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團購“失意者”杜一楠

創業維艱!用趣店創始人羅敏的話來說,就是九十九死一生。

在這條腥風血雨、成王敗寇的創業路上,前仆後繼者多如恆沙,成功登頂者鳳毛麟角,尤其是當年轟轟烈烈的團購大戰,幾輪廝殺下來,哀鴻遍野。

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我們來聊一聊24券創始人杜一楠。

團購“失意者”杜一楠

自從24券轟然倒下以來,外界對創始人杜一楠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盲目的擴張、野蠻的生長、管理的滯後、戰略的失誤等等都成了他的原罪。

2013年1月21日,沉默已久的杜一楠首次公開發聲,以一封3000字左右的總結寫下自己創業以來的一些體會。

在那封總結中,他坦承團購不易,自己“傷痕累累”:“團購像座擂臺,無論是留下來的還是出局者,都是上過擂臺的大無畏實踐者。出局的,雖然傷痕累累,都是硬漢;留下來的,面對的是更多的前所未有的挑戰,等待他們的是人生的考驗與昇華。”

此外,他感慨“我不像王興(美團創始人)、徐茂棟(窩窩團創始人),做過很多項目。我乳臭未乾,一定要高的執行力快速做出規模。”

創業那一年,杜一楠26歲,是那一群團購創業者裡年紀最小的。很多與他相處過的同事朋友普遍認為,他是一個性格古怪、身上有著很多缺點的人。

身形清瘦的他戴著一副黑框眼鏡,打扮極度隨意,不管怎麼看都不像是一間公司的CEO,活脫脫就是一個在校大學生的模樣,相比王興、徐茂棟、吳波(拉手網創始人)等創業老炮,顯得非常稚嫩。

團購“失意者”杜一楠

事實上,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他還是哈佛商學院MBA在讀生一枚。2009年暑假,在哈佛攻讀一年後,杜一楠開始不滿足於在學院內小打小鬧做項目,正好Groupon這家團購網站風靡美國,創造了只用一年半的時間就實現10億美元估值的神話。

一番研究下來,杜一楠覺得Groupon的發展模式大有可為,再加上他就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機電工程學士兼碩士,可以說互聯網是他的老本行,於是當即放棄哈佛的學業,帶著暑期創業獎學金孤身一人回到國內開始創業。

“我覺得與其坐在學院裡玩一些小兒科的創業案例,還不如真刀真槍的創業來得過癮。”杜一楠說。

2010年3月,24券網在人大留學生創業園50平方米的辦公室內,正式上線。這一個月裡,王興的美團網和吳波的拉手網相繼上線,此後,團購這片荒蕪的“處女地”,開始迎來越來愈多的開荒者。

競爭激烈的背後是資本市場對這塊蛋糕的虎視眈眈,融資自然就容易多了。更何況,杜一楠有著光鮮的履歷為自己背書。

1983年出生於北京的杜一楠,是一個典型的海歸精英。僅僅4年時間,他就拿到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機電工程學士、碩士以及經濟學學士3個學位,其間還被校方推薦作為學院交換生代表就讀英國劍橋大學政經系一年。畢業後就職於華爾街,在著名的投行摩根大通駐紐約的企業併購部,之後又就職於美國頂尖的私募基金KKR之香港辦事處,年薪上百萬。

因此,到2011年8月,杜一楠完成了兩輪融資,數額上千萬美元。這時候的杜一楠,是意氣風發的。

在Groupon的爆炸式增長刺激下,整個團購進入瘋狂的攻城略池狀態,僅在2010年國內至少有100多家網站在做,到2011年,隨著各大門戶網站和BAT巨頭的加入,千團大戰正式打響,廣告戰、拉鋸戰、陣地戰等鋪天蓋地襲來。

如此瘋狂的狀態下,年輕氣盛的杜一楠也殺紅了眼,24券進入瘋狂擴張時期。半年中,辦公室從140平方米的商住兩用單元換成了三里屯Soho四層辦公區域,24券業務從20個城市擴張到102個城市,員工從300人猛增至4500人。

擴張帶來高交易額流水的同時也帶來了高虧損。當年24券基本完成擴張時,債臺高築。根據杜一楠的說法,當時24券的累積賬面虧損額在七八千萬元左右,但據說遠不止這個數。

眾所周知,這種毫無節制的跟進和擴張,是極度需要錢去支撐,於是杜一楠被動地走上了拿期權換融資的死衚衕,同時為24券後來的崩盤埋下伏筆。

在24券擴張完成僅僅一個月後,人心惶惶的大裁員也開始了。然而這對於龐大的燒錢大戰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無奈之下,杜一楠只好繼續融資。

這一年年底,馬來西亞投資方走進了24券,與此同時杜一楠開始了和它長達一年的博弈,於是有了雙方各執一詞的“羅生門”事件。

其實隨著2011年年底拉手網IPO夭折,進入2012年時,整個資本市場對團購網站的熱度已經冷卻,並紛紛要求退出,團購網站應聲倒下一大批,幸運如王興,因為找到阿里巴巴這個金主當靠山倖免於難。

如此一來,杜一楠萌生了物色潛在收購者的念頭。

可是,被資本裹挾成長起來的24券,豈是杜一楠一個人說了算,這中間牽涉的利益實在太多、太複雜。因此,他在和Groupon、LivingSocial等公司商談收購意向時,頻頻遇挫。

此時杜一楠只好再次找到馬來西亞投資方,希望對方能繼續追加投資。就是這一次融資,激化了雙方本已存在的矛盾。

2012年9月隨著雙方爭執的郵件被曝出,雙方信任關係徹底破裂。根據馬來西亞投資方的說法,杜一楠在E輪融資時,以保障員工利益為由划走了公司賬戶中的200萬,於是作為回擊,投資方撤出了已經注入到開曼註冊公司的230萬美元。

而杜一楠的說法是,自己被董事會架空,而且投資方給創始人團隊和員工的期權等補償極不合理。雙方上演轟轟烈烈的“羅生門”事件。

一個可以肯定的事實是,作為回擊,杜一楠做出了拿公司運營要挾對方的舉動。2012年10月20日,在杜一楠的主導下,24券官網掛出停運公告,全體員工以“長期休假”方式向投資方施壓,希望爭取到“平等地位”談判繼續投資事宜。

由始至終,杜一楠始終認為,不管他做出如何過激的行為,都是在為24券的員工爭取利益,“如果我再不為員工爭取利益的話,那麼,我們的員工將一無所有。如果這樣,我真的是對不起陪我一起奮戰的24券的兄弟,對不起他們的辛苦付出。”

然而在團購網站鏖戰的生死關頭,杜一楠這樣的決定無異於“自殺”。果不其然,在雙方的不斷撕破臉的過程中,24券應聲倒閉,此後沒能挺過來,只能以破產宣告終結,留下一個哀鴻遍野、人心惶惶的爛攤子。

可以說,這是一個沒有贏家的博弈,投資方損失了資金,杜一楠輸掉了公司,雙方都沒撈著好處。

在24券倒閉後,杜一楠這樣回憶當初的決定。“當時沒有辦法,投資方投資與否主要看排名,而排名能參考的就是流水。如果我不擴張不把流水做上去,我就拿不到投資。”杜一楠認為,24券的盲目擴張,很大程度上是當時團購不理性比拼交易額的大環境使然。

環境縱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杜一楠也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買單。

創業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請客吃飯,鮮衣怒馬仗劍走天涯,那只是一廂情願的意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