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假如張靈甫率領整編七十四師和日軍板垣徵四郎的第五師團決鬥,最終誰會獲勝?

筆下發白


雙方棋逢對手,旗鼓相當,勝者必是慘勝,敗者也是惜敗,兩敗俱傷的可能性最大。如果考慮精神屬性和戰鬥意志加成,張靈甫的整編74師勝面更大一些。

這個比較有點關公戰秦瓊,因為整編74師是抗戰勝利後才出現的,沒法和已經投降第五師團再打一仗,不過整編74師的前身74軍長期與日軍作戰,我們姑且做一比較。

指揮官方面,板垣徵四郎勝過張靈甫

張靈甫,黃埔四期畢業,與國軍名將胡璉、李彌,和我軍名將林彪、劉志丹為同期同學。

張靈甫在抗戰期間先後,主要隸屬抗日名將王耀武麾下,隨同74軍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等大型會戰,履歷戰功,先後榮膺寶鼎勳章、勝利勳章、忠勤勳章、雲麾勳章和美國金棕自由勳章。

張靈甫一向以戰鬥意志堅定,作戰勇敢著稱,抗戰期間無論歷次戰役都浴血奮戰,從未退。卻, 因此成為抗戰名將。74軍整編為74師後,奉命衛戍南京,張靈甫升任中將師長兼南京衛戍司令,被稱為御林軍統領,蔣介石心腹。

板垣徵四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畢業,與土肥原賢二、岡村寧次、安藤利吉等名將同期,在日本軍界被稱為“榮耀的十六期”。

板垣徵四郎曾在1931年與石原莞爾共同策劃“九一八”事變,號稱以1萬人挑戰20萬東北軍,但由於張學良一槍不打放棄東北,當然有很大水分。1937年抗戰爆發後,板垣徵四郎的第五師團一路南下,所向無敵,號稱以半個師團擊潰中國軍隊30多個師,後來又先後日本內閣陸軍大臣,又回到中國戰場任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最高軍事參議官。

從雙方最高指揮官履歷看,張靈甫和板垣徵四郎指揮作戰經驗都很豐富,但張靈甫畢竟最高只指揮過一個師,而板垣徵四郎不僅指揮一個師團,而且歷任其他高級職務,無論是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力,還是大局觀和戰略能力,應該勝過張靈甫。

編制人數方面,雙方都是3萬多人,旗鼓相當

整編74師並非一個師,實質是軍一級編制,師長張靈甫也是中將軍銜,兵力3萬餘人。整編74師的前身是抗日名將王耀武曾任軍長的74軍,曾參加歷次大型會戰,是蔣介石中央軍的精銳,也是少數能和日軍正面硬抗,讓日軍最頭疼最害怕的中國軍隊。

日軍編制與我軍不同,師團與軍相當,師團長和軍長軍銜相當,一般都是中將,兵力約3萬人。師團分甲、乙、丙、丁四種,甲種師團是正面戰場的主力部隊,以兵力多、裝備優、訓練有素、戰鬥力強著稱。尤其是第五師團,曾在中國戰場創下和70餘個師先後對陣均橫掃的紀錄,有“鋼軍”之稱,師團長為板垣徵四郎中將,因此也被稱為“板垣師團”。

武器裝備方面,原74軍略遜,但整編74師佔據上風

整編74師前身74軍即便在國軍裡也不是頂尖的(遠不如中央軍的幾個德械師和宋子文的稅警總團),但由於是王牌主力,武器裝備保障還是比較到位的,抗戰期間曾配備過一批蘇制重武器,其他武器也一應俱全。整編為74師後,更是清一色美式裝備,性能超越第五師團。

第五師團作為甲種師團中的王牌主力,武器裝備十分精良,各種輕重武器一應俱全。日產武器雖不如美國、蘇聯、德國這些國家火力強大,但可靠性強,對付缺乏自主軍工產業的國軍,無論是裝備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佔據上風的(武器配備見上圖)。

巔峰戰力,雙方不相上下,抗戰後期74軍佔據上風

74軍作為國軍王牌主力,幾乎參加了正面戰場上的所有重大會戰,由於訓練有素,作風頑強與日軍作戰不落下風,被譽為“抗日鐵軍”,多次榮獲國民政府最高集體軍事榮譽——飛虎旗。

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會戰是74軍的巔峰之戰。王耀武指揮包括張靈甫在內的74軍作為主力,硬扛日軍第47、第116師團,經過近2個月激戰,日軍傷亡慘重,被迫全線撤退,它的勝利標誌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足見74軍對日軍甲種師團已佔據上風。

