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覺得燜子好吃嗎?

遊子166131574


燜子也是河南很多地區的特色美食。只是現在不容易吃到,或者說吃不到原來的味道。因而除了在粉條產地還有原味的燜子,其他地方在逐步的退出百姓餐桌。


主要原因不是燜子不好吃了,或者沒人願意做,而是粉條沒了質量保證。如今粉條生產工藝日新月異,早就不需要紅薯粉,玉米土豆木薯什麼的,只要是澱粉,就能做出紅薯粉。可是這樣的紅薯粉做出的燜子,不是那個味道。


燜子確實好吃。我最愛做的就是燜子紅燒扣肉,出來的味道一點不比荔浦芋頭紅燒扣肉差,而且燜子的口感比芋頭更別緻。


燜子紅燒扣肉做法是:

●半斤肉半斤燜子。五花肉冒六成熟,瀝乾明水抹一遍甜酒釀,過油上色,再放溫水裡泡到肉皮起皺。

●泡好的五花肉切大片,燜子切同樣大片,一塊肉一塊燜子碼放蒸碗裡,上面給一個八角,一小塊桂皮,幾片鮮姜,蔥段,給生抽。注意不用給鹽,用生抽調整鹹淡。

●蒸碗入蒸鍋,水開上汽加蓋,大汽狀態40分鐘。如果喜歡爛烀口感,蒸一個小時。有人喜歡蒸二小時,肉塊吸溜就下肚了。關火汽消開蓋端出蒸碗,倒扣盤子裡就是了。講究的就著蒸碗的湯汁勾芡再澆到肉上,顯著好看。


普濟


大學宿舍有個許昌禹州的,天天給我們說燒燜子多好吃,後來專門暑假去他家,你別說,還真的挺不錯,現在燜孑不叫燜子,熟了叫漿子,原料不對,以前燜子真材實料,口感好。現在賣大餅的,糊弄賣雞蛋的,好東西學不快,學壞快急了。


我們的悶子沒有肉 就是普通澱粉加粉頭 粉頭就是自己家做粉條剩下的短短的小粉條,在北京農展館嘗過,挺好吃的,買了之後自己怎麼弄,味也沒嘗時的味好吃,河間燜子是用驢油熬的,好吃。豬肉的沒吃過,感覺還是紅薯粉燜子更好吃一些。

定州除了新宗和生產公司的,一些市場上自制的燜子也是好吃到家了,所以說定州燜子也是非常的有名氣,燒餅加燜子,給啥吃的都不換,我每次回家必吃,在河北帶了5年就是河間正宗的驢肉火燒好吃,吃過煙臺的,沒覺得好吃,煙臺人但是挺喜歡這道挺有名的菜。


商丘身邊事兒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燜子”😁它是中國北方地區歷史悠久的小吃,大眾化的說法就是“肉涼粉”👌

但是咧,這種說法又不太準確,因為各地的做法都有所不同,比如河北定州、保定的燜子就是用瘦豬肉和山藥粉灌製而成的,更像是“肉腸”;大連、煙臺等地的燜子則是用地瓜粉做的,就像是“涼粉”,還有丹東燜子、禹州燜子、禹州燜子等等,原料和吃法都各有不同。

燜子最初的誕生,是因為舊時的老百姓家中貧困,但大家又想吃肉,於是就在燉好骨頭湯裡面加了澱粉勾芡,同時加了些肉末、粉條和佐料,製成了燜子這種美味。

現如今其實大家也很少會自制燜子,北方的一些超市裡面都有燜子胚買,直接買了蒸熟或油煎就可以吃了,還有的吃法是用它來燉菜或炒菜,味道也相當不錯!

在眾多的燜子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定州燜子,屬於肉食動物的最愛,壹周君就來扒一扒吧😁

定州燜子是河北最有名的傳統小吃,首先是鮮瘦肉絞製成塊,然後加紅薯澱粉,倒入香料、小麻油、味精等佐料,加水攪拌,最後變成糊狀。

最後將糊放入圓筒形的棉布袋,紮緊之後放入鍋中煮熟,這個過程大概要兩個小時。

然後把煮熟的燜子取出放入涼水中,再晾乾後放在鐵架子上用煙燻,燻個10分鐘才算大功告成。

如果你首次見到30釐米粗,5斤重的定州燜子,肯定會問上一句:怎麼有這麼粗的肉腸?入不入味?但品嚐一番,你肯定又會發出感嘆:真香真好吃!

