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中醫難學,但學好中醫有方法。如何學好中醫?一般來說,我們先要把課本學好,除此之外,還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以下談談我自己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願與讀者分享。

01 早臨床 多臨床 反覆臨床

這一條非常要緊。我讀大學時,是先在課堂上讀四年書,再開始臨床實習(大四時曾有兩個月的臨床見習)。

我認為,臨床一定要早,若臨床太晚,不利於醫術提高。臨床要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否則,先在教室裡呆坐幾年,等到了臨床,課堂學的東西都不記得了。

再者,只有從臨床上才能體會到何為疾病,如何治病,中醫如何取效。若不臨床,以上都不過是想象,是閉門造車。我自己的體會,多多臨床,大有裨益。

我們可以從臨床中學習。每個病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病人拿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交付給我們,這是對於我們的極大信任,千萬別辜負了病人的信任。

要從病人身上學習,病人的症狀變化,病人敘述的病情資料,都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醫。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02 讀各家醫案

讀歷代中醫大家的醫案,有如名師在側,耳提面命,最有助於提高醫術。醫案不能濫讀,要讀適合於自己的。比如,若想提高傷寒水平,就讀傷寒醫家的醫案;想提高溫病水平,就讀溫病醫家的醫案;想提高針灸水平,就讀針灸醫家的醫案。

我向來重視讀醫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間所出版的幾乎所有醫案著述,方便隨時翻閱。

我讀醫案的方法。讀醫案時不妨先讀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後自己分析,琢磨其病當辨為何證,需用何方,如何加減化裁,然後把自己的結果與原案對比,看自己差在哪裡,為什麼達不到原案的水平,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再努力。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這樣讀醫案,每讀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讀多提高。若能堅持數年,廣覽諸家的數百醫案,我相信,必可提高醫術,兼可學得諸家的臨證經驗。

這個方法的要點是先找些好醫案,比如葉氏的《臨證指南醫案》,多是先述病,後辨證,再有議論,列出方藥,甚是方便我們學習。

另外,亦可讀《名醫類案》或《古今醫案按》,都是歷代名醫的臨床精華。

再者,今賢所編的醫案亦復不少,有的洋洋灑灑上百萬字,蔚為大觀,亦頗可一讀,隨便翻翻也不錯。

03 生活中用心

學習中醫與學習西醫不同,西醫的知識全在課本上,中醫卻需從生活中多加體會。

比如,四時如何變化、陰陽怎樣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體會出來。

再如,為什麼兩廣人會吃酸嘢?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體壯?為什麼一場秋雨一場寒?等等,此類問題都可從中醫裡面找到答案。

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這也是學習中醫。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我的新浪微博裡有許多這樣的思考,都是我自己從生活中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這樣的體會多了,中醫水平必然上漲。

再者,中醫不是必需在高大上的醫院裡才能實踐的醫學,中醫是生活中的醫學。學習中醫,亦需從生活中體悟。

中醫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醫與我們的飲食住行息息相關。比如,食物皆有性味歸經,平時所吃的食物,也多是中藥;經絡穴位在自己的身上,經常自己找尋按壓一番,既可養生,亦有助於掌握中醫。

04 複習 複習 再複習

溫故可以知新,溫故可以提高。複習的重要性說一百遍也不為過。年輕人往往喜歡獵奇而不喜歡複習,卻不知複習的收穫遠遠大於獵奇。經常複習曾經的所學,既可以鞏固知識,更可以藉此而觸類旁通,可以引申出別的收穫。

我自己的體會是,有些中醫學科非常重要,不妨反覆用功,比如,博士畢業後我經常把《方劑學》課本放在枕頭邊上,睡前隨意翻讀幾頁,堅持了數年,以至於方劑非常精熟,臨床用之得心應手。

隨著學業的進步,不同時期需複習的內容自也不同。但不管如何,重視複習,特別是對於基礎知識的複習,對於提高醫術很有幫助。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05 動 筆

我一直主張學人要經常動筆,

一方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用筆記下的知識方便隨時複習;

另一方面,動筆有助於思考,有助於提高。

比如,當我創作一條新的微博時,我會反覆思考,如何行文措辭,如何使語句流暢,如何使醫理明白易懂,這樣的思考過程,非常有助於提高。

而且,若能每天都動筆創作,相信對於中醫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博。

動筆記什麼呢?可以記每天的讀書或臨床收穫,可以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可以創作關於中醫的文章,也可以抄錄古人的名句,方法不一,但只要動筆就有助於提高醫術,這一點是毫無質疑的。

剛開始可能有些困難,不知道寫什麼,這樣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過。堅持下去,慢慢地就習慣了。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正如我自己在數年前開始創作微博時,我就暗暗立志,一定要堅持下去,把自己每天的臨床醫案、讀書體會、思考所得、旁聞道聽的逸事都記錄下來,若能積累成百萬字,這將是我從事中醫的寶貴財富。

於是我就堅持了下來,日日不懈,至今驀然回首,卻已經創作了百萬多字的微博了,當年的目標實現了!自己也感覺伴隨著寫作,醫術提高地飛快。我有這樣的體會,我也願意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掌握這個方法。