第五師團是日軍侵華急先鋒和鐵打主力,抗戰初期所向無敵,橫掃半個中國,巔峰之戰是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的崑崙關之戰。第5師團作為日軍主力,與2倍於己的國軍主力決戰崑崙關,經過近1個月激戰,日軍取得完勝,以傷亡5000餘人的代價,徹底打殘國軍第5軍。

綜上所述,在抗戰前期,由於國軍裝備落後、訓練較差、準備不足,日軍第5師團勢頭威猛,所向無敵,74軍僅能維持不落下風,不至慘敗而已;但抗戰後期,隨著國軍戰力的不斷提升和保家衛國精神屬性的加成,日軍第5師團已不復往日威風。若是和張靈甫率領的整編74師對壘,我看好整編74師小勝。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張靈甫的整編74師與日軍甲等師團戰鬥力對比。

第74軍成立於1937年,於46年整編為第74師,是公認的國軍五大主力之首。抗日戰爭中譽為虎賁軍,抗戰勝利後拱衛南京被稱為御林軍,授以全軍最高榮譽飛虎旗。日軍第5師團又名廣島師團,號稱鋼軍,也是日本甲等師團戰力最強部隊,假如這2支部隊相遇,在不考慮空軍的情況下誰最終勝出?

1939年第74軍已換裝蘇式裝備,火力不在日軍甲種師團之下,但是日軍有空中優勢,這對步兵來說是致命威脅。在上高戰役、長沙會戰、雪峰山戰役中,74軍即能打敗同等規模的日軍師團。


第74軍沒有和第5師團交過手,但是雙方都有參照。國軍第5軍同樣是5大主力之一,在崑崙關和第5師團打過惡仗。國軍進攻,日軍據險而守。該戰役打到後來,雙方士兵都身綁炸藥、近身肉搏,山上到處是殘缺不全的屍體、慘烈無比。

最終第5軍慘勝,全殲第5師團一個旅團。日軍第6師團是第11軍主力,戰鬥力不在日第5師團之下。與74軍有過多次交手,互有勝負。但日軍有空中優勢,很難計算出孰高孰低。


第74軍屬於軍委會戰略預備隊,動用第74軍需要蔣介石的批准。其戰鬥力不是吹出來的。

第74軍首任軍長俞濟時,次任王耀武。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長沙保衛戰、常德保衛戰、雪峰山會戰,日軍對其評價是“支那第一恐怖軍”。

第74軍在淞滬戰場才行組建,是打出來的鐵軍。在武漢會戰、萬家嶺2次在友軍配合下,擊敗第106師團。到了上高戰役,第74軍單獨力戰第34師團加第20旅團,獲得大捷。

到第二次長沙會戰,日11軍破譯國軍密碼,集結第3、4、6等主力師團圍殲第74軍。74軍與日軍3個師團對攻:第57師廖齡奇打頭陣,在天鵝山擊退第3師團,並逆襲攻佔日軍春華山陣地。

57師將陣地移交給58師施中誠後繼續前進,在麻林與日第3師團對戰,日第4師團攻擊57側翼,廖齡奇率部死戰不退。不料日第6師團突襲殿後的李天霞第51師,擊退51師後合圍57師。

第74軍被圍,統帥部一片慌亂,但王耀武說無需救援。廖齡奇57師被日軍3個師團截成數段,全師陣亡3千多人,尤血戰不退。後在58師接應下,廖齡奇率部全身而退。

此戰日軍在完全掌握74軍行動,以及在航空兵配合下,以3個甲等師團進行合圍,戰果甚微,足見74軍戰力之強大。而一般情況下,國軍需要1個主力集團軍才能對抗1個日軍師團。




我們從裝備火力、官兵素質等方面來論證整編後74師的戰鬥力:

一:火力配置方面,74師裝備美式105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52門、37戰防炮36門、81迫擊炮96門、60迫擊炮102門、火箭筒火焰噴射器近百具、輕重機槍1000挺、美式衝鋒槍2400多件。

74師開始是美械師,相當於美軍的輕步兵師,由於國軍的後勤跟不上,張靈甫將單兵武器換成了日式和國產步槍,但是重炮和美式機槍仍在。如果是對抗日軍第5師團,74師武器上有壓倒性優勢。

《血紅雪白》中記載,東北聯軍阻擊杜聿明率領的國軍進攻,遭受美式重炮的轟擊,認為美式武器的火力遠遠高於日本師團,完全不同於與日軍作戰,而5大主力的炮兵戰術很高,攔頭炮可以打到已方衝鋒隊伍前方50米。


第5師團兵力與裝備:轄2個步兵旅團,1個步兵旅團2個步兵聯隊;1個步兵聯隊轄1個山炮中隊、1個速射炮中隊、1個通信中隊、3個步兵大隊;1個步兵大隊轄4個步兵中隊、1個機槍中隊、1個步兵炮小隊。