雖說燜子的吃法眾多,但當地人最愛的還是火燒夾燜子,熱氣騰騰的火燒,夾上澆過了醬油、芝麻醬、大蒜香油的燜子,再配上一碗小米粥,就是最市井的“河北生活”!


武漢壹周


燜子我只在東北吃過炒燜子、油炸燜子、涼拌燜子。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燜子很特別,我自己也覺得很好吃,下面說說特別之處。

口感:燜子,光聽名字就覺得有意思,吃起來口感黏黏糊糊,軟軟糯糯,有一種讓人回味的澱粉和肉香。燜子的出現是因為古時候有一家人買不起肉,把肉剁成碎末後在骨頭湯中熬,後放入了澱粉一類,等涼成凍後切開吃,既能飽腹又有肉的味道,一舉兩得。

(這是我在街邊吃到的油炸燜子,刷的酸甜醬料)

味道:第一次吃燜子的時候覺得澱粉太多,口感很悶騷,也不如皮凍來得清爽,但是遇到油炸燜子後,我就愛上了,油炸出來的燜子,外邊包裹一層金黃酥脆的硬邊,吃起來外酥裡嫩,口感加倍。刷上小吃攤上特質的醬料,哇!酸甜可口,一塊接一塊停不下來。

夏天吃一盤涼拌燜子特別舒爽,冰箱裡冰鎮一會,配上拌醬汁,搭配蒜末等簡直是消暑利器。大家可以在夏天的時候嘗試吃一次,你肯定會愛上的。


顏色:後來在親戚家吃過幾次炒燜子,放入青菜中,可提味,燜子適合全年齡段的人吃,所以受眾面很大,現在有很多地方都賣燜子,如果肉放的多,燜子呈粉紅色,特別誘人。如果放入蔬菜燜子呈淡綠色,清新,看起來很有食慾。



小渠商機APP


說到燜子怎麼能少得了瀋陽彩電塔夜市的炒燜子。

在瀋陽彩電塔夜市,基本上各地美食都能被找到,一路溜達一路吃不停。

1、關於炒燜子,瀋陽的炒燜子做法主要都來自丹東和大連,網絡得知炒燜子發源山東,但在丹東和大連已經將其發揚光大。炒燜子是用地瓜粉熬製的涼粉炒制的,一般是一大塊,放在大鍋裡用刀或者鏟子切成小塊,慢火慢炒,炒到燜子從內到外內外焦黃,微微透明,表皮呈現微焦,瀰漫出香味,基本上,合格的炒燜子就可以出爐了,品嚐起來軟軟的糯糯,搭配芝麻醬、香菜、蒜蓉、簡直欲罷不能。吃燜子必不可少的調料一是用兌好鹽的蒜汁,二是調好的芝麻醬,也就是麻醬。

2、瀋陽的炒燜子已經有很多變化,不再是單一,而是增加了很多搭配,尤其最出彩的就是與土豆泥。在彩電塔夜市最有名的炒燜子攤位,每一次去都排著長長的隊,想吃一份炒燜子至少要等半小時以上,但拿到手覺得不虛此行。

點一份炒燜子可以多項選擇,選擇只要炒燜子,或者加多加少土豆泥,各種調味料,加上蒜泥、麻醬、辣椒油,也可以放醋,有的還加入了花生碎,入口有回香,香甜可口,吃到停不下來。

3、如果在家做,也是可以的。

可以在萬能的網上買到燜子,實在沒有,也可以在家用紅薯澱粉,200g澱粉加800g水,鹽一小勺,攪拌均勻,過篩倒入不粘鍋電飯鍋,按下煲湯鍵,然後就是不停攪拌,直到粘稠半透明狀態。直到涼透。涼透後切塊。

在等待涼透的時間裡,可以進行調製醬汁的過程。將溫水倒入芝麻醬攪勻,調至液態最好。將蒜用壓蒜器壓成蒜泥,加入適量的鹽和水,調製成蒜水。

然後進行炒制的過程,將鍋燒熱,倒入油,將燜子均攤在鍋底煎至雙面金黃出鍋撒入調好的醬料和蒜水就可以,如果喜歡酸辣,還可以放入老乾媽、辣椒油、醋、香菜碎等等,可以自由發揮,攪拌均勻就可以開動啦。


陶鹿鎮


看了很多地方燜子,都不太一樣,我介紹下我們河南的燜子吧。我們這裡的燜子更多的會叫它紅薯燜子,因為基本上都是用紅薯粉條做的。燜子是把紅薯粉條加澱粉做成的,比涼粉更硬,甚至比扁剁還要硬。而且涼粉,扁剁都是可涼拌著吃的,它必須加熱才可以吃。

