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鼓脹(乙肝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內科學》(張伯禮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年出版)[1]擬定。

(1)以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特徵。

(2)初期脘腹作脹,食後尤甚,叩之如鼓。繼之腹部脹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顯露,臍孔突起。常伴有乏力、納差、尿少及齒衄、鼻衄、皮膚紫斑等出血徵象,可見皮膚、鞏膜黃染、手掌殷紅、面頸胸部紅絲赤縷、血痣及蟹爪紋。

(3)有疫毒感染病史,或黃疸、積證久病不愈等病史。

鼓脹(乙肝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2.西醫診斷標準

2.1參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2015年發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及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2017年10月發佈的《肝硬化腹水及相關併發症的診療指南》[3]擬定。

(1)主要條件:①明確的 HBV 感染證據,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學檢測HBsAg、抗-HBc陽性,HBeAg 陽性或陰性,HBV DNA檢測陽性或陰性;②存在肝硬化腹水證據,腹部影像學如:超聲、電子計算機斷層成像(CT)或核磁共振(MRI)提示肝臟形態失常,有門靜脈高壓表現,腹腔可見腹水。

(2)次要條件:①腹脹、乏力、食慾減退、雙下肢水腫、少尿等表現;②移動性濁音陽性;③腹腔穿刺抽取適量腹水;④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即血清白蛋白與同日內測得的腹水白蛋白之間的差值)≥11g/L;⑤排除結核性腹膜炎、縮窄性心包炎、腹腔惡性腫瘤引起的腹水等。

同時存在主要條件2項、次要條件⑤,加或不加其他次要條件,即可診斷為乙肝肝硬化腹水。

2.2腹水的分級標準:臨床上根據腹水的量可分為1級(少量),2級(中量),3級(大量)。

1級或少量腹水:只有通過超聲檢查才能發現的腹水,患者一般無腹脹的表現,查體移動性濁音陰性;超聲下腹水位於各個間隙,深度 <3cm。

2級或中量腹水:患者常有中度腹脹和對稱性腹部隆起,查體移動性濁音陰/陽性;超聲下腹水淹沒腸管,但尚未跨過中腹,深度3~10cm。

3級或大量腹水:患者腹脹明顯,查體移動性濁音陽性,可有腹部膨隆甚至臍疝形成;超聲下腹水佔據全腹腔,中腹部被腹水填滿,深度>10cm。

2.3腹水的分型標準:根據腹水量、對利尿藥物治療應答反應、腎功能及伴隨全身疾病的情況,臨床上大致可將腹水分為普通型肝硬化腹水和頑固(難治)型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頑固型腹水的推薦診斷標準:①限鹽(4~6g/d)及強化利尿藥物(螺內酯400mg/d、呋塞米160mg/d)治療至少1周或治療性放腹水(每次>5000ml),腹水無治療應答反應(4d內體重平均下降<0.8kg/d,尿鈉排洩少於50mEq/d;或已經控制的腹水4周內復發,腹水增加至少1級);②出現難控制的利尿藥物相關併發症或不良反應:如急慢性腎損傷、難控制的電解質紊亂、男性乳房腫大脹痛等。

鼓脹(乙肝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二)證候診斷

參照《中醫內科學》和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擬定。

(1)氣滯溼阻證:腹脹按之不堅,脅下脹滿或疼痛,飲食減少,食後脹甚,得噯氣、矢氣稍減,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膩,脈弦。

(2)脾虛水停證: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萎黃,顏面、下肢浮腫,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滑或白膩,脈緩。

(3)溼熱蘊結證:腹大堅滿,脘腹脹急,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溏垢。舌邊尖紅,苔黃膩或兼灰黑,脈弦數。

(4)肝脾血瘀證:脘腹堅滿,青筋顯露,脅下癥結痛如針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見赤絲血縷,面、頸、胸、臂出現血痣或蟹爪紋,口乾不欲飲水,或見大便色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5)脾腎陽虛證:腹大脹滿,形似蛙腹,朝寬暮急,面色蒼黃或蒼白,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腫,小便短少不利。舌體胖,質紫,苔淡白,脈沉細無力。

(6)肝腎陰虛證:腹大脹滿,或見青筋暴露,面色晦滯,唇紫,口乾而燥,心煩失眠,時或鼻衄、齒衄,小便短少。舌質紅絳少津,苔少或光剝,脈弦細數。

(一)辨證論治

1.氣滯溼阻證

治法:疏肝理氣,運脾利溼。

(1)推薦方藥: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柴胡、芍藥、枳殼、川芎、香附、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枝、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中藥敷臍療法:選用具有疏肝理氣、運脾利溼中藥,如:萊菔子10g、漢防己10g、地龍5g、砂仁5g,上藥共同粉碎為細末,取適量,醋調成丸,敷臍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4~6小時後取下,每日1次。

