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自從“流浪大師”網紅後,就出現了所謂“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的網絡語,你認同嗎?

傳媒人方哥


“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這兩句話是最初炒作流浪大師事件的廣告詞或導火索,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吸引眼球,製造矛盾,推波助瀾用的,何必在意?到今天真相大白了還在喋喋不休的爭論,有意思嗎?

我們不能因為發現民間有幾個落難的世外高人就一概否認眾多的身處殿堂的大師級人物,也不能因為大師裡面出現幾個學問人品不行的人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大師隊伍裡面確有欺世盜名的小丑,小丑裡面也確有真金不怕火煉的大師級人物,好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很正常。

就算最終證明沈巍是貨真價實的大師,也不能說明這就是社會不公平,造成沈巍做流浪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要成就一位進殿堂的大師也是需要很多條件的,即便沈巍不流浪,也未必能成為大師。

人們提出這兩句口號,一方面是想通過製造噱頭,引起關注,幫助沈巍脫離苦海,迴歸正常,另一方面也是在呼喚公平正義,讓更多具有真才實學的真大師進入殿堂,不要被埋沒了,讓更多混跡在殿堂裡面的假大師,偽大師被清除,這樣才公平。

所以,沒必要再糾結這兩句話了。








知行合一不易


”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這句話的走紅可以窺見到當下社會人們的心態發生了情緒上的變化。究其原因,無非是人們對於當前社會的失落和消極等負面情緒的影響。

一些專家教授識破驚天的言論每每以驚世駭俗的觀點顛覆人們常識性的認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不是專業的突破而是譁眾取寵的博人眼球,讓人們深惡痛絕。一些娛樂圈裡娛樂明星的道德滑坡所相對應的藝術水準拙劣低下,使得人們對於當下社會道德的質疑,從而形成了一種長期不滿情緒的累積。

當一個蓬頭垢面衣著襤褸的流浪漢在街頭以儒家學說的文化底蘊侃侃而談時,一種超越世俗的認同感獲得了人們的青睞,無疑是底層社會情緒的遷怒有了實質性的對比和印證找到了釋放的缺口。

不是流浪漢的才華真的到了高山仰止的境界,而是在道德層面有了人性的迴歸。”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顯然是整個社會情緒的表達,是底層社會認同感的缺乏和價值流逝的傾訴。

當春天的田野上栽種了人們精心準備的塑料花而變得奼紫嫣紅時,一朵低到塵埃裡樸素的蒲公英無疑驚豔到了發現美的眼睛。



在塵埃裡相遇


對不起,恕難苟同!

1、流浪大師能走紅,更多的是依靠外表。

衣衫襤褸、形象邋遢,卻滿腹經綸,滿口文章,引經據典,信口拈來。這打破了常人對流浪漢“精神失常,語言不清,文化程度低……”的印象,不禁好奇心作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什麼樣的遭遇?他完全有能力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卻為何要流浪呢?

他的案例,就有點像去年紅極網絡的“麵筋哥”,都是內外在的強烈反差,勾起了人們強烈的獵奇心理。

2、流浪大師,其真實才學也就大學教師水準。

從網上諸多視頻來看,流浪大師口中經常說的,是引經據典,談論國學,有時也針砭時弊,談及當下人們有所共識的社會弊病,其真是才學,應該也就相當於大學中文系教師的水準。要稱之為大師,實屬過譽。他自己也很誠實的承認這一點。

說到大師,有必要強調一點,不是書本知識學的多懂得多,就是大師。真正的大師,是要在學的多懂得多的基礎,還能立言著書,在某一領域有自己的建樹。

3、“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是一句營銷效果極佳的廣告語。

“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是人們對當下一些社會問題的批評。很多真正有才學的人都在埋頭苦幹,不圖名利,所以可能一生都籍籍無名,很多中科院的院士就是如此。而有些人,並無真才實學,卻一心貪圖名利,善於營銷推廣自己,最終也博來名利,但也最終難逃群眾法眼,只落得個小丑名銜,比如前一陣子很火的翟天臨。

(圖:布鞋院士)

但實際上,很多身在殿堂的大師,是名副其實的,只有少數是名不副實的偽大師,是真正的小丑。也還有一些隱藏的比較深的偽大師,由於群眾的文化認知不甚太高而使他們暫享虛榮,總有一天,他們會暴露自己只有半調子墨水的內肚,不堪的從神壇滾落。

所以,在我看來,“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放在這位流浪大師的案例身上,就是某些人有意宣傳推廣他的廣告語罷了,只不過,這句話確實能抓住人心,效果極佳。

目前來看,這位流浪大師的說言所說都是比較普遍而真實的道理和價值觀,其好讀書、勸導眾人讀書的言行也是傳播正能量的善舉,另外他不收人錢財,做著撿垃圾的公益事業,所以可以這麼說,他有一定的真才實學,也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肯定和稱讚的。只不過,稱他為大師,則過矣。

最後,我想說,希望他浮誇的外表不是為了利益而做的刻意營銷,而是超脫世俗的從容,是遵從內心的真實。這樣就值得人們尊敬了!