燜子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炒也可以做湯

燜子炒肉絕對是它的最好吃的做法了,把燜子切成片,很硬不好切,不能切的太薄會爛掉。然後豬肉切薄片,我一般會用煮過的豬肉。蒜苗切段。鍋裡放一點油,放一點豆瓣炒香加肉加料酒加燜子添點,加生抽加雞精加十三香加鹽加蒜苗炒熟,燜子炒到軟軟糯糯的就是熟了。

因為燜子本身沒有什麼味道,所以做湯的時候用它比較靈活,基本上任何的鹹湯都可以放它,按照你本身的做法做就可以,切記一定要煮熟,不然嚼不動。


kiki的廚房


好吃啊,在河南很多地方過年都會做燜子,跟辣椒或者蒜苗一起炒著吃,特別好吃。

蒜苗炒燜子

1、將燜子切成火柴盒大小的厚片,蒜苗切段,大蔥切末,姜切末,乾紅辣椒切段。

2、鍋中放油,油熱後下蔥末,薑末爆香,下花椒和幹辣椒段爆香,然後下燜子,下入後先不要翻動,稍微煎一下,燜子變軟,然後再翻動,不然容易碎。

3、翻面,如果怕糊鍋,加一勺清水,等燜子變得透明瞭,將蒜苗下入,翻炒均勻,下生抽,醋,五香粉,雞精,鹽調味,攪拌均勻。

4、再加一勺清水,燉煮2分鐘,即可出鍋食用,非常好吃的,具有豫北地區風味的蒜苗炒燜子就可以吃了。


酷酷的小狐狸


哈嘍大家好我是莯顏吶!喜歡的親關注我!

最近和小夥伴聊天很開心,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吃上,她就問我什麼是燜子?

嗯~既然發問了那我就好好給你講解一下。

燜子和涼粉很相似,材料和製作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澱粉中加水,在鍋中加熱、攪拌、糊化定型後的完美呈現。

涼粉從吃法上來說無論是配合水果蜜豆甜甜滑滑的消暑利器黑涼粉。還是加了麻醬辣子的陝西涼粉,

原理上都是將涼粉切成塊,根據口味,選用甜、鹹配料,拌勻就可以享用了。

燜子不同,它只存在於北方,北方獨有,也只做成鮮鹹口味。

澱粉和水加熱糊化之後倒入模具中晾涼,切成塊狀或者片狀,鍋中放少許油,小火下入燜子,慢慢煎透,直至兩面金黃,澆上調料就可以品嚐了。

有焦脆的外殼,配上麻醬蒜汁辣椒,外殼焦脆內裡軟嫩。配上夠味的調料,味道真是絕了。

也可以煎透之後配上食材爆炒。

燜子的起源

燜子在北方流傳相對廣泛,煙臺、天津、大連均有它的身影。

從傳播途徑來看燜子應該起源於煙臺,大家都知道清末闖關東,現如今的東北人主要是河北人和山東人。河北人大部分是從山海關湧入,山東人主要是在大連入駐。

遼寧北部多為河北人,南部多為山東人。

燜子在大連隨處可見,但是在瀋陽幾乎難覓蹤跡,這也是飲食習慣隨著人們遷移而形成的。

各地的特色

一樣食物流傳到了當地,自然就會與當地的美食融匯,形成當地獨有的風味。

煙臺

煙臺的燜子多以紅薯製成,不好入味兒,一定要小火慢煎,煎到外殼焦脆,放入麻醬蒜汁,更要加入海邊人家特製的蝦醬。這三樣調料麻醬味道醇厚,蒜汁刺激,蝦醬露出一種特殊的鹹鮮。三種濃烈的味道融合在一起讓人大呼過癮。

大連

對於飲食文化的遷移和融合大連做的非常棒,不僅在語言中帶有山東方言,讓大連人說話帶有一股“海蠣子味”,也讓燜子在這個城市大放異彩。

大連的燜子更注重口感,把切好的燜子塊兒在鍋中慢火煎著一定要把燜子打碎,為了更加入味,同時增大表面積形成更多焦脆的硬殼,這是大連人最喜歡燜子的地方。

鐵絲叉

現在街頭的燜子有了更多的創新,加入蔥花,香菜,辣椒油,甚至還可以加入豆皮和牛肉完做成豪華套餐。豐富口味的同時,戀舊的大連人還是會懷念起小時候的味道,用兩根細小的鐵絲窩成的小叉子,認真且專注的紮起一塊煎的金黃的燜子,小心翼翼的放到嘴裡。享受著燜子帶來的愉悅食感

