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天使”在鄉村——邵陽市全面推進村級衛生室規範化建設

11月26日上午,綏寧縣紅巖鎮沈家村,37歲的村醫樊迎春走在曲折的村道上,挨家挨戶敲開留守老人的門。“天氣冷了,如果感到頭暈、喘氣重,一定要及時告訴我。”

三年前,在外務工的樊迎春報名參加了2016級村醫集訓班,被分配回村裡執業才7個多月,就已感覺到村醫肩上的重擔。

“天使”在乡村——邵阳市全面推进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

△村醫樊迎春在為村民測量血壓。申興剛 攝

“我們村地方偏,以前老人小孩有個頭疼腦熱,要爬幾十裡山路到鎮上看病買藥。我回來了,就要讓他們儘量在村裡把病看好。”她抿了抿嘴,靦腆地說。

2016年以來,邵陽市啟動本地財政支持培養本土化鄉村醫生人才計劃。通過四年本土化培養、統籌調配與鄉鎮派駐行動,全市規範化村衛生室使用率達到98.9%,3077個村實現了村醫配備到位。

“建設容易服務難。只有村醫配備與村衛生室建設同步推進,鄉村醫改的最後一公里才能蹄疾步穩。”邵陽市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劉曉江說。

守望:不負鄉親重託

11月21日,雙清區渡頭橋鎮金度村,寬敞舒適的村級衛生室內,三四名老人等著村醫徐豔芳扎針輸液。“她扎針又準又快,一點都不痛。”70歲老人黃飛青半眯著眼比劃道。

邵陽為勞務輸出大市,外出務工謀生的青壯年眾多。兒女不在身邊,農村老人身體不適,常常拖著不治療。從醫院手術回家後不注重後期康復,病情復發或加重的情況時有發生,村醫的配備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看病先到村衛生室首診,養病再回到村衛生室。這樣就實現了最基層的雙向轉診。”邵陽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田清良說。

在隔壁的老塘村,村醫李旭東經常忙得不可開交。“有很多急病發作都在深夜,我晚上手機從不敢關。”為了方便接送老人,他買了一輛國產小汽車,和妻子輪流值班堅守。

今年83歲的李志斌患有心臟病和肺氣腫,每次去市級醫院治療後都要回到村衛生室輸液。老人身體虛弱,李旭東便揹著他上下車,“沒有李醫生,我不知道能不能挺到現在。”老人動情地說。

“天使”在乡村——邵阳市全面推进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

△村醫李東旭義務接送老人輸液治療。申興剛 攝

身著白大褂、揹著鋁合金藥箱,在邵陽各縣市區轄區內各個行政村,都可看到統一配備的合格村醫。他們有的由原來“赤腳醫生”或其子女培訓後上崗、有的由鄉鎮衛生院挑選骨幹醫生兼任、有的從社會上選拔培訓後執業。隨著村級醫療人才配備計劃落地,村醫群體有了更強的職業歸屬感,全市93個“無醫村”配備了固定村醫。老百姓家門口看病的心願成為現實。

轉型:不辱時代使命

每天清晨,新邵縣寸石鎮黃江村衛生室曾更心都要揹著藥箱出門巡診。趁著老百姓沒下地幹活之前,做完常規體檢。

這是新配備村醫與傳統村醫最顯著的進步——老村醫只負責治病,而新村醫既要治病,更要防病。

邵陽地區貧困人口多,因病致貧情況也多。要讓農村居民避免疾病帶來的致貧隱患。村醫必須要擔負起基層公共衛生的職責。“每位村醫都與村內重點人群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每季度定期上門檢查,發現病情隱患第一時間處理。這樣才能做到輕病可控,重病可防。”邵陽市衛健委基層衛生科科長唐英武告訴記者,目前邵陽各行政村已實現高血壓監測點全覆蓋;65歲以上農村居民、孕產婦、兒童公共健康服務全覆蓋。

“天使”在乡村——邵阳市全面推进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

△村醫曾更心堆起高高的健康體檢表,對每一位重點人群的健康狀況,他都瞭然於心。申興剛 攝

“它可以測血糖、血氧、做心電圖,還能做小便常規,出診時帶著也方便。”村醫徐豔芳提著一個方形的盒子展示道。她所在的村級衛生室,除了聽診器、血壓計和體溫表“老三件”,還配備了身高體重測量儀、多功能診療床、多功能一體機等新型診療設備。

為了提升村級診療能力,邵陽市政府先後投入近9800萬元,按每個村3-5萬元的標準進行基本醫療配備。村醫診療能力實現了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過渡。

紮根:不悔職業選擇

“當大家都從農村湧向城市的時候,我選擇了迴歸。”一位2018級村醫集訓班學員在日記中寫道。

儘管現在村醫擁有了更優越的診療條件,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差距,讓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回村當醫生。在一些落後偏遠的貧困村,遲遲找不到合適的村醫人選。邵陽市政府為了鼓勵年輕人回基層紮根,出臺了極具吸引力的政策——以基層公衛服務經費補助的方式、讓每位村醫每年獲得不少於2萬元的基本補助;凡符合條件報名參加村醫集訓的年輕人,三年學費政府承擔,每學期還可領取1500元生活補助。2017年以來,邵陽市、縣兩級財政共安排投入1308萬元,培養了872名本土化鄉村醫生。

“天使”在乡村——邵阳市全面推进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

△村醫陳林雲出門巡診。申興剛 攝

“即便如此,在一些村,要動員很多次,才會有人報名。”綏寧縣衛健局負責村醫培訓的科員楊迎春,正在為六鵝洞、多逸寨等偏僻村落無人報名發愁。“當村醫,要好政策,更需要情懷。”她翻著厚厚一沓受訓學員名冊感慨道。

“農村沒有同伴,孩子上學、休閒娛樂都不方便。”樊迎春和很多學員一樣,集訓期間時常為個人前途擔憂不已,但各級政府對村醫培養的重視堅定了她的信心。“市衛健委領導每年都來跟我們談心,縣衛健局也經常瞭解我們學習情況。回村以後看到政府承諾的120平方米的村衛生室也建起來了,我覺得這是一份很有前景、值得奉獻的事業。”

結束完一天的例行走訪,已是天黑。樊迎春緊了緊白大褂,走上回家的村道,也走向基層衛生事業廣闊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