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華為明年手機出貨量預新增20%約5000萬臺,供應商或面臨大清洗

華為明年手機出貨量預新增20%約5000萬臺,供應商或面臨大清洗

李星

鴻海、大立光狂吃5G訂單

作為同時擁有基站和終端5G技術的企業,有供應鏈消息傳出華為將明年手機總出貨量計劃上調20%,想要在明年超越三星。華為今年的手機出貨量預估為2.5億臺,按照出貨量上調20%比例算,將新增約5000萬臺手機。

按照最近Gartner統計的數據顯示,華為是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五大智能手機廠商中唯一一家實現智能手機銷量兩位數增長的廠商,共計售出6580萬臺智能手機,年同比增長26%。推動華為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華為在中國售出了4050萬臺智能手機,在該國市場中的份額增加了近15個百分點。


據臺媒報道,有供應鏈給出的指引消息稱,華為明年將全力衝刺5G手機並擴大委外組裝,其中除了華為自主產線的產能外,將由鴻海拿下華為明年全數5G手機代工訂單,訂單總量將超過5000萬臺。

另外,為了保證換代機型的品質穩定性,傳蘋果明年的5G訂單,也將全部由鴻海完成,蘋果的其它組裝代工廠商,則將分食部分蘋果舊款型號的訂單。

此前鴻海董座劉揚偉預告,看好5G將帶動明年服務器、網通等企業產品年增10%,智能手機等消費暨智能應用也維持成長,且在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等配合下,明年組裝業務“不會下降、只會成長”,透露鴻海在5G手機商機信心滿滿。

在上游元器件領域,大立光是華為手機鏡頭供貨商。受益於華為訂單的增加,目前安卓陣營手機品牌的訂單在大立光裡面的份額佔比已超越蘋果,成為大立光業績增長的重要部分。

5G元器件拉貨猛,供應鏈備貨提前

除華為蘋果外,其它品牌手機也在積極為5G手機備貨,據李星從供應鏈瞭解的信息顯示,多數廠商為明年5G手機元器件的生產計劃,都訂在了2~2.5億臺需求之間。

5G智能手機除了為適應影音數據交互需求,多攝技術與高清顯示技術會帶領攝像頭行業與面板行業的業績增長外,由於5G的頻率和支持終端數量都要比前幾代技術高出很多,因此除了對材料性能要求更嚴,產品加工精度要求更高等參數外,元器件的數量也因為頻段通路數量更多成幾何倍數增長。

華為明年手機出貨量預新增20%約5000萬臺,供應商或面臨大清洗


據李星跟部分企業瞭解後發現,有些元器件企業即便是明年的5G手機訂單份額並不高,但在元器件的訂單需求上,卻讓該品類的數量增加了一倍或幾倍。

而在一些新材料、新工藝升級所帶來的新設備投資領域,也同樣集中在精密加工設備上,如窄間距高速BTB連接器、5G天線連接器、高精密MLCC、5G射頻器件等,都需要投入新的設備才能形成產能,預計今年底和明年初,將會是這些設備廠商接單高峰期。

華為產業鏈將迎來大變革

事實上,華為為了擺脫美國供應鏈未來供貨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不僅是在高精密組裝業務和高精密製造業務上,越來越依賴有著為國際品牌代工經驗的臺灣廠商,而且還正在把多數原來交給美國供應商的訂單,也轉包給有為美國廠商做代工的臺灣電子企業生產,特別是核心半導體器件產品。

並且為了方便臺灣企業製造這些產品,華為還積級的在專利方面予以強力支持。根據IPlytics最新統計數據來看(截至9月份),目前全球5G SEP必要專利中,華為憑藉高達3325件申請量佔據絕對制高點,三星2846件居第二、LG 2463件排第三,4~8位則分別是諾基亞阿爾卡特朗訊、中興、愛立信、高通和英特爾。

當然,知識產權作品的審核是相當漫長的過程,華為目前獲得通過的並不足一半。如果以授權批准量來看的話, 三星和諾基亞分列一二位,LG和華為則排在三四。

除了標準專利,身為全球第一大通信設備企業的華為,在5G基站的出貨方面也傲視對手。公開數據顯示,華為已簽署超過60份5G合同,發貨40萬5G基站。華為明年預計將生產150萬基站,相較今年翻番,未來兩年將賣出200萬臺基站,包括完全沒有采用美國元器件的產品。

而在手機方面,華為的低端機型幾乎可以完全擺脫美國供應商的限制,並且在新開發的高端機型裡面,也越來越少採用美國供應商的產品。

並且,除了一些中、高端機型裡的元器件產品,其它多數中、低端機型,華為的上游供應鏈基本上可以完全由中國內地的廠商來生產完成。經過近一年多的設計規範轉換,目前華為內部的產品設計,基本上已經實行了適應中國內地廠商的設計規範優先,與採用美國和臺灣廠商標準的設計規範並行操作。

華為目前在產品研發領域的動作,也開始有意或無意間跟隨三星、蘋果的作風,學習傳統的日本電子企業運作模式,依照專利系統來打造統一的工藝鏈,從產品到元器件設計,完善出一個較為封閉的內部企業設計標準鏈。

一旦類型的內部企業設計標準鏈被華為慢慢累積出來,華為長期以來的備胎戰略,將會由點到面,形成完整的內部產業鏈。在這種情況下,產業鏈外包為主就成了蘋果模式,產業鏈自制為主就成了三星模式。

對於華為現在的供應鏈企業來講,最後留下來的,將會是有著獨特精密製造技術的代工企業居多,如晶圓代工廠、光學鏡頭廠等,而其它的可替代通用技術代工企業,則將會日漸消亡,失去其在產業鏈分工中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