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孩子稍微一大,隊伍就不好帶了。

小娃娃都已經不得了,個個都是“談判高手”。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閨蜜的孩子才4歲,已經會有板有眼地和她“討價還價”了。

振振有詞的小模樣,談判專家一樣的口吻,有時真讓人哭笑不得:

為了達到自己的小目的,她會“以退為進”、不斷“加碼”——

“我要看一會兒動畫片。”“好的,看15分鐘吧。”“不行,要看30分鐘。”“只能看15分鐘。”“那就看20分鐘,上次奶奶就讓我看了20分鐘。”

之後,一場磨人的拉鋸戰正式上演。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會和大人交換條件——

“該去上畫畫課了。”“不去,我不想去。”“快點吧,要遲到了。“”我去的話,下課後,你必須給我買個棒棒糖。“

這時,莎翁的那句經典臺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會在閨蜜腦中響個不停。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平時工作已經夠心煩、夠累了,回家還得和孩子上演拉鋸戰,閨蜜說,情緒時常會失控,用怒吼來終結女兒的“無理取鬧”。

結果不言而喻:孩子哭鬧,大人心煩,家裡一片雞飛狗跳。

相信這不只是閨蜜一個人的煩惱,而是很多家庭天天都在上演的情景劇。

可反過來想,為啥大人的事情都能通過心平氣和的溝通來協商,一面對孩子就不淡定了呢?


孩子討價還價,其實是好事

主要是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孩子的“討價還價”是不可取的行為,甚至錯誤的行為

不聽話、任性,還敢和大人頂嘴,小小年紀沒有點規矩怎麼行?

所以,我們常常採取“懲罰”或者“嚇唬”的方式,來打壓和遏止孩子的“討價還價”。

但其實,孩子學會討價還價,不是壞事,是好事。這表明孩子長大了,表現出多方面的能力:

1.自主獨立意識的形成

在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中,兒童行為研究專家把孩子的自我意識比喻成洋蔥。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伴隨孩子漸漸長大,通常從三歲開始,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顯現,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

他們會為了正確自己的“權益”,和我們討價還價、鬥智鬥勇。

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目的也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他們也有了維權意識。

這是孩子長大的重要標誌之一。

2. 孩子的社交掌控力在顯現

看得更深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在討價還價的背後,顯現出了孩子的另一種心理——想獲得某種掌控感。掌控感得到滿足以後,他的自信心會隨之增加。

這是孩子與外界聯繫變強的一種表現,從自我到外物,隨著與外界接觸的範圍不斷擴大,孩子慢慢會試圖去“掌控”周圍的事物,比如,與他人的關係、與他人溝通的節奏等。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一次,我帶著小川在小區遛彎兒,走到孩子們經常玩的小操場時,小川想玩他平時愛玩的搖搖馬,但有個小孩已經在那玩了,小川等了很久,也沒玩上。他問我該怎麼辦,我說讓他自己想辦法。

他想了想,跑去和那個孩子說:“能不能讓我也玩一會,我只玩5分鐘,你再繼續玩。”

最後,小川通過“協商”的方式,玩到了搖搖馬,也獲得了與人溝通的自信。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成人之間,小到菜市場買菜,大到兩國之間的外交,“討價還價”不也是我們獲得社交優勢的重要手段嗎?

3.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有時,看著孩子討價還價,心裡暗暗吃驚:這小子真是精,對家裡每個人的性格摸的通透,頗懂得得對症下藥。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他的名著《孩子:挑戰》中舉過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有兩個兄弟,分別為五歲和七歲,面對媽媽時,他們經常會胡鬧、耍賴,討價還價;而爸爸在家時,他們卻非常規矩。因為他們很清楚,媽媽很容易讓步,而爸爸相對來說非常堅定。

這些孩子真是人小鬼大,會根據不同人的性格,來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這從一方面表明,孩子具有很高的情商,善於察言觀色,洞悉能力也非常強。

4. 較強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一般來說,孩子在“討價還價”時,可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無理取鬧”,他們聰明的很,往往會有這樣的心路歷程:

  • 我想要什麼?
  • 要這件東西的理由是什麼?
  • 別的東西可以替代嗎?
  • 我要如何才能說服別人?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不得不“逼迫”自己好好做做功課:如何才能思考得更有邏輯,表達得更有技巧,以便在“談判”中佔據上風。

