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荔灣|東沙古韻:最古老的廣佛渡口,曾經上千人在此互通有無

位於南漖村東勝坊前的堤岸邊的

陳永澤堂水埠,始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是昔日鄉村渡江碼頭,又稱南漖村的渡口,是最古老的廣佛渡口

南漖村《陳氏族譜》記載,陳永澤是南漖村開村的始祖之一,生於清道光年間,是村裡大戶,有上百畝田地,還擁有水埠經營權,故在渡口旁鑲嵌有“陳永澤堂水埠”石匾。


荔灣|東沙古韻:最古老的廣佛渡口,曾經上千人在此互通有無

清代至民國期間,該碼頭是南漖村與對岸南海縣三山鎮的水上交通要道,聽村裡的老人們回憶,過去人們在南漖碼頭乘渡輪,只需花上一兩塊錢,幾分鐘就能到達對岸。每天川流不息的船隻交錯往來,上千人在此互通有無,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東沙經濟區的開發,東沙大橋橫跨兩岸,以往的舊廣佛碼頭的交通工具漸漸消失在人們的日常往來中,直到2011年,該渡口正式停止營運,昔日的繁榮也只能存在在一代人的記憶中。


荔灣|東沙古韻:最古老的廣佛渡口,曾經上千人在此互通有無

東沙大橋

水埠遺址今存石匾一塊,長1.6米,寬0.5米,石匾上橫刻陰文“陳永澤堂水埠”6個字,上款刻“平洲萬勝造”,下款刻“咸豐元年”,字體為楷書,水埠還殘留有5級石階。

沿著水埠的五級石階向下望去,一根刻著“廣州界碑”的石柱印入眼簾。此界碑為“廣州市界碑”(南漖界碑),於1930年刻立,見證了南漖又一段歷史時刻。

原來1930年之前,南漖村並不屬於廣州市管轄,而是屬番禺縣茭塘司崇文廿四鄉之一,劃入廣州市地界後,豎此界碑與番禺縣分界。

界碑四面均刻有文字,且字體均為豎刻正楷陰文,正面刻“廣州市界”,背面刻“中華民國十九年豎”, 右側刻“市區界石毀竊嚴究”,左側刻“以對河中心線為界”。


荔灣|東沙古韻:最古老的廣佛渡口,曾經上千人在此互通有無

界碑由花崗岩石打製,每面寬約0.4米,高約2米。


多少年來,廣州市界碑和陳永澤堂水埠,靜默地守護在南漖一角,共同見證著廣佛渡口的興衰史。


荔灣|東沙古韻:最古老的廣佛渡口,曾經上千人在此互通有無

由於南漖常年受水患之災,20世紀90年代末該處修建防洪堤壩,將界碑向前移動約10米。今界碑保存完整,字跡清晰。

2002年7月,廣州界碑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9月陳永澤堂水埠建築群相繼公佈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東沙古韻

東沙古風飄逸,韻味悠遠綿長,本公眾號開設《東沙古韻》專題,每一期將介紹精彩的歷史文物、文物故事、民間傳說等,如果你所在的村有歷史遺蹟,還請留言告訴我們哦。


【記者 圓圓】

部分資料參考《芳村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