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九黎劫


我認為總結閉關鎖國的原因主要是八個字:“儒學"誤國,夜郎自大。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作為一箇中國人,我是非常敬仰儒學的很多理論和思想的。

儒家起初僅屬諸子百家之一,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後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但正是因為過度的崇尚,導致許多儒學思想被極端的曲解,例如儒家不鼓吹涉足商業,輕商抑利,強調義利互不兼容,財富和道德常有衝突,有衝突時應舍利取義,這導致古代平民職業士農工商的排名出現,這句話從道德上將是沒有任何錯的,但是被用來給職業分排名,論貴賤,甚至讓商人處處受壓制,怎麼能夠促進商業發展緊急繁榮呢?

宋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進一步強化、發展了儒家思想,佔據了哲學的主流地位(但這時候的程朱理學和孔聖人最初的思想還有多少相同呢?)。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化考試成了做官的唯一合法途徑。“學而優則仕”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開始成為讀書人信奉的格言。反過來說,政府官員也必須是飽讀儒家詩書經典的文化人。但是卻忘了“術業有專攻,得到有早晚”的道理,這導致很多在位的官員根本就不懂得自己管轄領域的知識,於是一頓瞎指揮,出了錯就賴實行方案的人。儒學的過分的崇尚,導致古人的思想越來越受禁錮,為了所謂的三寸金蓮將女子的腳裹至殘廢,可見這種儒學之害。

在儒學的禁錮下,中國花了幾千年的時間的經營比不上人家的一場工業革命,但是清政府卻拿著古人在夾縫中創造出來的優勝處,享受其樂,以中央治國,受命於天的思想來執政,面對別人的侵犯卻總是拿著以和為貴、國庫空虛的說法不以戰,卻沒人想著士農工商的排名是不是應該轉變一下,固執的文人總是害怕儒學治國被其他的墨學、法學取代,因此極度的反對外來文化,所以閉關鎖國。


歷史風物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根源在於:民族意識、地理環境、歷史侷限。

📘清朝是“女真”政權。原籍東北,物產豐富,土地肥沃;人口相對較少,而土地遼闊;戰亂少見,邦泰民安。這樣就導致了“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根深蒂固。滿足於現狀,拘泥固執,不思進取等,成為女真(滿族)思想意識的主流。核心是→思想不解放!

📗滿清統治者,一開始就堅持以東北女真的“小農意識”、以農為本的固有觀念,對以中原為中心的大中華,實行統治。

📙由於治國理政觀念上的錯誤,滿清一開始就推行原本東北女真的“重農抑未”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由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的穩定,他們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坐井觀天,無需與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當時西方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少數民族統治,於是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後來,又關閉了許多東南及南方沿海城市的外貿據點。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保守自衛作用。

📙當時的西方國家正先後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清政府閉關鎖國,自為得意,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末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原本領先世界的中國,在世界上逐漸地落伍了。最後導致了捱打!


笑看東籬



清朝前期,閉關鎖國政策是指:嚴格禁止或嚴格限制中外交往與貿易,不是禁絕。在歷史不同時期,海禁閉關政策的內容有所不同……

大體經歷了,由“片板不準下海”的海禁閉關(1644——1684),到“只可在華南各口岸貿易”的海禁設關(1684——1757),再到鴉片戰爭前由多口貿易到只允許在廣州一地進行的一口貿易的閉關鎖國政策……即廣州十三行,由國家特許經營的壟斷性的廣州一口對外貿易……

清朝前期的閉關鎖國政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經濟原因:是長期以來,自給自足、落後閉塞的小農自然經濟的產物。“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是這一方面原因的最好印證。

其二,政治原因:清朝政府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鬥爭,割斷沿海人民同臺灣鄭氏政權的聯繫,維護其統治。

其三,客觀原因:新航路開闢以後,西方殖民者由海路向東方擴張,侵擾我國東南沿海。

其四,統治者天朝上國,盲目自大的陳腐觀念。

清朝前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其根本因素是自給自足的小農自然經濟與腐朽落後的君主專制集權體制相結合的結果,是重農抑商政策在外貿領域的具體體現……

