葬舊王朝開闢新王朝的,本身就是權貴!

王莽以外戚篡權,楊堅搶了小外孫的皇位,李淵搶了小表弟的皇位,趙匡胤搶了結義大哥的皇位。這裡面你哪隻眼睛看到農民起義了?

王朝週期律的唯一合理解釋是——皇帝直接面對億萬庶民,權力鬥爭沒有任何緩衝區!

這個結論的理由有三:

1,封建制下更穩定。

封建,說的是封邦建國,秦朝以前,我國就是這樣。歐洲的中世紀、日本明治維新前,全都是這樣。

這種制度的典型特點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情況下,如果底層的新手村出現一個造反天才,需要先滅村長、再滅鄉長、再滅縣長,,,,每一次的造反都會面臨周邊勢力的聯合反撲。及時暫時獲得成功,條塊分割支離破碎的國家,老百姓都沒去過隔壁村,你讓他幫你統一天下,不是開玩笑嘛!

反過來說,秦始皇之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皇帝制度,所有的官員都要為皇帝一個人服務,所有的百姓都要向皇帝一個人效忠。皇帝一方面是金字塔頂端,同時也是倒金字塔的底端,鴨梨山大啊!

如果有人要造反,那就是一句話“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問一句,皇上你怕不怕?工作幹不好,辭職的機會都沒有!直接死!

2,清朝差點萬世一系。

清朝的統治體系,算是中國曆朝歷代中最好的,沒有外戚專權,沒有太監干政,沒有宗室掣肘,清朝皇帝身兼政治軍事文化宗教權力於一體,還有一個數十萬人的八旗集團當皇帝的擋箭牌。

1911年清帝退位,軍閥們每人敢動他!這和幕府時代的日本天皇何其相似!要不是祖上造孽太多,萬世一系完全有可能啊!

清廷在司法實踐中,也是堅決遏制“告御狀”之類的越級上訪。因為他們知道,地方官不管多壞,始終都是皇帝的擋箭牌替死鬼!什麼地方發生暴亂,弄掉地方官就是皇恩浩蕩了。你說說,還有人造反當皇帝嗎?

3,皇帝素質存在遞減規律。

皇帝素質遞減規律,可以解釋王朝週期律。皇帝制度下,每個人都覬覦皇位,皇帝一旦素質下降,就會遭遇篡權奪位或者民間暴亂!

皇帝素質下降,包含這樣幾種情況:

  1. 皇帝生育素質下降,西漢和滿清都有皇帝三次不能生育的情況,權臣操作空間大;

  2. 皇帝年幼或者腦殘,東漢的嬰兒皇帝、兩晉的白痴皇帝都是造成滅亡的誘因;

  3. 皇帝業務素質下降,各種倒行逆施各種胡鬧,比如崇禎抓鬮選宰相,不滅亡才怪!

1945年,毛主席和學者黃炎培聊天,形成了“千秋窯洞對”,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黃炎培提出“黃氏週期律”

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都沒有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大凡初期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人,沒有一人不賣力。而環境地位不同了,精神也漸漸地放下了。‘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瞭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週期率的支配。

學富五車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毛主席,直接拋出了他的“千秋窯洞對”

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感謝毛主席,讓我們有今天幸福安寧的生活!


歷史知事


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太大了,不好管理,所以沒有王朝能突破三百年的週期律。

中國古代王朝的存續,主要是跟兩方面因素有關:

國家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能力,與政府的軍事動員(military mobilization)能力。

失去這兩種能力後,或是亡於內亂(唐朝),或是敗給外敵(宋朝),或是在內憂外患之下崩潰(明朝)。

這兩種能力都與國土的大小存在密切關係。

當一個國家的疆域過大時,政府需要管理的人口、土地及其他事物就會增多,相應地也就要求極高的社會控制能力;反之則不然。

以周為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盤只有王畿,即鎬京、洛邑地區,其餘庶邦分封給諸侯國;他只需管好王畿之地,社會控制的要求並不高,所以周的存在時間較長。