小時候的快樂真的很簡單,一份簡單的食物就能獲得滿滿的快樂。

天津

二月二龍抬頭,天津吃煎燜子。寓意“煎龍鱗”

天津的煎燜子用綠豆為原料做成的燜子,不似紅薯燜子的白中透灰,帶著些許綠色和透亮。

切得方正。就是現在流行的高顏值美食。

煎的時候也頗費心思,先下燜子,再放油,幾面都煎出焦殼。配合調料,老麼好吃了。

河南

禹州的燜子很有特色是用粉條和紅薯粉一起調製而成的,禹州粉條是當地特色配合紅薯粉製成的燜子口感更上一層樓。最常見的是炒燜子。

肉燜子的崛起

對於一個愛吃肉的人這個帶肉的燜子更讓我激動!

定州的燜子家喻戶曉,據說是和“吃豬大戶”蘇東坡學流傳下來的,把瘦肉絞成塊放入紅薯粉調料攪拌成糊狀,,放入特製筒狀布袋中煮熟,過涼水,晾乾,放入燻箱架子上熏製,這樣繁瑣工序製作而成燜子,粗如姑娘的小腿(反正沒我腿粗嘻嘻。)。

煎炒燉炸怎麼做怎麼好吃。

邯鄲磁縣把肉剁成肉泥加入調味料拌勻,雞蛋攤成薄餅,肉泥放雞蛋餅上包裹好,上鍋蒸熟,涼晾,切條。沾調料食用

保定和河間在驢肉火燒的問題上從來都不謙讓,誰會說自家的東西不好。

這倆地的驢被充分的調動起利用率,由內到外就沒有吃不到的地方,煮完肉的湯和油都不浪費。

驢肉湯倒入澱粉裡,一邊攪拌一邊加驢油,攪拌至粘稠下鍋熬煮。

倒入盆裡冷凍成型

保定和河間人的火燒裡都要加入燜子,這一點倒是初期的統一。讓整個火燒裡的味道口感更加豐富。

你的家鄉吃的是哪種燜子?沒吃過燜子的小夥伴最想常常哪一種燜子的味道。

歡迎評論區留言咱們一起討論。

喜歡的小夥伴點個關注。

我們一起愛上生活,愛上美食


莯顏吶


一哥“美食與心之旅”之——

燜子的傳承之旅

“許昌燜子、封丘卷煎”是中原叫得響的美食,燜子起初的做法就是蒸芡糊,多地是叫作“皮渣”的,更形象些,類似於煮稀芡糊而成的涼粉但口感較硬,後漸加入粉條段而軟化口感,回族美食把牛羊肉餡拌入,著實增色不少,已成一方美食。傳入封丘、永城等地,美食者又以蛋皮裹蒸,長條細圓、顏色亮黃,以改其烏黑扁平之外形,悅目增色。新密卷煎是後起之秀,用料大致相同、工藝亦差別不大,密人喜接納、知包容、善改進,於餡料中加入焯熟的粉條段、抓碎的老豆腐,煮熟的肉粒肉塊,間或紅辣椒絲增色,以改純芡之生硬,食之筋中帶酥、軟中帶勁,熱乎吃出霸氣、涼拌吃出酥爽、熱炒吃出綿軟。其實各地美食舶來品不少,隨心意而改進自是一番創新。





一哥於一


看了很多地方燜子,都不太一樣,我介紹下我們河南的燜子吧。我們這裡的燜子更多的會叫它紅薯燜子,因為基本上都是用紅薯粉條做的。燜子是把紅薯粉條加澱粉做成的,比涼粉更硬,甚至比扁剁還要硬。而且涼粉,扁剁都是可涼拌著吃的,它必須加熱才可以吃。

燜子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炒也可以做湯

燜子炒肉絕對是它的最好吃的做法了,把燜子切成片,很硬不好切,不能切的太薄會爛掉。然後豬肉切薄片,我一般會用煮過的豬肉。蒜苗切段。鍋裡放一點油,放一點豆瓣炒香加肉加料酒加燜子添點,加生抽加雞精加十三香加鹽加蒜苗炒熟,燜子炒到軟軟糯糯的就是熟了。

因為燜子本身沒有什麼味道,所以做湯的時候用它比較靈活,基本上任何的鹹湯都可以放它,按照你本身的做法做就可以,切記一定要煮熟,不然嚼不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