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有人說寒門難出貴子,但也有人說,那是因為你沒有足夠努力。

一對寒門的雙胞胎兄弟一個保送北大直博,一個保送中科院碩博連讀。這對雙胞胎哥哥叫李國平,弟弟叫李國安,他們的老家在江蘇省豐縣城關鎮。

兄弟出生以後,跟著父母搬到徐州市生活。父親母親本來是技術工人,但是在兄弟倆三歲時,父母雙雙下崗。

因為母親要照顧兄弟倆,所以全家人靠著父親開車租車為生。直到道兄弟倆上初中以後,母親才開始打點零工,在一家腳手架工廠,一干就是十年。由於家境貧寒,四口人的生活很拮据,但是父母在兩個孩子的教育上,卻不吝嗇投資。只要是孩子需要的,父母都會盡量滿足。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然而,父母的辛苦並沒有白費,很快就在兄弟倆身上到了回報。他們從小學開始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中學時兩人就開始有了學業目標。在學習之餘,兩人還會幫著分擔家裡的負擔。

高考後兄弟倆同時拿到了東南大學物理學院的通知書。大學期間,他們把各種獎學金拿了個遍,還曾經獲得過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在校期間,他們還經常一起參加各種競賽,屢屢斬獲大獎。從大二開始,兄弟倆就不再向家裡伸手要錢,而是靠著獎學金和勤工儉學支付生活費。

雖然他們都被保送了,但是他們還是回家和媽媽一起打工。哥哥說:“只有在工地上,才能親身體會媽媽多年的付出。”弟弟說:“父母為我們操勞了半生,我和哥哥想通過努力,儘快讓父母擺脫生活負擔,重新回到青年時代,去找回曾經的夢想。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因為努力,雙胞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看了這樣勵志的事情,很多父母都唏噓不已,“明明我們家的條件要比人家好很多,可是孩子怎麼就不懂得珍惜,好好努力呢”?每每說到學習,許多父母都惆悵不已,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僅不懂得努力,更可氣的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還不會勇敢面對。

甚至有些孩子,在很多人生的關鍵時刻,還玩遊戲、刷微博,這是怎麼回事兒呢?父母在疑惑,明明到了該努力的時候,卻總是做出阻礙實現目標的事兒,孩子怎麼就這麼不懂事呢?

其實,孩子這樣的狀態並不是因為他不懂事兒,而是因為他給自己設置了障礙,這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自我設障是怎麼回事兒。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究竟什麼是自我設障呢?

01 “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敢努力”,自我設障是什麼意思呢?

孩子不努力其實是一個現象,作為父母,我們要探究孩子不努力這個表象背後真正的原因,孩子究竟是不想努力,還是不敢努力,這兩種不同的原因背後代表的疑似千差萬別。

如果僅僅是不想努力,那我們就需要幫助孩子調整認知,讓他感受到成就感,逐漸激發出他想要努力的念頭。但是,如果是不敢努力,那麼這就是自我設障的一種表現了。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不想努力和不敢努力,中間隔著“自我設障”

什麼是自我設障呢?

所謂自我設障,是指在進行一件事之前先給自己預設障礙,做出對成功不利的行為或言辭,並在事後將結果的不理想推脫給事先預備好的理由。

簡單點兒說,就是在開始一項任務之前,先為自己找好失敗的藉口。

早在1978年,這個概念就被心理學家Edward Jones和Steven Berglas提出。為了證實這個概念,他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實驗召集了兩組被試,在進入實驗室後,他們都被告知,要被分配到一個任務。其中一部分拿到的任務難度非常大,而另一部分人拿到的測試則相當簡單。不過,這兩組被試並不知道對方組接到的任務是什麼。

之後,實驗者告訴兩組被試,“你們表現得非常好,非常出色”,但是,第一組被試就會覺得很疑惑,怎麼自己的任務那麼難,明明處理得並不好,還會得到表揚呢?他們會覺得是因為僥倖。

任務完成後,兩組被試被主試告知,剛才的任務只是一個預測試,僅僅是用來測試一下他們大概的水平,接下來要完成的任務,得到才是最終的實驗結果。

在二次測試開始之前,主試告訴被試,現在有兩種藥,一種藥可以提升被試在測試時的表現,而另一種藥則會削弱他們的實力,讓他們的發揮出現問題。

實驗進行到這裡,可能就會有人問,怎麼會有人選擇削弱自己實力的藥呢?所有人一定都會選擇增強自己的藥啊?