搜索聯隊:汽車中隊2個、輕裝甲車中隊2個、通信小隊1個;師團轄野戰炮兵聯隊、工兵/輜重聯隊、通信隊,師團兵員28000人,步槍9000,輕機槍360,重機槍110,輕戰車30,輕裝甲車7;

擲彈筒356具、步兵炮18門、自動炮18門、山炮12門、速射炮24門、95式野戰炮12門、10釐米榴彈炮24門、15釐米榴彈炮12門,各種火炮是120門,汽車859輛、馬匹7000餘匹。


整編第74師重炮部隊。

二,兵員素質:74師由於抗戰期間戰損高,招收了大量知識青年入伍,文化程度普遍較高,連排以上軍官全部是黃埔畢業生和留學生。

華野對74師戰鬥力和戰術靈活性評價很高。在國軍中74師裝備還不是最好的,如第5軍、18軍都配置100多輛美式坦克,74師沒有坦克,但張靈甫戰術靈活、擅長側翼攻擊。

解放軍俘虜政策是被俘國軍士兵和低級軍官發放路費遣散。但對74師軍官一律不得釋放,全部充當解放軍戰術教員,可見其官兵戰鬥素質之高。


三,重建後仍是主力:74師幾乎被全殲,但還有3個補充團沒有上戰場,副師長邱維達恰好在家養病,受命重建74師。

重建後的74師由3個補充團和遣返老兵為基礎,戰力依舊十分強大。王耀武守濟南時,唯一要求將老部隊74師空運1個旅協防守城,但最終只空運了9個連,王耀武將其作為主力,防守最關鍵位置。其後74師劃歸邱清泉兵團建制。

四、中日軍隊作戰,中國一直有文化上的優勢,中國軍隊擅長分析對手,尋找對方的弱點。日本軍隊有很多致命的弱點:

1是好面子,一旦戰事不順,則會惱羞成怒,容易被激將,明明不能打的戰鬥,會因為日軍尊嚴受到傷害,即會中計,如第三次長沙保衛戰,僅因為長沙得而復失會丟11軍面子,司令官在不利情況下選擇了決戰,結果大敗而歸;

2是日本武士道文化註定不會保護士兵的生命,反而將戰死作為無上光榮,一旦失利會做自殺性攻擊。3是日軍戰術呆板,高級指揮官缺乏現代戰爭指揮能力,停留在一戰陣地戰和修炮樓的水平,對游擊戰完全不能適應。

4是日本軍隊陸軍裝備普遍落後,機械化水平低、裝甲薄弱,一旦國軍使用美械裝備,則戰場變成國軍對日軍的屠殺,擁有美式重裝備的國軍可以說是屠殺日軍。
74軍軍長王耀武。

解放戰爭中我們才瞭解到整編74師真實戰鬥力,但已經遠不如抗戰時第74軍強悍,原因有三點:

1是整74師為美械師,但張靈甫認為美械火力消耗彈藥大,國軍補給根本跟不上,將部隊改成國械、日械為主,與美械混編。整74師嚴重缺乏武器,其輜重部隊居然沒有武器,3個補充團只能配發老式國械。

2是抗戰結束,大量有經驗的官兵復員,老兵比例從90%迅速下降到50%,甚至一次性補充4千名偽軍以補充戰損。由於得不到休整,官兵大量出現厭戰情緒,並出現驚人的5%士兵逃跑。

3是整編師的3旅6團制非常不適合作戰需求,作戰效率大打折扣。即使這樣,整編74師在蘇北也是攻勢兇猛。兵敗孟良崮是因為失去重炮、水冷式重機槍的火力支援,但也硬抗了三天。

在抗戰後期,不要說巔峰時期的74師,就是配置重型裝備的解放軍,也能打敗日本甲種師團,因為不久以後他們將面對更強大的美軍挑戰。

間接證明了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不弱於對手的情況下,士氣、戰鬥力完全高於內戰,加上指揮能力一直高於日軍,可以完勝日本軍隊。


菸酒閣大學士


如果是板垣第五師團單挑“抗日鐵軍”第74軍,巔峰狀態下半斤八兩,日本軍隊略優;可既然提問的是張靈甫“整編第74師”,那這支日本“鋼軍”可沒有機會了。張靈甫是1946年4月接任的第74軍軍長和南京警備司令,5月第74軍整編為“整編第74師”,它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軍隊不同,已經是脫胎換骨式的變化,“五大主力”之首絕非浪得虛名。



