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假如關羽不妄自出兵,蜀漢有機會一統天下嗎?

作者燭鳴


關羽要是不妄自出兵,蜀漢完全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主要基於下面幾點理由。

前言

漢中戰役打響時,曹操沒在漢中前線,也沒在襄樊前線。漢中吃緊曹操沒有親自支援,襄樊吃緊他也沒有親自支援。這就說明曹操這時候已經沒有了征伐之心,他不再想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了。這裡邊原因也很簡單,曹操集團內部有很多隱患需要曹操在家裡解決,再加上曹操年事已高缺乏進取之心了。他和大部分老年人的想法是一樣的,歲數大了心裡就生出了懈怠之意,沒有了英姿勃發指點江山的英雄氣概。所以按照此時曹操的心態,漢中之戰劉備必勝。那麼關羽出兵的作用有多大呢!不存在用關羽牽制曹操軍隊的可能性。況且關羽是在漢中勝利以後才出兵的!

出兵

關羽其實沒必要出兵的,他出兵完全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讓自己更出名而已。他沒有考慮到隆中對諸葛亮的戰略意圖的。要是他有考慮就不會輕易出兵。孫權是劉備的盟友,那都是面和心不和,表面功夫罷了。關羽要是出於戰略目的結好孫權,對以後劉備攻伐天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可關羽偏偏不那麼做,其實孫權的提議是想把同盟關係搞的更加牢固,兩家通婚是個好提議。關羽桀驁的性格破壞了同盟,使孫權起了殺心。也是荊州丟失的重要原因。

不出兵

假如關羽不出兵,只是派兵嚴加防守各處關隘,同時結好孫權,自己坐鎮荊州。曹魏就沒有人能輕易敢來挑戰關羽,同時沿江防線固若金湯,孫權也不不敢直接挑釁,何況兩家目前還處於同盟關係。那麼荊州不失,永遠和益州作為犄角之勢,牽制大部分曹魏軍隊。就像弓箭引而不發,對曹魏政權勢必造成巨大威脅。這就是荊州最大的功勞所在,也是關羽最英明的決定,固守荊州等待劉備下一步命令到來。

休養生息

說完了關羽不出兵,再說劉備稱王以後,留魏延守漢中。事實證明魏延是完全勝任的,受命十年漢中穩如泰山。劉備回到城都,兩年後稱帝,劉備的稱帝也就預示著曹操以死,曹丕登基。這時的曹魏政權至少十年不會主動攻擊劉備,但到了十年以後曹丕就死了。在這十年裡劉備大力發展農業,開展民生建設,促進商業發展。諸葛亮親征孟獲,收復其心,平定南方諸郡。益州,漢中,荊州之地積蓄力量,民殷國富。軍隊建設也長足發展。初步具備攻伐天下之實力,但是還不能打。

諸葛亮的戰略是等待天下有變,這個變還沒來所以不能打。那麼什麼時候變呢!那就是曹丕死,雖然曹睿也不是個昏君,可政權更迭之時是一個國家最危險的時候,也是進攻最好的時候。不久曹丕死,曹睿繼位。

劉備出兵

劉備這時候就可以組織軍隊北伐中原了,首先命令關羽開始襄樊戰役,當然這時候關羽已老,只能坐守荊州。派關平領兵前去,只是佯攻,做出精銳盡出的假象。讓曹魏以為關羽這回是拼盡全力,拼命一搏了。只要曹睿上當就會派司馬懿前往襄樊前線支援,並會帶領為數不少的軍隊。這時益州方面,劉備派魏延為大將,諸葛亮為軍師,出子午谷直奔長安。以最快的速度攻取長安,並佔領周邊各郡鞏固防守。再派趙雲領一軍攻佔庸涼二州,解除長安以北的軍事威脅。

當曹睿得知這消息以後,司馬懿可能剛到襄樊前線。根本來不及回防長安,而襄樊前線的關平也只是圍而不攻。佯攻目的已達成,靜待劉備下一步命令就可以了。司馬懿得到長安丟失的消息,立刻請求曹睿派人替換他,他要親自支援長安地區。可為時已晚,長安已落入劉備之手,諸葛亮已經在長安城頭彈琴了。