結果並非如此,事實證明,第一組被試也就是嘗試過困難測試的那一組,其中很多人都選擇了會削弱自己實力的藥。這是因為啥呢?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剛才的優秀成績是一種偶然,如果再一次測試,他們未必還會有之前的幸運,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他們需要通過削弱自身實力的藥來給自己一個理由,那就是“我表現不好,是因為我吃了這種藥,而不是因為我很差”。

而這也就是自我設障的核心觀念。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自我設障的核心觀念就是“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沒努力”

自我設障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表現在行為上的,叫做行為式設障,另一種則是口頭上的,叫做宣稱式設障。

行為式設障,是指個體將設置的障礙體現在行為中,其中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針對自己的,一種是針對他人的。

針對自己的,比如說明明要完成重要的事情,但是卻不去努力,甚至還通過一些行為,比如故意拖延、通宵刷劇等來阻礙自己去努力。

針對他人的,主要是指對手。比如幫助對手。在考試之前,將自己整理好的筆記借給對手,又或者把自己掌握的精髓告訴對手。這樣一旦自己的成績不如對方,我們就可以說,“都是因為我在幫助他,要不他是不會取得這樣的好結果的”。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通過一系列行為,來提升對手的能力,這也是為自己失敗找理由

宣稱式設障,是指個體將設置的障礙體現在口頭上。這種表現就是停留在口頭上,找一些藉口和理由來說明,比如考試成績不好,就會說“我沒睡好”“我身體不舒服”等等,但是,這種表現形式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嘴上說的和實際上做的可能並不一樣。

不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設置障礙,對於孩子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兒,自我設障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一種逃避,更是一種自我欺騙。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自我設障是一種逃避,更是一種自我欺騙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一種不敢努力的狀態,其實更多地反應了他不敢接受最終的結果。時間久了,他就會變得更加脆弱,他不敢對自己有期待,也不敢去實現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

更為嚴重的是,他還有可能因此無法正確地評估自己,畢竟在自己看來,他什麼事情都會擔心害怕,長此以往,他就會陷入到一種負性循環而無法自拔。

02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自我設障呢?

“感謝貧窮”的王心怡是一個來自河北的女孩,2018年她以707分的好成績,考上北大中文系。

媽媽身體不好,只能在家照看農田和孩子以及不能自理的姥爺,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補貼家用。從很小開始,心儀就主動承擔起家裡力所能及的家務,餵雞、放羊、採摘棉花,春耕時還會幫媽媽犁地。

儘管家境貧寒,但王心怡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各種獎狀、證書貼滿了牆壁。她曾經說過,

“只要站起來比跌倒多一次,我們便沒有辜負這段青春,這段韶光”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王心怡認為,“只要站起來比跌倒多一次,我們便沒有辜負這段青春,這段韶光”

同樣是孩子,王心怡在跌倒的時候,會選擇堅強面對,可是有些孩子卻不行,而且與他們僅僅是因為可能出現的壞結果就先給自己設置障礙,選擇自我放棄。

為什麼個體會出現自我設障的情況呢?一般來說,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因素是來源於自身的,而另一個因素則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我們先來看與自身因素有關的情況。

這與孩子的人格、性格都有關係。恐懼失敗的人比較容易出現自我設障,比如,某個任務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失敗,百分之五十的概率成功,勇敢的人會認為我還有機會成功,所以會奮力一搏。

但是,恐懼失敗的人,看到的是我有失敗的可能,所以,他們寧可放棄成功的可能不去做這件事情,也不願意承擔有可能出現的失敗。而這種人大多數屬於悲觀主義者,他們看不到事物美好的方面,僅僅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負性結果上。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悲觀主義者傾向於看到事件的負面,而看不到正面

其次,我們來看與父母有關的情況。

孩子悲觀、恐懼失敗,一方面可能是孩子本身就是屬於這種氣質類型,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就在於父母的教育方式。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結果就是最重要的,所以父母總是去強調孩子考試要多少名,數學要多少分,一旦孩子的成績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就會對孩子進行批評,覺得孩子不努力,有的時候,甚至會因此對孩子拳打腳踢。