一、兵力對比。

整74師參加“孟良崮戰役”的是3旅6團及輜炮工等特種部隊約32000人,而實際上該師已經擴編到3旅9團,新組之第153、169和第173團正在從後方歸建中,這三個團也是“孟良崮戰役”後74軍重建的基幹,三個滿編團的兵力保守估計也在7000到8000人,因此整編第74師的實際總兵力高達40000人左右。

板垣徵四郎1938年6月回國任陸軍大臣,也就是說所謂的“板垣第五師團”就是1937到1938年的編制,它在1940年才編成為三單位師團和日軍的四個機械化師團之一,在此之前,就是甲種挽馬師團,轄2旅團4聯隊和輜炮工騎聯隊,合計兵力約28200人左右,大約是整74師的三分之二左右。

當然,抗戰初期的日軍單兵素質較高,是要考慮進去。



二、輕武器對比。

整74師僅6個團即裝備重機槍324挺,美式輕機槍1080挺,美式衝鋒槍和卡賓槍2400支,4800支春田步槍(還有部分中正式步槍),如果加上歸建的3個團,上述輕武器還要增加三分之一左右,這樣僅自動火器即高達3000支以上。

第五師團在抗戰初期的裝備是標準配備,九二重機槍96挺,歪把子輕機槍288挺,三八大蓋約8000餘支,步兵火力與整74師差了一大截。

日軍每個四單位師團裝備了擲彈筒288支,迫擊炮大隊有中型迫擊炮36門;整74師擁有“60迫”486門、“81迫”108門、火箭筒324具、火焰噴射器54具,步兵支援火力完全碾壓日軍。



三、重火力對比。

整74師榴彈炮營裝備美式105mm榴炮12門,75mm山炮36門,37戰防炮mm108門,美式107mm化學迫擊炮36門,共192門各式火炮;日軍甲種師團編成內有九二式100mm榴炮12門,38式野炮36門,41式山炮16門,九二步兵炮24門,九七式曲射步兵炮48門,九七式戰防炮16門,共152門各式火炮,雙方基本持平,整74師配置更為合理些。

中國軍隊在抗戰初期主要吃虧在炮兵火力,基本被徹底壓制,一旦補齊甚至反超這個短板,在自動火器近戰居優的情況下,完全不怵日本人,新38師和新22師在1944年緬北戰場已經證明了。

四、關於坦克問題。

其實國軍整編74師和日軍第5師團(1940年之前)都沒有編制內的坦克部隊,但是作為一等主力部隊,他們在戰役中都會得到裝甲部隊的加強,既然是臨時配屬,就都不計入在內。



所以,如果在後勤、指揮、空中掩護等諸項都能夠滿足作戰要求的話,1946年的整編74師擊敗1937年的板垣第五師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基本會兩敗俱傷,日軍的單兵戰鬥力不可低估。


度度狼gg


我們不能被抗日神劇裡"手撕鬼子"所欺騙,就真的以為日軍和菜雞一樣,不堪一擊。

事實上,無論是整體作戰能力還是單兵作戰能力,日軍絕對是很強的。

我們也不能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整編74師完全有實力和板垣師團扳手腕!但指揮官是張靈甫的話肯定會敗,如果換成戴安瀾,是可以吃下板垣師團的。

戰爭的對抗,其實就是兩支軍隊在武器裝備上、軍人意志上、指揮官的指揮上進行勝負對決!

武器裝備上,整編74師相對板垣師團稍勝一籌。

板垣師團屬於日本的甲種師團,採用四四制編制,戰鬥人員約15,000至20,000人,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1940年以後改編為日軍4個機械化師團之一。

整編74師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74 軍。在1946年整編後,全師下轄3旅6團,3萬餘人,全副美械裝備,以衝鋒槍為主,輕重火器配比均勻。

全師還裝備了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54門,37毫米戰防炮36門,81毫米迫 擊炮96門,60毫米迫擊炮108門,火箭筒36具,火焰噴射器54具,重機槍108挺。

這樣的武器裝備,單論火力對轟,壓制板垣師團對於整編74師來說,是件簡單的事。

軍人意志上,兩支部隊不相上下,都是敢戰之士!

