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顛覆了印度電信市場 可借鑑的是什麼?

Jio殺入印度電信運營市場,短短170天內圈到1億新用戶,走出一條嶄新的移動互聯網發展道路。戰略規劃和落地執行的成功,是創造奇蹟的核心

寧宇|文

顛覆了印度電信市場 可借鑑的是什麼?

一般人的印象中,電信運營是門檻極高的生意,一方面是由於運營資質和頻譜資源等都需要政府批准,另外電信運營商需要長期鉅額投入才能建成一張通信網絡,尤其對於印度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

2016年9月5日,印度首富Mukesh Ambani在孟買宣佈,他所擁有的信實工業集團(Reliance Industries)旗下的電信運營企業——Jio正式提供4G業務。和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運營商市場集中在幾個主流公司的狀態不同,印度運營商總量超過十幾個,印度電信市場大而分散。

Jio值得探討的是,從其出生的那天開始,就不走正常道路。

170天,1億新用戶

在傳統的電信運營商盯著話音業務的時候,Jio認為行業價值正在發生質變,通信業務從語音轉向數據,信息服務的載體會由電話轉向數字內容服務。因此從2015年底開始,Jio投資了320億美元,跳過2G和3G,直接謀求建設一張印度最好的4G網絡。

憑藉準確的判斷,Jio的通信網絡能力實現了“彎道超車”——由於只有一張採用全新技術的通信網絡,所以無論是建設成本還是後期的維護成本方面,Jio都優於印度其他運營商。

那麼用戶從哪裡來呢?印度人口13.37億,有手機的用戶約有10億,看似市場已接近飽和,但智能手機用戶剛剛突破3億,3G及以上的高速移動網絡用戶總數只有2億。

作為人口大國,印度的通信增量空間還是很大的,尤其是移動數據通信領域,可以說是剛起步。為了快速發展客戶,最初Jio宣佈免費四個月,後來又宣佈將免費政策延長到2017年3月底。在這段時間裡,上網和通話全部免費。

憑藉這近乎瘋狂的業務策略,僅僅用了170天,Jio就發展了1億客戶。這樣的用戶囤積速度,已經遠遠超出了電信運營商的常規狀態,甚至超過了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

當然,Jio的免費午餐並非永久。免費期很快結束。不過,結束後,Jio依舊延續超低價的策略,用戶只要付99盧比(相當於不到10元人民幣)就可以成為“Prime”會員,會員在未來一年每月支付303盧比(大約30元人民幣),就可以繼續享受不限量的話音服務和每月28G的流量(注:每天上限1G流量,超出部分將限速)。

所以,免費期結束後,Jio並沒有遇到客戶大規模離網的情況。4G服務質量越來越好,價格也非常有競爭力,如今Jio的離網率比其他運營商還要低,怎麼看都是一家健康的通信運營商。

通信市場的競爭是零和博弈,Jio活得不錯,其他家就很慘了。Jio提供4G業務不到兩年,印度移動通信市場格局被徹底改變。

首先倒黴的是小運營商。原來在印度有那麼幾家規模較小的運營商,由於網絡能力有限,只能憑藉價格優勢佔一席之地。這種存活方式受Jio的低價政策影響最大,所以最先被衝擊。

挪威的Telenor公司2008年進入印度市場,經過多年的努力,也發展了4000多萬客戶。然而在Jio的衝擊下,客戶流失業務虧損嚴重,2017年初賣身給印度的第一大運營商Bharti Airtel。

為應對Jio的低價政策,規模較大的運營商也被迫進一步降價,面臨巨大的減收壓力。

2016年11月,在印度市場排名第二的Vodafone將其業務的賬面價值減記50億歐元。今年初還傳出消息,Vodafone和排名第三的Idea Cellular在談判合併事宜。在Jio用戶數狂飆猛進的170天裡,印度其他運營商的日子實在太難過了。

免費期過後,Jio的經營狀況好於預期,這給其他運營商帶來持續的壓力。一方面客戶體驗了高速移動數據網絡,會驅動運營商投資升級4G網絡;另一方面客戶對低價的預期,讓運營商被迫降價搶用戶。印度的通信市場徹底成為一片紅海。

做印度的Google?

投巨資打造了印度最好的4G網絡,Jio真是想做一家電信運營商嗎?

2016年初,印度運營商前三名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24%、19%和17%,其餘不到40%的市場份額由十家小運營商瓜分。而且印度的資費非常低,超過90%的客戶是預付費,有5%的流失率,所以平均ARPU(每用戶月使用費)只有2.3美元。

群雄並起的競爭格局,超低的投資回報,怎麼看這都不像是一門好生意,Jio為何還要殺進來?