(3)針刺療法:選穴:肝俞、脾俞、胃俞、陰陵泉、足三里、陽陵泉、支溝等。操作:背俞穴選用1寸毫針,餘穴選用1.5寸毫針,平補平瀉。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4)飲食療法:飲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膩之品。宜食疏肝理氣,運脾利溼之品,如:玫瑰花、綠萼梅、赤小豆、薏苡仁、冬瓜皮等,選1~2味,煎水或煮粥,每次飲適量。

2.脾虛水停證

治法: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1)推薦方藥:四君子湯合實脾飲加減。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附子、乾薑、厚朴、木香、草果、檳榔、木瓜、生薑、大棗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隔姜灸:選穴:神闕、水分、水道、關元、天樞。操作:生薑切成厚0.2~0.3cm、直徑3cm的薑片,中間扎細孔,將艾柱放置薑片上,置上述穴位施灸,每日1次,每次5壯,7日為1個療程。

(3)針刺療法:選穴:肝俞、脾俞、胃俞、陰陵泉、足三里。操作:背俞穴選用1寸毫針,餘穴選用1.5寸毫針,平補平瀉。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4)飲食療法:飲食宜溫軟,忌生冷油膩之品。宜食溫中健脾、行氣利水之品,如:乾薑、山藥、薏苡仁、白扁豆、大棗等,選1~2味煮粥。

3.溼熱蘊結證

治法:清熱利溼,攻下逐水。

(1)推薦方藥:中滿分消丸加減。厚朴、枳實、黃連、黃芩、知母、半夏、陳皮、茯苓、豬苓、澤瀉、砂仁、乾薑、薑黃、人參、白朮、炙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中藥敷臍療法:選用具有清熱利溼、攻下逐水中藥,如:芒硝粉1.5g、甘遂末0.5g、冰片粉0.5g,上藥混合均勻後,取適量,醋調成丸,敷臍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4~6小時後取下,每日1次。

(3)針刺療法:選穴:肝俞、脾俞、胃俞、陰陵泉、足三里、合谷、三陰交。操作:背俞穴選用1寸毫針,餘穴選用1.5寸毫針,平補平瀉。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4)飲食療法:飲食宜甘寒,忌辛辣油膩之品。宜食清熱利溼、攻下逐水之品,如:茵陳、西瓜皮、馬齒莧、蒲公英、白茅根、赤小豆、玉米鬚、藕、冬瓜等,選1~2味,水煎代茶飲。

4.肝脾血瘀證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1)推薦方藥:調營飲加減。莪術、川芎、當歸、延胡索、赤芍、瞿麥、大黃、檳榔、大腹皮、陳皮、葶藶子、赤茯苓、桑白皮、官桂、細辛、甘草、生薑、大棗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針刺療法:選穴:肝俞、脾俞、胃俞、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膈俞。操作:背俞穴選用1寸毫針,餘穴選用1.5寸毫針,平補平瀉。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飲食療法:飲食宜甘溫,忌辛辣油膩之品。宜食活血化瘀、行氣利水之品,如:月季花、玫瑰花、薏苡仁、赤小豆等,選1~2味,水煎代茶飲。

5.脾腎陽虛證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利水。

(1)推薦方藥: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減。制附片、乾薑、人參、白朮、甘草、桂枝、茯苓、澤瀉、豬苓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中藥敷臍療法:選用具有溫補脾腎、化氣利水中藥,如:芒硝粉1.5g、甘遂末0.5g、麝香0.03g,蔥白3枚搗糊,與上藥混合均勻後,取適量,敷臍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4~6h後取下,每日1次。

(3)針刺療法:選穴:肝俞、脾俞、胃俞、陰陵泉、足三里、腎俞、命門。操作:背俞穴選用1寸毫針,餘穴選用1.5寸毫針,平補平瀉。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4)飲食療法:飲食宜溫熱,忌生冷油膩之品。宜食溫補脾腎、化氣利水之品,如:核桃肉、韭菜根、山藥、乾薑、大棗等,選1~2味煮粥服;或羊奶適量飲用;或鯉魚赤小豆湯服用。

鼓脹(乙肝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6.肝腎陰虛證

治法:滋腎柔肝,養陰利水。

(1)推薦方藥:一貫煎或六味地黃丸加減。生地黃、沙參、當歸、枸杞

子、麥冬、川楝子、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澤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針刺療法:選穴:肝俞、脾俞、胃俞、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溪。操作:背俞穴選用1寸毫針,餘穴選用1.5寸毫針,平補平瀉。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飲食療法:飲食宜甘涼,忌辛辣油膩之品。宜食滋腎柔肝,養陰利水之品,如:山藥、枸杞子適量煮粥服,或白茅根水煎代茶飲,或生地黃汁適量飲用。