板垣師團是抗日戰場上最兇殘的敵人。

1937年,板垣徵四郎率領第五師團成為侵華的急先鋒,並先後參與了太原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崑崙關戰役等中國戰場上幾乎每一個關鍵戰役。

它曾創下在中國戰場和70餘個師先後對陣的紀錄,有“鋼軍”之稱。

整編74師是解放戰爭上最強悍的軍隊。

整編74師的前身,國民革命軍第74軍組建於淞滬會戰的戰場,並參加了南京保衛戰、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上高會戰、德安會戰等。

她是“抗日鐵軍”,是讓日軍極為忌憚的“三五部隊”(轄51、57、58三個師),幾乎參與了正面戰場上所有的重大戰役。

狹路相逢勇者勝,在士氣高昂、軍心敢戰的情況下,誰的意志鬆懈了誰才會敗。

指揮官的指揮藝術上,張靈甫相比板垣軍團的指揮官就差太多了。

張靈甫黃埔軍校出身,有大才,但性格侷限了他。

這位張將軍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孟良崮一戰,解放軍指揮員就是利用他的這個弱點,將孤軍冒進、孤立無援的74師圍了起來,最後吞了下去。

裝備精良的整編74師,不說打敗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連突圍出去的能力也沒有,支撐不到2天就報廢了。

板垣師團的歷任指揮官不一樣,他們比較冷靜、沉著,善於捕捉任何一次機會。

不說之前的重大戰役,僅僅崑崙關一戰,板垣師團指揮官今村均中將,就用他高超的指揮藝術,以死傷5000人的代價打殘了國軍唯一一個機械化師,4萬人編制的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當然在這場戰役中,板垣師團遇到了第五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也受盡了苦頭。

板垣師團自廣西欽州港登陸後,在二塘被戴安瀾親自阻擊了2天2夜,後又在爭奪崑崙關的主陣地戰中擊斃了板垣師團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榮獲了青天白日章。

綜述:整編74師要想吞了板垣師團,除非更換指揮官,如果是張靈甫,是不可能勝利的。

畢竟指揮官的性格是會影響部下的,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有網友問:假如張靈甫率領整編七十四師和日軍板垣徵四郎的第五師團決鬥,最終誰會獲勝? 我們就以實際戰例為例子吧!

第5師團在二戰曾經在馬來亞和新加坡表現非常搶眼,一舉殲滅了一個英印師。後來主要駐紮在巴布新幾內亞。第5師團在我國,也曾經參戰,其中最激烈的戰鬥就是崑崙關大戰。

崑崙關戰役,我國軍隊主攻部隊是最精銳的第5軍,第5軍所屬部隊,包括榮譽第1師,這個部隊都是負傷以後歸隊的老兵組成,戰鬥經驗豐富,並且做風勇敢。當時,我國步兵戰鬥力第5軍最強,榮譽第1師的鄭庭笈第3團更是以作戰勇猛著稱,被稱做敢死團。

在崑崙關戰役,榮譽第1師更是發動了團級規模的敢死隊爆破突擊。榮譽第1師第3團在這次戰鬥中9個步兵連,7個連長傷亡!鄭庭笈團長身邊的司號長李均都陣亡了,團長鄭庭笈本人也負了3處輕傷。

新22師更是一支精銳部隊,後來成為新6軍的核心部隊。在緬甸戰績斐然,後來在東北戰場,更是戰鬥力第一。我軍當時有一句口號叫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6軍。為啥呢?過癮,新6軍能打,新6軍的核心就是這個新22師。新22師的1個團,在四平戰役,曾經在威遠堡門突破了一個縱隊的防禦。

第200師,則是我國第一個機械化步兵師,全部蘇聯坦克和武器。當時的第5軍,擁有杜聿明,戴安瀾,邱清泉,廖耀湘等等名將。1939年3月,軍委會派員校閱第五軍後,將它的軍事訓練列為全國第一。

那麼日軍就是第5師團所屬,步兵第42聯隊,步兵第21聯隊各一部分。當時,我國軍隊出動了大量坦克,重炮和戰機助戰,一定要拿下崑崙關。

從12月18日激戰到12月31日,戰鬥結束。第5軍損失16700多人,損失最大的榮譽第1師幾乎報廢。日軍第21聯隊參戰1360人,損失680多人,第42聯隊參戰860人,損失460多人,合計損失1200多人。可想而知,如果第5師團全體出戰的結果,整編第74師還能比第5軍戰鬥力高10倍嗎?


深度軍事


整編七十四師同板垣徵四郎的第五師團打?那絕對沒有可比性,因為沒有空中力量支持的話,日軍只能被碾壓。1946年74師整編,成為了蔣介石的御林軍,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要是同日軍一個甲種師團打,壓力不算太大,尤其是在平原地區,74師的155榴彈炮就可以全面火力壓制,還不包括眾多的美式坦克。而在74師未整編之前,就曾經同日軍進行過多次會戰,參加了上高戰役、長沙會戰、和常德保衛戰等,在這些戰役中,74師都打的十分不錯,尤其是長沙會戰和上高戰役,更是將日軍一個甲種師團擊潰。所以說在裝備稍微落後的情況之下,且沒有空軍的掩護之下,74師可以憑藉地形和戰術擊潰日軍。

