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 羅平太液湖古今事

太液湖是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雲南省羅平州知州黃宇始建,當時主要是制火患、培風氣、壩田引灌。數百年曆經多次修建,如今太液湖公園各種灌水喬木、花卉形成高低層次、多重景觀,休閒景觀帶、花木景觀、林蔭步道、休閒設施等應有盡有,樓在林中、人在景中,景觀園林在陽光雨露的洗禮下變得更加自然舒展,凸顯綠色、生態、宜居城市文化,成為人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關鍵還免費!

罗平太液湖古今事

“羅平”一名出現由唐代時的“羅雄部”改變而來。《羅平州志》記載:“羅平州屬東爨,為塔敝納夷甸,至唐開元末,南詔蒙氏皮羅閣並有六詔。開元二十六年,南詔皮羅閣入朝冊授雲南王,天寶初置府,東爨通安南,逐酋長爨崇道殺之,遂滅諸爨改本朝為石城郡,本州為盤瓠後裔羅雄者所居,傳其孫普恐,號為羅雄郡”。“羅雄”是唐代時當地少數民族部落一個首領的名字。羅雄當時所在部落居住地的名稱,少數民族語音叫做“塔敝納夷甸”。羅雄之孫普孔繼位廢除了“塔敝納夷甸”名稱,使用其祖父“羅雄”之名命名成為這個部落的名稱,就將這個部落命名為“羅雄部”,這就是人名“羅雄”成為行政區域名稱的起源。“羅雄”改稱為“羅平”名稱,《羅平州志》記載:“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土官者繼榮弒其父者濬,其屬楊科訟之黔國公沐昌祚、巡撫劉世曾請於朝,命參將劉廷、守備張先聲、同知姚繼先,帥兵進討。繼榮懼走巴色,百戶蘭為殺之,傳首以獻,遂改羅雄為羅平州,設流官,編地四里”。記載說明“羅雄州”在公元1587年時,因者繼榮謀反,大明朝廷用戰爭平定叛亂而被改變名稱。《滇南志略》記述:“改土歸流,賜州名羅平”亦是明證。

羅雄州改為羅平州,知州黃宇任職期間,最突出的政績是遷州城、築太液湖、建學宮。築太液湖主要是聚水制火患培風氣,近壩田引溉。《道光雲南志鈔·卷八·土司志下·廢官》記:“萬曆十三年(1534年),巡撫劉世曾調諸土兵,……隆有義所將卒斬繼榮。捷聞,世曾請於其地置定雄軍,建城,設流官知州,以者繼仁為巡檢,續者氏後,給以莊田。一切簿書、獄訟,盡屬流官。未幾,蠻寇必大襲繼榮別寨,據其妻小隆氏,壁大莊寨反。十四年,破定雄軍,殺巡檢繼仁,執知州何倓。世曾遣副將李存、參將蔡兆吉等統寧州、越州、水西、沾益、尋甸、亦佐諸土兵,攻破大莊寨,斬必大,悉誅其黨。於是,改羅雄州為羅平州,調維摩州黃宇領州事。何倓視維摩,者氏世絕。”《羅平州志》記載:“黃宇,明萬曆十五任州同事,於城北築太液湖堤,湖光如鏡,聚水以制火患,並培風氣。”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羅雄州改為羅平州,羅平州知州叫黃宇,今貴州平壩人,他品行芳潔、清正愛民、博學多才、精於堪輿。黃宇築城之後,居民多居住在東門與北門附近,人煙稠密,且民居建築多為土木結構的瓦房和草房,一旦發生火災,損失將十分巨大。《雲南通志·卷十三·水利》記載:“羅平州太液湖壩,在城北一里,明萬曆間,知州黃宇以舊多火災,築堤聚水制之,近壩田畝亦資引溉。”《羅平州志》記載,“太液湖,在城之西北,文廟之前。週三百餘丈,形如滿月,四時不涸。春夏之際,湖水清明,綠柳紅牆,交相掩映。童叟垂釣於堤,禽鳥游泳於中,是亦附郭之大觀,猶有灌溉近田之利也。”知州黃宇以舊多火災,築堤聚水制之,近壩田畝亦資引溉。《羅平州志》記載,“太液湖,在昔為民田,因中有水源,公購僱工而鑿成之,系吐水湖,周植楊柳,綠蔭滿湖,水清澄,名曰太澄波。臘山倒影於其中,風景幽爽,為邑人遊玩之籔,深一丈五尺餘,周圍約半里,乃邑中十景之一。”因湖如滿月,故名“太液”,亦名“太陰”。《羅平州志》記載:“城北太液湖,澄波若鏡,雲景悠然,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雖小有天,亦湖山勝概也。”太液湖多次頹壞,多次修復,民眾積極支持。《羅平州志》記載,“太液湖堤頗有頹壞,茭草叢生,幾偏湖光失明。邑紳張雲鶴、宋憲龍、左淮鰲、劉成友、儲巨勳、文炳坤等,呈請州牧李公炳麟,輪派附城三十里內民夫萬五千人修治之,於光緒二十三年二三月份農隙興工,民夫午餉由紳籌款供給,開溝引幹湖水,掘土五尺,增高湖堤,茭除茭草,湖光如故。”

