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教育孩子需要投入精力和金錢,那麼花多少錢能給孩子“買個”好未來?

曉曉筆記


孩子的未來不一定能用錢“買”來的,但沒有錢,在如今的社會,可能都無法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



社會變化太快了,根本無法用我們小時候的學習經歷來對比。我曾打聽過不少的學霸,發現這些孩子已經不是我們那個年代的“死讀書”了。如今的學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知識面廣,思維活躍,還有寫武俠小說的呢!

他們的父母無疑是重視孩子學習的,從小就給孩子報班,藝術特長,興趣愛好等等。可以說,也是用錢砸出來的。



這樣的孩子到了大學,絕對秒殺那些拼命死讀書考上大學的孩子。無論是思維活躍度,還是做事方法,又或者情商智商等等,都會比一般孩子要優秀得多。

所以,有錢不一定能砸出一個優秀的學霸,但沒有錢,更不行!


懶媽育兒路


座標,河南農村。講一下我兩個孩子的教育花費。

我大的是個女孩,幼兒園在鎮上,一個學期2000元,上了三年。小學也在鎮上公立學校,義務教育花費很少,五年級的暑假補了一個月課,花了300百元。現在初中 ,在縣城的一個私立中學,學費是一年12000元。這九年裡,學校裡也會讓交資料費、服裝費或者保險費什麼的,但都不多,一次通常都是幾十、一百或者幾百塊錢。



閨女課餘學鋼琴,現在學到八級,一節課80元,一次考級需要幾百元(300百到800不等)。

這是閨女的主要教育花費,大概算一下,目前為止,花了6萬左右。

以後高中大學,不知道要花多少錢。

小孩子是個男孩,現在五年級,和他姐一樣,幼兒園在鎮上,每學期學費3000元,上了3年。小學也是在鎮上的公立學校,每一年的雜費大概1000元左右。兒子課外興趣班學的是跆拳道,學了5年,每年的學費2000左右,一次考帶300元到800元不等,現在是紅黑帶。

大概估算一下,兒子的教育花費,目前為止,花了4萬左右,以後初中高中大學,不知道要花多少錢。



我家的情況,基本上是我們這大部分家庭的縮影。和城市裡相比並不多,原因是我們這普遍掙得少,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

小學和初中,花錢不是最多的階段,高中大學花錢會更多。

努力奮鬥吧,為了孩子有一個好未來,多掙一些錢,總是沒錯的。只要孩子爭氣,你在孩子身上花的錢都不會白費,孩子才是最好的投資!


終將長大


人生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接力賽,其實窮人家的孩子從出生已經輸了。家有小小四腳銷金獸實在傷不起,現在養個孩子真的是一件很燒錢的事。那麼,我們該花多少錢培養他呢?



除了吃的用的穿的之外,教育學習算是對孩子最大的投資了吧。我以我小外甥為例,今年11歲,每個假期寒暑假都要上興趣班,他學了一個架子鼓和英語,每個假期或者週末都要去上課,平均一個要花費八千多,兩個就得16000元,平時補課每天傍晚週末都得補課,平均每個月2000,一年就得24000元,這一年下來只是上課就得40000元。



我們是在小城市,月工資三四千,也就是讓孩子業務課就要花掉一個人的工資,佔據普通中等家庭收入50%,是不是很可怕?唉,現在的孩子養不起,真心養不起了!太燒錢了!一個孩子人生的較量從爺爺輩已經開始了不是麼?



母嬰行業從業者,3歲職場媽媽,接下來我將繼續分享更多育兒內容,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成長,為孩子傳遞心裡正能量,做優秀父母!需要諮詢問題可以私@我哦。


