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讓歷史告訴未來丨第十一章:古城區的景點——丞相亭

讓歷史告訴未來丨第十一章:古城區的景點——丞相亭

讓歷史告訴未來丨第十一章:古城區的景點——丞相亭

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如皋,

我們真的瞭解嗎?

有這樣一位致力於研究如皋本土文化的如皋人

他用滿腔熱情書寫著這裡的故事

往期作品鏈接>>>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不知不覺已經十章了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今天小如繼續帶你走進他的如皋世界——

《讓歷史告訴未來》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古城區的景點——丞相亭

在規劃內外城河風光帶景點時,最先提出要安排一處“丞相亭”的,是如皋文史專家、最後一部《如皋縣誌》主編李實秋先生。首倡建設射雉亭、胡公故里景點的也是李先生。他對如皋地方文化有系統的研究。關於南宋丞相文天祥與如皋的交集,李先生有專題文章,收錄在《百度文庫》。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在考慮丞相亭的選址時,首選濠河與龍游河交匯點近側,即今觀風橋西。由於同樣的原因,丞相亭只是完成了硬件的建設。而有關文丞相與如皋的故事,應當告訴人們。

文天祥的生平

我們從文天祥的生平說起。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文天祥中狀元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這裡有一段佳話。

文天祥二十歲即考中進士,要在集英殿答對論策。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殿試題目,居然是平時最感興趣的“問天道人極”。於是,他文思泉湧,揮灑萬言,待宋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把他的卷子提為一甲第一名,即當科“狀元”。密封的卷子拆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頓覺很吉利,高興地說:“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文天祥得知後,便改字“宋瑞”。

文天祥抗元談判被拘

文天祥過如皋,是在被元軍押解北上逃歸途中。

元軍南下時,他在贛州任知州,隨即變賣家產組織起一支義軍,趕去浙江保衛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杭州)。德祐元年(1275)在元軍逼近臨安時,受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赴元營談判,被元丞相伯顏拘留。農曆二月二十九日,他從京口(今鎮江)帶領隨從 11人脫逃,渡江奔往真州(今儀徵)。一路逃往高郵,從那裡僱船取道泰州、海安、如皋,選擇渡海南歸。

文天祥過如皋

從文天祥的《指南錄》詩集後序及民國前所修《如皋縣誌》上可以查到,文天祥過如皋(含今如東縣)共寫了《蝦子灣》、《過如皋》、《宋家林》(二首)、《行馬塘》、《大貼港》、《北海口》共7首詩文。又從清《白蒲鎮志》上搜集到《過白蒲》和清《海陵集》中搜集到《聞馬》二首。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從這些敘事詩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在如皋境內行走的路線和當時的情形。

蝦子灣

三月初十,小船載著文天祥駛入如皋境內,當行到袁橋(今城北街道)北蝦子灣時,停船上岸買青蝦。並賦詩《蝦子灣》一首,詩前小序:“過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指元軍)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詩曰:

飄篷一夜落天涯,潮濺青沙日未斜。

好事官人無勾當,呼童上岸買青蝦。

過如皋

文天祥過蝦子灣後,孤舟繼續前進,傍晚抵達如皋。當時如皋還沒有築城,街市跨古運鹽河兩岸而建。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可是當他的船一過如皋, 就聽說如皋已被元軍佔領了,而且元朝如皋縣令朱省二正率兵沿途追捕他,因此以驚歎的心情,寫下《過如皋》詩,詩前小引:“如皋隸泰州,有朱省二,受北命為宰,率其民梗其路,予不知而過之,既有聞,為之驚歎。”詩曰:

雄狐假虎之林皋,河水腥風接海濤。

行客不知身世險,一窗春夢送輕舠。

宋家林

文天祥險過如皋,由南門入龍游河行至宋家橋處,見轉水墩上有一戶農舍,遂登岸投宿。農戶人家姓田,見他們一行不是尋常客人,忙熱情接待,文天祥感慨萬千。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在此寫下《宋家林》詩二首:

其一

一團盪漾水晶盤,四畔青天作護闌。

著我偏舟了無礙,分明便作混淪看。

其二

水天一色玉空明,便是乘槎上太清。

我愛東坡南海句,茲遊奇絕冠平生。

行馬塘

文天祥告別主人,繼續登船向東至東馬塘,留有《行馬塘》詩:

孤舟漸漸脫長淮,星斗當空月照懷。

今夜分明樓海角,未應便道是天涯。

大貼港和北海口

文天祥遭元軍追捕,隻身逃至范公堤,在張阿松家中躲了5天,這期間他寫下《大貼港》《北海口》詩兩首。

《大貼港》詩曰:

王陽真畏途,季路漸知津,

山鳥喚醒客,海風吹黑人。

乾坤萬里夢,煙雨一年春,

起看扶桑曉,經黃六六鱗。

《北海口》詩曰:

滄海人間別一天,只容漁夫釣蒼煙。

而今蜃起樓臺處,亦有北來番漢船。

過白蒲

文天祥經如皋時,在今如東范公堤受到元軍追捕,轉由白蒲往通州(今南通市)。《如皋縣誌》中記載:三月二十日,文天祥至白蒲,寫下《過白蒲》詩一首:

北去通州號畏途,固就孝子未回車。

海陵若也容羈客,剩買菰蒲且寄居。

原文末注有:

“二十一日夜宿白蒲下十里。”

聞馬河

白蒲古稱“六十里”,即從通州(今南通市)至白蒲60裡。白蒲下10裡,即今通州任口,巧遇南宋通州守令楊復仕派軍馬來接,文天祥於此留下

《聞馬》詩一首:

過海安來奈若何,舟人去後馬臨河。

若非神物扶忠直,世上未應僥倖多。

後人將白蒲至任口的這一段河流,命名“聞馬河”。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明嘉靖十九年(1540),如皋知縣黎堯勳,擇地在定惠(慧)寺東建文丞相祠,將文丞相借宿的田家村定名“丞相原”,並鐫 “丞相原”石碑,立於當年文丞相借宿的地方(即今宋家橋)。後祠廢。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如皋知縣童蒙吉改定惠院為文丞相祠。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如皋知縣李衷純又於定惠寺西建二忠祠,祀岳飛、文天祥二人。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有關文天祥的事蹟,以及他與如皋的故事、詩歌和如皋歷史上的相關紀念性建築,應當告訴給後人。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為民族精神,毫無疑問是如皋人的精神財富!可以光照千秋。

让历史告诉未来丨第十一章:古城区的景点——丞相亭

讓歷史告訴未來丨第十一章:古城區的景點——丞相亭有趣的小如,瞭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