千萬別小看了他們的小算盤,裡面都是套路。


孩子的“討價還價”,這樣引導才好

當然,過度的“討價還價”,也會有弊端。

當談條件變成習慣後,沒有好處的事情,孩子會缺乏動力去做。無論做什麼事情,會習慣性地想獲得點什麼,長此以往會缺乏探索精神、責任心及同情心。

談條件變成習慣後,孩子的規則意識也會變得淡薄,總想走個捷徑、佔點小便宜。

這時,我們如何應對和引導很關鍵,一味妥協,會讓孩子變得自私驕縱;一味拒絕,又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

這裡,給大家提供一些建議,也歡迎和我一起討論:

1.設定底線,協商規則

在重大原則性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堅持,不給孩子討價還價的餘地。

比如,“晚上刷牙後不能吃東西”“吃飯前先洗手”,這是原則性問題,不能做出任何讓步。

可以與孩子一起協商規則,哪些是不被允許的,並告訴他為什麼,如,“先洗手,再吃飯”,是因為手上有細菌,不洗的話,會隨食物一起進入我們的身體,非常容易生病。

執行過程中,我們的立場要淡定且堅定,前後態度要保持一致。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做不到時,可能需要先審視一下自己,是否也經常和孩子談條件。

自己是不是經常這樣對孩子說:

  • “不好好吃飯就不許看電視。”
  • “如果這次考試考滿分,我就給你買玩具。“
  • “你把藥吃了,媽媽就給你糖吃。”
  • ......

當我們口頭上跟孩子講規則,行動上卻在和談條件,做交易,聰明的孩子很快就能看穿我們的“伎倆”,把討價還價的功夫有模有樣地學起來。

2. 和孩子一起尋求“共贏方案”

在家裡,爸媽和孩子經常會發生這樣的對話:

“再玩5分鐘iPad,就該寫作業了。”“不行,玩20分鐘。”“那就再玩10分鐘。”“就是還想玩嘛,還要玩20分鐘。”

在這樣的討價還價中,我們只是在單純地“讓步”,而好的溝通,不是為了逼對方讓步,而是為了共贏。

所以,在和孩子“討價還價”時,不要只告訴孩子“你不能做什麼”,還要告訴孩子“我們要一起做到什麼”。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比如,有次週末小川想去動物園,但當時川爸出差了,我又有點不舒服。

面對他的軟磨硬泡與討價還價,我這樣建議道:

媽媽真的有的不舒服,明天還得上課,所以這次不能帶你去了。(說明不能去的原因)可你又實在想去看小動物。我們一起想個辦法好不好。我們一起來看看動物大百科這本書好不好,裡面有很多你沒見過的動物,還有詳細的介紹,你能從中知道很多動物的知識呢。(協商解決辦法)下週,等爸爸回來了,我們一起去好嗎?(進一步安慰孩子,提議下次再去)

小川想了想,同意了。那個週末,我們一起看書,他還學各種動物的動作、叫聲,玩得也很開心。

所以,在這樣的“討價還價”中,孩子很自然地就能學會“換位思考”“協商共贏”。

3. 多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

很多時候,孩子和我們談條件,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給他們選擇的機會。因為結果只有一個,但不是孩子所期待的,於是就出現了"談判"。

我們可以多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由孩子來決定最終的結果。

孩子愛討價還價?好事啊,說明他在這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同齡人

比如,孩子應該晚上八點半就關電視去睡覺,但他還不想去睡,就和我們討價還價,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選擇:

你可以看看一會書,再睡覺;你可以和爸媽再說會話,再睡覺;你也可以選擇玩一會兒遊戲,再睡覺。

這樣,孩子就會相對愉快地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繼續再與我們展開“口舌之戰”了。

最後想說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眼中的“缺點”,可能正是孩子的優點;我們眼中的“問題”,可能正是孩子進步提高的契機。

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它們,怎麼引導孩子越過障礙,實現方向正確的成長。

川媽說說

之前清華大學的趙昱鯤老師寫過一本書,探討焦慮時代的父母之道。

確實如他所說,孩子都是薛定諤的貓,未來的成長是隨機的、不定向的,我們很難用自己的意志去完全掌控。

我們生的並不是機器人寶寶,沒法隨心所欲地設置孩子的參數,他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很正常,比如開始說謊、討價還價、衝動、不愛學習愛瘋跑......

這就是孩子本來應有的樣子,我們實在不用焦慮、擔心。我們需要的是,用正確、積極的態度面對,用科學、有技巧的方法幫助他修正問題。

順其他的自然成長規律,引導他不要偏離正確的方向,然後靜靜等待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我是川媽,“mom看世界”的創始人,曾經的女博士,現在的大學老師,飄過美國 、澳洲,目前座標北京。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佈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