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守望“綠水青山”

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守望“綠水青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國百姓祖祖輩輩信守的生存方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一幅幅天藍山綠、水清人美的生活圖景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粗放”讓位 綠色迴歸

位於我國中部的大別山是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被視為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大別山主峰腳下的羅田縣九資河鎮群山起伏、松林似海,當地人世世代代以種植出售中藥材為生。

市場經濟大潮下,砍伐林木、開山採礦一度成為當地百姓的致富路徑。然而,這條粗放的發展之路卻是越走越窄,九資河人掉頭轉向,重新扛起“天麻第一鎮”“中國茯苓之鄉”的招牌。

茯苓、天麻等木本藥材逐漸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但背後巨大的“生態成本”逐漸顯現——每年不僅需要砍伐大量木材做菌柴,還需要挖來新土培新壤。

近幾年,政府開始號召村民改種草木藥材。“砍樹取木、挖山取土”的木本藥材種植走向終結。

最早“吃螃蟹”的藥農方永貴說,種草本藥材就像種莊稼一樣,簡單環保,還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成本投入不到種天麻的一半,掙的卻一樣多。”

看到方永貴的嘗試賺到了大錢,原先“猶豫不決”的藥農紛紛效仿。

“種植草本藥材不僅讓農民拿到了勤勞致富的金鑰匙,而且讓我們山區鄉鎮找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九資河鎮黨委書記葉錦明表示,到2020年,九資河鎮中藥材產值將達到10億元。

打破“魔咒” 實現逆襲

走進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的硃砂古鎮,970公里採礦坑道改造而成的燈光長廊光彩奪目;礦洞內的雕塑栩栩如生,昔日採礦、選礦和冶煉場景真實再現……曾經人跡罕至、危樓遍地的廢棄礦區已成為貴州旅遊業“新星”。

地處湘黔交界的萬山區曾是中國最大的集採礦、冶煉、科研於一體的汞工業基地,被稱為“中國汞都”。礦老山空後,卻是礦渣遍野、森林減少、水土流失……

2002年,萬山汞礦政策性關閉破產,7800餘名礦區職工下崗。

然而,萬山人在曾經“沸騰的群山”中發現了新“生機”:他們一方面變廢為寶,發展旅遊業,對原有礦區建築進行修繕和恢復,打造硃砂古鎮;一方面利用萬山在汞和硃砂工藝品上的技術優勢,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硃砂工藝品市場。

“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萬山人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與十多年前相比,萬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汞礦最後一任生產礦長李曉康說,“關礦之後,很多工人都出去打工了,現在就業的機會多了,好多人又回來了。”

“綠播”神州 成就夢想

地處長江中游的湖北,承擔著長江生態安全和“一庫清水送北京”的使命。自2014年冬開啟的“綠滿荊楚”行動,已累計完成植樹造林超過1000萬畝。

湖北將“播綠”進行到底。2017年初,湖北省人大出臺《關於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決定》,為綠色發展“立法”。2018年底,湖北啟動森林修復、重點河湖溼地保護、長江河湖岸線保護等“五大工程”,為長江築牢“綠色屏障”。

同樣,作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貴州,近些年持續推進“綠色屏障建設制度創新試驗”“促進綠色發展制度創新試驗開展生態脫貧制度創新試驗”等7個方面30餘項改革舉措,構建起保護青山綠水的“四梁八柱”。

浙江自2003年以來,紮實推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取得顯著成效,有力支撐了浙江鄉村面貌、經濟活力、農民生活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從祁連山生態問題中吸取教訓,甘肅省出臺了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規劃,提出將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循環農業等十大重點產業,強力推動綠色發展崛起,構建生態產業體系。

……

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制度、法規相繼出臺,為人民的綠色夢想、幸福生活勾畫出美好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