這種長時間是有代價的,即周天子有被強大的諸侯國與周邊夷狄翻盤的危險。畢竟,一個國家的軍事與人口、土地等資源正相關。雖然小型國家易於管理,但是容易被外敵所滅。

太大的國土不容易管,社會管理成本高;太小的國土又缺乏抵抗侵略的軍事實力,會被滅國。這種矛盾,使得中國沒有王朝能突破三百年的統治。


HuiNanHistory


中國朝代極難超過300年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其實從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史來看。也只要夏商真正的超過了300年,其他皆沒超過。有人說周朝和漢朝,但我想說的是,這個話題實際指的是有效統治期,而不是名義上的。

周朝漢朝中斷

像以周為名的周朝,到了東周已然不是周天子的天下了,而是諸侯國的天下。周朝實際控制應當就算作西周周幽王時為止。漢朝西漢和東漢中間隔了新朝,也已經算作兩個時代了。其實類似的還有夏朝,夏朝曾經中途短暫失而復得,但從延續性來說,還能算作一個完整的朝代。因為夏商年代太早,沒形成完整的帝國模式,還處在方國和邦國階段,因此也只有這兩朝超過了300年。

頻繁更迭

回到正題,秦之後,中國進入了帝國時期,也就是中央集權的開始。三國中有一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名言。就是說中國的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頻繁交替,中央控制力下降,地方勢力就會膨脹,演變成軍閥混戰,經過一番爭鬥,再由最強的勢力重新大一統。

實際因素

為什麼只在300年以內,這是因為封建社會的侷限性,嫡系傳承,家天下思維。不能以最優秀的後代領導國家,王朝初期再強大,也必將有衰落之際,縱然有思想禁錮來打壓人民的反抗意識,也不能擋住被壓迫者奮起抗爭。王朝一旦衰落,控制不了局面,立馬就是天翻地覆,能延續到200多年的朝代,已經算長久的了,為什麼不超300這個數字只是巧合罷了。

歷史必然因素

另外中國五千年曆史,戰爭佔據了主要成分,相比於印度一個王朝能延續800年,簡直天壤之別,中國人是負有反抗精神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是封建社會必然的結果。只有真正做到為民著想,爭取人民最大的利益,這樣才能穩定長久。


博古又通今


命題有誤,屬偽命題!

唐朝立國618-907,古人歷年習慣算頭算尾,即得享國祚290年,明朝立國1368-1644,即277年,清朝1912-1644(入關大一統)269年。

自秦始皇統一華夏,陳始皇帝伊始,得享大一統國祚最長的王朝是漢朝,但中途王莽新政,攪得天下大亂,不知所云的旁支劉秀頂著天潢貴胄後裔的桂冠,亂世成皇,坐擁天下,延續了大漢400餘年江山,也算使得其會,萬古流芳了!

兩宋960-1127,1127-1279,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開國“富”宋320年錦繡江山,然南宋偏安一隅,國土小的可憐,不算大一統的皇朝,廣義而言,傳統中原文化覆蓋的疆域上,遼、西夏、金、南宋、大理、吐蕃等國虎踞龍盤,連中原腹地都城開封都被金佔領,南宋只擁長江流域等東南地區,因此,兩宋稱不上大一統王朝。

筆者欣賞朱明王朝,朱元璋布衣開國,奠定277年大明帝國,明王朝,俗稱“鋼明”,即;剛正不阿,錚錚鐵骨。朱明皇裔後期子孫雖然頑劣胡鬧,嗜好匪夷所思,但縱觀明帝國277立國理念: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無奴清之賠款。永樂帝朱棣天子守國門,崇禎帝朱由檢君王死社稷,名副其實的錚錚鐵骨-鋼明王朝。

縱觀中國2134年(公元前221-1912)皇朝史,國祚300年是一道夢魘,一付魔咒,歸根結底:是歷史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必然,國家機器的運行同自然規律緊密結合,始終逃脫不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法則。


