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中国”一词的非汉语音译问题

“中国”一词的非汉语音译问题

大学时,我学的是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就是毕业后当国际海员了。

某天航海地文课上,发现使用的是日本印刷的海图。这张海图对中国地区的标注是——CHINA(支那)。

这就是写这篇文字的动因。

我们痛恨日本人称呼我们“支那”。但奇怪的是——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称呼我们“CHI-NA”,我们却没有了感觉。

中文,是地球上使用人群最大的语种。而英文,则被视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非英语国家外语教育的必选语种。

在英文这个通用语言中,“中国”的表达是用“China”,即英文“陶瓷”的首字母大写。而在世界其他语言中,对于“中国”这个词的表达也基本上是这个发音。

法语——Chine(Chinois)

德语——China

世界语——Ĉinio

瑞典语——Kina

在日文中,对“中国”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音译“China”—“支那”,也就是我们普遍理解的——这个词汇是对中国的侮辱。另外一个词汇就是“中国”——这个词汇的日文和中文相同。日本官方外交辞令,使用“中国”一词,而日本民间非善意者则使用“支那”一词。

我们可能没有时间与精力深入探究这里面的民族心理情结,但是我们的潜意识告诉我们——“CHI-NA”这个称呼不雅。我们不生气整个世界CHI-NA我们,只是对日本也跟着“支那”不能容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国际社会除对中国发展与影响力重视外,语言也不断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除了传统的中文词汇被音译(如:Confucius (孔子),kungfu(功夫),chopsuey(杂碎)、cheongsam(长衫)),科技发展也影响了外国语言的词汇。如:神州五号成功发射,《纽约时报》首度使用“太空人”一词“taikonaut”。

国际上,也日益重视中文对其语汇的翻译。而中方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配合。

例如——

柬埔寨首相洪森,中文“洪森”用了若干年后,建议中方改称“云升”——中方认同,并采纳。后因为担心国际社会误以为首相换人,另牵涉到国际司法问题,又让中国改回“洪森”。

韩国首都汉城,中文“汉城”用了几百年。而韩国政府认为“汉城”的中文翻译与其发音“Seoul”不符,并带有强烈的中国封建王朝殖民色彩。向全球华人征得“首尔”一词。中方认同,并已采纳,现任何中国官方用语均使用“首尔”一词。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温文尔雅,对其他国家的名称翻译亦十分考究。

美利坚、德意志、法兰西、芬兰、荷兰、日本等等等等,从发音到表意,祥和、雅致、正面积极。

在日文中,“日本”一词的发音为“ni-hong”。如果中文音译为“逆哄”,不知道日本人民做何感想。日本追随西方,音译我们为支那,如果我们也音译日本似乎更可以体现对等原则。

“中国”的中文发音字正腔圆,而外文翻译却与这个词汇的发音毫无关联。“chi-na”一词来源何处无从考证(有说法是“秦”的发音),但这个发音的明显的缺陷是——张不开口,软弱无力。

国名如同人名,全世界无论用何种语言表达,都应该是“中国”一词的音译。只有音译才能做到听觉上的统一。“中国”又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复合名词,是世界中心之国或世界中央之国的简称,是世界上少数可以意译的国名。她即不同于美英等世界列国的名称,也不同于过去的秦、汉、三国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朝代。“中国”即可以音译,也可以意译。

本文倡议语言学者、全球华人,根据“中国”“中华”的发音或者涵义,创造出符合中华民族特征的外文词汇,供各相关语种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