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稻田種植一季水稻再養殖一季克氏原螯蝦是目前最好模式

稻田種植一季水稻再養殖一季克氏原螯蝦是目前最好模式

沙錦程

小龍蝦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與河蟹相比小龍蝦還有可加工、可冷凍保藏等優勢,一旦上市旺季市場出現飽和時,可進行加工保鮮留到市場淡季時銷售。但水產品市場千變萬化,小龍蝦也不例外,稻田養殖小龍蝦大都集中在4-6月上市,導致季節性價格下跌這是致命的弱勢。筆者在基層從事稻漁綜合種養推廣工作時,遇到一些問題,並探索瞭解決方案,現歸納整理如下,供廣大種植、養殖戶參考。

一要掌握相關政策。發展稻漁綜合種是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實現 “以漁促稻、穩糧增效、質量安全、生態環保”的目標。2017年9月30日發佈了國家行業標準《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範》通則(SC/T1135.1-2017),明確了稻漁綜合種養在水產養殖溝坑面積佔比,水稻最低產量,漁藥、飼料、農藥、化肥使用、稻漁工程建設、產業化經營等方面的指標要求,其基本要求是水稻產量不能低於有機稻的產量(即糧食主產區的水稻畝產量不得低於500kg);田間工程不得破壞稻田的耕作層,溝坑開挖面積不超過稻田面積的10%。所以在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規劃時,必須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堅持以糧為本,防止利用稻漁綜合種養的名義流轉土地,進行“挖田改塘”搞純水產養殖,打稻漁綜合種政策的“擦邊球”,使稻漁綜合種養“非糧化”。同時,要了解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稻漁綜合種的重點支持政策,積極爭取農田水利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品牌創建等方面項目扶持資金,加大對稻漁綜合種養的投入。

二要建好田間工程。田間工程是稻漁綜合種養成敗的基礎,主要包括溝坑開挖、防逃防鳥設施、水系配套與進出水口和苗種基地配套建設等內容。一般用小型挖掘機沿稻田四周距田埂內側2.5~3m處開挖環溝,在《規範》溝坑面積佔比的範圍內,儘量利用廢舊溝塘、水渠等增加水面面積,環溝挖出的泥土用於加高、加寬、加固田埂,並進行夯實,達到不滲水、不漏水的要求。開挖環溝時要注意在靠近機耕道稻田的一端留10~20m不挖通,便於插秧、收割時機械通行。在避風向陽的地方利用一段環溝搭建簡易大棚,用於蝦苗種繁育。在田埂內側和中間分別用聚乙烯網片和硬塑料板建造防逃圍欄,田埂四角用混凝土固定1個水泥樁,水泥樁之間用鐵絲固定,在鐵絲上每隔20cm用驅鳥綵帶對面纏繞扎牢,防止敵害及鳥類侵襲。在稻田相對兩角的田埂上,設置進、出水口,並與環溝相通,用竹箔、不鏽鋼網或塑料網片製作柵欄,防止養殖小龍蝦逃逸和敵害生物進入。

三要重視苗種配套。小龍蝦具有懷卵量較低(一般每尾雌蝦懷卵70~450粒)、成熟不集中、交配期不確定、胚胎隨親本在洞穴中發育和出苗期的護幼等特殊習性,故目前還無法進行工廠化、規模化、集約化育苗,養殖戶尤其是新養殖戶往往都需要從外地採購蝦苗種。外購苗種一是捕苗、包裝、運輸時間長,導致投放後蝦苗死亡率很高;二是外購苗種因檢疫不到位,容易帶入病原菌,為日後養成帶來隱患;三是稻田養蝦放苗時間比較集中,時常出現“一苗難求”而抬高價格的現象。

欲發展稻田養蝦尤其是規模養殖戶,必須重視苗種基地建設,實行自繁、自育、自養。養殖戶可以利用環溝全部或一部分,搭建簡易育苗大棚,冬季提高水溫,提早投放親蝦,使蝦苗產出時間提早,並經過早春強化培育,當水溫達到15℃以上時大規格蝦苗進入稻田中生長,可提高產量和規格,規避集中上市價跌的風險。

四要種好管好水草。“蝦多少,看水草”,稻田養蝦其水草種植和管護很關鍵。水草不僅是小龍蝦的食物,也是其棲息、蛻殼、避敵的場所,養蝦稻田中的水草還具有調節水質,改善溶氧等重要作用,所以“要想蝦養好,必須種好管好草”。水草品種主要有水花生、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等,種植要多品種,至少要種植2種以上,常見的以伊樂藻與水花生搭配,四周溝邊適當移植水花生等浮水植物,田中種植伊樂藻等沉水植物。水溫上升8℃以上時,伊樂藻便可發芽,4月份即可形成群落。小龍蝦對剛栽種的尚未發芽的水草破壞力極強,最好在蝦苗種進入大田前水草覆蓋率要達到30%~40%。水草栽下後根據長勢情況適當施一些生物有機肥,保持水草較好的生長,發現水草有蟲害要及時對症處置。在蝦生長期間或水草不足時,可適當移植水花生,也可投入外源水草,滿足小龍蝦對水草的攝食需求。

