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四)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四)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四)

第二十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條願叫“三生果遂願”。為什麼叫“三生果遂願”呢?眾生聽到這句名號之後,一想極樂世界挺好的,然後就作種種的功德,“至心迴向”。“至心迴向”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他這一世就至心迴向願意往生;另外一種是他這一世死了,因為他這一世聽過這句名號,下一世的時候,這個金剛種子發起來了,於是下一世就生起了願意往生淨土的心,所以叫“三生果遂”。這一世聽到名號,下一世至心迴向,第三世就往生了:是這個意思。

由此可知,眾生只要聽到這句名號,就離成佛不遠了。經中有一個比喻,入第二十願的眾生,聽到名號之後,就“如吞鉤之魚,出水不遠”。“吞鉤之魚”,魚已經吞到鉤了,遲早要上岸的。眾生也一樣,只要聽到了這句名號,就吞到鉤了。

我的一個同學曾經問慧淨上人,說:“我和一個同事打電話,每次臨掛電話的時候,我都會說一聲‘阿彌陀佛’,然後對方也說一句‘阿彌陀佛’。這樣的人在極樂世界也有蓮花嗎?也能往生嗎?”慧淨上人說:“有蓮花,能往生。但是往生不一定是這一世,有可能是隔得不遠的下一世,或者下下世,就往生了。因為有第二十願。”然後慧淨上人就講了一下第二十願。

第二十一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三十二相”是佛的福相,佛有三十二相。轉輪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是沒有八十種隨形好。“三十二相”的內容,我大概說一下。

第一,足下安平立相。佛是扁平足,不像我們有足弓,中間是起來的,佛的腳是平的。

第二,足下兩輪相。就是千輻輪相。千福輪知道嗎?就像自行車的車輪。佛的腳底有輪相,很好看。

第三,長指相。佛的手指非常長。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如果你們看過介紹的話,它是佛的小指的一節,這一節都很長,可以想象整個手有多長。當然,佛的個子也很高,個子高,手就大。

第四,足跟廣平相。足跟又廣又平。

第五,手足指縵網相。就是手足各指之間有蹼。佛為什麼長了這樣一雙手?因為這樣的手不漏東西。比如液體或者小的東西放上去,像沙子等等,就不會漏。這是因為佛過去世修持四攝法攝受眾生,“攝”就相當於手抓。修得非常圓滿,才感得這種相。

第六,手足柔軟相。手腳非常軟,像兜羅綿一樣。兜羅綿是我們地球上最軟的一種綿,非常軟。為什麼有這樣的相呢?因為佛在修菩薩行的時候,經常親自為父母、師長、病人擦洗身體,伺候他們、奉侍他們,才感得這種相。所以,想要手軟,就多去親自照顧病人、師長。

第七,足趺高滿相。就是腳背很高,隆滿,嬰兒的腳都是隆滿的。

第八,伊尼延相。就是鹿王相,骨很圓滿。

第九,立手摩膝相。佛站立起來的時候,手是過膝蓋的。佛像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歷史上有一個人,手也是過膝蓋的,就是劉備。有這種相,是因為離我慢,喜歡佈施,不貪著。