並且在1944年之後,其實抗日戰爭已經是發生了逆轉,東南亞的大反攻使得蔣介石重新打通了滇緬公路,此時美國在歐洲的戰事又進展順利,這時大量的援助就被送到了中國。從芷江戰役的戰況來看,中國軍隊的整體裝備和人員都已經略微的超過日軍。在芷江戰役中,就俘虜了不少日軍,這說明日軍臨戰之心已經動搖。

其實研究抗日戰爭就可以發現,日軍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在裝備不落後日軍的情況下,中國軍隊的決心和戰鬥意志不比他們弱,而且抗戰中的中國將領,指揮能力都不弱。且看日軍發動幾大會戰之後的表現,就可以發現日軍根本就無法真正佔領控制一個地方,因為中國軍隊總會滲透到日軍找不到的地方繼續抵抗。


小司馬遷論史


整編74師完全有實力擊敗板垣師團,但是張靈甫的指揮一定會讓戰爭一敗塗地。

1,板垣師團是抗日戰場上最兇惡的敵人。

板垣師團,就是日本第五師團,是日本編組最早的7個師團之一。第五師團成立於1888年,當時日本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廣島鎮臺改編成為第五師團,所以也叫廣島師團。該師團士兵都來自日本本州西部中國山地地區的廣島、 島根、山口的子弟兵部隊。

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第五師團參加了平壤戰役、鴨綠江渡河戰役、 牛莊戰役等,作戰勇敢,百戰百勝,昔日不可一世的淮軍一潰千里。

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第五師團參加了遼陽、 沙河、 奉天會戰,大敗沙俄軍隊,戰後一直在中國東北駐紮,一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板垣徵四郎帶領的第五師團成了侵華的急先鋒。太原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崑崙關戰役,幾乎每一個關鍵戰役都有它的影子。

板垣師團,最厲害的戰績是崑崙關戰役中,以死傷5000人的代價打殘了擁有4萬人編制的國軍唯一一個機械化軍第五軍。要知道,第五軍不僅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還衍生出新一軍新六軍另外兩支主力軍。

板垣師團曾創下在中國戰場和70餘個師先後對陣的紀錄,有“鋼軍”之稱,1940年以後改編為日軍4個機械化師團之一。板垣師團屬於日本的甲種師團,採用四四制編制,戰鬥人員約15,000至20,000人,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2,整編74師是解放戰爭上最兇殘的軍隊。

全師下轄3旅6團,3萬餘人,全副美械裝備,共裝備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54門,37毫米戰防炮36門,81毫米迫 擊炮96門,60毫米迫擊炮108門,火箭筒36具,火焰噴射器54具,重機槍108挺。

照理說,這樣的裝備,面對板垣師團還是有很大代差的。日軍的作戰思路一直停留在一戰階段,那就是使用遠射程的三八大蓋進行槍斃。換裝美械裝備的74師,則衝鋒槍為主,74師有有1080挺7.62毫米1918A2輕機槍、2400支9毫米美製M1湯姆森衝鋒槍和加拿大斯太令卡賓槍、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槍,軍官配9毫米 勃朗寧M1911A1手槍。就是說,近半數74師官兵拿著衝鋒槍,論火力輸出,絕對碾壓板垣師團。

3,如果整編74師的指揮官是張靈甫,那整編74師必敗無疑。

看看孟良崮戰役中的表現。

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目中無人,狂妄自大,直接電告湯恩伯,要求脫離東路軍李天霞指揮,湯恩伯居然同意了。自此張靈甫孤軍冒進,被圍在孟良崮完全意料之中。

面對裝備更差的華東野戰軍,張靈甫不僅不能突圍出去,而且死守孟良崮也只是支撐了不到2天,這樣的戰績,比起餘程萬死守常德,不要太噁心好不好!

4,更有參考意義的是崑崙關戰役——第五師團vs第五軍。

抗戰中期,第5師團輕裝化,兵力21945人,只有75毫米山炮20門,75毫米野炮12門,沒有坦克。在崑崙關戰役中,第五師團的友軍只有臺灣混成旅團, 總兵員達到了近3萬人,再加空中支援。

而桂系第31軍,桂系第46軍,中央軍第5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之一部,廣西教導隊獨立步兵1~4團, 總兵力約六萬人,後期第五軍的榮譽第一師(副軍長鄭洞國兼師長)、新編第22師(師長邱清泉),第5軍裝甲團、騎兵團、炮兵團、工兵團等全部抵達。

戰役的結果是,第五軍主力到達前,日軍第五師團長驅直入,只在南寧和崑崙關損失了800人,桂軍則一潰千里。第五軍到達後,中國軍隊對崑崙關圍點打援,戰役擴大,但基本集中在了崑崙關的日軍21旅團和鄭洞國的榮譽一師。

日軍21旅團幾乎全軍覆沒,鄭洞國的榮譽一師也從1.3萬人打到了只剩下700人。

結論:第五師團裝備和人數不如整編74師,但日軍的指揮系統比張靈甫更高效,張靈甫必敗無疑!