五要選好喂好飼料。小龍蝦屬雜食性偏動物性水生動物,在不同發育階段的食性也有所差異,既能攝食各種底棲大型浮游動物、小型甲殼類和螺蜆蚌肉、小雜魚肉等動物性餌料,也能攝食豆餅、菜餅、玉米、小麥、陸生植物的嫩葉等植物性餌料。小龍蝦攝食能力較強,還具的貪食性,在飢餓缺乏食物的情況下,還會出現同類相殘的情況。稻田養蝦宜選購正規廠家生產的專用配合飼料,以蛋白質含量與蝦生長階段相適應的顆粒飼料為主,條件許可情況下可適當補充少量螺蜆蚌魚肉,也可在稻田中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落下的蟲子供蝦食用。水溫低於10℃可不投餵,水溫15℃以上時開始正常投餵餌料,當水溫達到20℃時,上午9-10時和日落前後投餵飼料2次,日投飼量為蝦體重的5%~8%。餌料投在靠近環溝灘上和溝邊田坂上。具體投飼量根據蝦吃食情況而定,一般以投飼後3小時內基本吃完為宜。水溫適宜、水質良好和蝦活動正常時要喂足飼料,不可惜本而減少飼料的投餵量,以促進小龍蝦快速生長,爭取早上市。

六要做好防病除害。小龍蝦規模化人工養殖時間還不長,對病害的研究遠遠滯後於生產的發展,而且稻田養殖環境和致病因子也較複雜,尤其是近幾年的“五月瘟”,目前也沒有好的方法和特效藥物,養殖戶“望病興嘆”,處理不好損失慘重。因此,蝦病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其措施:一是對養殖稻田溝坑要徹底嚴格消毒;外購種苗要經檢疫,放養前需用藥物浸浴,防止蝦苗帶入致病菌。二是合理投餵餌料,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保證喂足、喂勻,增強蝦體抗病力。三是定期潑灑EM菌、光合細菌等生物製劑調控水質,適當潑灑生石灰消毒;四是調整養殖模式,如早放苗、放大苗,在疫病發生前將大部蝦銷售完畢。稻田養蝦的敵害生物很多,主要有天上飛的(鳥類)、地上走的(鼠類)、水中游的(兇猛魚類)等,養殖全過程要加強圍欄設施管護,進水時要嚴格過濾,可採取驅趕、捕捉、藥殺等措施。

七要適時捕撈銷售。稻田養蝦時間為11月至翌年6月,在此期間水溫高於20℃的天數不足100天,低溫條件下蝦的生長速度較慢,養成規格偏小。建議冬季在環溝上方搭建簡易大棚保溫,使孵出的幼蝦在大棚內長成大規格蝦種,儘量爭取蝦有效的生長時間,以提高規格和產量。要定置捕蝦網籠的網眼,當稻田中的蝦達到商品規格時就要抓緊捕撈上市,實行輪捕,讓小個體蝦繼續留田育肥,要儘量避免觀望等漲價和一次性集中捕撈。稻田養蝦可採用地籠網、蝦籠捕撈。方法是在環溝中投放地籠,在稻田中間投放蝦籠進行捕撈,晚上的捕撈效率較高,約6小時左右可以倒籠一次。


稻田種植一季水稻再養殖一季克氏原螯蝦是目前最好模式


八要把握市場行情。小龍蝦具有市場消費群體大、食用時間長(與河蟹相比)可出口創匯、可冷凍保鮮、可加工和蝦殼提取物(幾丁質、蛋白質和甲殼素)是醫藥、食品和工業方面很好的原料等產業前景廣闊等優勢。但小龍蝦需求量雖然大,但近幾年受到市場的熱捧,成為最火爆的水產品種之一,價格出現大幅度的上升之後,供過於求尤其是季節性過剩,可能出現價格暴跌的情況,價格將會趨於理性。因此,養殖戶要掌握市場行情,根據資源稟賦合理佈局,避免盲目發展、無序擴張。近幾年受小龍蝦市場火爆的影響,各地稻田養蝦面積呈幾何級增長,一些地方不管水土是否適宜,各種資本都在投入養殖小龍蝦。“物稀為貴”,盲目擴張是不可取的。

九要三產融合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要融合小龍蝦養殖、加工、流通、餐飲、生鮮平臺等方面全面發展,要突出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倡導發展“種、養、加、銷”一體化現代經營模式,並積極推動稻漁綜合種養與休閒漁業有機結合,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要解決稻田分散經營、土地流轉難與稻田連片開發之間的矛盾,如何做好產業化發展中種植、漁業、農機等部門協作以及相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通過產業政策調動農民參與發展的積極性,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整合資源,解決前期稻田改造工程的投等。

十要樹創品牌爭效。目前大多數稻田養殖主產區,由於缺乏規模和品牌,產品跟普通大米、小龍蝦銷售價格相差不多,雖然稻漁綜合種養產出的大米、小龍蝦能達到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準,但因品牌創建滯後,無法體現優質優價。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如果沒有產業化作為保證,稻田綜合種養也只能是曇花一現。必須要以市場為導向,質量為核心,品牌做後盾,銷售為保證,才能促進種植和養殖效益穩定提升,保證稻漁綜合種養的穩定發展。通過政府推動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引導骨幹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著力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稻田綜合種養的生產和加工產品品牌,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產品附加值。鼓勵企業大戶通過參加各種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開展電子商務等途徑,加大種養品牌宣傳力度。同時要強化品牌維護工作。生產、流通、加工、銷售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都要加強質量監督,自覺維護品牌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