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小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其實我們都誤會他了...


小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其實我們都誤會他了...



很多家長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認為孩子發脾氣是一種不聽話的表現。

事實上,孩子發脾氣是一種常見的表現。當兒童感受到不被重視、不被尊重,或者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就希望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得到別人的關注。

孩子願意在你面前哭鬧、發脾氣,說明他願意與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

發脾氣很健康


小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其實我們都誤會他了...



所有媽媽認為自家孩子都是“愛發脾氣”的吧,可實際上,小孩子“發脾氣”都是事出有因的。

小孩子“發脾氣”

是因為他們把“發脾氣”當作情緒宣洩、表達不滿的渠道

小時候常發脾氣,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方式。

最近,有句流行的話叫:“情商低的大人,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的確有一定道理。

淚水裡包含了皮質醇和應激激素。

當我們哭的時候,實際上是從身體裡釋放壓力。

有研究表明,眼淚還可以降血壓,促進心理狀態的平衡,爆發出來比憋著更好


小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其實我們都誤會他了...



在媒體上看到過這樣一件事。

一個叫媛媛的女孩,只有5歲。因為在睡覺前要吃甜食,被媽媽說了一頓。

媛媛不聽話就開始發脾氣,媽媽也不示弱,把媛媛一頓胖揍。因為媽媽工作了一天很累,實在沒法忍住自己的怒氣。

第二天早上,媽媽去叫媛媛起床,可孩子說自己的腿疼不能走,媽媽以為孩子還是在耍性子,執意讓她起來,可媛媛仍就說起不來,媽媽才著急去了醫院。

醫生說是過度驚嚇再加上外力導致腿部間歇性失去知覺,所幸觀察一兩天就沒事兒了。

孩子發脾氣往往會激怒大人,如果我們用暴力或者語言冷暴力制止,讓孩子的情緒無處表達,憤怒和恐懼就會內化成一股洪流。

發脾氣讓孩子更專注?


小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其實我們都誤會他了...


兒童心理學者、《休息、玩、成長: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的作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孩子們脾氣上來的時候,他們都會認為大人所說的一切都是錯誤的。除非你順著他來,可是他的要求你又不可能滿足。

這時候,他滿腔怒火,你跟他講的任何道理,他都全然不理會。可只要等他全部釋放過後,你會神奇地發現,他的心情居然恢復了。

孩子的臉,猶如三月的天。變得比誰都快。

我們應當等孩子情緒發洩完了之後,再跟孩子進行溝通,才是最佳的交流方式。


小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其實我們都誤會他了...


有時候孩子們發脾氣,是因為沒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沮喪。比如學走路的孩子,不停地摔又不停地想站起來。

最後哭了,哭不是因為疼,而是因為生氣。

比如胡可曾經自己的微博上,分享過一段安迪練習彈鋼琴的視頻,當安迪彈不好一首曲子的時候,他懊惱得發了一通脾氣。

脾氣爆發之後,他並沒有放棄練習,而是理清思路重新開始。

《傾聽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說:“當孩子不能再專注一件事時,通常是有情緒上的阻礙。

有研究表明,學習必須是在孩子心情愉悅、放鬆時發生的。反之,學習效果就很差。

不妨讓孩子的情緒經常釋放,這樣他們才能更專注。

試試共情大法


小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其實我們都誤會他了...


孩子開始哭鬧前,常常是因為我們拒絕了孩子的要求。比如“家裡你已經有了很多類似的玩具,你只能選擇一哥玩具”;“我們不能再玩了,遊樂場馬上關門了”;“你不能看電視了,你還得寫作業”……

給孩子樹立規則和邊界,應該從小開始。

如果兒童發脾氣屬於無理取鬧,一定要進行“冷處理”,等兒童不哭不鬧以後,再滿足他。

要讓兒童明白,合理的表達和發洩自己的情緒,需求才能得到滿足,問題才能解決,無理取鬧不會有任何好處, 只會讓別人遠離負能量的自己。

家長暫時對兒童“冷處理”,還有利於家長平復情緒,之後再心平氣和的與兒童相處。

那怎麼辦?共情大法可能我們的最佳選擇:

“我知道你不想走,這裡很好玩。”

“可是怎麼辦呢?我們來想想辦法。”

“要不我們明天再來玩一次?”

與孩子保持平等的姿態,態度溫和地同他親密對話,鼓勵他說出內心的想法。搞清楚他發脾氣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再跟他講明白他的錯誤到底是什麼,讓他想想為什麼不可這麼做,可以怎麼做。

親密地對話遠遠對訓斥孩子有效得多。一方面,我們在引導孩子明白邊界和規則以及如何解決問題,一方面,我們也在示範怎樣控制情緒。但我們的原則沒變,沒有進行妥協,該說不的時候仍然說不。

家長應當以身作則


小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其實我們都誤會他了...


家長的言傳身教會直接影響兒童的言行,所以家長要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調節,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家長對兒童有什麼要求,要通過良好的溝通交流來實現,而不是打罵怒吼。

當想對兒童發脾氣時,最好離開情緒現場,找個安靜的地方做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當感覺平靜、放鬆時,再與兒童溝通交流。

家長作為兒童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示範對兒童最有效。

帕蒂·惠芙勒說,孩子喜歡在家裡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在家裡他能被傾聽和理解。

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孩子願意在你面前哭鬧,是好事,不發脾氣才是壞事。發脾氣說明他願意與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

想想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被壓抑的情感,壓抑有一定的自我保護作用,認為壓抑就不會被打罵了。但經常壓抑,就可能出現心理失常,心理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