06 重視經典

重視經典與興趣無關。即使你對經典沒有興趣,也不要忽視經典,咬著牙,硬著頭皮,也要學好經典。因為經典為古代聖賢之作,其中有大智慧,包涵了哲學、人文、醫學、地理、天文等多個學科的學問。

簡而論之,就中醫來說,四大經典包括《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以及《難經》,這是每一位中醫人所必需學的。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重視經典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源自實踐。實踐出真知,中醫的臨床實踐離不開經典。甚至可以說,每個思路,每條辨證,每張藥方,都與經典密不可分。

學好經典,即是踩在了前賢的肩膀上,站的高,看的遠,臨床療效必然高。而忽視經典,有如有寶山而不入,不是盲人,就是傻子。

重視經典,就要學習經典。要不斷地學,溫故知新——這是我學習經典的方法,我自認為反覆閱讀經典非常有必要。

剛開始學經典時,不妨只看原文,不看註解,自己慢慢領會,能領會多少就領會多少,邊讀邊記誦,邊記誦邊領會。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經典的句子背熟了,一些深奧的中醫理論自能領會,有的即使暫時不能領會,經歷多年臨床之後也會有所感觸而明白的。

實在不明白的,再看前人的註釋。讀註釋不能全信,也不能全懷疑,要有自己的眼光。若實在不會分辨,那就不妨先記住吧。多讀幾家不同的觀點,自己體會,看哪家觀點更合乎自己的心意。

自己認可的觀點,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自己暫時不認可的,也不一定是錯誤的,隨著讀書、思考及臨床閱歷的增加,以前不認可的觀點也許反而為認可了。

臨床時要常想想經典,讓自己的思想完全進入經典之中,有時心中一亮,豁然開朗,可於混亂的迷霧中領會出清晰的治療思路與方法來。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我自己的體會,經典的幾乎每句話都能指導臨床,之所以我們體會不出來,那是因為水平不夠,或者,與臨床結合地不夠緊密。要想把經典用在臨床上,並且左右逢源,非下十分的苦功夫不可。

所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付出必然會有收穫。

隨著自己醫術的提高,對經典的理解也會提高。初時對經典的某句話可以理解地非常淺顯,後來,臨床漸多,思考漸深,對經典忽然有新的感悟,這種感悟即是提高。

我認為,《素問》的前四篇要反覆研讀,這四篇東西最能引人深悟。初學中醫要讀,臨床數十年之後還是要讀,邊讀邊思,邊讀邊臨床,每讀一遍,對於中醫理論的體悟就會深入一層。

有人說,經典很枯燥,讀來毫無感覺。怎麼辦?我建議不妨再讀,反覆讀,努力找其中押韻的文字,讀時儘量抑揚頓挫,這樣既好讀又好聽,還方便記誦。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邊讀邊琢磨,讀著讀著就慢慢地上手了。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沒有誰天生喜歡讀書,但我們每個人求學多年後不是也喜歡上書了嗎!

有人瞧不起經典,認為古人的智慧不如今人——這是妄自菲薄,是不瞭解古人。古賢的智慧極深極奧,深研四大經典,再結合臨床後,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在心中由衷地佩服古人的。

當今社會文明在進步,中醫也要跟著進步。進步不是拋棄中醫,不是讓中醫西化,這不是真的進步,這是倒退!中醫進步就是要抓住經典,越是緊抓經典,中醫越能進步。

07 跟 師

跟師,要跟明醫,要跟大家。若師父願意把自己的所學完整地教給學生,這是最好的老師。跟師的好處極多,可以當面學習,手把手地教;可以隨時提問,督促著進步;可以方便地傳承老師的學術思想。

跟著老師學習,白天工作,晚上讀書,就象古人學習中醫一樣,這樣最有助於提高醫術。

當然,跟師時,千萬不要有疑必問。先自己看書或思考,並與同學交流,若實在找不出答案,再向師父請教。

我相信,每一位明師都喜歡勤奮好學,且態度恭敬的學生。有時,師父的觀點可能不合乎課本,或合乎主流,我認為當細心學習師父的觀點,自己在臨床上體會。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08 勤奮好學 孜孜不倦

中醫難學,因為中醫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個好的中醫需要懂的東西非常多,不僅要精研湯藥與針灸,還包括相學、文學、歷史、天文學、西醫學、中國傳統哲學等等。

因此,要求我們中醫人一定要努力進取,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要讀書。需知若一天不讀書,即是一天浪費了光陰。別人都在進步,我們若不努力,就會倒退。

作為中醫人,還要有吃苦的準備,要有一輩子努力的準備。讀不完的書,幹不完的臨床,永遠也不會到達頂點的攀登,會一直伴隨我們一生。與其痛苦,不如享受,享受讀書的快樂,享受臨床的快樂,享受努力的快樂。

享受的過程,亦是進步的過程。因為快樂,我們更努力;因為努力,我們更進步;因為進步,我們更快樂。

以上拉雜寫下這幾點體會,是我在奧地利臨床工作的間隙倉促草就的,希望能有助於年輕學子進步。這些只是我自己的學習中醫體會,不一定合乎每個人,讀者也可以把自己的學醫體會分享出來。我們都要進步,我也願意與讀者一起努力。

END

作者 | 董洪濤,著有:《選擇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創建南寧選擇中醫工作室。2005年曾受邀到歐洲奧地利、意大利等國進行學術活動。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中醫專家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