若魚若愚


對於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想就我身邊的事情講一下,這個事情是發生在我的兩個親戚家,兩個家庭,每家都是一個孩子,第一個孩子的家庭還算可以的,由於孩子父母平時比較忙,所以孩子從讀小學開始就一直上輔導班,費用當然也是很高的,除了每週還有寒暑假都是上的輔導班,但是成績一直都是班級的中下等,即使這樣,他的父母還是花更多的代價區補課,每天作業也都是在輔導班做了,但很多習慣和那種馬虎程度卻一直沒有改變,就這樣父母也不抱有多大希望了,現在一直到中學成績也不見起色,錢也沒少花。我在說另外一個親戚家,他家的條件也非常好,從讀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他從來沒去過輔導班,每次週末還有放假,他都會帶孩子出去玩,而且非常奇怪的是,孩子只要回家,他爸媽從來不讓他做作業,我們一開始接受不了,孩子回家家庭作業最起碼要做吧,可是這孩子也從來不在家做作業,現在這個孩子已經中學了,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上個月我在他家,聽說他在班級考試始終是第一二三名,大多數都是第一名。

當下有不少家長迷信各種輔導班,為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也不知道孩子能不能接受,結果最後大錢沒少花,家長也為此疲憊不堪,最後孩子卻過得很不開心,天天疲於各種輔導班裡奔波,最後孩子、家長都身心疲憊成績卻還上不去,就像我說的第一個家庭那樣,反而第二個家庭卻什麼輔導班也沒上,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當然這裡面有很多因數在裡面,但不管怎麼說,讓孩子學的開心輕鬆成績才是王道,以上只是我自己遇到的兩個親戚家孩子的情況作了一些瞭解和比較,至於那些用錢堆出來的未來,我不知道他們的孩子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不可否認也有被錢堆出來的精英,但是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學得輕鬆嗎?孩子過得開心嗎?以上回答,希望你能滿意也希望你能多提寶貴意見。


潮湧花鄉


花錢可以給孩子“買個”好未來,確實也是可以--你給孩子克隆個爸爸媽媽,代替你自己陪伴孩子,你自己去忙你的事業愛情。

必須直戳一點:多數人培養孩子是漫無目的的,人云亦云的。

舉個例子吧,多數家長給孩子買玩具,是因為自己喜歡、孩子喜歡...但實際上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玩具能有什麼作用,充其量就是看一看說明書。

我家兒子喜歡積木,類似樂高那些。我給他買的目的不僅僅是因為他喜歡,我希望培養他的動手能力。所以買完之後我先定下的目標,就是讓他能自己拼。

當然一開始是不現實的,他連說明書都看不懂,怎麼拼?我一步一步地教他看說明書,鼓勵他自己動手,最終他成功了,也更喜歡積木這個東西。常常是我們父子兩累的脖子僵硬。

喜歡,是他們最基礎的動力;而過程,是他們獲取成就的方式;最後的結果,是加深他們對此事物的喜歡。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你會認為我在自誇,但事實上我所見到的成功孩子,那些學業和興趣都十分強悍的孩子,都是父母用心陪伴所結出的果實,而不是漫無目的地把孩子送到某機構培養出來的,相反,這些被家長塞往各種機構的孩子,他們自身是不開心的居多,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家長的所有努力都因為孩子的一個叛逆而付諸東流。


淅爸育兒記


教育貴不貴,有多貴?

“時代真是變了。”採訪中,不止一位家長這樣感嘆,“我小時候,父母交個學費就好了,最多報幾個興趣班,不像現在,教育成本越來越高,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金錢上看。”

的確,當被問到“花多少”這個問題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沒少花”。

儘管從家庭年收入調查反饋來看,有32%的受訪者家庭月收入五萬以上;39.33%的家庭月收入2到5萬;18.67%的家庭月收入1到2萬。幾乎家家都是“萬元戶”。但就支出情況而言,有25.33%的受訪者過去一年教育支出達10萬以上;教育支出5到10萬的佔比30.67%;而支出不足萬元的,僅佔4%。細算下來,似乎真的沒少花錢。

針對教育培訓的錢款支出去向,調查結果顯示,40.8%的家長購買了藝術、體育、遊學、編程等素質教育類課程,佔比最高;32.9%的家長投向了學科輔導;此外還有9.6%的家長為教育類平臺或APP。

而當問題變成這樣的支出是否會讓家長感到壓力,很多家長的答案是“會”。調研中,近一半家長表示自己在“勉強承受”當前教育支出,14%的家長感到“難以承受”,而覺得“很輕鬆”的家長只佔8%。