———————————END———————————

作者:歐陽子,詩人、文藝評論者、資深傳媒人。一眼閱文史美哲,一眼讀廣告經濟,一手寫詩文評論,一手撰故事小說。小隱於市,筆耕不輟,歡迎關注,誠邀批評!

歐陽子說


開門見山:我不認同!

大師是對人的美譽,一般指造詣深、在某方面享有盛譽的藝術家、棋手、學者等等。如我們說聶衛平是象棋大師。
最近,網上出現了一衣衫襤褸、蓬頭垢面、鬍子拉碴、形象邋遢的中年男人,他滿腹經綸,出口成章,對圍觀者提到的知識能引經據典,信口拈來;讓人感覺他學富五車,內涵深厚,從而顛覆了人們對流浪漢精神委糜,語言含混,毫無學識的形象認知。

因而,“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的網絡語喧囂塵上,傳得沸沸揚揚:似乎我們生活的社會如此不公,秩序井然的文明場合都是膚淺無知的小丑在表演,而虧待了知識淵博的學者,讓他過著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


對這位大師,別的領域不涉及,只說國學,儘管他談起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不泛憤世嫉俗,針砭時弊的內容;尤其是揭示了當下人們共識的社會弊病,語言中也閃爍了真知灼見。

但方式方法並不新穎,我的印象是他對書本知識滾瓜爛熟、成竹在胸;但並沒有鞭辟入裡的獨到觀點,實事求是地講,是一位很好的國學講師,之前沒有著書立說,在學術上沒有自己的建樹,所以,直言不諱地說:他與真正的大師差距還有十萬八千里。
“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是說有真才實學的人都在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埋頭苦幹,並沒有在光彩照人的社會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綜合其一生可能寂寂無聞;而某些不學無術,蠅營狗苟之徒在處心積慮地經營名利。



如網上流傳的某女士,論文造假,但她善於營銷推廣自己;再比喻前陣子很火的玉樹臨風的某男等,儘管某個時期博個名利雙收,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後來也只有身敗名裂,落個跳樑小醜的名銜。



不錯“流浪大師”宣傳的是正能量,所宣導的都是普遍而真實的價值觀,其“聚眾宣講”目的是其勸導眾人讀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另:他身體力行給垃圾分類,這屬於公益事業,是善舉,展現了其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讚揚地方;但如果用真正的大師標準來衡量,相形見絀!


希望星晨58298869


感謝提問,對於這種所謂流浪大師的說法,我覺得贊同的人壓根沒見過真正的大師。大師這個提法現在用得爛大街,但凡稍微有點知識都能頂個大師的名頭。這位流浪漢有不錯的文史知識,非常好,不過充其量也就是個大學生水平吧,離大師的水準還差得遠。之所以能成為一時網紅,也許還是因為流浪老丐的外在與讀書有文化的反差造成的戲劇性,這也暗合一般觀者對於高手在民間這種小說橋段的喜愛品位。至於大師,那還是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引領者開創者,只不過大部分大師都處在非常專業的領域,一般沒什麼曝光率更難以成為網紅,因此一些觀者沒見過大師,也就遇個土堆都當珠峰了。


少林小山


什麼網絡語?這是一句徹頭徹尾的屁話!

現在存在一種錯誤傾向:利用一些個案,攻擊某一群體,乃至影射攻擊社會。某些媒體和個人為了集團和個人利益,不惜編造謊言,撥弄是非,欺騙群眾。例如流浪漢沈巍,本來是一般大學畢業,硬是說成復旦大學高材生。會說幾句文言文,就說超過了大學教授,有的人甚至提出什麼沈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問題,請問他有什麼作品,就那幾句街頭巷議嗎?真是無知到了極點!再說沈巍本來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不務正業,非要搞什麼垃圾分類,而被單位勸退。選優劣汰是用人原則,這能叫做逼他去流浪嗎?再說他的文學水平,別說僅僅會說幾句古文片斷,就是把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如果沒有獨創,沒有突出貢獻,沒有得到公認,也不能稱為大師。有些學者、教授出面對沈巍作出評價,就遭到攻擊。最正常的事情也被歪曲,難道讓“”之乎者也都不懂的人去評論嗎?評論事物根本原則是實事求是,不可以自己的喜惡來判定,也不能人云亦云。一聽到沈巍國學只有大一水平就火冒三丈,罵人家是叫獸、磚家。雖然個別專家說錯話,或者是名不符實,但畢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專家教授都是名符其實的,應該受到尊重。

“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這句話說它錯誤是輕的,如果深究,提到原則上分析,就有攻擊一切黨政軍教育工商等領導之嫌。卻把它冠冕堂皇地當做網絡語,流行於網絡,豈不怪哉!


