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說我國退步幅度最大的省會城市太原,今卻為何不如一個江陰?你怎麼看?

tuoshan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我國,跑的比別人慢就是退步。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以2008-2017年太原的經濟發展情況為例,看看是否存全國省會城市中退步了。

2008年,太原市GDP1468億元,在全國26個省會、首府城市中(沒有統計拉薩市)中,排名第18位,處於中等偏厚的水平。(太原)

到2017年,太原市GDP增加到3382億元,是2008年的2.3倍,年均名義增長率9.7%。但是放在26個省會首府城市中,這個增速是排名靠後的。增速更低的只有石家莊、哈爾濱、瀋陽三個省會城市。他們2017年GDP分別是2008年的2.27倍、2.21倍和1.52倍。

2008-2017年太原市GDP在26個省會首府城市彙總的排名有18位下滑到第20位,貴陽和南寧兩個城市GDP反超了太原。2008年貴陽GDP僅有811億元,相當於太原的55%,到2017年已經是太原的1.04倍。南寧2008年GDP是1318億元,比太原第150億元,到2017年增長到4118億元;比太原多了736億元。(太原)

太原作為一省之省會,經濟規模已經被很多東部省份的地級市超過了。江蘇13個市中,有11個超過了太原,就連地處經濟水平在省內相對落後的徐州、鹽城、淮安也超過了太原。

崑山作為江蘇的一個縣級市,2017年GDP達到了3520億元,竟然超過了作為省會的太原市。江陰也是江蘇省的一個縣級市,2017年GDP也高達3488億元,比太原高了100億。

2017年,江蘇省有9個縣級市GDP超過了1000億元。而中西部地區還有大量的地級市GDP也尚未突破千億元。可見東部沿海省份經濟已經比中西部領先很多了。


山西排名第一的非省會城市是長治,2017年GDP1477億元,在江蘇的縣(市)中,有5個超過了長治,分別是崑山、江陰、張家港、常熟和宜興。


財經知識局


2017年的數據,山西省會太原的GDP為3382億元,增速7.5%;江蘇江陰的GDP為3488億元,增速13%。從增速看,太原GDP總量在被江陰超越後,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而太原的人口是江陰的一倍以上,那麼人均GDP就不及江陰的一半了。

江陰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帶,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有活力的地區。山西地處封閉的內陸,山西拼經濟比不上人家江蘇本來是正常的。但是作為省會城市比不上人家一個普通的縣級市,還是挺說明問題的。太原的經濟差在哪裡呢?

首先是經濟結構上。

太原作為晉商之鄉、閻錫山老巢和共和國重工業基地,經濟一度非常火爆。但隨著改革開放,卻日漸沉淪了。為什麼呢?原因就是經濟結構的調整。把全面發展的經濟結構,調整成了單一的煤炭經濟。在太原東山、西山煤炭資源日趨枯竭後,太原經濟失去了發展的動力,逐步自然形成了現在的人頭經濟,財政經濟。

說到人頭經濟,就是吃穿住用行這些最基本的消費經濟,算是低層次的服務業吧。比如太原市的中心區——迎澤區,二十年來,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只有服裝城、柳巷兩大商圈跟房地產,製造業企業一個都沒有。

其次是觀念落後上。

從省到市,到各級官員,管理理念還停留在自以為是百姓父母官的牧民時代。經濟發展思路還停留在依靠煤炭資源,躺著也能吃飽喝足的意識裡。城市規劃和發展,幸虧是有一個耿彥波,幸虧耿彥波用五六年時間拼命建設了立體交通,否則作為省會居然連一座交互式立交橋都沒有,連一個現代化城市的規劃都沒有。前幾天一個“二青會”就漏了餡,山西的官員們真的表現的像山裡的娃娃。

第三是人才流失上。

太原人都有同樣個認知,但凡孩子考學去了外地,儘量就不要回來了。如果孩子上個一本二本,外面隨便找個工作,收入就比太原高得多,工作環境、生活環境都比太原好得多。這些優秀的青年才俊,只出不進,太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

第四是資本流失上。

前些年山西煤炭行業曾有一次資產重組,很多民間資本,外省資本都損失慘重,直接引發了山西的資本外逃。早年山西汙染嚴重,許多有錢人跑到外地置業,造成了部分資本流失。現在汙染小多了,可是營商環境卻極度惡化,陷入了死循環,資本更加留不住了。

第五是全省區域經濟落後,缺乏發展支撐。

山西是中部省份,本來中部五省一起作伴還不寂寞,可如今,山西經濟又被人家其他中部四省給甩開了。山西人口才三千萬,總體也無法支撐大省會的發展。

就此,太原不斷沉淪了。


東水西原


我是山西龍城太原人,看到這個問題,很是有些汗顏,往往,在談及家鄉省會太原時,大家都把太原,放到三線城市,雖然無奈,但卻是事實。

太原發展乏力,個人認為,是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城市定位和政策,那真是換一任市長,一個花樣啊。這直接導致,幹啥也是半啦子工程。