Jio的實際目標是做一家新型的互聯網公司。

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成長模式給全球數字化企業啟發,以BAT為代表的新興企業把美國主宰的數字經濟世界撕開了一個口子。而印度同樣擁有人口紅利,所以印度的企業也躍躍欲試,探索在印度建設數字服務平臺的機會。

通過自建通信網絡和免費政策,Jio收穫了一大批4G增量客戶。與此同時,Jio以自建或者收購的方式,經營十幾個移動互聯網業務。

Jio官網上發佈的APP中,有基礎通信類的網絡電話、雲服務、手機營業廳,也有新聞、雜誌、視頻、音樂等內容信息服務,還有電商、支付和即時通信,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移動互聯網熱門應用。

Jio的客戶在免費使用通信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免費使用Jio旗下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利用免費政策和4G用戶孵化移動互聯網業務,迅速佔領市場並快速發展,這些標準的互聯網成長模式,被Jio在印度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視頻業務,與4G高速數據通信網絡很契合,客戶安裝率非常高。

為了更好拉動移動互聯網的應用,Jio還在琢磨如何做終端生意。如果沒有終端作為載體,應用的發展空間就會受限。

Jio大力推進4G終端的普及,殺手鐧是價格只有人民幣300元左右的廉價4G終端,很快成長為印度第五大終端企業,而且排在它前面的廠商還以提供2G和3G終端為主,看起來,Jio在終端領域也有不錯的發展空間。

利用免費的通信網絡吸引用戶,普及廉價的4G終端,再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互聯網布局,引導用戶使用來推動互聯網業務的發展和成熟,最終成為一家優秀的互聯網公司——這個邏輯下來,Jio的商業發展路徑是非常清晰的。

再回頭看通信市場,由於Jio在4G上表現不俗,印度其他運營商也加快了4G網絡建設的步伐,這給印度移動互聯網的整體發展創造了環境,大大小小的移動互聯網公司藉機迅速成長,大有和全球互聯網巨頭掰手腕的架勢。

當地媒體集團Star India下屬的Hotstar提供大量體育賽事內容,在當地視頻流媒體市場上獨佔鰲頭。2018年一季度末的數據顯示,Hotstar在視頻點播市場的佔有率高達69.7%,把亞馬遜和Netflix等美國巨頭遠遠甩在身後。

在音樂方面,今年3月Jio的在線音樂流媒體服務平臺JioMusic與競爭對手Saavn合併,新公司準備挑戰谷歌的Play Music,而後者在標杆智能手機的安裝率高達63.7%。

一位Jio的高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是這樣介紹未來戰略的:“我們要做的是印度的Google。APP業務最重要,但如果只做手機應用的開發商一定行不通,所以需要電信業務和客戶基礎來為APP保駕護航。”

基於對未來的準確判斷和創新性的商業思維,Jio走的是一條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發展路徑。

站在後天看明天?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總結一下Jio的成功秘笈。

首先,Jio的發展模式是面向未來設定方向,打破常規發展的框架,走一條直達的捷徑。

站在後天看明天,需要客觀分析產業發展規律,找到未來的大趨勢,尋找在未來框架下自己的定位,將其作為發展的目標,來設計演進路徑。

常規的發展思路都是盯住領先者,沿著它的足跡走下去,這樣風險比較低,也往往可以從市場上獲得不菲的收穫,很多企業就是這樣進行原始積累、最終走向成功的。

然而數字化時代往往是贏者通吃,領先者有雄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資源,而且有很強的危機意識,跑得越來越快,採用跟隨戰術越來越難成功超越。所以,需要預判未來發展趨勢,提前卡位,才能實現彎道超車。

Jio對未來的判斷是,運營商提供的移動數據通信將取代話音成為信息服務的主要載體,在高速移動數據網絡基礎上,各式各樣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將成為主角。

基於這個判斷,Jio沒有必要按照運營商的成長模式先建設2G、3G積累經驗,而是打造樣板式的4G網絡並迅速拓展用戶,引發其他運營商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節奏,然後著力打造自己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發展規劃設計得非常合理,執行起來自有章法。

其次,快速發展要充分利用既有資源,但在經營模式上必須打破常規。

一年時間建成一張覆蓋全印度的4G網絡,Jio充分利用了企業自有資源以及社會資源,無線站址的建設很多基於Reliance Industries旗下的其他企業資源,傳輸絕大部分採用租用,這種方式既降低了建設成本,也大大壓縮了建設週期。

這樣的建設模式必然對網絡質量帶來負面影響。好在Jio一開始推行的是互聯網的玩法——免費,這樣用戶對網絡質量的期望值比較低,給Jio帶來了網絡持續優化和完善的時間和空間。而當其他運營商開始建設和完善4G網絡的時候,Jio已經在玩移動互聯網了。

以往我們看到的企業成功案例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天才創業者基於顛覆性技術,獨樹一幟開創新時代;另一類是採用跟隨戰術,憑藉低成本和後發優勢趕超競爭對手。

而Jio的成功是比較特殊的:基於對未來的準確判斷,採用成熟技術,明明起點在別人後面,但卻在市場上處處先手,Jio是在用互聯網的手段與傳統運營商競爭,非常規的打法讓其競爭對手頗顯狼狽卻又難以效仿——面對手握海量存量客戶的對手,從零開始的企業要改變賽道才有生機。

當然,Jio在印度市場得以成功的因素有諸多特點,比如人口優勢、地域特點,尤其是Jio的特殊背景。成功的商業故事背後,都會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脫離這些談Jio的成功經驗,很容易誤導。

但不可否認,戰略規劃和執行舉措方面的成功,是Jio創造奇蹟的核心。站在後天看明天,如果看準了、走對了,事半功倍地完成超越並不是夢。

作者為通信行業資深觀察人士,編輯:謝麗容

責編| 王悅歡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