採訪中,一位稱自己“瀕臨破產”的家長表示,過去一年孩子的教育支出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貸款,“壓力可想而知吧”。他說孩子喜歡彈鋼琴,師從當地排名第三的鋼琴大師,費用不低。但他覺得,衣食住行可以省,孩子教育不能省,“很多東西比錢更重要,要學就學最好的”。

學科輔導:需求旺盛,不敢試錯

縱觀各項教育支出,學科輔導無疑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2018年,國家對學科輔導進行了力度空前的整頓,無論是對內容、場地、師資、收費方式,都提出具體、嚴格的要求。

然而,對供給側的整改並未影響旺盛的市場需求。在雲品學堂的調查中,選擇在學科輔導上花錢的家庭仍達到32.9%。

劉音家在北京,有個5歲的女兒,大規模為孩子報班從最近半年開始,2018年,劉音家的教育支出在7到10萬元間。

劉音告訴雲品學堂,在孩子的時間和家庭教育支出都有限的情況下,自己比較看重支出的實際收效,尤其對升學的幫助。這種想法與很多受訪者一致,調研結果顯示,有18.4%的受訪家長認為自己的教育消費行為可能對孩子升學有幫助。

另外,無論孩子學習困難與否,與學校標準化教育的比較和與同齡人的競爭意識都很大程度地左右著家庭消費支出的決定。調查中,10.8%的家長給孩子報班的原因是別人都報了,怕自己家孩子不報會落後;有14.5%的家長認為學校教育對孩子來說太簡單,還有5.4%的家長坦言報班是因為孩子跟不上學校教育。無論孩子有沒有“跑”過學校課程標準和同齡人,“搶跑”的意識讓學科輔導變成了很多家長眼中的“剛需”。

“他們知道你一定想上輔導班,所以價格提得很高,花的錢一點兒也不比興趣班少,反而更多。”劉音說道。她估計,女兒在學前每年的教育花銷會維持當前的水平,但上學之後,隨著補習班成為她眼中的剛性需求,家庭教育支出勢必會增加。

儘管學前階段,很多孩子的主要精力會用於素質類培訓,但是一旦進入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面臨升學壓力時,很多家長都會將興趣、特長班暫停,以便孩子將更多時間投入學科培訓中。“我也不想她因為成績跟不上而自信心受到打擊。上學之後會有一部分興趣班沒時間上,肯定會轉成學科輔導。”劉音說。

素質教育:最貴的一門課

此外還有近一半家長選擇素質教育。它的概念相對寬泛,孩子各方面素質的培養都可以歸至這一範疇。其中,藝術、體育類課程相對傳統,也更普及;少兒變成、研學遊學類課程相對新興,但家長的認知度也在不斷提高。

一位家長說,孩子去年學鋼琴,找的雖是琴行的普通鋼琴老師,一節課的課時費也要兩三百,之後更是漲到了四百五一節,是所有課程裡最貴的。

另一位家長則說,音樂美術等課程往往多買多折扣,因此去年,自己在一家美術機構一次性付款三萬多,囤了許多課,“付款的瞬間是真是很心痛,但划算啊”。

至於遊學,一位家庭月收入約三萬的家長說,自己為了讓孩子去英國一個月,花了十萬。可看到孩子回來後長見識了,更自信了,認識了很多朋友,還想再消費一次。

學費之外還有一些附加支出,參加比賽就是其中之一。周園的女兒學少兒編程,除了日常課程,周園還會送女兒去國內、國外參加比賽。國內還好,國外去一次就要好幾萬。但周園說,參加比賽給了孩子不少學習動力,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看得見的成效,所以還是值得的。

家在杭州的李彤對素質教育十分推崇。在她看來,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更好地生活,而音樂、美術、體育等都能幫助孩子抒發調節情緒,帶給孩子快樂。“比如有次,我和女兒在公園散步,女兒聽到了一首曲子,馬上停下腳步,閉上眼睛認真欣賞、感受。”

相比考級和比賽,李彤說自己更看重教育與生活的聯繫,以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體驗。她花許多時間瀏覽相關書籍、論壇、微信討論群;瞭解、考察、比較許多機構,包括一些不知名的、小而美的機構,然後為女兒“私人訂製”課表。課表甚至涵蓋財商、情商、故事閱讀等相對小眾的課程。

