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把錢全部用來投資銀行理財靠譜嗎?你怎麼看?

劉禹祺---


1.投資有風險,理財須謹慎

有道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無論是哪種投資理財方式,都具有潛在的風險,在以往,老百姓一般會覺得在銀行理財比較靠譜,事實確實如此,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大多都有“保本”或“固收”,只不過,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取消了“保本”與“固收”承諾,銀行已不再發行保本或固收類型的理財產品,換言之,銀行理財就不能確保一定保住本金不受損或一定就具有收益,話說回來,相對比其他金融投資來說,銀行理財依然屬於風險係數最低的理財類型,當然,低風險並不意味著零風險,因此,還是要清楚知悉不同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係數。

2.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五個等級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先要了解所諮詢或意向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係數屬於哪個等級,那麼,銀行理財究竟將風險劃分為哪些等級呢?這是必須知道的基本知識,在此,傑克簡單分享一下,一般而言,銀行理財根據不同風險係數分為五個等級: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知道了五個大致的風險係數等級,那麼,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又屬於哪種級別呢?

3.常見銀行理財產品屬於R2等級

通常來說,常見的銀行理財產品屬於R2等級,R2級別的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相對來說,本金受損的風險較小,而且收益浮動相對可控,簡單來說,R2級別的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不固收,但是本金受損的概率相對較低,收益的概率有,不過收益幅度相對較小;R2等級的銀行理財產主要投資的方向是AA級或以上評級的國債、逆回購、大額存單、貨幣基金等,這些投資具有低風險或中低風險的特點,可以看出,R2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確實是很穩健。

4.科學理性投資才是硬道理

話說回來,無論是低風險,還是穩健,都不是說完全沒有風險,更不是說就一定能賺錢,因此,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也應當理性且理智投資,而且還要合理配置投資資金,不能貿貿然就把所有資金都All In,顯然,如此方式並非科學、理性的投資理財,而是“押寶”式的賭博投機,那麼,怎樣才是科學理性的投資理財方式呢?

5.不可不知的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經過大量調研,總結了一個投資理財合理配置的圖譜——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簡稱標普資產象限圖,自標普資產象限圖推出之後,迅速受到全球多家著名的大型理財機構的極力推崇,由此,標普資產象限圖成為了國際公認的最具權威性的資產配置準則。標普家庭資產象限圖依據不同用途將家庭資產分為四大類別,分別為:

1.要花的錢

2.保命的錢

3.生錢的錢

4.保本升值的錢

在分類之後,標普給這四類資產定義了不同的佔比,分別為10%、20%、30%和40%,如下圖所示:

從標普資產象限圖可以清晰看出,理財的資金屬於第三類別【生錢的錢】,標普給出的合理比例是30%,換言之,用於理財的資金佔所有資金的30%,而非100%,顯然,不要想著把所有的錢全部用來投資銀行理財,這並非靠譜之舉。

關注傑克,讓你快速看懂股市,文中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感謝閱讀,歡迎點贊評論,有投資疑問可私信互動交流。

傑克財富


把錢全部用來投資銀行理財產肯定不靠譜: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已經逐步打破剛兌。從明年開始“銀行理財”按照資管新政,不再保本保息,損失將由投資者承擔。如此一來,風險係數驟然上升。不過,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風險還是較小的。

另一方面,如果資金量小,可以考慮全部投銀行理財產品。但是,如果資金量較大,鑑於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考慮,建議還是多元化資產配置為好。我不主張大家投資高風險理財產品,而是對一些低風險理財產品進行優化配置。

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儘管已經打破了剛兌,但是收益率在5%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是很小的。不過,客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當心這個理財產品是不是銀行幫基金、保險公司代銷的產品,如果買了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那客戶的投資風險還是挺大的。所以,客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杜絕此類事情發生。

其實,客戶除了拿一部分錢投資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之外,還可以有兩類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差距不大的投資品:一個是大額存單,現在3年期的大額存單,年利率在4%左右。大額存單的好處是,即使客戶要提前支取資金,也可以靠檔計算。比如,某客戶存了3年期大額存單,結果14個月後就需要提前支取了,銀行此時不做活期利率計算,可以按一年期的利率計算。

