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480億市值跌到10億還沒完,竟然是被大股東“賭”沒了?

480億市值跌到10億還沒完,竟然是被大股東“賭”沒了?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時間一到,印記傳媒這部轟轟烈烈的“電影”就可以強制“收場”,而觀眾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結局。

還記得《建國大業》、《鋼鐵俠》嗎?一部是讓中國人一度揚眉吐氣的電影,一部甚至開創了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結合的先河。

今時今日,這兩部電影已經鮮有人回顧,因為行業的屬性註定了內容是會“過氣”的。但更可怕的是,電影背後紅極一時的“影子公司”也要消失了。

480億市值的印記傳媒,跌到10億仍舊還沒“交代”明白,因為,它還想在資本市場拍一部終極大片——“娛生不再有你”。

01

“上市讓我們變得富有”這是印記傳媒兩位高管吳冰和丹·密茨的原話。

這樣的話太過真實,印記傳媒上市的“初衷”昭然若揭。價值2500萬美元的龐巴迪挑戰者850,和價值3000萬美元的龐巴迪全球Global Express,還有多輛豪車,包括賓利、法拉利、勞斯萊斯。這些都是印記傳媒上市後給大股東們“助力”的戰利品。

這些錢哪來的?我們並不難想象。上市後,印紀傳媒大股東融資資金逾上百億。其中最大的兩處來源是股權質押融資資金超過80億元,以及以1:4或者1:5的配資方式融資了18億。

480億市值跌到10億還沒完,竟然是被大股東“賭”沒了?

印紀傳媒曾披露稱,2017年7月之前的股權質押,除質押給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華東陽支行的2450萬股票用於為本公司融資擔保外,其餘質押股票均用於肖文革權益性投資和理財投資。

所謂的“權益性投資和理財投資”,大概是實控人肖文革參與西部證券定增和中銀國際4.99%股權的兩樁交易,但最後的結果,也是草草高位套現跑路。

除了質押,還有層出不窮的大股東高位減持,滿滿的套路,不絕如縷。

這就是印記傳媒上市後的運轉軌跡,太“典型”的自掘墳墓,就等著把自己全部埋進去。

02

有人說,DMG這好好一傳媒公司,為啥上市後就做的這麼差?是經營管理不善,還是沆瀣的大環境所迫?

要我說,都不是。當年的DMG沒問題,是在認認真真做本行,錯就錯在它變成了印記傳媒。錯就錯在它躋身了資本市場。

在傳媒行業,有春風得意之時選擇上市的,這些多半是為了募資加碼主業,而印記傳媒不是,它的上市,是為了資本運作而去做主業的典型。而肖文革,吳冰等股東,就是印記傳媒《我上市了》系列電影最好的導演。

480億市值跌到10億還沒完,竟然是被大股東“賭”沒了?

這也是印記傳媒必然失敗的原因,帶有強目的性的上市,最後的結果無一善終。

你不能否認印記傳媒出品了好些優秀的作品,《鋼鐵俠3》、《建國大業》、《無人區》、《杜拉拉昇職記》、《暮光之城》等電影裡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你也注意到這些賣座的電影,印記傳媒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聯合出品人”。

作為“聯合出品人”參與份額多少?票房收入如何?是否對當期業績有突出影響?印記傳媒隻字不提,因為蹭熱度的“效果”已經達到了,只要參股股東認定你是影視界新晉“黑馬”,那就夠了,有他們一拍即合,給股票保駕護航,其他的,都讓聽風是雨的散戶去猜吧,who care?

遠超同行的毛利率和“精準達標”的業績承諾同樣是在“花式表演”。只要財報好看,公司的股票不乏機構、基金追捧,股價登峰造極,方便大股東未來質押與減持,這才是對於肖文革和吳冰等人最“實際”的。流量為上,至於“劇情”合不合理,“導演們”可能並不在乎。

遺留下來的問題,肖文革們都一股腦兒塞給財務報表去解決。由於合格的財務投資者並不多,首先過濾掉一部分“財盲”,這部分通常會是在最高位看著概念追風買入的接盤俠,然後再過濾掉一部分有點初級水準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通常會是趨勢投資者,會被一兩個形成“成長性”假象的指標所迷惑。例如借殼後印記傳媒影視及衍生的營業收入飆升,從 2014 年的 29695 萬元飆升至 94211 萬元,而影片業務支出,卻呈現背離的減少趨勢,這一點正是非常有誘惑性。

最後最難“搞定”的,就是專業投資者了,這也就是今年股價崩塌的原因——專業投資者發覺公司積重難返,無力迴天,只能認慫集中撤離。其實即便是專業投資者,並不總是專業,他們也有失手的時候,比如安信信託,事發只能以減值損失自認倒黴。沒辦法,看錯一個公司也許可以挽救,但看錯一個人就可能難以收場。何況當你面對的是一群同心同德善於忽悠的戲精老外高管時,所謂的專業素養能幫助你保持幾成定力?