第二,離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西安等核心城市過近,別說太原,整個山西省,都是人口淨輸出城市,人口大量減少。

第三,山西省內交通,一直讓人詬病,山西省臨近那麼多發達大城市,可自個兒,高速鐵路,11個行政地級市,竟然省會太原,都是前幾年才開通的高鐵;而三年多前,臨汾、大同、陽泉、運城、呂梁、晉中才開通高鐵,兩年多前,山西省內各城市,高速鐵路才真正修通;而現在,長治、晉城、忻州和朔州,竟然還沒有高鐵。

交通的嚴重不便利,制約了這個旅遊大省和農作物大省、勞務輸出大省的經濟發展。

第四,就是大家最關注的,一煤誤了所有。山西省11個城市,到處都是大型煤礦,除了煤礦,什麼都沒有。真正是一煤誤了所有啊。

第五,太原人(山西人)普遍小富即安,缺乏進取精神。尤其對新型行業,基本上不觸碰,自己不瞭解的,根本不去嘗試(這裡,不要老說李彥宏等人是山西人,人家,跟山西沒關係),這導致,經濟也就越來越差。

期待,家鄉能夠早日改變現狀,迎頭趕上其他省份。


董江波


太原現狀之我見

1、經濟方面:遙想80年代的太原,小到香菸、洗潔精,再到酒類、飲食、紡織、服裝、家電,乃至鋼鐵、化工、化肥、軍工、汽車、配電類產品,甚至銅鋁冶煉,無一不全。誇張點說,即使完全把太原封閉起來,太原城自給自足,毫無問題。然而,時至今日,所有的一切,無不衰落、凋零,導致年輕人的就業,無可選擇!這是政策的問題嗎?否!這說明,第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20年,管理和前瞻的判斷,出了大的問題,乃至於好端端的“家業”,敗得一塌糊塗。第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煤炭,對於太原而言,實是最大的敗因,讓人不知進取,只是倒騰。最新的段子中,上述工業廠名基本已經被房地產所取代。

2、城市建設方面:自2013年以來,確實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可以這樣說:太原漂亮了!耿市長的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太原的城市面貌,山清水秀也不為過,再有5年,必能與任何一座城市媲美!

3、科教方面:這點與經濟方面類似,遙想當年(百年前),山西大學堂國內知名;建國初期,太原工學院亦乃全國知名院校,醫學院、財大、農大、師院……一應俱全,網絡全國各地人才,熱鬧非凡。然今日雖在,硬件也有發展,但物是人非,遠不復當年之勇,太原優秀人才只能外流,外地人才也不再進來,讓人扼腕。

4、交通方面:有一句俗語,山西不是“東西”,按理而言,在現在技術條件下,在背靠北京,鏈接東西南北的背景下,太原能成為交通樞紐,然而這幾年,僅一個大西鐵路,在西安至太原段早已通車的情況下,忻州至大同段卻遙遙無期!更何況,在其它較為地區高鐵已連成網狀,時速已300公里的現實之下,山西的半數高鐵時速僅150左右!看看剛剛通車的西成高鐵,還有已進入規劃的西安至重慶高鐵……反而西安已有成為樞紐的趨勢,已經繞開了太原,真是時不我待啊!

5、國內影響方面:建國初期,很多城市設立“太原街”,國內軍艦的四大金剛就有“太原”艦,時至今日,影響力的確早已沒落。

6、現實既已如此,如何發展?我以為:第一、正視工業能力的不足,大力發展工業開發區,優化開發區的基礎設施,讓有能力的企業進來,猶如大的房地產商一樣,給予優惠政策,發展新興工業。第二、“地上山西”盛名已久,發展旅遊業,優化基礎設施和餐飲、停車、衛生等條件,上下一盤棋,改變山西尤其是太原在全國的“髒、亂”形象。第三、發展創新山西的名優地方小吃,讓“早、中、晚”三餐真正有選擇,有傳承,乾淨衛生,在太原建設的大背景下,藉此促進太原成為國內的“宜居城市”,以此名片創造出真正的太原文化。


存在的我1971


十多年前,山西煤老闆和溫州炒房團進京炒房,買房如買菜,一層一層、一幢一幢的搶。可謂是財大氣粗,不減當年晉商風采。

2010年,山西煤炭業重組,以一紙文件收購大批外地來山西投資煤炭的企業,數千億投資石沉大海。浙江商會將山西列入投資“黑名單”,還提名了兩個“投資預警區域”——山西和迪拜。