(二)其他中醫特色療法

以下中醫醫療技術適用於所有證型。

中藥灌腸:一般選用通利洩水藥物,濃煎取汁100ml。患者取側臥屈膝位,臀部抬高10cm,使用石蠟油潤滑灌腸管及肛周皮膚,將灌腸管從肛門輕輕插入直腸,深度15~20cm,治療藥物溫度以37~40℃為宜,液麵距肛門40~60cm,將藥液緩慢灌入,在腸道內保留1~2h。

根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肝硬化腹水及相關併發症的診療指南》(2017年版),規範應用抗乙肝病毒藥、利尿劑、保肝等藥物,合理應用縮血管活性藥物和其他利尿藥物,大量腹水可腹腔穿刺放液、腹水濃縮回輸,根據血白蛋白水平、酌情補充人血白蛋白或新鮮血漿。藥物治療不佳,可採用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甚或肝移植等。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等。

(四)護理調攝要點

1.飲食調理:宜清淡、低鹽、優質蛋白質及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勵夜間加餐。進食需細嚼慢嚥,避免粗糙、煎炸、刺激性食物,禁止飲酒。頑固型腹水患者需要限鹽,飲食中鈉攝入4~6g/d;血鈉低於125mmol/L者需限制水攝入量。合併肝性腦病發作時嚴格限制蛋白質攝入,而在肝性腦病緩解後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蛋白質攝入。

2.情志調理:解除緊張恐懼心理,避免不良情緒刺激,使患者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積極配合治療。

3.生活起居調理:起居有規律,保證充足睡眠,保持大便通暢。疾病進展期應注意休息,恢復期可適當做一些慢節奏的體育活動,增強體質,但應避免勞累,防止感染。

4.預防調護

(1)輕度腹水患者,應儘量取臥位。對腹水量大者,採取舒適體位(如側臥位或半臥位),以保證呼吸功能的穩定,減輕患者呼吸困難和心悸症狀。

(2)腹水引流後應縛緊腹帶,避免意外情況出現。

(3)定時測體重、腹圍,記錄出入量。

(4)加強基礎護理,保持環境通風、溫暖、舒適,保持床單平整、乾燥、清潔,注意皮膚、口腔、二陰的清潔護理。

鼓脹(乙肝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三、療效評價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年版)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擬定。

(一)評價標準

1.中醫證候療效評定:主要症狀積分量表見附表。

採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 =[(治療前積分-治療後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臨床痊癒:主要症狀、體徵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 95%;

(2)顯效:主要症狀、體徵明顯改善,70% ≤療效指數 <95%;

(3)有效:主要症狀、體徵明顯好轉,30% ≤療效指數 <70%;

(4)無效:主要症狀、體徵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 <30%。

2.疾病療效評價標準

(1)臨床痊癒:腹水及肢體水腫完全消退,超聲檢查未及腹水;24小時尿量1200ml以上,體重、腹圍恢復至腹水出現前水平。

(2)顯效:腹水及肢體水腫大部分消退,超聲檢查腹水減少 ≥ 50%;症狀明顯改善,腹脹明顯減輕,24小時尿量1000ml以上,體重減輕2kg以上,或腹圍縮小>5cm。

(3)有效:腹水及肢體水腫有所消退,超聲檢查腹水減少 < 50%;症狀略有改善,腹脹略減輕,24小時尿量不足1000ml,體重有所減輕但 < 2kg,或腹圍縮小3~5cm。

(4)無效:腹水、體重、腹圍、症狀、輔助檢查無改善或加重者。

(二)評價方法

1.中醫證候評價方法

2.主要症狀及體徵的評價方法

(1)通過四診對主要症狀的改善或加重程度進行評價;

(2)通過體重的測量對腹水的改善或加重程度進行評價;

(3)通過腹圍的測量對腹水的改善或加重程度進行評價。

3.主要療效指標的評價方法

(1)通過超聲檢查測量腹水深度對腹水的改善或加重程度進行評價;

(2)通過生化檢查(如: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對肝臟功能進行療效評價。

鼓脹(乙肝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參考文獻:

[1]張伯禮,吳勉華.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237-245.

[2]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國肝臟病雜誌(電子版),2015,7(3):1-17.

[3]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肝硬化腹水及相關併發症的診療指南[J].臨床肝膽病雜誌,33(10):158-173.

[4]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7,32(7):3065-3068.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1-390.

牽頭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分會

牽 頭 人:趙文霞(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

趙文霞(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馬素平(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劉江凱(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李秀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李 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鼓脹(乙肝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