但是,父母卻忽略了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已經非常努力了,只不過這一次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身體不舒服,又或者是這種類型的題目沒有複習到,導致成績不是很理想。雖然沒有好的結果,但是過程中孩子一直在努力。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有時候成績不理想,不代表孩子不努力

可是,當父母一味地關注結果的時候,帶來的弊端就是抹殺了孩子的努力。同時也給孩子傳遞了一種信息,那就是“只要你結果不好,多努力都沒有用”。

而孩子慢慢地也就不會再去努力,畢竟努力了也會挨批評,既然這樣,還是不努力了,至少這個還有個合理的理由來解釋結果不好,那就是“我沒努力”。

而孩子形成的這種思維方式也就是“固定型思維”,擁有了這種思維類型之後,孩子就很難再未來的生活中勇敢面對挑戰了。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父母過分關注結果,讓孩子覺得努力也沒有價值

03 如何幫助孩子跳出自我設障的惡性循環中呢?

前不,久在清華大學的開學典禮上,被校長點名的林萬東,他以713分的好成績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錄取。收到錄取通知書時他還在為了掙點學費而忙碌著。他說:“唯有自強不息,才有日後的無限可能。”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自強不息,那怎麼才能讓孩子不再自我設障,真正做到自強不息呢?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父母要幫助孩子做到這三點,從而擺脫自我設障

第一種辦法,“只要你努力了,結果不重要”,幫助孩子轉換思維方式。

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一度被很多父母在爭論,大家各持己見。實際上,兩者都重要,但是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父母更要引導孩子關注過程。

畢竟,結果一旦出現,就是不可更改的了,而過程中孩子還有努力的空間。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任何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能改變的,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只要你努力了,結果不重要”,引導孩子更關注過程

所以,我們要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因為過程而去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這樣孩子也會開始關注過程,在過程中不斷去反思自己,調整自己,這樣就會最大概率地提高成功的概率。

不僅如此,這種做法還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進行自我改變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從而不再通過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進行自我設障了。

第二種辦法,“失敗也是一件好事兒”,幫助孩子正確看待“失敗”

失敗是一個負面事件,誰都不願意面對。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失敗也是一件好事兒。失敗可以讓孩子體驗另一種感受,增加人生的閱歷,提升自己的抵抗力。

與此同時,失敗還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瞭解自己的不足,從而有針對地去改進,這對於孩子來說,面對失敗,改進劣勢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失敗為孩子的人生提供了另一種感受,會有助於孩子成長

既然如此,父母就不要在孩子失敗的時候,一味地去批評孩子,讓孩子對失敗有所恐懼和懼怕,而是應該在孩子失敗時,引導孩子去關注失敗的原因,“為什麼會失敗”“從失敗中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應該做一些什麼,讓自己下一次不失敗”,這些思考都是由失敗帶來的財富,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應該珍惜。

第三種辦法,“其實沒有那麼多人在關注你”,幫助孩子降低“自我意識”。

我來假設這樣一個情境,冬天的時候,你走在冰面上,不小心摔了一跤,之後你會有什麼感覺?除了疼痛,大部分的人還會感覺到丟臉,覺得在摔倒的那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我,實在是沒臉見人了。

實際上,真的會有這麼多人來關注你嗎?並不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許有人會看你一眼,但是也不會產生什麼過多的想法。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孩子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應該因為別人的看法而放棄努力

生活中也是一樣,孩子在失敗的時候,就會覺得很丟臉,認為失敗會讓自己很沒有面子,所以他們寧可不去努力,放棄成功的可能,也不願意承受失敗帶來的關注。

而這就是自我意識過高的一種表現,大家過分看重自己,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實際上孩子不需要這麼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達到自己的目標就可以,我們不需要因為別人的想法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而是將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這才是最重要的。

下崗父母培養出優秀雙胞胎:你家孩子不行,因為他在“自我設障”

人生不是因為有了方向才去努力,而是因為努力了,人生才有方向。

人生不是因為有了方向才去努力,而是因為努力了,人生才有方向。所以為了讓孩子可以堅強勇敢地面對人生,父母就應該引導孩子,讓孩子“勇敢地”去努力,命運絕對不會虧待每一個努力奮鬥的人。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