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蘇德戰爭後期,面對強大的蘇軍,希特勒戰術單一,強硬指示德軍不能後退突圍?

水原純2636


說實話,這類的問題在我們中國國內、民間並不容易解釋。因為大家受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三國演義、游擊隊、人民戰爭......這類的影響太嚴重。實際上在蘇德戰場的較量,是當年人類戰爭藝術的巔峰。德軍進攻,斯大林在那喊誰也不許後退一步。蘇軍反攻,希特勒在那喊後退就槍斃。在中國老百姓眼裡,這毫無技術含量可言。但這就是當時整個人類最高的指揮水平。

這個問題說的蘇德戰爭後期......大家談蘇德戰爭總是以為打到了後期,熬了幾年,蘇軍才開始反攻的,這不對。戰爭爆發的半年之後,1941年的冬季,在莫斯科城外,德軍就經歷了一次生死考驗。1941年的6月德國進攻蘇聯,12月,天氣急劇變冷,這時候德軍就要崩盤了,蘇軍開始反攻。大多數的德國將軍的主張撤退,但希特勒嚴令不許後撤。最終,德軍穩住了陣線。並把戰爭熬到了1945年。

戰後的審判中,德國的很多名將也承認,這是希特勒軍事生涯的最高成就。希特勒以德軍下士出身,走的是政客路線,但他的軍事水平,是那些德軍將領們所服氣的。他有很高的軍事成就,而其中最高的就是莫斯科的冬季:不許後撤。

看著斯大林在莫斯科喊誰也不許撤退,希特勒在柏林喊誰也不許撤退很簡單粗暴,但這裡面的學問深了,斯大林咱有機會再說哈,今天咱們研究希特勒。

戰爭中最難的行動就是:撤退。

回到中國,淝水之戰,宋遼、宋金、宋夏之戰,只要有局部、前鋒的小失敗,就非常容易演變成集體的大潰敗。土木堡之變,明軍50萬人,幾乎全軍覆沒。它這可不是硬碰硬讓蒙古人殺死的,都是前方一個小敗仗,前面撤退,然後整個軍隊就全亂了,自相踐踏。抗日遠征軍在緬甸與日軍作戰,開始戰場死傷的並不多,就是後來撤退,在路上,幾乎全軍覆沒。抗日的國民黨老兵罵杜聿明,說他後來當俘虜是報應。確實,杜聿明下的那個撤退命令就是該槍斃。全讓戰士死在撤退的路上了,累死、病死、餓死,被人家追殺,就不如原地拼了。

我們自己的戰爭史就已經說的很明白,正面硬扛,損失並不嚴重,所有的大潰敗,全軍覆沒、大屠殺幾乎100%發生在撤退這個階段。

而且只要前方潰敗,下一步就是:一潰千里。沒有1千里,幾千裡,緩不下來。

甲午年在平壤,葉志超棄城而逃,後果是什麼?被日軍一路追過了鴨綠江。只要前方部隊敗了,後方的部隊根本就沒法作戰。大東溝海戰失利,李鴻章下令北洋海軍撤到劉公島。實際上他的這個策略沒什麼問題,因為劉公島周圍還有很多的陸上炮臺,軍艦和陸上炮臺如果能配合作戰,也是能擋住日軍的。

但是,陸上炮臺失守了。日軍佔領陸上炮臺,然後海陸兩面夾擊海港內的北洋海軍,這才導致最後徹底的失敗。陸上炮臺如果不失守,北洋海軍也亡不了。為什麼陸上炮臺失守了呢?因為很多時候,日軍一開始登陸,炮臺裡的兵就跑了......軍無鬥志。

為什麼炮臺守軍喪失了作戰的勇氣?就是葉志超,陸上清軍一潰千里帶來的心裡影響。

別說什麼清政府腐敗那些空話,如果當初告訴炮臺裡的那些士兵:前方打贏了,正衝鋒呢,你們跟我上,去打掃戰場,還有立功的機會。你看他們勇氣出不出來,肯定是端著槍就上了。

士兵不怕犧牲,但他怕沒有價值的犧牲。

從平壤被打到了青島、大連,這就是在後方的士兵心裡安放了這樣的概念:怎麼打我們都是會輸。而只要你有了這個意識,面對敵人衝鋒,很容易逃跑。抵抗、犧牲沒意義。在有些常勝軍裡,有著輝煌戰績的軍隊裡,戰士都有這樣的思維:咋打我們都贏。有了這種意識,打起來他肯定很勇猛。

這是人性,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希特勒當年面對的就是這個局面:前方如果撤退了,那就是一敗塗地。前面精銳的部隊後撤,後面的二線部隊根本就守不住。你是二線的雜牌部隊,端著步槍,看著坦克、戰車、大炮在你旁邊嘩嘩的後撤,你有勇氣在這頂著?