而西方16世紀新航路開闢以來,帶來了殖民擴張時代,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又開展了工業革命,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世界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成為了時代潮流,清朝前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作為一種消極防禦政策,利弊並存,弊遠大於利……(一定程度上,利可以忽略不計的)……

清朝前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一定程度上起了民族自衛的作用,也維護了小農經濟……

但是,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原始積累,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界相對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

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造成了中國社會轉型的滯後,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後捱打,閉關鎖國政策也導致了中國航海造船事業的衰落和在海洋時代的落伍……





逛一逛3


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提到清朝的滅亡,不外乎就是那幾個詞語“傲慢,自大,頑固,守舊”,還有就是“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裡”……

這裡面,其實有很多邏輯不通的地方:

舉個例子,遍佈世界的唐人街,是唐朝時期開放的象徵,唐朝的婦女穿鮮卑的服飾,梳回鶻的髮髻,是包容表現。因為自信,所以開放,因為開放,所以包容。同樣是“天朝上國 ”為什麼清朝越“自大”越是往回縮呢?“驕傲”如此,反而無法容忍被統治民族穿自己的民族服飾,甚至以大屠殺來強行推廣剃髮易服。用正常的邏輯來思考,這樣行為,恐怕不是“傲慢”而是“自卑”。

出於對被統治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自卑,和對被統治民族龐大人口的恐懼。以小族凌大國的本質決定了,清朝要維護統治,必須消磨掉被統治民族的反抗心裡。其中最重要的三個“法寶”★剃髮易服: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效率的分辨出被佔領區裡最有反抗心理的人。同時斷絕被統治民族的歷史文化認同 ★閉關鎖國:斷絕民間與世界的交流。★文字獄:打斷文人的脊樑骨。

這三點保證了清政府能夠成為唯一一個擺脫胡無百年國運魔咒的胡族政權。在新中國目前提倡的民族團結的語境下,人們很難接受中國的倒退,是清政府出於他們的利益考量而故意為之,所以他們必須是“傲慢”“自大”的。

☆☆☆有些人說:滿清也是“繼承”了明朝的制度,文字獄和閉關鎖國都是明朝開的頭滿清不過是沿用了明朝的政策罷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得國之正者,唯漢與明。漢唐是何等的開放包容。明朝到底是為了什麼,就要突然一下子“敏感”起來了?

能夠有目的的系統性的篡改抹殺華夏文明的異族政權,一個語言文字習俗完全不同的外來者——到現在還有人相信,這樣的政權,與我們自己的政權,居然會是“一樣”的!

中國歷史教科書,黑白之間,涇渭分明。有什麼因得什麼果……總讓人有種看了分分鐘就能“指點江山”的錯覺。

就像現在的穿越小說一樣,“我要是穿越回了清朝,我一定要告訴慈禧太后要開放要包容,不能再閉關鎖國了……不應該打斷留學生的學業……不要固步自封,要改變自己……”

反正,滿清總是不比現在這些躺著被窩裡玩手機的現代人,更加清楚他們自己的處境的。

*(我反對把“政權”與“人民”綁架在一起,並總是以此去翻歷史舊賬。用來去攻擊現在的同胞。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更何況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互相征伐的事情實在太正常了。我希望當下的中華民族作為一個集體,能夠積極的看向未來。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過去裡。

現如今的問題是,中國文化要復興,真的需要好好的考慮,該如何對待那些,仍然活在後清時代的京圈滿貴了。

普通人偶然看看歷史新聞,看到一些歷史舊賬,憤慨一下,放下手機,還是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

但文化圈裡的滿貴,翻歷史舊賬,那就是不但能翻,而且還能改了。

若清修明史受制於時代的技術條件約束,還只是“一隱沒,遂及一代史”。那麼在如今的技術環境下,滿貴憑藉這財權而去投資文化領域(尤其是歷史),在國內甚至是海外輸送的時候,就不知道是“一隱沒,遂及多少朝代史”了。


蛋花湯63


清朝前期,遷界禁海主要是為了孤立臺灣的鄭成功。

但是到了中期,統治集團開始愈發保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也要閉關鎖國,僅允許廣州十三行一處的“對外貿易”,而且極力要把這種“對外貿易”給“朝貢”化。乾隆就堅持認為,天朝什麼都有,不需要“對外貿易”,如果有外國人來,賞賜點東西就可以了。

