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龍應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覺悟三代人之間的母子關係

龍應臺的家庭記錄短片《天長地久》《女朋友》,探討三代人之間的母子關係。

她對最親愛的人告白、反省,有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也有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


龍應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覺悟三代人之間的母子關係


“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天長地久,你的片刻才是你唯一的天長地久。”

龍應臺在拍攝過程中也不斷對自己的內心抽絲剝繭,他最終是想讓大家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長伴在你最親愛的人身邊,但只要你有了生命意識,你對待他們的方式就會不一樣,而你最親愛的人也會感受到你的轉變。

她用她的生命歷程,將她的醒悟,送給在現代生活中忙碌的你我。

1

母愛是一場輪迴

世界上的愛有很多種,最無私和不求回報的愛,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在龍應臺看來,提到這種愛,就不得不提到她的母親。母親應美君是一個織漁網的婦人。為了讓家裡的四個孩子能同時上學,她從早忙到晚,手裡拿著梭不停地織著漁網。她還會做各種粗活,養豬或到河裡割草。

這些活對美君來說,是希望,能讓孩子們上學的希望。為了孩子,她什麼都願意做,因為她愛自己的孩子。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女生們的出路就是到加工廠去做女工,每月領著一點薪水,順便為自己的嫁妝做準備。美君的丈夫也認為,女孩子最多讀個師專,等到十八歲就可以嫁人了。

但在龍應臺內心深處,是想讀大學的。於是,美君和丈夫說:“女兒要上大學。她如果不讀大學,以後就會跟我一樣。”在母親的支持下,龍應臺如願以償。

在龍應臺的回憶裡,母親幾乎不和她談論“女孩子的事情”,不會教她怎麼相夫教子、怎麼煮飯做菜,更不會教她怎麼伺候公婆。龍應臺認為,母親沒有把她當女孩子教,“很可能是她希望我能夠盡其所能地發揮我的才能,因為她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這個機會,時代不允許她發揮。”

這彷彿是一場輪迴,時光倒流,回到上個世紀。當美君想要讀書的時候,同樣也得到了來自母親的支持。


龍應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覺悟三代人之間的母子關係


應美君出生在一個戰亂的年代,十歲時,美君堅定地站在父親面前,告訴他,自己要和哥哥一樣去上學。十七歲時,美君考上女子師範學校,再次站到父親面前,告訴他自己要去報道。這時,是沉默寡言、從無意見的母親突然說,“讓她去吧。”

在三代人身上,我們看見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愛孩子,不是讓孩子成為另一個你,而是給予充分的尊重與支持,讓他們努力變成自己最想要的模樣。

2

所有的親密關係,都需要努力

在親子關係裡,龍應臺有著東方傳統母親角色的苦惱,尤其在面對兒子的女朋友時,她似乎也要變成一個不講理又神經質的“惡婆婆”了。

龍應臺在不斷自省中調整著自己的位置與心態。六十六歲的她,依然在努力去學習做一個註定被拋棄、被遺忘的後盾,而不是橫亙在兒子人生中“以愛為名”的絆腳石。

凡事總是說著容易,做起來難。把父母當朋友,不是單方面的事情,而是雙方努力的結果。正如龍應臺所說:“對於你所有的親愛的人、親密的關係,你對你的父母、你跟你的子女,其實都是需要努力的。”

龍應臺曾給兩個兒子做過訪問,主題是“你們眼中的媽”。在兒子們的眼中,她是一個理性、好奇心強、超級龜毛的六十分媽媽,兒子也總對龍應臺說,“你是我的媽媽”。但在龍應臺和兒子們的相處中,我們可以看到雙方都在努力成為對方的好朋友。


龍應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覺悟三代人之間的母子關係


可能是因為她在年輕時沒有嘗試和母親成為朋友,現在的她特別在乎自己能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所以,才會有和兒子們“每年一對一旅行”的約定,從泰北到老撾,從德國到法國,從意大利到瑞士,脫離原有環境的禁錮,在朝夕相處中,和兒子們一起探索人生的風光。

在面對兒子的女朋友時,龍應臺也產生了“嫉妒”的情緒。直到某一次約會,兒子說要不然就是我和我女朋友一起來,要不然就我你也見不到。她才意識到,孩子要堅持,我也要尊重他的堅持,如果沒有平等意識的認知,你和他將會被固定在權利的位置上,把自己最親愛的人,放在一個權利的結構裡面,那會有很大的損失。

面對自己與生俱來的對兒子的佔有慾,她開始反思。她把自己的作為稱之為“母獸行為”,反思過後,她總結了“絕對不要做”的十件事,也可以說是給所有在孩子已有了女朋友的父母們的勸誡。在這十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龍應臺作為母親的努力和換位思考:

一、絕對不要對兒子說她的壞話;那是道德壞榜樣,而且,別以為他不會在枕頭上一一告訴她。

二、絕對不要指揮她怎麼帶孩子。孩子是她的。別忘了她也是全權母獸。

三、絕對不要事先不約就突然出現在他們家門口。你或許以為是驚喜,在她是驚嚇。

四、絕對不要在偶爾幫他們看小孩時“順便”移動他們的傢俱。女人和貓一樣,傢俱換位置會抓狂、得內傷。

五、絕對不要在家族聚會拍合照時對她揮手說:“你走開一下,這張只要原生家庭成員”。

六、絕對不要期待他們所有的假期都來你這裡過。因為,如果你是她媽,你會希望每次放假她都帶著男朋友來你的家。

七、絕對不要說你兒子多好——他的好與不好,難道她不知道嗎?你只不過在酸酸地暗示,她沒你兒子好。唉,何苦呢?

八、絕對不要給“金玉良言”。你喜歡過你婆婆的“金玉良言”嗎?