趙雲攻下庸涼二州,留守少數兵馬,星夜帥軍趕往長安協助魏延,繼續北伐。長安一失曹魏已經首尾難顧,國內民心軍心都亂,很多郡縣紛紛投降,司馬懿縱然是有經天緯地之才,怎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撐。劉備一路勢如破竹,直搗洛陽。曹睿只好出城投降,曹魏政權宣佈覆滅。

統一天下

眼看劉備手握天下之百分之八十,孫權已經無力迴天,自知難以和劉備抗衡。於次年主動向劉備請降。從此劉備一統天下。結束了三國時期連年的戰亂。


雨夜構想


首先,關羽是劉備的方面大將。其能力與忠誠毋庸置疑。但是性格方面有缺陷。關羽的傲氣和忠義一樣。舉世皆知。這也成為他最後兵敗身死的原因之一。

建安二十年。關羽與孫權交惡。關羽看不上孫權,哦。不止孫權。在關二爺眼裡東吳在座的都是垃圾。能看上眼的不多。其實孫權也無時無刻不想著奪取荊州,畢竟天下三分態勢已明。江東雖有天險。卻有荊州這塊攔路石,誰說這天下不能姓孫呢?所以孫權派兵襲取荊州。劉備一看不妙。率軍回援。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張郃這個老冤家又去巴西湊熱鬧。並且順風順水攻打到宕渠一帶。劉備鬧心了。兩面受敵多難受。只能跟妹夫議和。兩家訂下湘水之盟。(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要不是張郃搗亂。劉皇叔怎麼也不會吐出三郡之地給孫權,這也成為了後來關羽折戟沉沙的伏筆……說來也怪。孫曹這次“配合”

的相當默契。細思極恐。

皇叔打跑了張郃,發動漢中之戰,迎來蜀國與人生的高光時刻。此時的皇叔意氣風發,眼看中興漢室有望。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接下來的事地球人都知道。只說關羽不出兵會怎樣,我認為關羽如果不出兵,勵精圖治。自保有餘。卻也難走寸進。因為荊州這塊肥肉孫權盯著,曹操也盯著。你關羽出兵也得琢磨到手。不出兵也會想方設法搶回來。蜀軍在這屬於兩面受敵。只不過是關羽先對曹仁下手,看起來是強勢主動的一方。其實曹操孫權都不是省油的燈。漢中已成僵局,暫時都奈何不了對方。緩過神來。還是得拿荊州開刀。而孫權呢?三郡在手,看著關羽更是如鯁在喉。他想要荊州很久了,從他與曹操合作絞殺蜀軍來看,此時的關羽是不進則退。趁著曹操暫時顧不上荊州,先攻曹仁,荊州之戰不可避免。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動中求活。死中求生。只是那邊皇叔漢中之戰損耗甚大,極需修養。蜀中舊臣也需要安撫。一時無法支援。所以,正確的戰略卻不得不選擇在錯誤的時間進行。

關羽不出兵,就是荊州保衛戰。關羽出兵。就是襄樊攻伐戰。



煌煌炎漢


有的。因為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中北伐的兩個出發地之一,失去了荊州,相當於蜀漢集團折掉了一條腿,再也跑不快了。沒有荊州,蜀軍只能從益州出發北伐,道路崎嶇,運糧困難,難有勝算。而且,沒有荊州,蜀軍缺少呼應的一方,要單獨對付曹軍,談何容易。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荊州是蜀漢重要的軍事、政治和文化人才輸出地。像黃忠、魏延和馬良、蔣琬等人都是從荊州到益州的,成了蜀漢重要的執政班底。失去了荊州,劉備的人才就斷流了,僅靠益州是難以補充的。所以,關羽大意失荊州,不但失去了地盤和部隊,還失去了人才的根據地。