清朝後期,統治集團逐漸覺察到了“千古未有之變局”,但拒絕去接受這個事實,而是想把國家更加嚴密的封鎖起來,讓老百姓什麼也接觸不到,什麼也不懂,以此來作為鞏固統治,維護江山萬萬年的手段。可惜,很多事情是不以個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最後,清朝直接被世界給丟在後面,亡了。


諸葛不孔明


滿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是通過機緣巧合入主中原建立的,從建立到滅亡,自始自終都在防備打壓漢人,奴化愚化漢人。對內通過殘酷的文字獄控制民眾的思想,對外通過閉關鎖國甚至沿海遷界來防備民眾與外界交流。


雖然閉關鎖國是從明代開始的,但是明代沒有嚴格執行,明代的海外貿易與海外交流還是十分活躍的,從引進高產農作物到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明代從來沒有完全與世界隔絕。反觀滿清則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下令在瀕海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乃至二三百里不等的地方設立界碑,甚至建立了圍牆,強迫居民遷徙,不願動遷的滯留者、越界者——殺無赦! 滿清對海洋的恐懼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

曾經沃野千里的沿海,此刻哀鴻遍野,滿目淒涼。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感嘆:“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 《海上見聞錄》稱:“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築短牆,立界碑,撥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



遷界禁海的實施,對後來施琅攻打臺灣,滿清統一全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遷界禁海嚴重破壞了中國的沿海經濟,徹底摧殘了明代晚期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資本主義經濟,從而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如果說康熙的禁海的原因是為抵抗臺灣的鄭氏集團, 那麼乾隆禁海又就更讓人深思了,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下旨,責令除廣州一地外,其它港口一律停止與外貿易,此即為“一口通商”政策。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近代進程落後於其他國家的根本禍患。禁止傳播西方的思想、學術,從而鞏固滿清的政權是這次海禁的根本原因。




清朝統治者通過閉關鎖國把自己封鎖起來,從不睜眼看世界,頑固而守舊,讓中國完全落後於西方世界。閉關鎖國嚴重遏制了阻礙了中國從農耕經濟向商業和工業經濟的邁進,讓幾千年來一直引領世界的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為中華民族帶來了一百年的屈辱歷史。


雲臺山閒人


完全是統治者盲目自大的結果,下面是我寫過的一篇文章,可以看看乾隆皇帝的狂妄程度。

乾隆皇帝的一封信,被英國國王當成外交屈辱!

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在西方人眼裡是富庶的代名詞,西方許多國家都希望能與中國通商,以獲商貿之利,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建立,阻斷了中西方的道路,因此西方國家開始找海上通道。

大航海之後,西方殖民者向全球擴張,到了18世紀,西方之外的版圖幾乎都有西方殖民者的蹤跡,此時遠在東方的中國開始走向衰落,而作為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早已對中國虎視眈眈了!

一開始,英國並沒有直接使用武力攻擊中國,一方面不清楚大清帝國的實力,另一方面英國的主要目的是通商,所以他們以派外交使臣的方式,尋求與中國通商。

1793年,英國人馬嘎爾尼出使中國,首要目的就是“設法與一國人民,或許是地球上最傑出的一國人民,建立自由往來的關係”(馬嘎爾尼日記),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互設使館,開放更多市場(當時只有廣州開放)。

從記載來看,英國政府對這次出使極為重視,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亨利鄧達斯指示馬嘎爾尼遵守“該朝廷的一切禮儀”,並且攜帶了大量英國的新鮮玩意,包括望遠鏡、四輪馬車、鑽石手錶、英國瓷器、熱氣球等等,與此同時還帶了出自於英國著名畫家雷洛茲之手的英國國王和王后的肖像。

不過,當時中國天朝上國的觀念深入朝野,對英國使臣的到來依然是保持以往的優越感,認為英國人來中國是進貢,目的是觀習教化,讓天朝降恩於英國。所以乾隆皇帝在賞賜大量金銀珠寶後斷然拒絕了英國人的通商要求,並且寫了一封信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