另一個是結構性存款。所謂結構性存款,就是銀行拿你存款的一部分去投資黃金、外匯、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如果賺到了錢,儲戶的收益率會更高,而如果不賺錢,就按照當前銀行利率來結算。一般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也能達到4%以上。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別人都在推薦大家將部分資金投資風險更高一些的P2P、股票基金、信託、黃金等,你為什麼只建議大家現在購買收益率在5%以下的投資品呢?如果是在前幾年,我也會建議大家投資點高風險的品種,作為資產多元化配置的一部分,博取一點高收益。但是,從目前情況看,卻不能這麼做。

這主要是高收益相對應的是高風險,投資者不能只看高收益,卻忽視潛在的高風險。而在目前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高收益投資品的風險是比較大的。對於厭惡風險的中小投資者來說,現在即使跑不贏通脹,也犯不上去冒較大的投資風險。所以,我們還是建議大家買一些收益率在5%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大額存單、國債、結構性存款,因為,風險總體可控,本金總是比較安全的。


不執著財經


您好,我是理財在路上,多年來一直專注於理財。把錢全部投資銀行理財靠譜嗎?也不是說不靠譜,就是其實還有更好的投資方法。

銀行理財產品根據投資對象不同,風險也不同

銀行理財產品根據投資對象不同,風險和收益也不同。如果你買的是中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投資對象是風險比較高的投資品,收益雖然高,但是也有虧損的可能。



不要看到銀行理財產品就覺得保本穩定,要看風險等級,看產品說明,看投資的對象風險高低。投資中有一句話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如果全部投資銀行理財,存在跑輸通貨膨脹的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在3%左右,通貨膨脹率都跑不贏。意味著如果把錢全部投資銀行,一年以後錢不但沒生錢,反而還縮水了。



如果購買不同風險類別的銀行理財產品,那風險比較大,收益也還不能有保證,起不到分散風險的作用。雖然銀行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穩,但是如果全部錢用來投資,還是有些可惜。

可以進行資產配置,提高收益且分散風險

資產配置簡單來說就是把錢放在相關性比較低的投資種類中,比如高風險的與低風險的搭配,降低風險。如果都投資低風險的,收益低,如果都投資高風險的,收益高,可是風險大。

可以做一下資產配置,比如一部分資金用來購買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或者債券基金,一部分可以定投指數基金或者股票基金。如果風險承受能力高的,可以再用一部分資金購買股票。



這個組合有低風險,中高風險,整體來說收益率比單純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高,風險也不是很大。不過如果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低的話,還是選擇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可以的。畢竟投資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理財在路上


把錢全部投入到銀行理財靠譜不靠譜?我覺得從資金安全的角度來說,靠譜。因為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一般從R1到R4的風險級別理財產品都可以保證本金,不過銀監會還是規定除存款外理財業務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因為只要投資就是有風險的,銀行有責任向消費者揭示任何潛在的風險。所以總體來看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可控,是穩健投資者的最愛。但是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門檻都是5萬起,對資金要求很高。


但是從收益率來看,銀行理財不太靠譜,因為目前銀行理財的年化收益大概只有3.5%到4.5%左右,實在是太低了。我覺得可以投資銀行理財,但是資金不要超過你所有資金的50%。剩下的資金可以投資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定期理財產品,風險也是可控的,而且收益比銀行理財高很多。例如理財通,支付寶,京東金融等,而且血淚理財產品門坎很低,基本無門檻。但是這類理財產品也有缺點,就是額度有限,很容易被搶光,所以手要快點。


最後,我要說的是理財沒有固定套路,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的人想本金安全,有的追求高收益,這本身沒有誰對誰錯,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例如P2P,年化收益10%以上,踩雷的風險非常大。目前理財產品年化收益高於6%的,風險一定比較大,廣大投資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識別風險。

以上文字僅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如果各位看官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中給我留言,我會認真的答覆每一條留言的。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並且給我點贊,我在這裡先謝謝大家了。


心境雲淡風輕


我的回答是不靠譜。有以下幾個方面。

個人保障方面

閒錢理財!

