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樣學好初中中國歷史?

g_Bye、


學習歷史有訣竅,掌握方法最重要,

認真讀書不可少,聯繫實際多思考。

歷史脈絡要理清,人時地事記分明,

前因後果多分析,情景實踐加創新。

一、學習歷史方法:

1、歷史口訣法:掌握幾個歷史知識點快速記憶口訣,幫助記憶!

2、思維導圖法:到專業網站下載學習思維導圖,這樣記憶深刻,不易以往!

3、時間軸法:分時間表,把所有重要事件的時間總結在一起!脈絡清晰,容易記憶!

4、死記硬背法,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反覆背誦、反覆記憶,定熟能生巧!

具體用哪種方法,請同學們自己選擇,也可多種方法共用,適合的才是最有效的!

二、學習歷史難點:

1、難在記憶——內容繁多,難理頭緒,記不住,容易忘。   

具體對策:硬背不如巧記,貴在每日堅持,切忌考前突擊。  

2、難在答題——題能看懂,答案難做,容易失分。  

具體對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迴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範”,答題語言規範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書香閣


初中中國歷史包括的部分是七年級和八年級,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九年級為世界歷史,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不管是學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其實方法都差不多。

作為一門以記憶為主的學科,他要求你記憶,但是如果死記硬背又不能夠應付現在的考試,無法取得高分。所以說要講究一些方法!結合我的經驗,我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1.記憶歷史,可以採用一些方法,比如:編故事、編口訣、編歌曲,總之,是要把歷史知識簡單化的來進行記憶。

比如,百家爭鳴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要觀點,可以採用下圖的三字訣進行簡單記憶。

2.跟著老師的步伐走標,重視基礎知識,標清楚每一課的重點知識,而且要用記號筆單獨表示出來。每次優先看重點知識,這也是非常基礎的熱門考點,這部分在考試的比例中大概占上了60%。



因為,我們的記憶,它有選擇性,它會優先記憶的能夠引起你注意的部分。

3.每章結束後,要及時做好配套的練習題。我們不提倡題海戰術,但是這部分的資料還是應該有,這樣才能夠查漏補缺。這些資料一般都有配套的徵訂,按照老師要求的步驟來就可以了。

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及時反饋的原則

4.專題式複習。現在的初中教材,它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排的,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但是考試的時候又會在此基礎上進行拔高,用一個專題集合考幾課的相關知識點。如果知識點太散了,就不好應對那樣的題型就無法答出最後一個綜合類的材料題……



5.把握好當下的熱點知識,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週年紀念。比如今年是2018年,也就是改革開放40週年。與 改革開放有關的那次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相關知識,一定是2018年考試的熱點,也是重大的歷史事件。


小墨筆記


我個人上學期間所有學科只能學得會歷史,高中歷史一般都是八九十分。個人一點經驗,歷史首先是有規律的,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主線就是統治者的權力越來越集中,這就註定著臣子的權力越來越少,成為聽命於君主的木偶。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的所有政治政策都是圍繞這點,秦漢是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開始,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核心權力很大,為皇帝提供政治保障,但隨著政治事件的發生,比如南北朝時代的皇帝隨意更換,前朝的制度自然要廢除,把自己想象成統治者,你會放心把權力交給某一個人嘛,肯定不會,所以要把權力分開。核心權力無非三點,軍政財。所以這就是隋唐三省六部就是將三個權力分開。後來經過安史之亂,唐朝衰落加上五代十國的教訓,宋太祖再次加強集權制度,杯酒釋兵權。在此基礎上有了二府三司制,將地方權力再次削弱,地方失去了財政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將統兵發兵權力分開,重文輕武。但這項制度漏洞明顯,國家軍隊不強,元朝疆域擴大,這項制度無法滿足國家管理需要,丞相權力再次擴大。明清,中央集權制度依然延續,中央權力逐漸集中,總結之前的制度問題,朱元璋廢除丞相,發動胡蘭慘案,設計內閣制度(不同於歐美內閣)為皇帝服務,清朝的軍機處更是將中央集權制度推向巔峰。軍機處成為了皇帝的私人部門,處理一切事物。 以歷史制度為例,制度都是根據實際需要制定,前朝的漏洞所在正是後來皇帝制定製度的一個依據,將自己代入進去,這些制度畢竟也是人定的,有參與感了,自然會很容易記住這些。感謝各位耐心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