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媽媽,他們不和我玩”如何引導寶寶交朋友?媽媽只需做好這4點

小粒已經2歲半了,出門玩時很難加入同齡小朋友的圈子。

雖然,對於3歲以下的寶寶來講,基本屬於個人玩耍階段,沒有集體活動關係也不大。

但小粒不一樣,他非常渴望和同伴玩耍,甚至不惜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人,只為求得友誼。

但這些小朋友並沒有因為分享就和她成為朋友,小粒很失望,弄得媽媽也很沮喪,但她也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小粒找到好朋友。

“媽媽,他們不和我玩”如何引導寶寶交朋友?媽媽只需做好這4點

其實,要解決寶寶的社交難題,首先要運用問題歸屬原則,誰來解決這個問題?

爸爸媽媽可能會疑惑,寶寶交不到朋友,難道不是父母的問題嗎?父母沒有教好嗎?

今天的觀念,可能會刷新你的認知。

《PET父母效能手冊》中托馬斯博士說,誰有問題,誰就解決問題。

但這個問題的歸屬,可能並不是看誰做錯了什麼,而是看誰的內心最為掙扎

舉個例子:寶寶在地上撿垃圾玩,媽媽內心翻江倒海,想要呵斥一番,在這個場景中,寶寶撿垃圾玩得很開心,媽媽就很不舒服,這個問題就是媽媽的,需要媽媽來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

再比如,上述故事中,小粒交不到朋友,心理非常失落,但媽媽的心情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這就說明這個問題應該由小粒來解決,媽媽不應該過度插手。

可是,怎麼讓一個不到3歲的小朋友,獨自處理社交難題呢?

No.1

被動傾聽,幫助寶寶抒發內心的情緒

很多父母,看到寶寶面臨社交難題時,心理很焦慮,想要快快結束這種糾纏的過程。

於是直接粗魯地發表觀點:

這有什麼值得傷心的?

我給你買個玩具行嗎?

這種做法,可能會讓寶寶停止哭泣,因為它利用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寶寶暫時忘卻憂愁。

對於3歲以下的寶寶來講,偶爾使用,有一定的好處,可以讓寶寶不過度沉浸在悲傷中。

但這個社交問題依然沒得到解決,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場景,寶寶依然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最好的做法是:當寶寶被別的小朋友拒絕時,讓他勇敢面對這種“失落”“憤怒”的情緒,他可以大哭一場,向父母傾訴自己的悲傷,不要打斷他,只需要用“嗯”“哦”“原來是這樣”“看來你真的很傷心”回覆他。

“媽媽,他們不和我玩”如何引導寶寶交朋友?媽媽只需做好這4點

媽媽,他不和我玩。

哦。

我好難過。

看來你真的很傷心。

嗚嗚嗚......(哭泣)

等寶寶把情緒宣洩完後,他就能更冷靜看待問題,也能更客觀接受自己被別的小朋友拒絕的苦惱。

No.2

主動傾聽,說出他的感受

當然,對於有的寶寶來講,他還不具備表達感受的能力。

分辨自己的情緒,是一項需要不斷練習的技能。

對於這樣的寶寶,我們可以用主動傾聽的方法,說出他的感受。

媽媽,他不和我玩。

哦?

嗚嗚嗚......(哭泣中)。

你覺得很傷心?

對。

你還覺得有點委屈?

對。

他們不和你玩,真讓人感到挫敗啊。

對。

“媽媽,他們不和我玩”如何引導寶寶交朋友?媽媽只需做好這4點

主動傾聽,就是我們把自己對寶寶情緒的理解反饋給他,讓他來判斷媽媽的理解是否正確。

用這樣的方式,寶寶就能察覺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為何生氣。

當一個人有了自察的能力,就更容易冷靜下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對於大部分寶寶來講,即便父母用了主動或被動傾聽,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社交難題。

這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寶寶找到問題所在,傳遞我們的社交經驗來幫助他們。

No.3

寶寶的社交,在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大部分爸爸媽媽很難判斷出寶寶的社交問題,因為我們太不“客觀”。