用戶泰和


他真名叫沈巍,繫上海人,已流浪26年,曾是上海某區審計局公務員,家中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上海相關部門證實,沈巍系某區審計局長病假員工,26年來,薪酬按相關標準正常發放。

面對陌生人的鏡頭,他用標準的普通話講《左傳》《尚書》,談企業治理,談各地掌故,也告誡人們“善始者眾,善終者寡” 紛紛尊稱其為大師。

自從網絡走紅後,就有各式各樣的人開始闖進他的生活,如今沈巍想安安靜靜地讀一本書、撿一次垃圾已成為一種奢望。他就像一面照妖鏡,映出人世百態。

沈大師沒紅之前,流浪街頭,以撿垃圾為生,蓬頭垢面,邋遢無比,估計一年他都很難洗一次澡,身上蝨子跳蚤一定多的不得了,那身上的澡泥一撮就是一個大泥丸。很多人如果碰到他,都會捂著鼻子繞道走。

而今,大師火了,誰也不嫌他又髒又臭了,見了他就都像蒼蠅見到腐肉一樣,蜂擁而至,恨不得想摟著大師親一口。

沈大師雖然外表骯髒邋遢,但是他的心是純淨的,無瑕的。倒是這些天天依附在他們身邊的小丑們,他們不是仰慕兩者的才華和知識,他們只是想靠著兩者來譁眾取寵,博人眼球,都是以求達到個人的利益而來圍觀的。

這種現象,折射出了中國很多人的病態,齷齪無比,醜陋無比……我越發替沈大師感到悲哀,他漸漸成了社會的消費品,被那些蹭熱點的無恥小丑瘋狂利用。

有人身體自由,心卻在流浪,有人身體被困,心卻自由。喧囂過後,總是留下一地雞毛。只希望在流量狂歡之後,他對讀書的執著,對德行的推崇能夠感染到你我。




星空浩瀚888


“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這句網絡語雖有失偏頗,卻也有其道理。

沈先生看似衣著破舊,蓬頭垢面,在有些人眼裡無非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流浪漢,但他卻飽讀詩書,引經據典,富含哲理,德化教人,渾身上下充滿的是正能量。他淡定從容,遠離世俗,靈魂純淨,精神昇華,視名利如糞土,實不失為當今社會之一股清流。大師不是其自封,而是網友的抬舉。英雄不問出處,大師何須自誇,腹有經綸氣自華。“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既是一種調侃,也是一種情緒宣洩,更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君不見,磚家、叫獸滿天飛,“真知灼見"雲裡霧裡,讓人莫衷一是;明星名人追“大師",趨之若鶩,開光耀祖;字寫的似蟹爬,顛覆人們的認知,亦能美其名曰"醜書"大師;被西方收買,甘為洋奴,時不時大放厥詞……如此這般,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圖的是名,為的是利。與之相比,沈先生豈不是真正的大師!

話又說回來,與千百萬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大國工匠以及各行各業默默無聞、負重前行的佼佼者相較,那些所謂的“大師"又有幾何?只不過幾隻蹦來蹦去的跳樑小醜而已。如若偽大師橫行,小丑遍地,何來如今的科技進步,中華崛起!

沈先生選擇流浪,那是他的生活方式,我等既不必苛求,也無須追隨。假如因他而在中華大地興起多讀書、讀好書的熱潮,誰能說他的貢獻不巨?但願如此!

沈先生,希望您安好,不再被打擾!更希望您"滿腹經綸需大展,休負了蒼生之願"。




碧水藍天657


“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說的有點絕對,殿堂有大師,也有小丑。就目前網上的那位博古通今、出口成章的大師,從視頻來看,他選擇了一條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對於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為什麼不選擇一份體面的工作而選擇流浪感到可惜。但站在大師本身的角度,他喜歡看書,無意與世俗同流,這都是他自己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尤其一些有較高文化修養的人,他們更在意精神層面的滿足,物質只是其活著的保障。網紅大師既然選擇了流浪,我們應該尊重他的選擇,學習他執著的精神。


區塊鏈法律人


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確實是說出了中國目前精英階層存在的醜陋現象。小丑宋祖德博士在專業領域一事無成,卻在是是非非的娛樂圈贏取了大嘴的美名,葛紅兵教授創意作家,散文小說沒有一篇讓人有些記憶,但在為美國西方製造白頭盔模式的假新聞謠言上小有名氣,確實可以稱為無中生有的創意作家。崔永元傳媒教授(正)雖然不知氯化鈉是什麼,但能用傳媒語言給轉基因科學技術研究蓋上邪惡的大帽子,讓中國的轉基因科學技術研究發展負重艱難前行。這些小丑們仗著自己披著殿堂的光芒,卻用髒臭的手操弄著不明真相百姓的思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犧牲民眾的利益。中國許多大師確實在中國高尖端科技領域在流浪,原子彈研發,航空航天的高速發展,都有一些不追名逐利的科學工作者犧牲自己的一切,努力工作。真正的大師是體現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上,而不是靠每天動幾下嘴唇,說幾經典名言喊幾次口號,錄幾秒視頻贏網絡流量就能成為大師。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也道出了中國文化圈一種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