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麥肯錫研究:2030年,中國汽車行業十大發展趨勢展望

麥肯錫研究:2030年,中國汽車行業十大發展趨勢展望

麥肯錫諮詢公司表示,中國以其龐大的市場體量,接近十億的潛在消費群體,消費者對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積極擁抱態度,完整高效的供應鏈和蔚然成形的互聯網生態系統,正在成為未來全球汽車產業革命的主戰場。

麦肯锡研究:2030年,中国汽车行业十大发展趋势展望

從現在起到2030年之間的十年,將奠定未來三十到五十年的汽車行業發展基調。站在一個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麥肯錫諮詢公司對2030年中國汽車行業做出以下展望:

預見一:告別黃金時代,高增速及高利潤率難再現

過去三十年複合平均增長率高達兩位數,使得各國廠商能夠在中國市場獲得遠高於國際市場的利潤率。現如今,這樣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市場呈現低速增長,甚至在若干年份仍有可能出現負增長。

但是未來的增長潛力十分可觀。中國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大約為160臺,跟主要發達國家保有量水平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比如美國約為850臺,德國約為600臺。

中國尚有約十億人沒有實現汽車夢,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麥肯錫諮詢公司相信,中國經濟只要能保持中速增長,汽車行業在如今2000餘萬臺銷量的基礎上,仍有望實現低速增長。

預見二:大量品牌或將消亡,或將退出中國市場

過去三十年的高速成長以及各方對新能源汽車的押注,中國市場如今積累了上百個汽車品牌,其中不少品牌的產銷量遠低於合理的規模水平,這是不健康且不可持續的。

如今躺贏時代結束了,淘汰賽已然開啟,企業的容錯空間大幅縮小,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斷崖式下跌。市場大浪淘沙,濫竽充數的“裸泳者”必將出局,只有那些具備核心競爭力,以及主動進行轉型升級的廠商才能“適者生存”。

預見三:大部分中端國際品牌可能會在中國市場失去競爭力

若干領先的中國品牌車企已經在造型、綜合性能、質量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顯示了極強的競爭力,加之其在電動化、網聯化等領域的提前佈局,有理由相信,自主品牌們最終能夠複製家電、手機、工程機械等行業的成功模式,即進一步擴張市場份額,同時顯著縮小以至追平中端國際品牌的溢價水平。

在這樣的追趕速度下,一些弱勢的國際品牌如果不積極主動轉型升級,將越來越難以在中國市場立足。但國際品牌在豪華車市場的優勢仍將延續。

麦肯锡研究:2030年,中国汽车行业十大发展趋势展望

預見四:機器人自動駕駛出租車隊爆發式增長

這一領域可能作為公共服務事業由政府統一進行運營。麥肯錫的研究表明,自動駕駛技術的全生命週期成本(TCO)將在2026年與人工駕駛汽車相當,這意味著一方面,機器人自動駕駛出租車隊將迅速取代傳統出租車車隊,同時新增私家車數量也將大幅被壓縮。

另一方面,對於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務,由國家進行統籌組織,以及出於規模經濟方面的考量,類似於公共服務事業,這一領域將由

政府進行運營和管理。因此,B2B市場與B2C市場並重有可能成為這一領域的發展態勢。

預見五:車聯網操作系統將由1~3個本土廠商主導,並形成行業的標準系統

鑑於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獨特性及頭部APP對中國消費者的巨大影響,車聯網操作系統將形成由科技互聯網巨頭主導的格局。

國際品牌在國內市場的產品將不得不使用中國本土的車聯網OS,並應法規要求,把車聯網數據存儲在中國。汽車廠商與互聯網巨頭之間圍繞數據的所有權及如何變現,將展開劇烈博弈。

預見六:研發以及專注於提升客戶旅程體驗的營銷服務將取代製造,成為廠商的核心能力

越來越多的車企將轉型成為主要承擔研發和客戶旅程設計,以及營銷服務的企業,而把汽車製造業務逐漸外包。

麦肯锡研究:2030年,中国汽车行业十大发展趋势展望

預見七:傳統4S店或轉型,或消失

傳統4S店模式的盈利能力及可持續性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同時伴隨車聯網技術的成熟,汽車廠商、互聯網公司、出行公司均可直接與終端消費者建立聯繫。

因此,傳統4S店在汽車交易鏈中的重要性不斷被削弱,其功能將被多種形態的線上和線下專業公司所替代,如城市中心體驗店、多品牌店、汽車大賣場、郊區試車中心或者上門試駕服務、郊區集中式維修中心、市中心的小型專業維修店等等。

預見八:向軟件公司和數字化轉型

傳統上,汽車屬於機械工程工業。在“新四化”浪潮的衝擊下,汽車工業正逐步向“軟硬兼具”轉型,軟件超越硬件成為車企的核心能力。而數字化轉型是車企從機械公司轉變為軟件公司的抓手,其關鍵舉措在於吸引、培養和留住一大批軟件人才,以及變革骨幹,業務翻譯員、大數據科學家,數據工程師等核心人才。

預見九:合資企業50:50股權架構將不多見

至2022年汽車行業將徹底放開股比限制,屆時外資車企必將與中方合作伙伴就此展開談判。對於實力不太強的中方合作伙伴,特別是地方國企,外資企業相對較易取得控股甚至獨資買斷。某些生存堪憂的地方國企可能會被外資企業收購兼併。

預見十:中低價位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有望被自主品牌所壟斷

在財政補貼及資本力量的助推下,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動汽車供應鏈在中國已經初具雛形。受惠於該供應鏈,中國車企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改進其產品並降低售價,同時各類新穎的商業模式及最新的互聯科技也在自主品牌電動汽車上得到廣泛嘗試。

誠然,相信隨著補貼的逐漸退出,大量品牌或將隨之銷聲匿跡。大浪淘沙之後,若干優秀的自主品牌會笑到最後,憑藉得到市場認可的產品實力,業務規模帶來的顯著成本優勢,以及在相關產業鏈不斷完善的佈局,從而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佔據主導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