這時候你會問自己第一個問題:他們都頂不住,我能不能頂住?然後你會告訴自己肯定頂不住。這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我死在這裡有沒有價值?然後你又會告訴自己,沒有價值。跑吧。

古今中外你找戰例,集團軍規模,一線部隊潰敗,二線部隊能守住防線的有幾個?一線部隊能守住,也就守住了,守不住也就算了。

淞滬會戰失敗以後,國軍撤退,什麼效果?還是那個成語:一潰千里。沒法再打了,兵無鬥志,咋打咋輸。淮海戰役一結束,老蔣也就得研究跑路了,都明白,徐州一丟,廣州都守不住了。

一線部隊撤退,二線部隊能守住的案例非常稀有。但部隊寧死不撤,守住陣地的案例就很多了。而固守的部隊如果拼死抵抗,哪怕是最後全軍覆沒了,也都會給敵人造成巨大的損失。從而敵人很難發起下一次攻勢,這就為後方贏得了時間。

所以當年希特勒命令部隊死守不撤,那也是算盤打的叮噹響:如果撤退,部隊就會在被追擊的路上被逐漸消滅。後方部隊也軍心動搖,守不住,會跟著跑,就產生了大潰敗,很可能在1942年的春天就被蘇軍追到家門口,而敵人幾乎不會有什麼損失。如果嚴令部隊不許後撤,他們還是很可能守住陣線的。1941年的冬季,希特勒贏了,真守住了。就算沒守住,一線的德軍跟蘇軍拼到全軍覆沒,也比撤退強。撤退是我在前面跑,你在我背後開槍,我是白死。防守不撤,好歹我能換一個兩個的。

能守住,最好。守不住,拼光了,也能接受。撤退,立馬崩盤。


銳度何老師


首先我們來看下希特勒解職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時所說的話:“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國家社會主義的熱情,而不是專業的能力,在你這樣的舊時軍官身上,我是得不到這種熱情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希特勒眼裡東線的戰事勝敗並不取決於將領的專業軍事能力,而是狂熱的社會主義精神,他會容忍他的士兵們撤退嗎?


其實希特勒心中對於東線的戰事也是充滿了矛盾和不解,他曾和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談到,為什麼戰爭初期戰事節節勝利,而後期卻事事不順?古德里安的回答是讓元首放棄對軍事的干預,而希特勒則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他的將軍和軍隊之所以節節敗退是由於他們的作戰意志不夠堅定,他尤其羨慕斯大林指揮下的蘇軍那種為了戰略目的而堅決又不計代價的執行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命令的決絕,他認為德軍尤其是國防軍正是缺乏這種堅強的意志,所以他嚴禁德軍任何形式的後撤,也嚴禁在後方建立新的堅固防線,以無情的命令來逼迫他軍隊進行死硬的防守。


他雖然對於裝甲部隊機動進攻的威力深有認識,但是對於機動防禦卻知之甚少,在防禦方面他之相信一戰中他所取得的那些經驗,就是硬性的死守,完全無視二戰早已是機動作戰的天下了,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他禁止部隊的防禦縱深做過深的部署,也禁止預備隊遠離前線,這樣部署會讓德軍產生動不動就後撤的想法,這種靠前的部署讓德軍飽受蘇軍炮火的打擊。

事實上希特勒的防禦思維也並不是說完全錯誤的,堅固工事加上強硬的防守確實會讓進攻一方遭到慘重的傷亡,這種防禦的效果在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中都得到了印證。可是這個防禦戰術的基本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兵力的用於防守,保證每一公里的兵力密度,而德軍的兵力根本不可能滿足這種需求,所以蘇軍總能發現防禦的薄弱點達成突破,而一旦防線被突破,那麼其他地段的德軍便陷入合圍的危險,不得不撤退,所以希特勒的防禦戰術顯然不適用於東線,而希特勒總是拒絕承認兵力不足的原因,總是歸咎於將領的無能和士兵的意志不夠堅定!


