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魏和蜀,哪個才是正統?為什麼?

代貞


感謝提問。

魏和蜀相比,我認為魏國才是正統。

首先,我們來明確何為正統。在古代,正統的意思就是王朝的傳承是合法的,屬於正常繼承。那為什麼說曹魏是合法的,是正常繼承的呢?


儒家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儒家學說的體系裡面,我們經常會看到讚頌禪讓的話,先不管禪讓的真實與否,單看對這一制度的描寫,便能肯定儒家思想對這一制度非常推崇。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魏武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歷經數十年逐漸統一北方。漢獻帝封曹魏為魏王、丞相,曹操死後,他的職位由其子曹丕繼承。

公元220年,曹丕的親信華歆率領文武百官聯名向漢獻帝進言,讓漢獻帝將皇位禪讓於曹丕。迫於無奈,漢獻帝宣佈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曹丕,並將傳國玉璽一併交於曹丕。


因此東漢到曹魏的過渡正好實施了這一制度,也符合正統學說儒家的思想。儘管漢獻帝是被逼無奈,但在合法性上曹魏已經沒有了任何問題。雖然偶有不同聲音,但也只是忠於漢室的遺老遺少。

從地域來講

自古以來,佔據了中原地區才是華夏正統,中原地區在哪裡呢。

狹義的中原地區僅僅指河南省的一部分,而廣義的中原地區則包括了自陝西東部至山東西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裡自古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

曹丕稱帝后將國都從許都遷到了洛陽,而無論是許都還是洛陽都是在河南境內,也就是說曹魏的國都位於中原腹地,曹魏的領土也涵蓋了中原地區。


從民意來看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軍閥混戰此起彼伏,百姓流離失所,大漢王朝的子民已經對這個千瘡百孔的王朝失去了信心。

自曹操開始,南征北戰,北方復歸和平,百姓期盼的就是這樣的生活。因此,曹丕的繼位對百姓來說順理成章,得到普通百姓的認可

結語

曹魏的成立無論是從合法性還是百姓的認可亦或是控制的地域,都是正統的最好選擇。


盛夏一抹清涼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最終魏、蜀、吳三分天下。古代的王朝非常講究“正統”,也就是本王朝存在的合法性,這是比天還要大的事。三國魏蜀吳,很少有人把東吳視為正統,即使東吳認為自己是“紹漢之後”。孫權在公元229年稱帝時,就說曹丕非法篡漢,漢祀已絕,皇帝位虛,“皇帝臣權”不得不稱帝。

真正的正統之爭,還是在曹魏與蜀漢之間展開,支持魏為正統的,與支持蜀為正統的,各有各的理由。

支持魏為正統的觀點,主要有兩點。首先,魏以合法的手段取得對東漢王朝法統的繼承。曹丕強迫漢獻帝退位,但至少在手續上是合法的,漢獻帝自己“主動”讓位,程序上沒有問題。王莽篡西漢,曹丕篡東漢,司馬炎篡魏、劉裕篡晉,直到趙匡胤篡後周,都是這個套路。這些人篡位,全是陰謀上位,卻都合法。

其次,曹魏佔據中原地區,這是支持魏為正統的另一個重要的證據支撐。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曹魏佔據的地盤最大,號稱“三分天下有其二”或“十分天下有其七”。曹魏的地盤包括現在的京津二市、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河南省、江蘇省長江以北(不臨江)、安徽省長江以北(不臨江)、湖北省北部、陝西省中部、甘肅省大部(此外還有西域)。另外,公孫淵控制的遼東地區(今遼寧省一帶),向魏稱臣,但不由魏控制。

在古代,某個王朝如果佔據中原地區,他就有資格自稱正統,無論是曹魏,還是北魏、五代、金朝這些佔據中原地區的王朝。比如春秋戰國時,楚國實力非常強大,但由於統治區在當時未大規模開發的長江流域,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楚國不斷北伐爭奪中原,除了擴大地盤,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進入中原爭正統。