而這封信讓英國人感到屈辱,甚至有英國人認為是英國外交史上最大的屈辱(摘於基辛格《論中國+世界秩序》)。

乾隆皇帝首先表彰了英國國王顯示的恭順:

“諮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賚表彰”,然後果斷拒絕了互相派遣外交官:“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次則與天朝體制不合”、“設天朝欲差人常駐爾國,亦豈爾國所能遵行?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是此斷難準行”若雲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則天朝自由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

爾國王此次賚進各物,念其誠信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史等所親見。(摘於《追尋現代中國:文件彙編》109頁)

皇帝拒絕之後,馬嘎爾尼想留下來繼續交涉,然後乾隆皇帝又下了另一道敕令:

爾島國遠在重洋,而中國乃寰內四海之中心……凡我藩屬國臣民,在京城開業經商之事,未曾有也。朕已詳述實情與爾,爾等亦應體恤朕意,永矢恭順,以保爾邦得享太平之福。(摘於《追尋現代中國:文件彙編》109頁)

今天看來,拒絕英國的要求維護了國家主權完整,但從信件內容可以看出當時天朝大國的觀念在清政府統治者心中有多深,對於這樣近似威脅的書信,英國人難怪會有屈辱的想法。所以馬嘎爾尼回英國後,英國人認為,如果中國繼續關閉大門,就用大炮打開。

不過,此次出使之後,英國近二十年沒有派遣使臣來中國,因為那個時候拿破崙正在席捲歐洲大陸,令英國等西方國家元氣大傷。而歐洲戰事完結之後,英國相繼在1816年、1834年派遣使臣要求中國開放,而且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結果當然是遭到清政府斷然拒絕,最後鴉片戰爭不可避免的來臨了。


數碼客評


清朝到滅亡時,始終究結滿漢民族問題!漢族大於滿族人口基數,在統治上,根本不相信漢族人!不到不得以是不放權的!甚至加強管理和限制!不得不佩服清朝的制度,居然維持了兩百多年!想起電視劇裡的小官見大官,直接跪了下去,爬了過去,最後滾出去!那種奴性制度想想都可怕!也就是在中央集權方面,比起明王朝簡直是有過之而無所不及!另一方面所謂閉關鎖國有點言過其詞!歷史上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只有元和清兩個!明朝還有土木堡事變及倭寇外敵干擾!而清朝則創建一個無外敵的局面,後來的八國聯軍不算!那麼也就造就乾隆式的自滿!號稱十全老人,十大武功,康乾盛世等等!而消亡也因內部問題拉開序幕!首先缺乏雄主,自稱天朝,一切完美!打心裡瞧不起國外的變化!再者始終擺脫不了滿人至上的思維,當八國聯軍打北京時,老百姓卻在一旁看熱鬧!可以想像官老爺坐在堂上大喊刁民情景!民族加階級對立導致人心盡散!如鴨片戰爭,泱泱大國競被英國4000多名遠征軍打敗,割地賠款!所以說,清朝是亡於制度,換句話說,就算不鎖國,又能咋樣?根本沒有機會被領導層接受!光緒戊戌變法,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最終慘淡收場!當武昌起義成功後,各地督撫搖身一變支持共和,清庭成孤家寡人!如同一個固執加霸道的人,無論外面怎變,他始終堅持己見!當他失勢時,被拋棄成必然!但不容否認,清王朝在統治權方面算是所有王朝最強的一個!無權臣,無軍閥!