戰略論


當你一直以來力排眾議的決策都是正確的,當曾經反對你的人都在對你歌功頌德,當一個又一個國家和地區不費吹灰之力佔領的時候。不可避免,你會自信不斷上漲、會繼續膨脹,會認為下一次的力排眾議同樣是英明決斷。希特勒正是在這種狀態開始的蘇德戰爭。

從撕毀《凡爾賽公約》擴軍開始,一次次的事實證明希特勒的冒險都是正確的。1936年2月底,希特勒找藉口派軍隊進入萊茵蘭。當時德國的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和大多數德軍高級將領是又擔心又害怕,要求撤回軍隊被駁回。結果法國、英國只是抗議一下,就沒了下文。此次出兵不僅為希特勒在國內增加了空前的威望,而且為他後來收拾軍官團提供了契機。

閃擊波蘭、橫掃西歐,希特勒對閃電戰模式的認可和支持抹平了古德里安、隆美爾等與德軍統帥部之間對裝甲部隊在攻擊方法、戰術安排上的分歧。懷著一系列勝利帶來的驕縱和盲目樂觀,德國人開始制定進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他們預計的進攻計劃是5個月內完成。

對一個擁有2千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人口接近2億人的國家,還妄圖速戰速決。希特勒及其將領先是犯了低估對手、高估自己的錯誤;接著犯了對戰略各階段沒有清醒認識的錯誤。在他們的計劃表上,是進攻、勝利;進攻、勝利。完全忽略了對於一個充滿堅守到底信念的大國來講,可以不惜用生命換取時間,用時間贏得空間。

蘇德戰場上起決定作用的是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否應該做出後退的選擇在希特勒和德國高級將領之間產生巨大分歧。1941年冬季進行的莫斯科會戰,希特勒認為後撤會帶來信心的喪失,會使部隊一瀉千里,而消滅布爾什維克的目標一定要實現,德國離勝利只有再多一天努力的距離。德軍統帥部圍繞在希特勒周圍的人除了阿諛沒有反對的聲音,前線士兵的作戰環境和生存狀況在他們眼裡是不需要考慮的。

(撤退中的德國坦克)

前線部隊指揮官希望後撤100公里,建立穩定的防線,來年春天在戰。希特勒在最後一刻才同意撤退,使德軍喪失了主動權,12月6日蘇軍就開始冬季大反攻,到1942年4月,冰雪開始解凍時,蘇聯西方面軍將戰線向前推進了100到350公里。最後的結果印證了德軍前線指揮官的判斷更接近事實。

希特勒是否同意撤退多是出於戰略考慮而非戰術需要。他在選舉之初就承諾要帶領德國獲得榮耀。如果承認失敗,主動要求撤退,隨之完結的還會有他的政治生涯。因此他罔顧士兵的生命,不斷鼓吹勝利。就像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完全執行他攻擊、死守命令的統帥保盧斯知道迴天乏力,業也錯失突圍良機,請求投降被希特勒拒絕,甚至在第六集團軍投降前一天授予保盧斯元帥稱號,希望的就是保盧斯自我了斷,保全納粹的聲譽。希特勒甚至在國內為保盧斯舉行了葬禮,一邊展開營救,一邊封鎖他投降的消息,只是沒有如願,保盧斯後來仍出面發表反戰宣言。

(蘇軍騎兵的反攻)

希特勒不會考慮德國士兵的損失,即使撤退路上必然遭受損失,如負責阻擊的部隊大多隻能戰死或者投降。但是有英法聯軍敦刻爾克成功撤退30多萬人的先例,隆美爾在北非也曾帶領殘部艱難跋涉6000公里,撤到相對安全的佈雷加,避免了被全殲的命運。這些都能說明如果撤退安排得當,士兵的生命是可以保全的。

但在希特勒眼裡,政治的需要高於一切,因為意大利政權的需要,德意軍隊被禁止從突尼斯撤回歐洲,最後25萬大軍只好盟軍投降。在蘇德戰場上,寧願被圍殲也不肯下達撤退的命令,莫斯科一戰,德軍損失50萬人;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雙方損失超200萬人,9萬多德軍被俘。

盟軍在諾曼底的成功登陸,更預示著德國必敗的結局。但希特勒因為政治、甚至只是自己歇斯底里的需要,一直要求的仍是死守、禁止撤退。後來的他打著讓德國陪葬的主意,自然更是聽不進別人在軍事上的意見和建議,只能以一死來面對德國的一敗塗地的結局。


文史今安在


第一,防禦手段多樣。德軍被迫轉入防禦以後,隨著戰場形勢的不斷變化,在不同時期釆取了三種不同的防禦方法。穩住東線,打擊西線,力避兩線作戰。釆取這種方法的時間大致是在1943年底至1944年6~7月份;在軍事打擊的同時,結合在政治上的分裂活動。釆取這種方法實施防禦作戰的時間大約是在1944年7月至1945年1月份;繼續拖延戰爭,在拖延中求變化。採取這種方法實施的時間大概是在1945年1月至5月份。然而,事與願違,德軍領導集團上述陰謀手段均未得逞,整個戰略防禦隨之徹底失敗。