印記傳媒的大股東們,也許從上市的一開始就篤定要拍一部吸引資本市場男女老少的電影,一直“拍”到眾籌的經費用完才肯罷休。

03

“經費”用完了,債務也還不上了,和解也遙遙無期,這樣的“劇本”怎麼收場也是個問題。於是乎,大股東又拋出了到美國“就醫”的苦肉計,這些都是預料之中的。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霧裡看花的愚者了。大家都很清楚,印記傳媒的債券違約,已經沒法再進行新的融資。而之前的融資,也已經沒了下文。不管是肖文革“涉賭”把錢輸光了也好,還是搞利益輸送進了誰的口袋也罷,哪怕是真的洗錢去了海外,接下來的事情都無關散戶,無關中小股東了,最多也只是少數債權人和司法機關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於資本市場一樣行得通。

對於肖文革和吳冰等人來說,現在的這個“珍瓏棋局”,已經被人點破了。再揣著明白裝糊塗,恐怕有點不合時宜。

作為一名合格的演員,在氣氛有點尷尬之時能夠打圓場是必須的。印記傳媒的最後“圓場”就是高管集體出來維穩,證明自己“沒跑路”,但此時此刻,跑與沒跑又有多大區別呢?

問詢函不按要求回覆,一切都以“無聲言證”方式進行。這是印記傳媒最後的緩兵之計。因為,股價已經伴隨著自己三緘其口而失速墜落了。只要被“依法”退市,後續大筆債務被免除,自己來資本市場“走一遭”並不乏收穫。

時間一到,印記傳媒這部轟轟烈烈的“電影”就可以強制“收場”,而觀眾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結局。

04

瀕臨退市,除了踩雷的機構基金,還有叫苦不迭的散戶。

也許踩雷的你此時此刻殺人的心都有,但是如果你是看了“印氏電影”去做長線投資而踩雷的,那真的說明,你太入戲了,帶有鮮明“印記”的電影要的就是這樣忠實的觀眾。

如何去評價肖文革,吳冰其人?筆者在此確實非常難以言述。作為同時混跡於傳媒江湖和資本市場的大作手,他們早已經浸淫了真真假假,將這一套從銀幕復刻到了資本市場。之於一介“準導演”的身份,他們也許真的算“有兩把刷子”,因為他們做出了太多大部分中國人骨子裡在追捧的東西:中西合璧,國產電影……也炒出了中國人最愛回味的概念。

而作為企業家,必然是不合格的。因為資本市場並不是賭客以合法名聲撈金的地方,“重融資,輕回報”的現象也在慢慢改變,作為上市公司的高管,需要承擔的責任,需要履行的義務,從印記傳媒的大股東身上,我們並沒有看到。那麼,放任你到這個市場來的意義何在?難道資本市場拓寬上市通道的意義,就在於放任一批有備而來的投資者利用規則優勢去製造假象,完成對基金、散戶等對手盤的獵殺?

480億市值跌到10億還沒完,竟然是被大股東“賭”沒了?

仔細拷問下印記傳媒,如果你一開始的上市就是為了演這麼一場電影,那麼還有多少股東會耐心地陪你看到今天?過往飽滿的業績和良好的口碑,全都拜肖文革、吳冰等人“演技逼真”所賜,這不得不說,對於當年傳媒這頭人人看好的“風口上的豬”是個莫大的諷刺。

可怕的是,這樣的“導演”,中國還有很多很多。例如步森股份的趙春霞,也是一樣的應對債務選擇了異地“就醫”,而金立的董事長,身為肖文革的“賭友”,把金立手機多少年打下的的江山給輸了個一乾二淨。

如果上市只是一部電影的開頭,你還敢看到結尾嗎?印記傳媒的退市可能會給你一個很好的答案。資本市場裡從不缺乏好“演員”和好“導演”,但如果你喪失了應有的謹慎而變得太“入戲”,那你就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