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三五里,各處一鄉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時期,村民們的生活方式和建造的房屋也不一樣。九月的皖西南山村,天空蔚藍,大地金黃,村民們正在忙著收割稻穀,然後曬在自家屋前的空地上。隨著社會發展,村民們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大大改善,不過,村裡還保存著數百年曆史的老屋,見證曾經的繁榮和當地的風俗習慣。
山村老屋在鼎盛時期居住著三十多戶人家,周邊的樓房都是以前住在老屋裡的村民搬出去建造的。老屋背靠大山,過去稱為“靠山”,屋前有大池塘,俗稱“明塘暗山”,這種設計在古時候較為常見,不過,有的規劃卻讓人匪夷所思,有的現象令人稱奇,譬如屋前的樹木350多年仍枝繁葉茂,祖先的墳墓建在屋前等。圖為老屋的大門。
儲大叔今年60歲,他從小在老屋裡長大,據其介紹,小時候,老房子裡非常熱鬧,不少人家只有兩間屋,其中,一間是廚房,另外一間是臥室,農具就放在走道和房間裡。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覺得擁擠的村民陸續搬出老房子在其它地方做屋,1989年,他把挨在一起空在那裡的5戶人家房子買下來,並與自家的房子一起拆除重建,房前做一個大院子,裡面種植桂花樹和柿子等。
院子的隔壁是老屋的堂軒,是所有人家的公共部分,外牆全部由青磚砌成。每年過年期間,村民們都來這裡互道美好祝福。儲大叔家在堂軒的東頭,站在院子裡就能看到老屋的屋項。“以前,老屋裡人擠人,與人會面時還要側身走才能過去。現在住在‘6戶人家’的大院裡,寬敞多了。”老人說。當問及老屋人多房子少,為啥村民們還要住在一起時,儲大叔說出了原因。
老屋是祖先留下來的,有400多年曆史,隨著人口的增多,分家後,每戶的房子就越來越少,而周圍受大山的限制,在過去農村沒有任何機器的年代,再加上條件拮据,擴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另外的一個原因是,住在老屋裡熱鬧,村民們一起幹農活方便。儲大叔家現在有6口人,兒子、兒媳婦在城裡上班,孫女和孫子年齡小,孫子只有2歲,儲大叔的老伴和兒子、兒媳婦在一起,在城裡帶孩子,大山裡的家只剩儲大叔一個人。
老屋的一面牆壁上安裝了7只電錶,見證了曾經的繁榮。這面牆壁前是一個不足1米寬的走道,沒有護欄,走道外邊是採光用的天井,以前,常有人不小心掉進天井,好在天井不深,掉下去無大礙。儲大叔也掉進過天井,不過,他現在很少走這條走道,因為17年前,他得一場怪病,從此左腳不靈便,走路一拐一拐的,擔心走這條路給自己帶來麻煩。
老屋前的不遠處是當地的祖墳,離老屋很近。小時候,深夜時分,儲大叔經過此處時需要別人作伴。先人為啥把祖先的墳墓建得這麼近,不得而知。
儲大叔一個人在家,每天,餓了自己燒飯,衣服髒了自己洗,雖然腿腳又不方便,但他捨不得把田地荒廢,都請人耕種,種出來的糧食與直接賣糧花去的錢差不多,不過,老人覺得吃起來健康。
老屋前有一棵圓柏,在墳墓旁邊,樹齡達350多年,至今枝繁葉茂,長勢良好。古人在屋前栽樹,350年來,沒有一位村民將其損害砍去,實為難得。8年前,有關部門把這棵古樹掛牌一級保護。
古樹的枝幹表皮佈滿條紋,頗有一番特色,仔細端詳,每一個條紋上面彷彿寫著一個美麗的故事。
人已老,樹還在,村裡許多老人這樣感嘆,儲大叔也表示,小時候,圓柏是什麼樣,現在變化不大。如今,老伴和孩子們都不在家,儲大叔常一個人在古樹下面歇息,看看佈滿條紋的大樹,又望一望古樸古香的老屋,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