豐產不豐收


清初閉關鎖國

滿清的閉關鎖國是造成中國落後的公認主因,問題是滿清為什麼要閉關鎖國呢?滿清本是窮鄉僻壤的部落野人,趁著隔壁大戶華夏家內亂武裝闖入,屠殺、綁架並奴役華夏人,用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推行奴隸制,用剃髮令、文字獄精神奴化華夏人。與此同時,作為一個人數不多的強盜綁架團伙,把受害者家門鎖死,避免受害者逃出去聯絡外部勢力,或者避免逃奴組團回來復仇,是一種很自然的作案配套手段,因此就有了滿清禁關令、遷界禁海令,切斷受害者與外界的聯繫。不用狡辯,滿清閉關鎖國是世界公認的。也別往明朝身上扣,蒙元因進攻日本失敗而禁海,明初恰是日本戰國倭寇最猖獗的時期,明朝沿襲蒙元禁海政策是防倭寇,並且明朝早在1567年隆慶年就全面放開了海禁,史稱隆慶開放,此時距離滿清入關的1644年還有77年,新中國建國至今也不過才70年。歐洲工業革命起始於1750年年代,是滿清入侵後100多年的事情,歐洲發展最快的時期是滿清中後期,所以別把落後的原因甩給明朝。

清末拒絕改革

1853年,日本被黑船事件驚醒後,開始了一連串社會變化,從1868年明治維新政改,向西方學習,到1894年甲午戰爭中打敗滿清僅用了26年。與此同時,滿清統治被天平天國重創後,漢人官紳勢力有了一定的話語權,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人官紳在滿清政治體制下利用有限的權力推動了洋務運動,然而甲午戰爭的慘敗告訴中國人,僅靠買船造槍戰勝不了工業化強國,強國需要健全配套的工業文明體系,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國家政治體系,而滿清統治完全不適配!!! 滿清不可能實行政改,原因在於龐大的八旗勢力。清初的強盜綁架團伙已經演變成了一個人口規模極其龐大的八旗軍事貴族集團,他們不從事勞動生產,全部靠漢人的血汗供養。由於滿清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滿漢(旗民)不通婚,八旗成為一個血統利益高度封閉的高種姓軍事集團。八旗是滿清統治的支柱和核心,滿清統治依靠八旗的武力,八旗的忠誠和穩定來自滿清統治者賦予的政治特權。適應工業化的政治改革,意味著滿人與漢人地位平等,八旗會馬上失去已經享受了二百多年的血統特權,所以必然拼死反對。戊戌變法被鎮壓,就是八旗軍事集團聯合對慈禧施壓的結果。說白了,只要有八旗,滿清就不可能政改,沒有政改,中國就沒有希望。滿清崩潰前,部分清醒的滿清貴族特別是皇族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已經晚了。

這就是滿清誤我華夏三百年的原因,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者已經分析得很清楚,是定論。


cvh200


因為當時的統治階級認為“閉關鎖國”是利大於弊的,我們總是咒罵清朝統治階級自負自大愚昧無知,實行閉關鎖國導致國家逐步落後於西方,但是作為清朝的統治階級,難道願意看到自己統治的國家落後捱打嗎?

我剛才看到一句話說的特別好,“我們評價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時候,不能跳出當時的歷史環境,站在我們這個時代去評價,這樣的觀點會十分的不公平。”

清朝為什麼要實行閉關鎖國,實際上最早要追溯到明朝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皇帝在統一中國之後,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倭寇對中國沿海的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這就是明朝著名的“倭寇之患”,加之中國古代長期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央朝廷對海外貿易並不是太感興趣。因此為了保障對沿海省份地區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禁海。

清朝入關之後,由於社會動亂,海禁逐漸成為一紙空文,直到康熙統一臺灣之後,為了防止海盜擾邊,以及限制西方傳教士的出入,閉關又搬上的議程,直到乾隆年間,閉關鎖國達到極致,就是常說的“一口通商”,對於地大物博的清朝來說,認為天朝物產豐富,周邊都是荒蕪之地,幾百年形成的藩屬朝貢體系,也使得清政府認為貿易對於中國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作為天朝的統治者,萬萬沒想到西方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殖民擴展工業革命的出現,迅速超過這個自大的朝廷,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在當時東西方交通通訊不暢,中西方文化矛盾的大環境下,清朝皇帝骨子裡對於中華文化世界最強,中國科技世界第一已經根深蒂固了,就是被英法聯軍打成了那樣,中國的保守勢力依然不服氣中國科技文化落後西方?

閉關鎖國的正面影響是積極的,但是負面影響受到了歷史的侷限性,是當時的統治者所想不到的。

但是無論如何,清朝統治者錯就錯在過於自大,他們忘記的中國古代文化精髓——“居安思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