不管你的資金是多還是少,按你的想法應該是想要穩健理財。但是不管是銀行還是其他的理財產品。我們一定要注意一件事。那就是用閒錢理財。


不管做什麼理財,我們要做的是最少都是要保值的,但是在保值升值之前,我們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需要把我們日常的保障以及少部分意外支出先預留出來。

對於家庭日常保障來說,按照你存款的 10%或者是3-6 個月的工資標準去留存資金。

對於意外風險,按照你存款的 10%-20%(一個人或者一家人)去配置一些消費型的保險。比如意外,重疾,醫療。確保一些意外來臨時,可以抵禦分擔風險。

剩餘的錢,你可以全部放到銀行理財,也就可以了。


收益方面

根據問題來說,你想要的是穩健理財,或者是你不需要通過理財去賺取財富,那麼這一部分對於你的影響就沒有那麼大了。

如果你想要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更高的收益,還想要風險低一些的話。我建議你考慮一下指數基金、優秀的債券基金、國債等投資品,現階段來說,應該比銀行的收益要高一些。


合理的配置資產

理財的正確姿勢就是合理配置資產,就像我們常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按照普爾標準家庭理財資產配置來說,我們把自己的錢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靈活取用的錢,保命的錢,錢生錢,保值的錢。

其中靈活取用的錢,就是用來應對我們平時的一些生活開支或者是社交、人情往來等等。

保命的錢,用來購買配置意外險、重疾險、醫療險、壽險等等,有關保險的原則:先消費後理財,先大人後小孩,優先家庭支柱。

錢生錢的那部分就是買一些基金,股票,房產等投資品,獲得一部分收益,讓錢生錢。

保值的錢,用來做一些穩健投資,比如投入貨幣基金或者建立教育信託基金等等,總的來說就是讓這部分錢最起碼要和通貨膨脹率差不多,不讓這部分錢貶值。


對於理財,不是簡單的選一個理財產品就算了的,理財就是理生活,我們要做的是改變我們之前的思維,讓自己通過理財,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希望大家在理財的道路上有所收穫


豆豆在成長


我認為不靠譜。

第一點,銀行理財不保本。

銀行存款類產品保證50萬元以內的本息絕對安全。但是根據資管新規,銀行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安全,也不保證獲得確定的收益。如果把資金全部用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會面臨一點小風險。

儘管如此,投資者也沒必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銀行理財產品總體上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平均預期收益率4.40%實現的概率比較大。如果選擇不同銀行的不同理財產品,或者選擇保本型的理財產品(仍然有售,但是越來越少),可以分散和降低風險。

對於追求絕對安全的投資者,還是建議選擇銀行存款類產品,比如智能存款、結構性存款、創新型現金管理類產品,或者三年期定期存款,現在的利率一般也能達到4%上下。

第二點,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偏低。

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4.40%左右,偏低的水平,達不到保值增值目的。如果資金量較大,可以考慮信託產品,或者指數基金定投,甚至可以參與頭部網貸平臺,從而提高收益率到6~8%。

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


顏開文


把錢全部放在銀行從安全性的考慮選擇來說自然自然是沒問題,但是從收益的角度來說就不是個很好的選擇了,可以適當考慮其它理財平臺,分散投資。

銀行是傳統的理財平臺也是主要的理財平臺之一,是大部分人選擇理財的首選平臺。常見的銀行理財業務辦理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等。

收益率從高到低分別是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業務。門檻高低也不一樣,大額存單需要一定的資金門檻,一般是高精緻客戶才能購買。

不過就算是大額存單的理財收益也並不高,一般在4%左右,如果將資金全部放在銀行,每年不過賺4%左右,甚至通貨膨脹都跑不贏。畢竟2019年的CPI漲幅都超過4.5%了,物價漲幅速度超過了理財收益,資產總體來看還是貶值的。