南北朝時,南朝雖然代表著文化正統,由於與楚國同一個原因,被北朝貶稱為“島夷”。在南北朝之前,黃河流域的經濟整體上要強於長江流域。隋唐之後,長江流域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唐中期時江南財賦就已佔財政的“十分之九(韓愈語)”。三國時,黃河流域的經濟遠強於偏安西南的蜀漢,因此在挺魏派看來,蜀漢不能稱為正統。

蜀漢的地盤確實不大,赤壁之戰後,劉備南下攻取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約包括今湖南省大部)。之後,劉備入川,拿下了益州,也就是現在陝西省秦嶺以南、四川省青藏高原以東、重慶市、雲南省、貴州省大部、緬甸東北部。公元219年,東吳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西部,蜀漢喪失荊州的全部地盤。

你可能會說蜀漢即使只有青藏高原以東,秦嶺以南,江陵以西,中緬邊境以北,這樣的面積也不算小了。 如果論控制面積,蜀漢並不算小,有一種說法,認為蜀漢面積達到106萬平方公里。問題在於,蜀漢的“有效面積”並不是大。

什麼是“有效面積”?在古代的農耕社會里,耕地的多少往往是一個王朝實力強否的重要標準。魏國有耕地面積巨大的華北平原,以及淮河兩岸、漢水流域,這是魏成為強國的主要標誌之一。蜀漢耕地只有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蜀漢亡國時,人口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左右。蜀漢偏安於西南,沒有控制“有效面積”大的中原地區,人口相對較少,劉備稱帝沒有得到漢獻帝的正式授予,這也是挺魏派否定蜀漢為正統的主要依據。

三國之後,歷代王朝也多以魏為正統,這與王朝的“正統”傳承有關。北宋承認魏是正統,畢竟西晉是從曹魏那裡得到的合法繼承權,而北宋上承五代,向上可上溯到唐,乃至西晉。北宋篡奪後周,與曹魏篡奪東漢的性質差不多。北宋建立時,西南有孟昶的後蜀,東南還有自稱唐朝後裔的南唐。在這種情況下,北宋顯然不可能以蜀漢為正統,否則豈不是等於變相承認南唐的正統地位?

到了南宋,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金入佔據中原,將南宋視為非正統。南宋當然不會承認這一點,即使是南宋向金朝稱臣。在南宋內部,依然將自己視為北宋的合法繼承者。南宋偏安江南,疆域在淮河——秦嶺以南,與蜀漢有些類似,南宋上下更傾向於以蜀漢為正統,大儒朱熹就是挺蜀派的代表人物。朱熹攻擊曹操、孫權都是賊,認為諸葛亮投靠劉備是因為劉備為漢室之後,正統所在。朱熹還認為司馬光不應該承認曹操,這顯然有些不顧司馬光所處的時代背景了。

蜀漢不佔中原,也沒有承漢獻帝之禪讓,但蜀漢佔一個“忠”字,這也是很多人力挺蜀漢為正統的主要原因。魏與蜀誰是正統爭議這麼大,《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是“始作俑者”之一。《三國志》是在西晉時代寫的,自然要承認為晉所代的魏為正統。但是作為蜀人的陳壽“曲線救蜀”,曹丕稱帝時,群臣的勸文及建國詔書不錄入《文帝紀》;劉備稱帝時,群臣的勸文及建國詔書皆錄入《先主傳》。這就很明顯了,陳壽在感情上更認可蜀漢,只不過身為晉臣,總要有個避諱。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我們評定一個朝代是否是正統,要從幾個方面來考慮。

1.得國方式,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

魏國得國是漢獻帝禪讓於他的,這在三國裡裡屬於最正的一個,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屬於被認可的方式。像後來的晉,隋,北宋,都是禪讓來的。劉備建立季漢,他稱自己是漢室後裔,說是繼承了漢祚,但是也沒人信,孫權建立吳國,本質就一割據政權。