第二,防禦重點突出。德軍認為在敵人可能的主攻方向上構成防禦重點,是取得防禦作戰勝利的關鍵。因此,德軍轉入防禦後在戰略上,始終採取有力措施,以形成防禦重點。
第三,重視防禦中的積極行動。為了達到防禦目的,德軍十分重視防禦中的積極行動。特別是在主要地區,德軍通常以步兵和坦克對進攻之敵翼側實施一系列各種規模的反突擊,阻止敵軍前進,恢復防禦或原態勢。

儘管德軍統帥部盡了最大努力,釆取上述一些措施和方法抵抗蘇軍的進攻,但仍沒有避免徹底失敗的命運。顯然,德國的戰略防禦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主要如下幾點:

第一,攻防關係處理不當,影響了防禦作戰準備。

第二,判斷失誤,防禦指導思想不統一。

第三,企圖過大,超出了德軍防禦能力。德軍轉入戰略防禦之後,希特勒並沒有放棄他的侵略目標,不肯收宿戰線,併到處派兵防守,有時強硬指示德軍更不能後退突圍,企圖守住所有佔領的地區。到戰爭的後期,德國人力、物力問題越發尖銳突出,德軍想要改變戰爭局勢已力不從心。客觀現實使然,並不是希特勒戰朮單一所致。




















































飛龍在天231272723


二戰後期,隨著戰爭的消耗,實力對比已經發生逆轉,蘇軍實力開始超越德國。那麼為什麼希特勒不允許德軍後退突圍呢?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德國做為戰爭發起國,只有通過不斷勝利,才能保證士氣,後退突圍對士氣造成的影響遠大於戰死沙場;

二是德國初期對蘇聯進行了大屠殺,可以預見到蘇軍的報復,這就逼迫德軍不敢妥協;

三是德國沒有戰略縱深,而且兩面作戰,德國已經無路可退了。


史地生教科書


研究過阿道夫•希特勒的人,都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雖然二戰造成德國戰敗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戰敗原因,還是出在希特勒對戰爭的認識上。希特勒打的是政治仗!在希特勒的心目中,戰爭的政治意義,遠遠超過了他的軍事意義!當希特勒成功擊敗法國,他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僅靠政治訛詐,就能使周邊小國屈服。他依然想繼續用這套對付蘇聯,從思想根源上講,就已經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了。僅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的就是典型的,僅存在於象徵意義上的政治仗!先後動用二百五十萬兵力,超過入侵蘇聯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還陷入持久戰,損失超過一百五十萬人,嚴重消耗了德軍實力和士氣。結果呢!什麼都沒有得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反而還成為了整個二戰的轉折點。總之,戰爭!在政冶上取得的勝利再成功!遠不及取得軍事上的成功!意義更加重大。


嗨嗨希


撤退並不是容易的事,拿破崙東征損失最嚴重的就是撤退途中沒組織好。


月中樓


撤退意味著留下傷員,破壞帶不走的設備,打光炮彈,離開完備的掩體,人海衝鋒,後衛部隊全軍覆沒,跑出來的部隊技術裝備損失殆盡,失去建制,喪失戰鬥力。而留下來藉助完善的掩體拼死抵抗,可以拖住大量的進攻部隊,可以為其他方向爭取時間,給解圍行動爭取時間,就算沒有解圍,也可以大量殺傷對手。所以,進攻方會專門留出缺口,圍三缺一,在生的願望下,部隊的撤退會崩潰,沒有組織的部隊消滅起來容易的多。俄羅斯的冬天,離開工事,在沒有掩蔽物的場地上,德國人能跑多遠?就地抵抗估計能多換幾個。希特勒不許撤退,不是不懂軍事,而是冷酷。蘇聯的大縱深作戰可以理解為現代化的騎兵打步兵,部隊動起來打,在德國人的防線上打開缺口,投入合成的機械化部隊,衝擊德國人的後方的後勤基地,交通樞紐,破壞通信系統,戰爭沒有前線後方之分。德國人是陷入了兩難局面:前線放的人多,後勤保護就不力,一旦被突破後勤被毀,坦克還不如馬。後面放的人多了,前線部隊又有被吃掉的危險,只能祈禱支援部隊早日趕到,跑是跑不過T34的,還不如釘在原地賭一把。德國人動不動被包圍,其實是部隊機動性差,防守總不能一打就跑吧,等實在守不住了又發現跑也跑不過。應對大縱深戰術就是提高部隊的機動性,你攻我堵,你跑我追,看誰快。黑豹不錯,虎式坦克,就像威風凜凜的重裝騎士,可惜誕生在火器時代,當吉祥物不錯。


傻客氣



手機用戶50637192012


希特勒怕德軍敗退,影響軍心。在當時蘇軍強大攻勢下,德軍如心散,心怯,會潰不成軍更早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