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新型快餐的崛起

新型快餐的崛起

編者按:馬特·米雷萊斯(Matt Mireles)是一位連續創業家,也是一位技術高管。他創辦的第一家公司SpeakerText曾從Google Ventures、米奇·凱普(Mitch Kapor)等方融資110萬美元,2012年該公司被CloudFactory收購。馬特還創辦了酒水配送市場SWIG!,以及訂用式食品雜貨配送服務EasyFridge。

當我看到下面這兩張圖時,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食品創業公司為何如此炙手可熱?

新型快餐的崛起

圖中你可以看到,我把標有“P/E”的一行圈了出來。在金融語言中,P/E是“市盈率”(price-to-earnings ratio)的縮寫,它反映了某公司的股票價格相對於其盈利能力(或者說利潤)的價值。如果一家公司股價很高,但利潤相對很低——比如亞馬遜——就會反映在市盈率上。

通常情況下,高市盈率表明投資者們認為這家公司將會持續發展,未來利潤可觀(或者其他人會付更高的股價買進)。一般來說,高市盈率就意味著投資者看好你,認為你前途一片光明。

主流股票市場中的平均市盈率為15。Google的市盈率為30。Chipotle的市盈率為56。換而言之:Chipotle的利潤比Google的更加值錢。

實在是難以置信。

帶給我靈感、促使我撰寫這篇文章的是Sprig公司。

Sprig的創始人蓋根·比亞尼(Gagan Biyani)是我的朋友。去年我們碰面時,他給我講述了他正在創業的一家食品配送公司。他解釋說,他們自己完成食品的加工,然後再送貨上門——非常的快。

好吧,這個想法不算糟糕,但聽起來很難討資本市場喜歡。大量的前期成本投入,相對利潤低,沒有明確的固定客戶,也沒法形成網絡效應。他們猴年馬月才能加入收入翻10倍俱樂部?

從那次對話到現在,Sprig已經從Greylock投資公司等方融資超過1000萬美元。一瞬間彷彿大壩開閘一般:SpoonRocket融資1000萬美元。Munchery融資2800萬美元。資本洪流不斷湧入食品市場,但我仍然想不通。為什麼?風投們究竟看中了什麼被我忽視的東西?

乍看之下,這些公司讓我想起了Postmates,我將其歸類為瞄準那些富裕城市居民、願意支付30%溢價享受食品配送的細分受眾的高端服務。說實話,這些生意能做多大?畢竟舊金山的泡沫不能代表其他地區。投資者究竟腦子裡在想什麼?

隨著思考的深入,我意識到Postmates和Caviar屬於依附於餐館之上的服務,而Sprig、Munchery和SpoonRocket本身就是餐館。他們實際上是新型的連鎖快餐店。

與Chipotle門店類似的是,這些新型連鎖快餐店擁有自己的商用廚房,花錢請廚師替他們設計菜單,僱傭低技能員工大量生產出實際的食品菜餚。而與Chipotle門店不同的是,這些新型連鎖快餐店可以租一些低成本的地方,要比真正的商業地產便宜得多。這些新興連鎖快餐店不僅租用地產的每平米租金更低,而且從絕對數量上來說需要的地方也更少。滿足整個舊金山需求,SpoonRocket需要租幾個地方?可能只要三個?再想想漢堡王,服務同樣數量的消費者他們需要多少門店?15個?還是20個?

而且還有一點,與服務員花費口舌讓你再多買一份薯條不同的是,這些連鎖快餐店用漂亮的照片和精美的移動應用就搞定了交易。效率真不賴。

至於從收銀員身上省下來的錢,新型連鎖快餐店花在了新的開銷上:人力配送專員。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拉動了油價上漲,配送費用並不便宜——Sprig給他們舊金山配送員開的工資是每小時16美元。

軟件正在改變食品市場。

從運營角度來看,地產、食材、配送等投入的相對成本決定了這些新型連鎖快餐店的盈利能力。這些公司在增進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將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對於另一端的開發iPhone應用的程序員來說,低技能低收入的古老行業邏輯一如既往地適用。這一點再過五年左右等這些公司成熟之後更加明顯,到那時更多的技能和智力集中到軟件形式上,風險投資的緩衝效應也已消失。

憑藉著其垂直整合的業務,這些公司可以從軟件角度重新構想整條價值鏈。他們可以採用A/B測試,激發創業公司在網站或移動應用方面乃至整個食品生產烹飪的流程方面進行探索。這裡,運營中無趣的後端,決定了盈利的成敗。

相比之下,傳統快餐公司的公開交易股票更是碉堡了。從市盈率看,麥當勞的股票表現好過蘋果公司;星巴克把Facebook打得滿地找牙,超高市盈率直逼亞馬遜。

這些生意能做到多大?一句話,非常大。從市值看,麥當勞為1000億美元——相當於亞馬遜的三分之二。而市值190億美元的Chipotle相當於整個WhatsApp。天哪,Taco Bell的母公司幾乎等於1.5個Twitter。

新型快餐的崛起

新的神話將會誕生在哪裡?食品。毫不誇張地說,這塊市場價值萬億。

美國消費者每年在食品上的平均開支高達6130美元(約佔所有開支的10%)。而Chipotle每一美元的利潤都要比Google的更加值錢。

這塊市場可以有許多的贏家。與社交網絡或在線市場不同,食品市場中並不存在贏者通吃的法則。Homebrew的薩蒂亞·帕特爾(Satya Patel)總結典型的風投心態時,用自己的話這樣解釋為何Homwbrew選擇避開食品市場:“許多市場裡可以存在不止一個‘贏家’,但很少能夠容下超過兩個或三個。”對於食品,薩蒂亞判斷錯了。

就像互聯網一樣,食品是一塊巨大的市場——範圍之大甚至不適合將它視作一塊市場考慮。你可以將它劃分為高端、低端、中端,墨西哥菜、壽司、泰國菜、漢堡等等。你還能接著說出許許多多的食品類型。看看Jack in the Box(市值26億美元),帕納拉麵包(Panera Bread,市值40億美元),星巴克(市值580億美元),漢堡王(市值94億美元)等等食品公司。十億美元級別的連鎖餐館數不勝數,涵蓋了所有的細分市場。老實說,人們不想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因此食品供應商就呈現多種多樣的形式滿足人們的需求。衝擊傳統連鎖快餐店的新型連鎖快餐也是如此。

食品市場的廣闊機遇源於人們都需要一日三餐。而且與通常的社交互動不同——說的就是你,Facebook——人們樂於為食品掏錢。如果用日活躍用戶的指標來算的話,這些公司潛在的日活躍用戶數量可達數十億。

大批的新型連鎖快餐已經蓄勢待發,逐漸嶄露頭角。你要做好準備。這不是曇花一現,一切尚未結束,想要加入為時不晚。

好戲才剛剛開始。

(譯:顧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