歷史知事


如果是拿整編七十四師的前身七十四軍和日軍第五師團決鬥,即使假設日軍不借助空中優勢,戰鬥結果也不會有太多懸念,日軍第五師團絕對會擊敗七十四軍,而且優勢會比較明顯。

在抗戰中,七十四軍可謂是國軍對日軍戰績最斐然的一支精銳部隊,有“抗日鐵軍”之稱。

但七十四軍的精銳畢竟是相對於其他國軍而言,在抗日戰場上,七十四軍事實上並不能與人數相當的日軍對抗,當然,任何一支國軍的軍級不對都無法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人物。更切題的說,像第五師團這樣的日軍常設師團,人數近3萬人(準確數字應該是28000人左右),而74軍也就是3萬人出頭,在兵力基本相當的情況下,74軍沒有任何機會。

拿淞滬戰役為例,如果七十四軍有能力獨自對抗日本一個師團,國軍至少在淞滬戰役中前期會佔據比較明顯的優勢,但事實上並沒有。

再拿1938年的萬家嶺戰役為例,雖然七十四軍此戰可謂表現優異,但在包括七十四軍在內的十餘萬國軍,苦戰十餘日仍然未全殲日本106師團。如果只有七十四軍一個軍呢,結果可想而知了吧,慘敗?

更重要的是,第五師團是整個日軍的絕對精銳,有“鋼軍”之稱,戰鬥力比106師團可能不止強上一籌。在1939年12月的崑崙關戰役中, 日軍第五師團是絕對主角,雖然此戰總體上算是國軍打贏了,但一是國軍兵力佔絕對優勢,二是第五師團以21旅團死傷5000人的代價打殘了擁有4萬人編制的國軍唯一一個機械化軍:第五軍。要知道,第五軍的實力至少不比七十四軍差吧,如果換成七十四軍,還是一個軍,結果可想而知了吧,慘敗。

七十四軍單挑日軍第五師團,不用再推演了吧,不僅是打不過,而且是慘敗那種打不過。1940年後,第五師團還改編為日軍僅有的幾個機械化師團之一,那就更不用打了。一個旅團可能就可以於74軍纏鬥的難分難解了。

但是,這個問題其實是有點關公戰秦瓊,是拿抗戰勝利後那個74師和第五師團相比。

抗戰勝利後,張靈甫的整編74師人數和之前的74軍相當,但戰鬥力顯然得到不小的提升,主要是號稱改編為全副美式裝備。但74師的全副美式裝備更多是從單兵裝備而言的,炮兵坦克特別是重炮這一塊並不能和真正的美軍一同等規模的部隊相比。

我個人覺得,即使在全副美式裝備改編之後,張靈甫的整編74師仍然很難說就可以擊敗日軍第五師團。如果一定要我做個明確選擇的話,我賭1940年前未經機械化改造的第五師團可以和整編74師打個平手,而仍然打不過1940年後那支更精銳的第五師團。

這實際上是一個開放性,並不存在明確答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推理過程,歡迎探討。


張明揚不說話


看了幾位答友之作,均以兵力兵器來比較戰力,如此未免失之偏頗。果真這麼算,仗都不必再打,搞兵棋推演即可。

毛主席說過,人,是決定戰爭的決定因素。他這麼說,一方面否定了武器制勝論,一方面肯定了人才的重要性。從紅軍到八路再到解放軍,大小戰役戰鬥千餘次,都證明了毛主席論斷的準確性。

在這裡,還想用國軍的戰績來證明,毛主席是英明偉大的。



1.張自忠擊潰板垣。

此張自忠,非淞滬會戰的抗日名將張治中,前者出身西北軍,後者是正牌中央軍。而張自忠,是國軍在抗戰中陣亡的第一位集團軍司令,也是唯一一個對日作戰幾乎沒有敗績的將領。在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中,張自忠率59軍擊潰板垣師團,保證了戰役勝利。

要知道張自忠的59軍,只有38師和180師兩個步兵師,還有一個騎兵13旅。要論兵力兵器,都無法跟板垣師團爭鋒。可59軍憑自己的力量,完勝對手。



2.孫立人重創18師團。

第一次緬甸戰役,孫立人的新38師就打出了國威軍威,不但救了幾千英軍,還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績。