這麼多年來山西的資金不斷往外走,可進入的投資卻少之又少。這種惡性循環勢必會阻礙當地的經濟發展,太原作為山西的領頭也不例外。

太原的經濟發展緩慢究其原因無非就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資源型地區一般會滿足對資源的依賴,一種躺著也能賺錢的心態。而不會居安思危,不考慮地區的產業發展的連續性。一旦資源枯竭,那麼勢必會帶來經濟的下滑。

其二、距離京津地區太近,京津地區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沒有太多產業基礎的山西地區,在煤炭暴利中獲得的財富很容易地往周邊地區轉移,而不是被省會城市吸納。

其三、在北方地區的水資源不足,對環境的影響較大。也或多或少地阻礙了地方的經濟發展。

其四、雖然山西土地面積有16萬平方公里,可人口數量只有3680萬,GDP在2017年還不到1.5萬億,全省還只有北京的一半經濟總量。山西根本就無法從人口和經濟上托起一個強大的省會。

太原的人口437萬,GDP2017年也僅3382億。經濟實力還不足一線城市的一個強區,更不用說江陰地區了。在這個拼人口、比實力、看經濟的時代,顯然太原已經落伍了。

其五、太原的城市佈局也是受到很大的限制,城市沿著汾河發展,東西是山不容易擴張,只有南北延伸。現在的南北通道都快30公里了,一個主城區300萬人口的中型城市,跨度達到了千萬級人口的半徑。未來的太原城市的格局決定著這個城市的規模有限,人口500萬應該是一個極限值。

城市要發展必須從觀念上改變,要在一個公平、平等、合理的投資環境中塑造一個嶄新的形象。未來的發展道路上留給每個城市的快速發展時間已經越來越少,抓住城市發展的大好機會,循序漸進尋找太原的發展潛力。


鞅論財經


山西表裡山河資源豐富人才輩出文化燦爛,運城有鹽湖,糧食能自給自足,自古就是龍興之地。自從宋朝開始,趙光義就對山西心存恐懼害怕山西再出真命天子。所以使出全力壓制山西。後來宋朝腐敗無能致使包括山西的北方淪陷,但山西依然保持發展,在元末明朝初人口繁盛,人民安居樂業。朱元璋因此從山西向南方強行遷移大量人口。致使山西經濟受到傷害。即便如此山西人依然保持著華夏文明的創造力,在清朝創新了晉商以及山西票號。由於山西人生活簡譜骨子裡流淌著忠義誠信的血液,所以山西商人橫掃華夏。後來中國軍閥混戰,山西的閻錫山將山西變成全國模範省,工業基礎雄厚。新中國根據山西的基礎將山西建設為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有從重型機械,汽車工業,兵工集團,礦業集團,化工工業,紡織工業,電子工業以及輕工業的完備的工業體系,是名副其實的既有工業又有資源還有產業工人的工業強省。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將建設重點放在既無能源又無工業基礎的南方,所以山西人才流失,並且為了給南方以及首都輸血蛻變為一個純粹的廉價能源輸出省份。然後各種勢力插手山西豐富的能源資源,山西社會環境開始惡化。經濟退步,所以變成現在的樣子。


壯志凌雲縱橫四海


大學之前一直生活在太原,今年北京211小碩畢業,想回來工作來著奈何沒有啥合適的機會,對於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理解。

從地理位置來講,山西處黃土高原,山比較多,交通很不便,去北京還好,去南方的車基本都要繞道石家莊,時間上會增加不少,同時,同時交通不便也導致各種運費增加,我從北京寄順豐去上海和寄回太原的價錢差不多,從北京寄郵政包裹回太原大概是4塊一公斤,從太原寄包裹到上海菜鳥盡然說要8塊一公斤(他說山西出去的車少),另外一點體驗不好的地方是天貓超市,尤其是生鮮板塊,你把地點切換到北京,那品種又多還經常有優惠,然後你再把地點切換到太原,生鮮基本沒有啥,看起來又貴又不新鮮。

從教育方面,山西的一本錄取率百分之不到十吧,在全國也算倒數的,山西就一個211太原理工,平心而論在211裡算一般,這也導致了從本省直接產出的人才較少。

從吸引人才方面,感覺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政策,以我周圍的情況看,我得山西籍的同學們想回來的挺多但最後基本都沒有回來,山西沒有啥好的單位(我們專業能夠去的單位),工資也極低,但招起人來還特別牛(尤其是太重,親身感受),太鋼,太重,電科三十三所,還有兵器工業和中車的幾個單位,這些單位實習期基本三千多,轉正可能有五千多吧,你說我們辛辛苦苦讀了這麼多年書,最後給5000塊,心酸啊!


wanwan0621


山西是能源大省,其省會太原更是能源大市,煤炭和鋼鐵產業比重非常大。

太原作為省會而言,發展之所以不及一個江南縣級市,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三點。

1、思維意識:

太原乃至整個山西都是思想比較守舊的。與江浙人愛打拼的精神不同,山西人喜歡安逸,容易滿足,即使經濟狀況不好,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去學習創業。所以即使發展如此緩慢,太原卻依然連年入圍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民眾對於家鄉的熱愛也非常之深。

2、產業結構:

太原GDP曾在上世紀70年代位居整個中西部第五,有很多大中型企業。但是90年代後隨著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太原的工廠化經濟日趨蕭條,很多老牌廠礦倒閉或破產重組,煤炭等能源方面的優勢也在衰退。經濟支柱連遭重創,至今仍沒能緩過勁來。但即便如此,依然沒看到對於經濟結構大刀闊斧的變革。

3、地理位置:

太原由於群山環繞、交通閉塞,自古外出人口就少,而山西更是整個北方地區外出務工人口最少的省份,即使如今交通發展突飛猛進,但是山區地形還是讓交通成本以及時效。反之,江陰位於長三角核心腹地,此域古往今來就有上佳的經商氛圍,而且江浙人吃苦耐勞,善於把握商機。加之區域範圍有上海、杭州、南京三個國際級大都市作為支點,其間城市必然受益良多。江陰一個縣級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堪比整個山西省,這既和經商頭腦與眼界密不可分,卻也是地理位置優越性使然。


城市發展報告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些思考。有一些朋友和同學現在還在江陰工作,三十年前我就去過江陰,近十年到哪兒出差也不下十次,可以說比較瞭解江陰,作為一個土著太原人有一定發言權。



首先,對於你把省會太原和縣級市江陰放到一起比較經濟發展,看似合理,但確是非常不實際和不客觀的。

把大太原和小江陰放到一起,立馬看出太原的落後和頹廢,立刻就顯出太原是多麼落後。可是放眼全國範圍,有多少個地方能比江陰發展的好呢?即使一些大城市的經濟體量大於江陰,完全是憑人口多和合並周邊縣區來做大GDP的,更不要說很多省區還存在在數據造假的成分。 反映真實水平的人均發展水平遠遠不及江陰市,甚至不如太原市,不知道題主的家鄉經濟水平是否也大幅落後江陰市呢?

江陰經濟發展水平比太原高可不是十年,二十年的事了。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太原人還打破頭爭著搶著進國營企業的時候,江陰的村集體經濟的規模就已經具有可觀的規模,家家戶戶幾乎都是萬元戶。坐火車往南過了南京長江大橋,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排的洋樓,那個時候,大學生畢業時就出現江陰籍的學生不要國家分配工作,回村辦企業工作的情況。包括太原在內的大多數地區的人們的思想當時最少就已經落後十年了,相應的那個時候的經濟水平就已經有了足夠大的差距。

所以 ,對於太原與江陰差距巨大,早三十多年前就是明確的,不知提出這個命題的朋友出於什麼意圖?就是山西一省的經濟總量也僅能與無錫低平,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拿中國最先進的長三角地區與幾乎最落後的中西部地區比,你簡直是沒得比了!



第二,包括江陰市在內的長三角地區,有很多先進的地方值得太原學習。要學習他們的思想觀念,政府服務理念,激勵機制,技術和管理,資本運作,吃苦耐勞等。總之,太原的差距是巨大的,全方位的,恐怕即便踏實苦幹上幾十年也追趕不上江陰的發展步伐。



第三,蘇南發展模式有不可複製的地方。比如,區位優勢就不能複製。江陰港是國家在九十年代初就確定的對外開放港口,具有聯動江海,承接南北的特殊交通樞紐的地位。

比如,國家政策的傾斜度難以複製,2011年江陰國家級高新區就得到國家批准成立。

比如,江陰深度融合上海,南京,蘇錫常等巨型經濟體,受到的經濟輻射難以複製。

比如,江陰也是著名的僑鄉,外資投資早,投資規模大,江陰一直是全國製造數第一的縣市。江陰有10家中國500強企業,12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17家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有47家上市公司。

比如,江蘇境內有數量眾多著名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對外開放早且程度高,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獲得較為便利,各類人才聚集。



近代山西經濟曾經領先中國六百年,但我們今天確實是落後了,真對不起老祖宗啊!該是山西人清醒的時候了,儘管差距大,但是仍然還有機會。


茗茶泉水


這種說法是同意的,倒不是以GDP或是人口淨流入等數據為判斷依據,以數據說話已經有了答案,太原在城市活力方面遠不及周邊的幾個省會,文化城市的建設也落後,產業單一沒有能夠帶動一方經濟的產業鏈,人才吸納做的不好。城市建設這幾年才有變化,環境也比過去完全依靠煤炭時來的好,現在山西整體是看不到有什麼方向,太原就更加看不清未來,或許只有政策到位國家規劃推行產業升級或是產業部署才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