雲談古今


並不是有些王朝難破300年,封建時代的所有王朝都沒能破“300年魔咒”。所謂的夏商周三朝,君主之權力和王室所在之疆域都不能與以後朝代相提並論。至於漢朝,西漢和東漢其實也應該是不同的朝代了,漢光武帝劉秀並沒有所謂的皇室血脈,至於北宋南宋,北宋從來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南宋更是偏安一隅的小標朝廷,所以從來沒有王朝的國祚超過300年。



封建王朝都逃不了一個定律—“以道德代替法律”。王朝初建的時候,皇帝大都還是有為之君,銳意改革,勵精圖治,國家看似還能長治久安,比如唐朝,明朝,清朝都是如此。有些朝代,連開國之君都不能為百姓做事,比如晉朝,王朝的壽命就更短。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他們以儒家的道德代替法制。

唐朝,明朝,清朝建立的時候,皇帝雄才大略,試圖以“書中的道德”約束天下,比如唐太宗,明太祖,他們以霹靂手段行此事,明太祖甚至“扒人皮充稻草”來懲罰貪汙的人,在這種手段下自然吏治清明。可時間一長,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為官者想的是如何升遷,為商想的是如何發財,當權者想的是如何中飽私囊,至於道德已經成為了“書上文字”,人心向背自然也就一目瞭然,王朝的敗落也是情所當然。



孫中山先生創建民國之時就曾直言封建社會的弊端,“以一姓之尊榮凌於一國之上”。國家興亡與否,靠的全是當權者,更要命的是封建時代的接班人制度完全沒有道德和能力上超於常人的標準,無非兩條,“嫡長”二字而已。晉朝的惠帝是個低能兒就因為他佔了這兩條,成為了王朝的統治者,還鬧出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話。

另外封建時代的“土地兼併”也是大問題,因為沒有法律約束,大地主階級利用權勢無休止的兼併百姓土地,明朝的時候一位藩王需要一省之稅養活,清朝的時候八旗也是如此,最終“小民之土地不足天下之半,卻納天下之稅”,王朝何以不亡。



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歷史的發展總是邏旋式向前推進,在推進的初期,一般由於一切百廢待舉,大多第一代人創造了許多制度性改革,吸取了前朝的教訓,為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定是革舊布新,制定出新的章程,防止舊王朝的蔽端在夲朝再現。

比如宋朝以前出現了幾百年的藩鎮禍亂,到宋朝就將權力收歸中央,以免發生類似的事件,宋朝之後宦官禍大,幾至顛覆國家,明朝實際亡於宦禍,到明亡南明小朝廷還是宦官為禍,清朝接受了教訓,控制宦官干政,但按住葫蘆起來瓢,黨爭又相互爭執,王子們各成一派,直至清朝滅亡,而清廷玩弄的權術正是以所謂的平衡來控制大臣,大臣又自成一黨相互爭鬥,至清朝滅亡才算結束,這裡面有一個規律性的東西在起根夲性作用,那就是封建道德,封建制度,是制度性因素決定了它一定會走向滅亡,因為這個制度設計者沒有考慮到對這個制度的制約,也沒有設立自我調整,自我更新,自我反省機制,政權在沒有制約的情況下,一定會走的自己的反面,那就是財富,權力,話語權都撐握在上層,由上層決定社會導向,由於時延,各勢力集團自成一系,他們一榮具榮,一損俱損,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必定會變本加勵的搜刮民民財,激起民變,以至當異族統治者統治多數民族時,非到了民眾無以為繼,無法生存時才揭杆而起。而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因此當封建制度真正成為發展的垃圾時,它的各項阻力隨之越來越難以扭轉,社會變為迂迴曲折式的回潮,又變為葡伏式迴旋向前。因此只有打破封建社會制度才能獲的新生!無論滿漢,發展才是更道理!