九、絕對不要認為她應該伺候你的兒子。如果你是她媽,你會希望她的男朋友伺候她,剝好蝦子光溜溜地一隻一隻送到她嘴裡。然後幫她洗盤子。

十、絕對不要問兒子:“如果我跟她都掉到水裡,你先救誰?”兒子若是誠實作答,你要傷心。

子女和父母當朋友,是一門學問,更是雙方努力的結果。


龍應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覺悟三代人之間的母子關係


兩代人總會有代溝,但有代溝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溝通和適當的妥協。每當父母想要了解你的工作、生活時,如果你一開始認定他們聽不懂新名詞,覺得解釋起來好麻煩就不說了,談何交流?沒有平等的交流是很難成為朋友的。

為人父母,想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放下父母的架子,帶著平等意識和孩子溝通。如果父母總是把自己擺在更高的位置要求孩子,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叛逆。

“兩代間除了相互理解、疼惜,亦要懂平等尊重。”學會好好說話,“上一代不會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才不會不斷重演。

3

為人子女,卻常常忘了回頭

父母的愛,是無私和不求回報的。但為人子女,我們卻常常忘了要回頭看一看父母,忘了要關心父母的近況。我們往往會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歲數漸長的父母不再是我們堅不可摧的後盾,他們需要我們的關懷和陪伴。這回,要換我們來當父母的後盾。

每個人對待父母的態度和所作所為,是會“遺傳”給下一代的。你怎麼對待父母,你的子女就怎麼對待你。在書裡,在採訪中,龍應臺都曾表示:“我覺得人生是有一個‘報應’在裡面的。”

她離家去臺北時,母親親自來送別,上火車那一刻,她沒有回頭望一眼母親。出國時,父母到機場送別,進海關之前,她也沒有回頭看父母一眼。


龍應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覺悟三代人之間的母子關係


後來,龍應臺的兒子出國當交換生,輪到她去機場為兒子送別。她心中滿懷不捨,以為要淚灑機場時,卻發現兒子頭也不回地走了。這時,她才發現當年的自己也是如此,“一心向前,義無反顧,並未為母親設想過。”

為此,龍應臺感到深深的懊悔:

我對兩個兒子的愛,需索無度。但回想起當年我自己離開母親時,卻沒有一刻想到,美君需要我。

甚至是在往後的30年中,都沒有想到,她可能想念我。

但龍應臺最後悔的事情還是沒有把母親當朋友。在她看來,“母親”這個身份是一個禁錮。“一旦是母親,你就被拋進‘母親’這個格子裡,定格為孩子人生的後盾。”走在前頭的孩子,眼睛註定看不到後面的母親。

其實,龍應臺很早就發現這個問題,為了避免自己被“看不見”,她和兒子們約定:每一年要一對一旅行。

龍應臺把自己從“母親”的格子中解放出來,卻沒有解放母親美君。一直以來,龍應臺只是把美君當成自己的母親,沒有想過把母親當成朋友,可以一起看電影、吃飯、散步或者爬山的朋友。

《天長地久》是龍應臺對於母親的一種懺悔,更是一場遲到的覺悟:

我清清楚楚看見現在的你。

你坐在輪椅中,外籍看護正在一口一口餵你流質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著你滿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體溫一定透過這一握傳進你的心裡,但同時我知道你不認得我。


龍應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覺悟三代人之間的母子關係


我後悔,為什麼在你認得我的那麼長的歲月裡,沒有知覺到:我可以,我應該,把你當一個朋友看待?

4

和父母當朋友,趁現在還來得及

這種懊悔和遲到的覺悟,對母親美君來說,無濟於事。看著已經衰老,滿手黑斑的母親,龍應臺說:“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於是,她決定放下一切,搬到鄉下陪伴母親,讓母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再是來去匆匆的一瞥,更不是打完招呼就自己玩手機的“假陪伴”。

在這段陪伴母親的日子裡,她發現有很多事情是需要留在母親身邊才能做到。比如,用棉花擦拭母親眼角的黏液、用可可脂按摩母親瘦弱的手臂,或者挑選合適的剪刀幫母親修剪石灰般的腳指甲。

早晨,她還會笑著一遍一遍地喚著:“應美君,你今天好不好,你好嗎?”然後,抽出一張溼紙巾,輕輕擦母親的嘴角眼角。然而,已經失智的母親認不得她,也無法說話。只剩眼裡深深的虛無。

面對這樣的母親,“我愛你”這句話顯得那麼蒼白和空洞。因此,除了日常的陪伴,龍應臺決定給母親寫信,把她當成一個年長二十六歲的女朋友。

給母親的信飽含著龍應臺的懊悔:當你還健步如飛的時候,為什麼我不曾動念帶你跟我單獨旅行?為什麼我沒有緊緊牽著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錯過了親密注視你從初老走向深邃穹蒼的最後一里路?

時間就像一個小偷,在你忙得團團轉的時候,悄悄做了乾坤大挪移,把生命一寸一寸挪走。

“人生的聚散有定額,有期程,你無法索求,更無法延期。”

我們所有的人,每分鐘其實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個事情就是不斷的離開。

你離開你的兒童時期,你離開你的青春,然後你離開你的中年期,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有沒有那個意識,知道你最親愛的人,他是在這個生命的河流裡頭,不斷的走開,不斷的離開,你一旦有了這個意識,你就會不一樣。你會跟你的以前不一樣。而那個親愛的人,不管你在不在他身邊,他會感受到,你終於有了這個生命的意識。

因此,我們要珍惜每一個當下,珍惜每一個陪伴父母的機會,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已老”的時候,再來後悔。

趁現在還來得及,嘗試把父母當成朋友吧。父母不只是父母,他們還是他們自己,有名有姓,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