第十,馬陰藏相。生殖器可以縮到身體裡,馬就是這樣的。

第十一,身廣長等相。佛伸出手來,他的身高和臂展是一樣的。

第十二,毛向上相。佛的毛孔,每個毛孔的毛都是旋轉的,朝一個方向往上。

第十三,一孔一毛生相。一個孔一根毛。

第十四,金色相。佛是真金色身相。

第十五,大光相。佛的頭上有光,我們看佛像都有背光,就是佛的常光。

第十六,細薄皮相。皮膚非常薄,非常軟,非常細膩。像嬰兒的皮膚一樣,吹彈可破。

第十七,七處隆滿相。兩手、兩足、兩肩、頸項,都非常圓,是隆起來的。

第十八,兩腋下隆滿相。腋下是隆滿的。

第十九,上身如師子相。像獅子一樣雄偉、雄壯。

第二十,大直身相。佛身很高大,又直。

第二十一,肩圓好相。肩很圓,很豐腴,兩肩平展。

第二十二,四十齒相。因為佛前世口業非常好,感得了此像。

第二十三,齒齊相。佛的牙齒非常齊密,不用矯正。佛的牙齒密到什麼程度?不容一毫,一根針都插不進去,非常密。

第二十四,牙白相。齒白如雪,非常白。

第二十五,師子頰相。兩頰像獅子一樣。

第二十六,味中得上味相。什麼意思?就是吃的東西味道很好,不好吃的東西到佛的嘴裡都變成好吃的了。

第二十七,大舌相。佛的舌頭很細很薄,展開能蓋到臉。

第二十八,梵聲相。佛的聲音非常好聽,像鐘聲一樣。

第二十九,真清眼相。佛的眼睛是紺青色的,有一句話叫“紺目澄清四大海”。

第三十,牛眼睫相。佛的睫毛非常長。看過牛的睫毛嗎?就像那樣。女生都喜歡把睫毛拉長,比較好看。不過,佛是天然的。

第三十一,頂髻相。佛的頭頂有個肉髻。

第三十二,白毫相。佛的眉間有個白點,我們看到有些佛像點成紅的,那是錯的,不是紅的。它實際上是一根毛,很長,抻出來很長,縮起來就一點。

這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內容就更多了。

由此可見,佛教裡任何一個名相都有非常深的內涵,不只是起個名字而已。為什麼研究佛教的人會望洋興嘆呢?就是因為佛教太廣博了,每一個名相的背後都有它特定的東西。八十隨形好,我看過這個表格,特別長,真的把八十種給列出來了。

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後,就跟佛一樣,手也是那樣的,腳也是那樣的。

第二十二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條願叫“一生補處願”。

“一生補處”,就是下一世就要成佛,是候補佛。其他佛土的菩薩生到極樂國土,必定會達到一生補處;除非他不想下一世就成佛,還想多做一會兒菩薩。所以說“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除非他自己不選擇馬上做佛,但是他所修行的過程也是超出一般的狀況。

蕅益大師有句話,“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他對這一點特別讚歎。因為這在通途教理是完全不可能的,不存在這樣的事情。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為什麼修習普賢之德呢?因為普賢菩薩是諸菩薩中王,菩薩中以他為表率。

第二十三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跟《阿彌陀經》裡面的“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這句比較相應。有其願就有其相,這條願成就了,就有成就相。

供養佛的功德很大。舉個例子。曾經有一個人,撿到一朵金色的花。他正好路過一個寺院,看到釋迦牟尼佛像很莊嚴,就把這朵花供到了佛像前。供完之後,他想知道供養的功德到底有多大。然後他就找到一個比丘,說:“大德,我剛才以恭敬心供養了佛,拿一朵鮮花供養了佛,我有多大的功德呢?”這個比丘就說:“我剛受戒不久,不能回答你,你還是問講經的那些法師吧。”他就找到了講經的法師,法師說:“經典上說,以花供養佛像的功德是很大的,你具體有多少功德,我也不知道,你去問那些有神通的阿羅漢吧。”然後他就找到一個阿羅漢,說:“你已經證得聖果了,肯定知道我供這朵花有多大的功德了,你能告訴我嗎?”然後這個阿羅漢就入定觀察,因為阿羅漢有前後眼,他說:“我看到你因為供養此花的功德,命終之後生到了天上,享受了天福八萬大劫,福報還沒有盡,以後的事情超出了我的神通限度,就不知道了。”當時有一個人對那個阿羅漢說:“你既然答不上來,就以你的神通去問問彌勒菩薩吧。”這個阿羅漢一入定,神識就跑到兜率內院了,去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當然不用入定了,就說:“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只有佛才能夠明瞭,我還是成佛之後再告訴你吧。”可見供佛的功德很大。

第二十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這條願叫“供具如意願”。一個人想要供佛,肯定是拿最好的東西供養佛。當然,有些人沒辦法,家裡窮,或者實在拿不出什麼東西來,這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苦惱、煩惱。阿彌陀佛不希望眾生有這樣的苦惱,就發願說“來往生的人,一定要給他最好的東西來供佛”。

一般的供具無非就是幾種,花、香、伎樂、寶蓋、幢幡。花、香,就是鮮花和好的香;伎樂,給佛跳一段舞,唱一首歌,或者彈奏樂器;寶蓋,一種像傘一樣的東西;幢幡,一種是圓的,一種像旗子一樣。總之就是看起來很莊嚴、很莊重的東西。

第二十五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所謂“一切智”,就是如實了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及過去、現在、未來之因果差別。不光是對出世法完全通達無礙,對世間的差別法,比如法律、繪畫、醫學,建築,紡織等,通通都通達,這才叫“一切智”。