在邁克爾湯普森《媽媽,他們欺負我》這本書寫道:

一位母親和一位心理學家站在學校外面,他們看著她的兒子和一群小孩在攀爬架上玩耍,這群孩子大多數比她的兒子小。

就在兩人一邊聊天,一邊看著他們玩耍時,她的兒子開始非常粗暴對待比他小的孩子,心理學家覺得,媽媽也許會去教訓自己的兒子,但是她沒有。

突然,事態發生了變化,那些年齡小的孩子意識到他兒子是孤身一人,於是合夥對付他。

那位媽媽立刻終止聊天,跑過去保護自己的兒子。

她衝那群孩子嚷嚷,指責他們以多欺少,說他們太粗暴,同時把兒子摟在懷裡,男孩開始哼哼唧唧抽泣,顯然,孩子是故意這樣的。

事實上,他什麼事也沒有,如果媽媽沒過來,這個男孩也不會哭。

“媽媽,他們不和我玩”如何引導寶寶交朋友?媽媽只需做好這4點

為什麼心理學家和媽媽想到的內容完全不一樣?

這是因為:為人父母后,我們總是帶著某些偏見來看待問題。

如果我們也飽受過被孤立、欺凌的經歷,我們就更容易代入這種情感,認為自己的寶寶經常“被欺負”,才會故意忽略寶寶“欺負”別人的事實;

當然,有的爸爸媽媽又會不分青紅皂白就責怪寶寶“欺負”他人,這就是為什麼很少有父母能做到“客觀”看待寶寶。

因此,要幫助寶寶找到社交難題,要從親情中抽離出來。

作為一個觀察員冷靜觀察他和小朋友的相處模式,他為什麼交不到朋友?真的是他人的孤立?冷落?還是源於他不愛分享?同理性很弱?總是喜歡用“攻擊”解決社交問題?

只有客觀看待問題,才能找到真正的問題

,從而想辦法幫助寶寶解決。

No.4

傳遞社交經驗:團體一般比較難加入

當寶寶向另一個寶寶伸出友誼的橄欖枝時,他們可能比較容易玩到一起。

但如果對方是一個小團體,無論這個團體是兩個或三個人,寶寶拋出橄欖枝後,都可能遭到慘痛的拒絕。

這是因為團體屬於一個比較緊密的組織,

更講究先來後到或個性、年齡甚至性別的同一性

父母有時候意識不到這點,就會教會寶寶用成人的禮儀說:我可以加入你們嗎?

實際上,這樣的問話很容易被團體拒絕,我們的人已經夠多了,你不要加入了。

“媽媽,他們不和我玩”如何引導寶寶交朋友?媽媽只需做好這4點

如果寶寶非常想要加入群體呢?

我們去觀察下寶寶之間的相處的方式,他們其實不需要太多禮貌和客套,甚至連名字都不用知道,直接蹲下去參與玩就行,如果被拒絕了,就再來一次,直到最後被群體接納。

所以,父母可以讓寶寶觀察下,這個集體是怎麼玩耍的,讓他直接去模仿群體成員的動作,或直接參與玩耍

(不要大吼,沒得到別人的允許不能碰玩具,小朋友之間的相處模式和成人相處模式不同,只要關係雙方都覺得沒問題就行),或分享自己的玩具。

當然,他們也可能會被拒絕,沒關係,這代表寶寶踏出第一步了。

“媽媽,他們不和我玩”如何引導寶寶交朋友?媽媽只需做好這4點

總之,當寶寶遇到社交問題時,如果她沒有出現任何情緒問題,我們不必干預。

如果出現了情緒問題,可以用傾聽的方式幫助他排解。

如果寶寶讓你幫他解決社交難題時,我們需要練就客觀的觀察能力,找準問題所在。

同時也要傳遞我們的社交經驗,經過不斷地嘗試與失敗,他慢慢就能摸索出自己的交往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