2.統治面積。

曹魏,擁有中原、河北、關中、遼東、西域等。

蜀漢,僅擁有四川、西南等地。

孫吳,擁有江東、江南、廣南等地。

3.影響力。

曹魏:佔據黃河流域,屯墾西域,北抗烏桓、鮮卑,東征高句麗,儼然中原正統王朝風範,後來的鮮卑拓跋氏依舊感懷大魏聲威,將國號定為魏。

蜀漢:影響力較大的地方是,西羌、西南夷。

孫吳:因海陸影響,影響力有限,但對廣南、夷洲還是有些影響力的。

從以上條件來看,蜀國吳國都不是正統,只有魏國是正統。後世也都認定魏國為正統。只是到了南宋,因為南宋丟了大片江山,偏安一隅,於是就鼓吹蜀國才是正統,什麼統治面積,影響力,面子都不要了,只論血統。劉備是漢室後裔所以是正統,當然南宋血脈更純更是正統。後來又出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尊劉抑曹,使得民間更以為蜀國才是正統。在史學屆還是認為魏是正統的多。


泯滅之歷史


當前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的正統朝代包括: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秦朝-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北魏-南朝-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至於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因曹魏承漢並下啟西晉,加上曹丕畢竟走了形式受禪而立,後來的晉朝也承魏而立,正史《三國志》也尊魏為正統,所以三國時期的正統就為魏,這一點,就不是以前朝的血脈作為衡量依據了,劉備算是漢室後代,但蜀漢不能算正統,也不是根據所謂的傳國玉璽來判定,袁術捧著傳國玉璽稱帝從來都沒被承認過。




諸君談歷史


三國正統明明是魏國,為什麼後世都更加偏愛蜀漢

我國古代史上最精彩的史記當然就是三國時期了,相信很多讀過三國史的小夥伴都知道三國的正統是魏國,因為魏國的版圖是最大的,在中國地區應該是最富有的國家,最發達的地方也屬於魏國,吳國和蜀國的人口加在一起,都沒有人家魏國的一半人口數量多。

自從劉備稱作為漢中王之後,劉備就希望能夠把東漢江山搶回來,可是西漢王不答應,東漢很少封為王,除了是皇帝,要麼就是皇帝的至親。

可是明明三國正統是魏國,為什麼後人都偏袒於蜀國呢?

要知道劉備有個漢室宗親的身份,藉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幫助漢朝輝煌了幾百年,這當然是讓人懷念的,有很多人都希望劉備能夠再創輝煌。

劉備這個人本身就比較善良,一直都很善待百姓,在亂世中自己能夠活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想要體面的活著更是幻想,怎麼才能體面的活著呢?就應該像劉備這樣對任何人公平統一天下。

不少影視作品都把劉備的蜀漢形象變成了正義的化身,而曹操所帶領的未常被稱作為壞人,我們從小都知道正義永遠都能把邪惡打敗,也難怪後世為什麼這麼喜歡出漢了。



正確上岸姿勢規劃


【新銳歷史】為你深入解讀:

中國古代,一個時期,皇帝稱號只能由一個人使用。可是有趣的是,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分別稱帝建國。

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國土地上出現了三個皇帝,那這三個皇帝究竟誰是正統呢?