有一個公案。龍樹菩薩想度化一個大國王,於是就混到儀仗隊裡,當了一個小官,並且把儀仗隊管理得特別好,特別莊嚴。國王看見之後挺受震動的,就讓底下的大臣把龍樹菩薩召進宮來,第一句話就問:“你是誰?”龍樹菩薩就回了一句:“我是一切智人。”一下就把國王弄蒙了,國王就問:“怎麼證明你是一切智人呢?你說說天上在幹嗎?天上發生了什麼事?”龍樹菩薩說:“此時阿修羅在跟天人打架。”國王說:“怎麼證明呢?”龍樹菩薩就往天上一指,天上就“噼裡啪啦”地往下掉胳膊、掉腦袋、掉兵器什麼的。國王一看,天上真的在打仗,就服了。

還有一個公案。曾經有一個人,不相信佛是一切智人。他為了測度釋迦牟尼佛,就說:“釋迦牟尼佛,聽說你是一切智人,那我想問你,這片樹林裡有多少片樹葉?”佛馬上就回答了一個數字。這個人挺聰明的,他偷偷地拿了一個筐,找了好多棵樹,採了很多樹葉下來。然後又問佛說:“我再問你,現在這片樹林裡有多少樹葉呢?”佛又說了一個數字。然後,他把佛說的第一個數字和第二個數字一減,正好是籃子裡樹葉的數量。因為籃子裡的樹葉不多,他可以數,正好就是籃子裡樹葉的數量,這才服了。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就神了,什麼都懂了,自然就會了。因為世間的這些,還是屬於有為法的內容。

第二十六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凡是生到我的國土的菩薩,他的身體都是金剛那羅延身。“金剛那羅延身”就是指金剛身,非常堅固,非常厲害。“那羅延”的意思是天上的勇士,天人才有那種身體,非常的端正勇健。

我們的身體就不是那羅延身了,我們的身體有七種不淨,是不清淨的。

第二十七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瞭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所有的東西都非常微妙,這裡用了一個形容詞——“窮微極妙”,窮盡它的微妙。換句話說,就是不粗糙,非常細。比如我們看故宮或者頤和園裡的雕塑,就會覺得特別細緻,有的連毛髮都很清晰。北京法海寺的壁畫,畫上的狐狸的毛,如果用放大鏡看的話,都能數得過來,一根一根都能數,很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不知道是怎麼畫出來的。

極樂世界的每一樣東西都是這樣,非常細。

“殊特”,而且非常特別。

其實這一願跟很多經文都能對應上。比如《觀經》裡有這樣一段,是講極樂世界的蓮花的,“眾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光中有色,色中又出光,繁複無盡,這就是“窮微極妙”。

第二十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裡者,不取正覺。

從前面開始,就一直在講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這裡為什麼要專門講極樂世界的樹呢?大家想過這個問題嗎?這個樹很高,四百萬裡。我以前上學的時候喜歡抄經,抄到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就算了一下。“四百萬裡”是什麼概念呢?坐一個特快的火車(當時還沒有高鐵),假使這個火車能從低往高開,從樹底開到樹頂,要三天三夜,這麼高的一棵樹,估計樹上結的果得有善導書屋這麼大了!

為什麼這裡要說一棵樹呢?每一尊佛成佛,都要找一棵樹。釋迦牟尼佛找的是什麼樹?畢缽羅樹。什麼是菩提樹呢?比如我成佛了,我在這棵樹底下成佛了,不管這棵樹原來叫什麼名字,現在我成佛了,這棵樹就改名了,叫菩提樹。菩提樹並不是某一種固定的樹。釋迦牟尼佛找的就是畢缽羅樹,彌勒菩薩找的就是龍華樹。

所以,樹在佛教裡也是蠻吉祥的,為什麼極樂世界有那麼多樹啊?樹代表一種生命,有樹就很美好。你看,樹又能遮陽,又可以綠化,很友好;砍了之後還能造房子,多好啊;還能燒火;有的樹還結果,還能吃。樹太好了!凡是古寺,都有古樹;凡是古樹,也基本不遠的地方就有古寺。所以,樹跟佛教的淵源很深吶。

朗讀:佛安

宗道法師2018年5月講於善導書屋

(未完待續)

宗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概說(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