如果還是從安全性考慮,有希望資金收益可以超過通貨膨脹的話,可以考慮淨值型理財產品。這一類產品的特點在於低風險,有一定的期限不過收益率會稍微高一點,可以達到4.5%以上。這一類產品可以在支付寶或者微信理財通上買到。

綜上,如果把錢都放在銀行安全性來說自然是沒問題,但是整體收益較低可能跑不過通貨膨脹率。提高收益率可以考慮投資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率稍微高點,可以達到4.5%以上。

覺得我的回答有價值的話,請點個贊吧。


修行路上的韭菜


只要是理財就是存在風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投資理財的至理名言。所以把錢都投資於一款理財產品是不明智的選擇。



有的人也許會說,把錢投資在不同的銀行理財產品上,這樣不是分散投資了嗎?但不要忘記,投資需要合理配置自己的資金,理財產品通常有五個級別,中低風險以下的理財產品風險較低,收益相對也較低,收益率在3.5%-5%之間。

如果將錢全部投在中低風險以下的理財產品上,一是投資者比較操心,畢竟有一定的風險,得隨時關注。而且收益與一些地方銀行三年的定期差不多。另一點,短期內,例如七天的保本理財產品,收益只有1%-2%之間,那樣,理財的屬性就大大降低。



而且理財產品封閉期內,遇到家有急用錢的時候,是不可以取出的,所以無論如何,手裡也應該有些應急錢留在手裡。全部投資銀行理財肯定是不靠譜的。

作為承擔風險弱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坤鵬論建議留一半不動資金放在銀行裡,別一半資金低、中、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按照1:1:1的比例搭配好,當然投資需要多學習、不斷積累經驗,最後祝君投資成功。


坤鵬論


把錢全部用來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乃諸多保守型客戶的投資方式,實踐證明能夠得到中等偏上的收益。

在金融投資領域,沒有比銀行理財產品性價比更高的標的了。“銀行理財”風險遠遠低於股票、基金,收益高於銀行存款。即使明年底“銀行理財”按照資管新政,不再保本但有銀行信譽擔保,其風險還是很小。

相對於房地產投資,“銀行理財”確實跑輸前者。但是,投入資金量小,適合於退休老人的理財特點;還可以積少成多,形成“複利”式增長,為房款首付儲備資金。

P2P等高風險產品已經“原形畢露”;股市低迷基金受此拖累。黃金變現困難,珠寶真假難辨。由此可見,組合型投資未必科學合理,“銀行理財”包贏不輸,“薑還是老的辣”。

所以“銀行理財”,一般開始銷售的一週內,基本額度都會被“一搶而空”。


陸燕青


當然不靠譜了,投資最怕的就是重倉持有,基本重倉持有的,最後都得掛,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這種老話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無數的歷史實踐經驗的證明。

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可不是國債或者銀行存款,並非保本保息的產品,特別是今年,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銀行已經不允許再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了(現有的保本理財給一個過渡期到2020年)。雖然銀行的理財產品99%都是R3及以下層級的低風險產品,但是低風險不等於無風險,遇到極端的情況(比如金融危機),其照樣可能會發生虧損的可能,所以將全部資產用來購買一個產品屬於最差的一種投資方式。

合理的投資方式

合理的投資應該是對各類風險的產品進行錯配,至於錯配的比例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解決,比如你是個外來務工人員,收入不高,存錢不易,那麼你要追求的是本金的安全,那麼就投資無風險的產品(比如國債,銀行存款等);如果你是個企業高管,收入高,那麼可以適當錯配一些中高風險產品(比如:外匯、信託、基金等等),以博取高收益。

對於我們廣大的普通中間階層人而言,我的建議是資金80%以上投放到無或低風險產品中(國債、銀行存款、銀行理財、貨幣基金等等),剩餘的20%可以適當投點中高風險的產品(比如6%以上的銀行理財,非貨幣基金,甚至是10%以內的P2P產品),兼顧安全與收益。

另外投資上述各類風險的產品,最好是選擇幾個產品投資,而不是單單隻選一個,以降低集中性風險,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重倉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