狼煙一九三一


夏商周三個朝代持續時間超過300年,但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所以不具有代表性,其他朝代不能突破300年,除了皇帝昏庸,官員腐敗等原因以外,還有一點根本原因:財富過度集中。

皇帝昏庸

中國歷史上,一個國家的興衰首先看皇帝的英明程度,明君幹吏是維持王朝繁榮的關鍵。所以漢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但是中國奉行的是嫡長繼承製度,嫡長子優先繼承帝位,而不是選擇最聰明,最能幹的皇子,這就要冒著嫡長子是傻子的意外情況。

比如晉朝的第二位皇帝晉惠帝司馬衷,根本就是個傻子,但是因為是嫡長子,所以能夠繼承帝位,後來有人向惠帝報告災荒,老百姓窮的沒有飯吃,晉惠帝居然破天荒的提出了建議:沒飯吃?為什麼不喝肉粥啊?

清朝是個例外,滿族沒有嫡長繼承製度,所以能夠選擇德才兼備的皇子成為皇帝,才能品行低下的根本不可能在諸多皇子之間的競爭中獲勝,也就不可能當皇帝。這也是為什麼清朝沒有昏君的原因。

官員腐敗

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千里當官只為錢,不然寒窗苦讀幾十年就為了造福百姓?

皇帝也反腐,但是當時信息不流暢,即使官員貪汙也很難曝光,上級官員來檢查也可以收買,所以時間越長,王朝的腐敗就越嚴重。

明朝的朱元璋反腐做的很好,原因在於錦衣衛和密探遍佈全國,無孔不入,隨時可以揭露官員的行為。

比如朱元璋就曾經問過大臣宋濂,昨天在家都跟誰吃飯,吃的什麼,聊的什麼。宋濂很老實,一五一十的說了,朱元璋笑著說你沒有騙我,然後拿出一幅畫,上面畫了宋濂與人吃飯的場景。

財富集中

由於皇帝昏庸,加上制度等原因,財富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最底層的賣兒賣女也無法生存,最終只能走向造反這條路。

這一點到了現代也幾乎是無解的,就拿美國來說,雖然制度很好,能夠保障普通人利益,但是財富集中越來越嚴重,窮人越來越窮。


正是以上幾點,300年成為一個坎,很難跨過去,美國建國到現在也就只有242年,還在300年以內,如果財富集中的問題不解決,美國只怕也躲不過去,如果美國成功了,或許可以借鑑一點經驗。


視野新觀


這個問題估計要長篇闊論的話,幾十本書都說不完,因為牽扯到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而我認為封建王朝的週期律,應該同兩個問題有關,一個是人口,一個是土地。

明朝的滅亡在於人口的爆發和土地的兼併

許多人或許有個誤區,認為古代的王朝都是認為人口越多越好的,事實上正好相反,大一統時期的封建王朝,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人口的增長會給封建王朝帶來巨大的壓力。最早提出控制人口的朝代就是宋朝,包括明朝和清朝都選擇限制人口流動來抵消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

清朝人口爆發到四億,導致了清朝疲於管理。清朝能夠人口大爆發,得益於土豆和番薯的普及種植,這使得許多荒廢的土地也可以種出糧食。但是按照如此進度下去,若是沒有鴉片戰爭,清政府也會被人口給撐死,因為實在是資源有限,而人口是無限增長的。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只能維持某個基數的人口。

土地兼併使得大多數人口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

這個可以理解為一個死循環,即因為人口增長,不得不耗費更多的資源養活,一些百姓養不活了的時候,只能去找地主借糧度日,但是自己的土地又是有限的,無論人再多,土地也不可能會增產。於是當借糧達到一定量之後,他的土地就不得不抵押給地主了。失去土地的他就只能接受地主的剝削,從此只能越過越難過。

而萬一遇上收成不好,就得造成饑荒,地主利用控制的資源,往往可以勾結官府組建自己的一些武裝,用此來保障自己剝削底下的農民。這些不出十年,必然導致土地進一步兼併,失去土地的人民為了生存下去就不得不起來反抗。

歷史已經證明發展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封建主義發展水平只能達到一個很低的水平,極大的限制了生產力。今日之世界,問題矛盾依舊,改變只不過是發展的水平而已,誰固步自封,問題和矛盾就會出現。


小司馬遷論史


中國的封建皇朝國祚很難突破三百年,我認最根本原因是土地兼併嚴重,加之階級固化嚴重。土地是財富基礎,階級是社會關係問題,這兩個問題得不到緩解,則會通過暴力革命重新洗牌重來!