罗平太液湖古今事

黃宇掌印同知,建築城池,興置學校,興利除害,功在後世。黃宇建州署、羅雄鎮署、左右遊擊署、學正署、訓導署、吏目署、學宮、文廟、糧倉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機構。清雍正《雲南通志·卷六·城池》:“羅平州城,舊有土城,明萬曆十五年署知州黃宇改築磚城,城週二裡五分,高一丈八尺。”明代以前讀書興文之風不濃,黃宇築太液湖還在於因此改變風氣。古代有在學府前建泮池能振興學業之說,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要在當地官員的帶領下,登橋跨泮禮拜先師孔子,然後到儒學署拜見教官,這個入學儀式稱為“入泮”。《雲南通志·卷七·學校》記載:“羅平州廟學在州治東南隅。明萬曆十五年府同知黃宇建州治北,後毀於兵。本朝康熙七年,知州王弘勳、學正尹嗣陟即其址重建。十一年,知州張偀復修,增置祭器。三十一年,知州孫士正始遷今址。三十九年,知州張含章建啟聖祠及明倫堂。”《羅平州志》記載:“黃宇為提振羅平學風,太液湖修築完成,就在太液湖後的磨盤山麓興建學宮。萬曆間建於城北太液湖之上,山明水秀,兩科三舉。迨兵燹後,遷於白臘寺之傍,又遭兵燹毀。康熙三年,知州王鴻勳修正殿三楹。八年,知州張偀重修戟門、兩廡。二十三年,知州康孟侯改修正殿五間、兩廡十間、大成門五間。啟聖宮及明倫堂俱缺。三十一年,知州孫士禎遷於城東南角,正殿五間、兩廡十四間、大成門五間。康熙三十七年,知州張含章修啟聖宮三間、明倫堂三間,置木祭器,遷義學白臘寺傍。”磨盤山背靠白臘山,右臨魯沂河,山勢平緩,植有松柏梅等古樹名木,環境清新幽雅。學宮(又稱文廟)始建於1590年,於1592年建成,依山而建,氣勢磅礴,金碧輝煌。《羅平州志》記載:“文廟,自明萬曆十九年建於城北太液湖之北,為流寇焚燬。其後三遷,而仍歸故址,時乾隆二十年也,迄今百五十年矣。其大成殿後五楹,為崇聖宮,年深月久,上雨旁風,潮溼浸淫,柱倚壁傾。並欞門前道德兩坊,亦將就圯,未有人焉,謀所以重修之者。”文廟經多次重建和維修,東有大成殿、東西廂房、大戰門、啟聖宮、尊經閣等。其中設有名官祠、鄉賢詞、明倫堂、道德坊、節孝坊、忠義詞、孝友祠。如今,文廟因歷史的原因,眾多建築己毀,現只存尊經閣5間和大成門。成門現坐落於羅平縣人民醫院內。經醫院投資修繕,面貌已是煥然一新,依稀可見當年文廟之華景。

民國二年(1913年)改置為“羅平縣”。“羅平”在萬曆年間出現用作行政區域名稱後,清代、民國及今都沿用“羅平”二字。現今的羅平縣山川更秀美,風光更旖旎,人民安居樂業。如今太液湖公園集生態綠化、文化娛樂、休閒健身、觀賞遊覽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位於羅平縣城中心、縣城主幹道九龍大道旁,佔地約120畝。公園集結春、夏、秋、冬四季元素,由正門廣場、湖心閣、荷苑走廊、健康步道、景觀棧橋、九孔橋、臘山仙子、綠化及夜景燈光等部分組成。湖心島與連廊可依照湖體自然形態,按太極八卦圖修建,湖心島上以建閣樓為主建築;通過湖心島閣樓、文化長廊等,展示羅平歷史文化以及民族風情。每一個清晨,不計其數的人在太液湖公園舞劍或練功。每一個黃昏,絡繹不絕的人在太液湖公園閒談或散步。週末和節假日,太液湖更是成了羅平人歡樂的海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