這個問題問的是魏和蜀,但是我認為,在一開始也應該加上東吳,雖然東吳不論是實力和正統上都比不上為魏和蜀。


一、在《三國演義》之中,羅貫中認為劉備的蜀漢政權是正統。

這一點從書中的描述就很容易看得出來。因為《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一本以劉備為中心的小說,在這裡面,擁劉反曹,輕視東吳的思想是非常明顯的。

在書中,劉備是劉皇叔,而曹操就是漢賊,曹賊。劉備為了大義不惜攜百萬百姓出逃,曹操則不管不顧追殺劉備,從這裡不難看出,羅貫中是有偏心的。

不僅如此,在《三國演義》中,還神話了諸葛亮的智慧,關羽的忠義,劉備的仁厚與趙雲的忠勇無雙。同時為了凸顯出蜀漢的人物,不惜醜化與詆毀他人,如大都督周瑜被諸葛亮活生生的氣死,魯肅則成為了一個忠厚無用的人。

而羅貫中之所以認定劉備是正統,主要與當時的局勢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羅貫中處在元未明初的混亂時期,他曾當過元未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謀士。

在這個時期, 對比曹操的奸險和劉備的仁厚,劉備自然是受當時人們歡迎的,再加上劉備是漢室宗親,自然也就成了正統。



二、與《三國演義》不同,史書《三國志》中以曹魏為正統。

雖說陳壽是益州人士,跟隨劉禪降魏,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偏袒蜀漢,而是按照他自己的理解編撰《三國志》。

而陳壽認為曹魏是正統,也是有原因的。 從當時的實力情況來看,曹魏無疑是三家之中實力最強的一家。

雖說曹操曾在赤壁 之戰輸給了孫劉聯軍,在漢中之戰輸給了劉備,但他能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更能 在戰敗後依舊兩線作戰,不懼孫權與劉備的聯盟,本身就能證明曹魏陣營的強大。

不僅如此,曹魏政權在經濟、人才和文化各個方面,都是明顯優於其他兩國的。

更重要的是,曹魏代漢是合理合法的。要知道當時是漢獻帝將帝位禪讓給曹丕,曹丕才能登基稱帝。

雖說漢獻帝是被逼禪讓,但從當時的法律角度來說,這個禪讓是有效的,是被認可的,因此曹魏自然是正統。


總結

綜上所述,我認為,雖然劉備號稱他自己是漢室宗親,但他的登基稱帝算不上名正言順,自然也比不上曹丕的登基,從這個角度來說,曹魏政權確實是三國時期的正統。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銳歷史


從史書書寫上看來,《三國志》是以魏書為正統的。《三國演義》從根本上來說是以蜀為正統的。一種是法律層面上的,一種是從道德層面上的。的確,曹魏繼承了東漢的皇權法統,因為劉漢王朝的最後一位正式被天下認可的皇帝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了曹丕。劉備雖然號稱中興漢室,在成都稱帝,但是卻沒有得到全國的認可。在法律上講,漢魏禪代是合法的。劉備既沒有傳國玉璽也沒有禪位詔書,屬於自立為帝。在法律上是不能被認可的。

而《三國演義》是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待三國法統,誠然,曹魏是篡奪了漢室江山,實際上是與王莽無異。所以,在程朱理學大行其道的元明之際自然會親劉貶曹,畢竟當時忠義仁政的地位是非常神聖的。蜀漢劉備以仁義著名於天下,在史書上留下的記錄也非常的好。所以,《三國演義》將其列為正統也是無可厚非

筆者認為,正統畢竟是一個政治法律層面的事情。當時曹丕繼承曹操為漢朝魏王,從法理上雖然不符合漢高祖“非劉姓而不得為王”的規定。但是,國家層面上畢竟是認可的。因而,正統應該還是在曹魏一方。劉備當時的地位和元末的北元政權、明末的南明政權是非常類似的。我們現在也是認可與北元相共存的大明王朝是正統,與南明政權並立的大清王朝是正統。所以,曹魏同理也應當是正統。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爭論了上千年,魏和蜀的正統地位甚至幾度反覆。其中,尤以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影響最大。被後世稱為“朱子”的朱熹,甚至要重新刪改《資治通鑑》。在講究名分的古代,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

正統的標準是什麼

在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諸夏”和夷狄之分,所以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實就是維護諸夏,防止夷狄侵略諸夏的過程。此時,還沒有明確的正統觀念。但是到了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這種正統的觀念慢慢建立起來。那麼,正統的標準有哪些呢?