漢朝之後的領土範圍大致固定了,新開發的地區多數不適應農耕經濟,反而要對新地區進行財政補貼。因此各朝各代的可耕種面積是有限的,承平日久會導致人口增多,人口多了土地卻難有增加,這就會導致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吃不飽飯,必然會起義造反,最終通過戰爭手段大規模削減人口,以達到人口與土地的平衡。



古代人口數量遠遠少於現在,只要妥善開發土地,那麼必然可以養活很多人。問題在於土地兼併嚴重,所謂土地兼併是指有錢人、有權人通過不平等的經濟交易手段取得大量土地,然後交給佃農耕種,自己收租過日子。土地兼併導致的後果是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國家稅收大幅度減少,進一步導致貪腐橫行,軍隊戰鬥力和忠誠度劇降!古代國家徵稅對象只是工農士商,對於官紳是一律不納稅,不服役的。兔子少了,狼也就惡瘦了;狼多了,兔子也就少了。



各朝各代都會分封自己的皇族成員,這些皇室子弟經過三百年繁衍,數量是十分巨大的。有人統計明朝的王子王孫到明亡時有數百萬之眾,如果加上各個功勳貴胄的後代子孫,數量可達千萬以上!這些特權階層是土地兼併的主導力量,也是國家的巨大蛀蟲與負擔!所以一個王朝最多三百多年的國運,這是他們的制度決定了的,非人力可改!



大秦鐵鷹劍士


這是一個歷史上令人十分迷惑不解的地方,從漢以後(兩漢四百年,中間也是斷掉了),基本上沒有超過300年的,唯一一個例外是宋朝——南宋加北宋勉強超過了300年,北宋168年,南宋162年。

中國的封建王朝其實在春秋戰國就結束了,後面的王朝都是在用中央集權制——不論是誰當皇帝,目前當下亦是如此。

第二個就是儒家文化——儒家主張兼愛。主張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主張;而且儒家定義了執政者的合法來源——愛民。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文化奠定的中國意識形態基礎。約束著這個帝國過於膨脹的擴張,中國歷史上的開疆拓土相比西方文明而言,總會遭受到國內儒家文化大臣們的反對,對於擴張到的疆域,由於儒家文化的兼容幷包特性,很快就能夠漢化掉外來的文化。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封建王朝往往難以解決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和全民的意識形態是相違背的——那就是土地兼併。土地兼併導致了貧富差距分化,流民四起;當這個王朝土地兼併到一定程度,集中到了少數人手裡的時候,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出現巨大的貧富差距分化,人們的意識形態就會要求皇帝來解決百姓的生活問題,然而此時往往是兼併了大量土地的人把持著朝政,比如明朝晚期、唐朝後期、南宋後期、北宋後期、甚至清末(當然還有世界格局的變化)都是如此,他們往往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刻意忽略老百姓的生計,於是改朝換代就發生了。大家也可以看一下,新王朝乾的第一件事往往都是給老百姓分土地。到了中興王朝往往也是給老百姓分田地或者減賦稅,比如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就是按照田地數量收稅,而不是按照人頭收稅。

不但解決了財政問題,還解決了社會上老百姓的生計問題。然而,當時雍正朝堂上的大臣們是不願意這麼做的,因為動了他們的奶酪。

我們現在的土地公有制,其實也是如此。農村土地不準隨意買賣,也是如此,土地是社會穩定、防止社會固化的一個很關鍵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