“整個過程非常耗費時間和心力。”她說,為照顧兩個女兒,自己辭去了不錯的工作,“所以很多時候,家長未必想把孩子隨便丟到一家培訓機構,然後不聞不問,他們只是要上班,沒有時間。”

教育類平臺或APP:單價友好、種類豐富

相比於學科輔導和素質教育,購買一個教育平臺或APP課程的開銷可以說是“相當便宜”了,卻同樣可以以小見大,滿足家長需要。

事實上,教育類app是今年各方討論的焦點之一。今年以來,教育類APP頻繁爆出內藏遊戲、洩露學生隱私、提供性暗示內容、抄答案“幫兇”等負面消息。拋開這些刻板印象不談,今年八月,教育部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著重強調要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

那麼,非學科教育類APP究竟在家庭教育投入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調查顯示,僅有9.6%的家長表示把資金主要用在教育類APP上,在四種學習型投入中佔比最低,甚至低於學校學雜費。即使如此,在許多優質線下資源無法觸達的地區,學習類APP還是成為了許多家庭的新選擇。

杭州全職媽媽張行有兩個女兒。大女兒10歲,上小學四年級;小女兒7歲,讀一年級。張行是堅定的“線上”黨,除了體育運動班不得不在線下完成以外,兩個女兒其餘的教育支出幾乎都是在教育APP上完成的。

這樣的教育消費習慣已經保持了兩年。兩年前,張行在給孩子選擇課程時,發現許多心儀的課在杭州很難找到,因此,種類豐富教育類APP成了很好的替代選擇。

相對友好的單價也是許多家長青睞教育類APP的重要原因。張行給孩子們選擇的課程價格一般在每項400-600元,兩個孩子可以一起使用。

針對教育的支出高投入能否帶來高回報

相比於之前提到的這些教育支出,讓孩子讀國際學校、買學區房、送孩子出國等簡直可以說是“天價”支出。通常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意味著押上一個普通收入家庭的全部籌碼,而(或許有)的回報往往出現在漫長的若干年後。

以送孩子出國為例。在深圳一所公立校任教的張林告訴芥末堆,去年,她決定將十歲的女兒送去國外,所有費用加在一起,大概三百多萬。“我一個人撫養孩子,這筆錢對我來說,當然是不低的花費。但我總覺得女兒年紀還小,性格又偏活潑調皮,國內的教育對她來說或許有些太急太滿了。”

孩子讀書的國家和國內有七個小時時差,每天下班後,張林都會同女兒視頻,詢問她生活上是否適應,遠程指導女兒學習。即使這樣,她還是放心不下,“很想去國外陪讀,又不得不上班供她上學”。

也有朋友問她,為什麼要讓自己這麼辛苦?按部就班地在國內讀書不好嗎?但張林說,拋開孩子的感受不談,在深圳等一線城市,學生間的殘酷競爭從小學階段就開始了,為爭奪無比稀缺的名校入學名額,家長們給補習班送的錢甚至比送孩子出國更多,“而且他們還要花時間搶課、接送,我反而可以更專注在工作上。總之各有各的苦,我並不後悔。”張林說。


學緣課堂


現在一想到學生,就會想到學不完的課程,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補習班,考到讓你麻木的模擬考。

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總有同一類型的學生:

1.好學生

(1)天才型

老師講重點的時候極度認真,課堂吸收率幾乎是100%.從不做作業(只研究不會的題,會的題略過。)

(2)勤奮型

85%以上的課堂吸收率,主動買課外練習題,輔導教材進行學習,遇到問題及時問老師。

2.中等生

(1)上課眼神遊離,間斷性走神,思路往往更不上老師,腦中沒有系統的知識框架,只有知識鏈或知識點。課堂接收率40%~65%,下課不做練習或者偶爾做,遇到不會的不主動問,屬於被動接收,硬性灌輸型。

3.差學生

(1)假勤奮型

看似十分努力,但成績總是不行。

(2)絕望型

老師上課和這類學生的思維永遠沒有交集。

所有的這些區別,除了智力和天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外,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是關鍵。為什麼好學校的農村孩子越來越少。因為成功者會把正確的方法,從孩子懂事的時候就潛移默化地教授給孩子,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這種優良的環境中,正確的學習方法加上優質的資源,想不優秀都難。

孩子在高中之前,母親起著很重要作用。不僅僅是生活費,學費等經濟問題,更主要的是長期的陪伴,在此期間,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自律性,面對問題的心態,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才是孩子在成長期家庭應當解決的重要問題。


香城浪子5


花多少錢能給孩子“買個”好未來?

