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人和禽獸的判斷標準是?

人和禽獸的判斷標準是?

傅老師新書《先秦儒家哲學》已上架先生書房,文末閱讀原文了解。

學生問:

儒家評判一個人是人而非禽獸的“判準”為何?

儒家道德教育的“標準”為何?

一個人真誠面對內心卻做出惡行,儒家會去訴諸外部因素。

儒家會去問,是不是這個人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或是去問這個人是不是一個不正常的人。

我要問的是,一個正常人的標準是什麼?

一個正常的教育的標準是什麼?這樣的標準如何不去訴諸儒家經典而達到公平檢驗? 如果現代人普遍的人生事實不符合儒家的道德主張,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要說整個世代的人都不是儒家眼中的正常人?

傅老師答:

這個問題很好。

正常人的標準何在?這沒有明確的答案。

不會有人告訴你,如何才是正常人。

不過一個人在社會上與人互相交往,如果違反法律就會被關起來,這不是說他沒希望,而是那個地方比較適合他。

如果不到那個程度,大家互相影響,互相包容,頂多吵吵架,有點兒民事訴訟而已。

無法清楚定義“正常人”,正好說明人的偉大。

要了解人的偉大,就要看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早期作家的作品。

他們說,人是宇宙萬物之中最神妙的,可以往下墮落像禽獸,也可以往上提升像天使。

人是上帝所造之物之中,唯一沒有固定形式的 ;

人可以給自己任何形式,要成為君子或小人,完全是自己的選擇。

文藝復興對人的評價,綜合了希臘、羅馬時期對人最高的評價。

人的生命非常奇妙。

本來就沒有什麼“正常人”,每個人在某一個時代,都受那個時代的薰陶,產生大概的標準,不符合這個標準就被關在監牢裡了。

知道這一點就好,不必去討論標準何在,是誰制定的。

一個人真誠面對內心, 卻做出惡行,這是不太可能的。

討論善、惡時,良知與道德意識要嚴格區分。

人的良知要求分辨善惡,是一種形式,但不是空洞的。

良知是絕對的,只要是人,一定有良知,古今中外都一樣。

道德意識則是分辨之後的善惡,是相對的,因為時空不同,想法會改變。

萬物之中,只有人會要求分辨善惡,善惡與人必有內在的關聯,這就是良知。

良知是要求,要分辨善惡,但分辨之後的善惡,則是相對的,受時代、個人條件所影響。

一個人真誠面對內心卻做出惡行,因為善惡的標準是社會所定的,表示這個人的教育出了問題,他不見得就是壞人,而是他的道德意識與時代脫節了。

有些孤兒被訓練成殺手,殺人不眨眼,但他還是要躲避警察與監獄,並且很快就會發生內心的衝突。

這也正好是他思考與反省的機會,後來可能有機緣看到別人的善行而深受感動,才發現過去所受的教育是錯誤的。

所以,要從澄清概念開始。良知是對善惡的要求,而不是善的;

具體分辨善惡的是道德意識,道德意識不是絕對的。

譬如,絕對不要殺人,但戰爭時有辦法不殺人嗎?

天下沒有具體的規定是普遍而絕對的, 普遍而絕對的只有人類要求分辨善惡,所以不能不分辨善惡,但分辨出來的內容是相對的,也就是道德意識。

如此,就不必煩惱什麼是正常的標準了。

——本文選自傅佩榮著《先秦儒家哲學》

人和禽兽的判断标准是?
  •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為何以今日哲學視角考量,唯有儒、道兩傢俱備成為普世哲學、永恆哲學的條件?

  • 儒家又稱“孔孟之道”,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那麼荀子、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嗎?

在這本書中,傅佩榮教授將給你完整詳盡的答案。

在這個學習儒家思想的黃金時代,傅老師跳脫“秦政荀學”的限制,不做“陽儒陰法”的妥協,以哲學理性、學術良知、傳即所習的態度,完整呈現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與光輝。

真正好的哲學,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並能帶來巨大快樂的。

先秦儒家哲學已上架先生書房。點擊閱讀原文瞭解。

人和禽兽的判断标准是?人和禽兽的判断标准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