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孩子为什么不说话?(上篇)

孩子为什么不说话?(上篇)

前面我们通过“说话的复杂性”一文,了解了孩子要能够说话牵涉到很多方面,又是生理上的,又是心理上的。除了语音范畴知觉、喉原音等术语让人感觉生僻晦涩外,七七八八的生理结构也让够人眼花缭乱了。

事实上,人类机体每个部位或者说每个能力的产生都遵循着同一个原理,那就是在生理结构正常的基础上,只要做到神经通路的良好建立、正向环境刺激的持续足量输入,在充足的养料供给下,每个部位或者说每个能力都会呈现出生命基因密码里本该有的样子。简单讲,这一原理就是身体的感觉统合。

孩子说话这回事,在当下社会环境里,怎么一不留神就有了诸多问题呢?因为年龄段的不同,受到的影响因素会因为心智成熟度和生理优势程度不同而有相对的作用差异。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6岁前年龄段的问题所在。

第一种情况:感觉统合发展不足

感觉统合能力强调的是功能器官与大脑神经通路的建立及感觉养分刺激的需求满足。如果生理结构正常的孩子,在六岁内迟迟不会讲话,那就可以先从发音器官与语言刺激两方面找原因,然后再沿着敏感期发展次序观察孩子的发展不足。(建议结合“智慧来源于感觉”、“嘴巴决定人生的高度”、“说话的复杂性”三篇文章来系统了解)。

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是,抓紧给孩子进行足量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包括口腔按摩。把握6岁前的生理优势期,和时间赛跑,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口肌的按摩是必要的,但不建议单纯一对一静态模式语言训练,因为说话牵涉的器官不仅仅局限于口腔。所以必须让孩子全方位地动起来,提升感统能力,建立起各部位的神经通路,奠定认知基础,强化语言概念,孩子才能有说话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二种情况:爱和尊重不足

如果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太差,却因父母的感统严重失调一直遭受无妄之灾。 长期的压抑和绝望会让人下意识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屏蔽或抑制来自父母带来的恐惧、紧张、不悦的刺激。长期下去,孩子会是呈现出冷漠、无欲无求、易受惊吓的状态。然后过度的消极心理活动虚耗了大量能量,致使原有的神经网络断裂,严重到出现能力倒退。然后孩子就像一株饱受风雨摧残过的树苗,没了枝叶,只有几条细弱的根深埋在土壤里透不过气来。

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尽快改变孩子的家庭环境,重点改变父母的感统状态。

第三种情况:身体能量不足

能量是一切的基础,是支撑生理代谢的要素,也是支撑感觉统合发展的要素。很弱的能量状态,谈不上成长和能力。此时,如果父母没有正确的带养观念,反而更加地保护和溺爱,孩子就彻底被“孤立”起来了。接触不到其他刺激,然后就在父母的襁褓里痴痴地长着身体,最后造成各种发育迟缓的结局。

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是,父母改变观念,尽快学习感觉统合知识和训练技巧。学会观察孩子的能量状态及相应敏感期需求,掌握适量的按摩抚触的技巧要领。情况较重的孩子,需要找测评师测评后进行足量针对性的训练。

第四种情况:器质性原因

如果孩子不说话是因为身体器官病变或缺失,或组织发展异常的原因,例如:脑瘫、严重腭裂、听觉受损。

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首先寻求医学科技的帮助,其次把感统训练作为孩子日常的辅助治疗方式。感统训练可以从感觉统合的角度,无侵入性危害、无副作用地、最大程度地帮助处于生理优势期的孩子激发和完善正常的潜能、刺激和挑战先天的不足。

生命成长是复杂的,也是有迹可循的。新时代的父母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尽快用感统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有真正滋养孩子的养料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