孩子的興趣是什麼就發展什麼,孩子的性格適合什麼就發展什麼!

花多少錢給孩子一個“好未來”?其實孩子的好未來掌握在孩子自己手裡!過多的干涉反而適得其反,孩子的獨立性和開放性是進步的前提!

孩子的前途和未來,父母花點精力和金錢是可以的。根據家長的安排去給孩子指劃一個“未來”,未免有點一概而論了!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非父母用來實現其理想的附屬品!

教育投資是最昂貴的投資,需要精力和財力,早教,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碩博等等,從早期教育到深造教育,投入的資金是非常可觀的,也包含了其他興趣發展和輔導班等等,養育一個孩子客觀來說是需要深厚的經濟基礎!

父母和孩子注入的心血更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孩子長大了,感恩,內心獨立了,教育的結果是呈現一個美好的心路歷程,獲得美好的人生!

所以,教育投資,不問回報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穫!

到底花多少錢給孩子買一個“好未來”,這個根據父母和孩子雙方的情況而定吧!

父母花多少錢,孩子能接受多少,從過程中吸收多少,潤物無聲,孩子的教育欲速則不達,慢慢來,收穫在路上!


萌智


教育可以是個無底洞,也可以是個平頂鍋。

拿北京舉例,一套人大附小的學區房,40平,全部辦下來至少需要600萬;

每年再加上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又需要至少10萬;

吃喝拉撒玩,又至少10萬;

再加上參加各種比賽,路上的各種開銷,給老師的各種送禮,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9年義務教育再加上三年高中教育,就將230萬。

這還是普通工薪可選擇的配置,如果是富人,那光一個國際學校每年的學費就25萬,比如李湘女兒德威英國國際學校光學費就25萬每年,還不包括每年10萬元的馬術。

另外上到一定年齡後,孩子又要出國交流,各種費用想都想不到。

所以,我說教育可以稱之為一個無底洞,想花多花都可以給你花出去。


不過,又有很多人,選擇了另一條路,我把他比喻為平底鍋。

就是花點錢,但是儘量攤平它所帶來的好處。

我選擇住在郊區,遠離太過激烈的學院派競爭,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圈子裡努力做到最好。

除了學習成績外,我認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培養一個善良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格完整的、愛別人也愛自己的人。

所以,除了輔助孩子學習外,更多的家長可能像我一樣,都是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斷的學習、看書、寫作......在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時,做到影響到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進步。

把一點有限的資源,努力攤到最大。

讓錢在教育中顯得逐漸微不足道,讓自己的努力逐漸佔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我是石頭聊家庭教育,感謝你的關注!


石頭聊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確實需要投入精力和金錢。至於花多少錢那可沒有定數。只需要做到全程陪伴,該花錢時就花錢。

全程陪伴就是。除了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其他的。在家的時間,家長一定要多關注孩子,多陪伴孩子。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不要再學一下放任孩子。該管理的時候要管理。該嚴格的時候要嚴格。千萬不要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兒,你自己管自己。你要知道,多數的孩子都是沒有自我約束能力的。等孩子拿起手機,一時你能不能做到果斷的沒收?當孩子貪玩兒時,你能不能定下規矩?當孩子沒有完成任務時,你能不能定下獎懲措施?這些都是一個家長應該做到的。

關於給孩子花錢。在什麼樣況下可以給孩子花錢呢?當孩子考入一個很好的、高收費的學校,你這時候要捨得花錢,只要是對孩子未來學習有利,不管多少錢,你都可以考慮。當孩子的學校或者老師需要讓孩子買學習資料。那麼你毫不猶豫買就是了。給孩子捨得花錢,不是供孩子吃喝玩兒樂,而是對學習有利的就該花就花。

孩子上學就是一場戰鬥,孩子在前面衝鋒,家長在後面做好後勤保障,這就是一個家長需要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