反攻緬甸時,這支美械武裝的新38師更加神勇,在友軍配合下重創日軍18師團。這個師團最後只剩下千餘人,而被俘的日軍凡去過中國的全部被槍決。



以一個師為主對攻一個日軍師團,這樣的仗張自忠敢打,孫立人敢打,張靈甫應該也敢打。只是張靈甫有這樣的勇氣,卻沒有這麼好的人緣。

張自忠和孫立人對壘日軍師團時,有友軍助陣牽制,而張靈甫習慣單打獨鬥,以致孤軍被殲。如果以張靈甫對陣板垣,會有一場血戰,勝,亦是慘勝。


軍緣鑫播客


整編74師張靈甫的部隊和板恆徵四郎的第五師團都是日本和國民政府兩方各自的精銳部隊。在兵力的對比上旗鼓相當;在火力的對比上張靈甫的全美械整編74師要強於板恆徵四郎的第五師團。


分別敘述一下火力的情況。整編74師六個團裝備重機槍324挺,美式輕機槍1080挺,美式衝鋒槍和卡賓槍2400支,4800支春田步槍,其中包括部分中正步槍。重武器火炮類,74師擁有六零迫擊炮486門、81迫擊炮108門、火箭筒320具、火焰噴射器54具、榴彈炮營裝備美式105mm榴炮12門、75mm山炮36門、三七戰防炮108門、美式107mm化學迫擊炮36門。總共各式火炮200門左右。

屬於甲種挽馬師團的板恆徵四郎的第五師團的火力配備是:九二重機槍96挺,歪把子輕機槍288挺,三八大蓋兒8000支,擲彈筒288具,迫擊炮大隊有中型迫擊炮36門,有九二式100mm榴炮12門,三八式野炮36門,四一山炮16門,九二步兵炮24門,97式曲射步兵炮48門,九七式戰防炮16門,各種火炮共約152門左右。

戰爭中火炮的威力是巨大的!如果火炮的力量處於劣勢,那末可能損失的就是兵力,對戰局的勝負起著絕定性的作用。從火力的比較來看,整編74師優於第五師團。

兩位統帥在戰術上的軍事水平都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張靈甫自持狂傲,鋼腹自用;較於“老狐狸”級別的板恆徵四郎,還是嫰了一籌。打仗不光是打裝備,打士氣,最最要的是戰術。不服氣的話就去看看解放軍的打法,解放軍除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在火力(火炮也沒有發輝十足的威力,因為剛主建,技術不行,打炮的效率不高)上有了長足進步以外,其餘大多數戰役戰鬥的火力都處於絕對劣勢,可是為什麼又勝利了呢?孟良崮戰役張靈甫的全軍覆滅難道是他的火力不精良了嗎?可以肯定的說,是戰術上的問題。

如果張靈甫和板恆徵四郎對決,他還是原來的作戰思路,不思進取的話,那麼還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反正都是假設的事情,那不妨咱們設置一個戰役模式,看看行得通不?權且咱們也當一回參謀。

你看看可不可以這樣:日軍第五師團在抗戰中期的時候被改編為日軍為數不多的機械化師團了,坦克裝甲車肯定是有了。那麼我不贊成硬碰硬的陣地決戰,因為戰略的原則是盡最大努力保存自己,而更多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在平原地區不易與敵硬扛,可以採用節節阻擊,逐漸消耗敵力,拖疲敵人,使敵焦慮煩躁,不思熬戰,最後最好引敵于山區,集全力與敵決鬥的策略。

在節節抗擊伊始,就要組織夜襲敢死隊,大刀,衝鋒槍配備齊全,衝鋒槍是夜戰近戰巷戰的利器,根本沒有三八大蓋還手的餘地,瞬間秒殺。可以以排為單位,組織幾百支小分隊每晚必去敵營鬧騰,進得去就大鬧;進不去就在外面作。在敵營外要有伏擊部隊,如果敵人追出來了,那就吃了吧。小分隊採取輪流制,今晚你這一批來,明天另外一批來。逮人殺人,撞見大炮那就炸了,你就只管大開殺界就好了。


我考慮在半個月的時間裡,再強壯的日本男,在沒有睡過兩個囫圇覺的狀態下,都可能有神經崩潰的危險,就先別說戰鬥力了。正好這個時候也來到山裡了。人是個個眯乎乎的,大炮也損失了三分之一,有一部分還進不了山。坦克虎虎拿土槍的人還行,在重武器面前不堪一擊,全是薄鐵皮做的殼子,美軍在東南亞的海島與日的戰鬥中都已經試驗完了。

此時此刻的結果如何?就不用說了吧?其實擾敵之術還有的是,只要實施了,即使你不崩潰,那也是萎靡不振,戰鬥力肯定下降一大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