從戰略角度看,關羽妄自出兵,以致兵敗身亡,讓劉備永遠失去荊州,這成為劉備事業的轉折點。那以後,劉備又錯上加錯,為給關羽報仇,興師去打東吳,夷陵之戰大敗,又損失了多年積累的骨幹部隊。從那以後,蜀漢統一中國的夢想就基本破滅了。因為沒有足夠的人才和將士,蜀國一州的國力不足以支撐統一大業。《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沒有成功。

如果關羽不妄自出兵,保存實力,守住荊州,等待時機成熟,和劉備兩翼齊飛,共同北伐。那麼,蜀漢還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瀾石記


關羽出兵,就是為自己建功立業,逞自己的英雄氣,違背了隆中對中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如果他是戰略家,自認東吳是盟友,就要在荊州坐鎮,派出使節,結好孫權。這樣自己既養尊處優了,又為蜀漢作出了貢獻。但,關二爺忘記了吳、蜀兩家已經結親,忘記了諸葛亮臨行前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囑託,忘記了東吳與蜀漢的共同敵人是曹操。他沒審時度勢就輕率出兵,終至孫權起了殺心。自己丟了性命,致使荊州也丟失了。

顯然,如果關二爺如果不出兵,專心修好東吳的關係。以其英名,曹魏方面是沒有誰敢來主動挑戰他的。畢竟誅顏良、抹文丑的英氣在,過五關、斬六將的威名在。而東吳目前還是同盟關係,儘管免不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但不會輕舉妄動。那麼荊州就不會丟失,這樣與益州形成了牢靠的犄角之勢,從而實現了隆中對中“跨有荊益,保其嚴阻”的宏觀佈置。使“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成為了可能.

這個時候,劉備軍事集團可以養精蓄銳。其時,漢中在太守魏延的治理下,風雨不動安如山存在了十年,曹魏奈何不了他。劉備兩年後在成都稱帝,曹魏新舊交接,曹操死,曹丕登基。新皇帝要穩固地位,是不會輕易發動侵略的。劉備軍事集團可以趁機發展農業,興旺經濟,繁榮貿易。諸葛亮也會“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連七擒孟獲都不會發生,國家會富強起來,這就有了鞏固荊州與益州的條件。

諸葛亮就是要這樣的格局,然後靜待“天下有變”的時刻到來。曹丕死,曹睿繼位就是🈶變,這就是諸葛亮等待的時機。這個時候,先主可以開始旗幟鮮明地北伐中原了。此時,他可以命令關羽開啟襄樊戰役了,關羽其時已是耄耋之年,他會派關平、趙累、寥化等領兵作戰,牽制住曹魏主力。司馬懿定會動身前往襄樊前線進行阻擊,因為關羽之猛,非司馬懿難以抵擋。在益州,劉備派諸葛亮為軍師,向寵為大將,魏延為先鋒,抄近道子午谷直奔長安。

曹睿自是有兩把刷子,但無沙場經驗,司馬懿在襄樊前線被關雲長纏住了,又脫不開身………。其它的就不再暢想了,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就指日可待。可惜,一把好牌被這個心高氣傲、好大喜功的關二爺打得稀爛!真令人痛心疾首,扼膿嘆息。

寫完,閉目沉思:真弄不清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對劉奮來說是對還是錯?放在戰略層面,這個問題還真有重新認識的必要。


希望星晨58298869


機會不大。

首先,想保住荊州太難了。要知道荊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邊可順長江東下直抵江東,北邊可以直接威脅到北方集團的統治核心。還能讓蜀漢脫離在四川盆地這個封閉的區域裡,所以這個地方是曹操和孫權必爭之地。即使不吃關於並不貿然出兵,孫權個曹操也不會放過這個地方。只要關羽還在這裡守著,悲劇終會重演。

況且徐晃此時已經把關羽打得節節敗退,以關羽的能力,並不足以對戰局有多大改變,要知道雖然關羽有斬顏良文丑之力,但是他並沒有斬顏良文丑的智慧。別忘了關於斬顏良文丑時奇襲白馬的策略可是張遼想出來的。關於誰強,但在某列方面略有所欠缺。後邊孫權只是加速了關羽的失敗。