  1. 禪讓正統說。堯禪舜、舜禪禹歷來被儒家推崇,這也使得後世的那些帝王們,明明是用實力奪取的政權,而偏要搞出一套禪讓的把戲。比如魏代漢、晉代魏、宋代後周等等,都是這種正統說的延續。
  2. 中原正統說。逐鹿中原在一些方面,也代表著大家對正統地位的追逐。而中原在這裡,有兩層含義。第一,即中原地區,佔領了中原地區,尤其是上個國家的國都,那便是正統。第二,中原文化。即使佔領了中原地區,但是沒有繼承中原文化,往往也不被認為是正統,比如金、遼(這個歷史上也曾展開過大辯論,此處不展開討論)。

  3. 血緣正統說。這是在偏安政權出現之後而被大力提倡。因為這些偏安政權,往往失去了中原政權,如果不能為自己正統正名,那便會處在非常被動的地位。比如東晉、南宋都是這種情況。而血緣正統說,往往和中原正統說中的中原文化正統說相結合,以此來證明政權的正統性。
  4. 其他一些正統說。正統說的標準其實非常多,除了上面那些之外,還有君權神授是正統(這也就理解為什麼許多開國皇帝出生的時候,往往會紅光滿室了)、持有傳國玉璽正統說等等。

但是,即使符合了這些標準,還和其他因素有關。比如政權所佔疆域的大小、政權所持續時間的長短。王莽的“新”朝,歷來被認為篡逆,而不被當作正統。除了這些之外,這些標準出現互相牴觸怎麼辦?這其實也非常簡單,哪個對自己政權有利,所在政權就會選擇哪個標準。

魏、蜀漢正統地位的反覆

在西晉時期,魏是正統是沒有問題的,陳壽的《三國志》也是採用的這種正統觀。在這裡,蜀漢的血緣正統就敗給了曹魏的禪讓正統、中原正統。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和陳壽所處的時代有關。陳壽是西晉時期寫的《三國志》,而西晉的政權,正是通過曹魏的“禪讓”而得來。如果否定了曹魏的正統性,那麼將置西晉於何地?陳壽不能寫也不敢寫蜀漢是正統政權。

這種情況到了東晉出現了反覆,“八王之亂”後緊跟著五胡亂華,新建立的東晉政權偏安江南。如果此時再採用禪讓正統說和中原正統說(中原正統說中的地域說),那麼東晉將會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地位。因此,血緣正統說以及中原正統說中的文化說便被推了上來。在東晉習鑿齒所著的《漢晉春秋》中,就把蜀漢作為正統,曹魏視為“偽政權”。因為不承認劉備的血緣正統,東晉的正統地位便無法自圓其說,這是其中一個反覆。

到了北宋司時期,這個問題又難住了要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因為北宋的政權就是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從而讓後周的孤兒寡母“禪讓”給他的,這並不是一件多麼光彩的事。如果不承認禪讓正統說,那麼北宋便是“偽政權”,這是司馬光萬萬不敢的。既然承認禪讓正統說,那麼通過禪讓的曹魏、西晉等政權自然是正統,蜀漢又成了偏安政權,這又是一大反覆。

但是,此後很長時間內,司馬光是被大力批判的。甚至有人就差指著他的鼻子說:“你這是為了掩蓋你司馬氏祖宗的醜行,替他們篡權奪位做掩護。”到了南宋時期,朱熹更是狠狠地批駁了司馬光的正統觀(因為此時的南宋和東晉情況類似,偏安江南,所以更加偏向於血緣正統說和中原文化正統說)。朱熹甚至親自動手刪改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要把其中不符合蜀漢是正統觀的內容都給刪改掉。朱熹的觀點,也使得後世對於把蜀漢作為正統流行起來。

