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寒小雪天,位於晉北的大同市已滴水成冰,但這裡的新能源產業城、能源革命創新科技園,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這座因煤而聞名的城市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奏響了“黑綠變奏”曲,讓“大同藍”聲名遠播。擁有“旅都”的新名片,爭做能源革命尖兵,大同正打造起飛的新“引擎”。
大佛脫下“黑袈裟” 塞北披上“綠衣裳”
很難想象,僅僅十多年前,大同還不時曝出雲岡大佛身披“黑袈裟”的新聞。“雲岡大佛遮黑紗,城市處處髒亂差。”一些市民回憶,在路邊隨便一掃,就是一袋煤面。
與煤灰“齊名”的還有揚沙,“雁門關外野人家,荒野處處風吹沙。”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僅剩下殘次林38萬畝,森林覆蓋率僅為1.8%。
長期以來,“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使大同在全國城市“汙染榜”上常年有名。2003年到2005年,大同連續3年進入全國汙染最嚴重城市之列。
向“上”要藍天,大同打出了“控煤減排”的攻堅戰;向“下”要綠地,接力種樹成了大同人民的傳統。
如今,綠化面積400萬平方米的文瀛湖公園是大同市民的新去處,水面有三分之二個西湖那麼大,原本乾涸的水庫如今成了大同的“綠肺”;以前荒山禿嶺的古長城遺址變成了30萬畝的森林公園;環村有林、街道有樹……從荒山到平川,從城市到農村,曾經“黑色”的大同披上了綠裝。23.5%的森林覆蓋率,將大同市每年的沙塵天氣由112天降到了8天。
綠地為藍天打下基底。大同市從2013年以來空氣質量連續排名山西首位,每年的優良天數保持在300天左右。
如今,“大同藍”遠近聞名。
洗白“黑標籤” 擦亮“新名片”
大同有2000多年曆史,是“三代京華、兩朝重鎮”,是我國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云岡石窟、懸空寺、華嚴寺等中外馳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同累計為國家貢獻優質動力煤30多億噸,在20世紀80年代大同即與德國的魯爾、蘇聯的頓巴斯並稱“世界三大煤都”。
“煤炭是大同與其他城市相比獨具優勢的東西。”大同市發改委主任王明生表示,但單一的產業結構,也給大同市帶來了一系列嚴峻的現實問題。
到2015年,大同市煤炭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仍在75%左右,煤炭及其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85%。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長期戰略,要求“煤都”必須做出改變。
一手淘汰落後產能,一手推進高效清潔利用,大同加速讓“黑金”去黑“洗白”。大同煤礦集團的煤炭開採量佔據大同全市開採量的八成以上,集團黨委宣傳部部長趙曆書說,2016年到2019年,集團退出核減產能累計達1756萬噸,佔全省比例接近四分之一,先進產能佔比從3年前的27%提高到現在的72%。
將煤炭進行“七十二變”,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同煤集團發展出裝機容量1700萬千瓦的電力、年產60萬噸的甲醇、年產10萬噸的活性炭等,形成了煤、電、金融、現代煤化工、文旅、物流等6大產業體系。
洗白“黑標籤”的同時,大同也在努力找回遺失的“金名片”。大同通過開展古城燈展等多種大型活動帶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大舉推進全域旅遊。
大同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戴陶說,近3年來,大同市接待遊客量和收入以20%的速度增長,今年上半年,接待國內遊客3000多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280億元。
以旅遊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強勁發展推動產業結構持續趨優,如今,服務業在大同的三大產業結構中佔比超過一半。
“氫”裝上陣 “風光”獨好
如果說“洗白”的煤產業與“燙金”的旅遊業是大同起飛的兩翼,那麼正在蓬勃發展的氫能、風光電等新能源產業則是未來大同起飛的新“引擎”。
記者在大同建成的我國第一座制氫加氫一體站看到,一輛輛顏色鮮亮的氫燃料公交車駛來加氫。每輛車加氫時間不到15分鐘,續航里程可達450公里。截至目前,這裡已制氫加氫5.7萬公斤,50輛氫燃料公交車上線運營,累計運營里程超過120萬公里。
大同氫雄雲鼎氫能科技公司已建成山西省首條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自動化生產線,年產能1萬套,目前正建設一個投資27億元的氫能產業園,3年內將向市場投放1800輛氫能源物流車。
氫燃料電池車是撬動大同氫能產業的一個支點。制氫工廠、氫能重卡、氫能牽引機車、分佈式氫能源電站……大同正在花大力氣建設一個圍繞氫能的全產業鏈,並吸引眾多上下游企業前來投資,新能源產業城落地49個項目,投資逾千億元。
一組數據顯示當前大同新能源發展的強勁態勢:風電併網發電佔山西省裝機容量的五分之一,光伏併網發電佔全省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
昔日的“煤都”正轉身今天的“氫都”,大同不僅迎來塞外旅遊的好風光,而且在新能源產業領域領略無限“風光”。(趙東輝 柴海亮 孫亮全)
閱讀更多 記者幫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