其次,關羽不死,蜀國和魏國遲早會爆發大規模的會戰。這時劉備兵出漢中,大兵壓境,就會變成蜀強,魏弱,這時候孫權還是會打荊州,要知道東吳的策略一直是聯合三國裡比較弱的一方一起攻打比較強的一方(也就是誰搶就打誰)。這時候關羽回軍,還是會被圍在麥城。然後曹操分兵打劉備,劉備還是打不過曹操。

再者,魏國後期人才像司馬懿等依舊可以保住魏國短時間處於不太被動的局面。而且當時產糧的大戶在北方,人口大部分也在北方。蜀國短期很難攻下魏國,而長期糧食始終是個問題。等個幾年還是會變成曹魏優勢。因此蜀漢想統一天下,不是一個關羽能改變的。



木槿c


當時漢朝分封天下12州,蜀漢佔2個,荊州和益州。東吳兩個,揚州和交州。而曹魏佔了9個。還是最富庶的9個。戰爭就是實力的比拼。曹魏多平原,資源聚集比另外兩家快的多。再加上實力強勁,可以說只要曹魏好好防守,劉備或者孫權是根本沒機會統一的。

東吳完全配合劉的情況下老劉要一統天下尚且難上加難,更何況東吳又不是劉備的手下,東吳集團也有自己的算盤,這也就不能保證東吳不會對劉發動進攻,更不用說全力以赴的為老劉北伐打江山了。

  所以我覺得就是關羽不大意失荊州劉備也難統一天下。


風嬙遙度天際


答案是蜀漢也統一不了天下的。

1、後三國時代,已經形成了三國頂立的局面,其中,以蜀漢政權綜合實力最弱。包括領地、人口、人才、財力。

2、後三國時代可以看作是一場持久戰,一旦持久戰,就失去了偶然、奇才發揮的平如,拼的是三國的綜合資源,蜀漢以最弱的實力,滅亡第一,是在情理之中。

3、關二哥擅自出兵,只是其中一個導火線,這個時期的蜀漢,實則已經隨著劉備三兄弟、孔明等的老去,逐漸爆發出國力弱、人才斷層等眾多亡國隱患。只是,孔明聰明一生,種種原因,依然未能發覺問題的根本所在。

4、蜀漢亡國,孔明是一個關鍵性人物,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又或者是天意吧。


音響醫生01


個人認為,即使關羽不擅自出兵,蜀漢也基本上沒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原因有三:

一,政治上,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蜀漢的存在並沒有太大的正當性,歷史曹丕篡漢之後,其正當性也名存實亡,因為諸葛亮為了聯吳抗魏,承認了孫權政權,則同時也否認了自身的正當性。等於三方都沒什麼正當性。

二,軍事上,蜀漢人才不濟,除了第一代的幾個人,後繼無人。比如所謂的五虎上將,其中關,張,黃三人幾乎是同時去世,馬超一直在鎮守關隘,只剩下趙雲可用,再除去老將嚴顏,魏延,關興,張苞等,幾無可用之人。也難怪到後來,姜維迴天無力,弄出個“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說法來。可以說,在網羅人才方面,蜀漢的確做得比較差。

三,經濟上,劉備入川后,完全是吃老本,休養生息沒幾年,三方互相攻伐不息,老百姓疲於奔命,爆發力差。



性命幽觀


謝謝平臺,說兩句,在三國當中,就是三分天下上百年,沒有任何人,能改變歷史,因為三國當中,就是三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都是老天的安排,所以說就是,關羽不出兵,蜀漢也統一不了天下,因為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有統,統一天下,這是大自然吧?人沒有灰心之力,謝謝


北斗星3557


蜀漢是不可能統一天下的,蜀國的軍事實力決定了蜀漢不能在三國鼎立中走得很遠,假如關羽固守荊州不出兵,他可以守得了一時,但他守不了一世,蜀國中的大將只有那麼幾位,遠不及魏國,再說諸葛亮,雖然有匡扶漢室的鴻鵠之志,過人的智慧才能,但是諸葛亮的一生中,並沒有為蜀國培養一些優秀的謀士,也沒有網羅天下英雄,缺乏武將和謀士,這決定了蜀國最終是不可能在最後統一天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