到了明朝及以後,隨著《三國演義》的大火,書中“尊劉貶曹”的傾向十分明顯,這也導致了普通大眾在感情上願意承認蜀漢是正統,蜀漢是正統的觀點更加流行。即使到了現在,曹魏是正統,還是蜀漢是正統依舊存在著一些爭議。

對於正統論的延深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也能看到,其實歷朝歷代的史學家,在對正統論做出抉擇的時候,都受到了所處時代政權的影響。即使以敢秉筆直書自詡的歐陽修,都感嘆:“有欲書而不的書,有欲書而不敢書!”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歷朝歷代的正統觀,其實是為當時的政權服務的,其中自然難免偏頗狹隘之處。

到了現在,這個話題自然也有其學術價值。對於許多問題的釐清,也有其重要意義。但我們不能落入古人那種狹隘的華夷之辨的觀點中,而應該用符合現代的、發展的、科學的、有利於民族統一的觀點去看待。這樣才能推陳出新,不落窠臼,鑑古知今的目的才能達到。


歷史摩天輪


在南宋之前,大家都認魏為正統,因為曹丕是通過漢獻帝禪讓而得到的皇位,再加上晉朝也是通過魏的禪讓而建立的!從王朝延續性講魏是正統無可爭議的!那為什麼會出現魏蜀何為正統之爭呢?那是因為南宋的建立,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作為宗族旁支的一員,他必須要找到自己合法繼承皇位的正統性。在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古證今,蜀漢(季漢)的存在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再加上後來趙構又把皇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這一支。因此,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對於蜀漢的歷史正統性問題也漸漸開始了!到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出現以及後世的修訂讓魏蜀何為正統漸漸有了不一樣的說法。從禮法角度上看魏是正統,而如果從宗法角度上講蜀為正統也有一定的依據。三國裡最尷尬的其實是吳,由於那時稱帝講究正統,這也是孫權一直遲遲不肯稱帝的原因之一。



照啟鳴


很榮幸能夠回答到您提出的問題,小編熱愛歷史,專注於歷史領域發文,如果您喜歡小編的回答,請加關注,咱們可以一起探討。


您的問題是三國中,魏蜀哪一個是正統?首先小編對正統的理解是遵循正史,我國正史最權威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欽點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始於《史記》終於《明史》而最有看頭的就是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三國志》的作者是西晉陳壽,陳壽初為蜀國官吏,因不滿宦官專權被排擠,後三家歸晉之後又入晉朝為官,後著述《三國志》,在這部《三國志》中陳壽所認定的正統是魏國,從內容上就可簡單的看出,陳壽為曹操寫的叫做本紀,本紀是帝王專用的。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生傳》,記孫權為《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記。所以我說歷史上正統為魏國。

客觀的說完,咱在說說主觀的。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蜀國是正統呢?首先魏國是曹丕下了劉協的皇位,從劉家搶的天下,而《三國演義》要比《三國志》流傳的更為廣泛,在民間少有人看《三國志》,更多的都是拜讀《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的主人公是漢王朝的沒落貴族劉備和他兩個兄弟,整個故事就是以他們哥三結拜開始為主線,復興漢室的小說,在《三國演義》中,標榜的是蜀國劉備的仁義,批判的是曹操的奸詐,時間長了,口口皆傳,就變成了劉備是正統,其實無論到什麼時候,劉備的蜀國都不具備與曹操爭雄天下的實力,只能說偏安一隅吧,諸葛亮伐魏,那是一廂情願,真正的實力遠遠達不到,無論是經濟基礎,又或者手底下的謀臣猛將,曹魏都要勝過蜀漢一籌,要不是曹家後輩無人,怎麼會讓司馬家奪了天下,而司馬家一統天下三家歸晉用的不也是魏軍嗎?

再說一點,漢王朝是正統吧,雖然贊說是曹家奪了他們的天下,但是具體的事實那是漢獻帝劉協把帝位禪讓給了曹丕,所以曹魏還是正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