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蘆山地方誌-紀實】汪成文‖親歷大川蝶變三級跳

親歷大川蝶變三級跳

汪成文

大川地處蘆山縣北部,是最偏遠的山區小場鎮,地廣人稀。新中國成立前,這裡交通閉塞,經濟落後,生活窮困,醫療缺乏,教育滯後。當年曾是南下紅軍開闢的川康臨時根據地,是“天蘆戰役”的戰略支撐地。當年大川人民同其他老區人民一樣,為紅軍長征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南下紅軍北上長征後,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和地方反動勢力又瘋狂的魚肉大川人民,大川人民又重新回到水深火熱之中。

新中國成立以後至今70年間,大川鎮的發展變化歷經三級跳躍,實現了步步攀高、華麗蝶變!


【蘆山地方誌-紀實】汪成文‖親歷大川蝶變三級跳

  • 第一跳:在曲折坎坷中艱難前行

新中國成立前,大川人民處在煙患、匪禍、疾病、貧窮的旋渦中,生活舉步維艱。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土地改革,肅清匪禍,禁絕鴉片,革除陋習,發展生產,實行農業生產合作社,到後來的人民公社。黨和政府始終帶領人民發展生產,這當中儘管有天災人禍,畢竟社會生產一步一步向前發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場洪水衝到大川場的上場口,滾滾洪水嚴重威脅到場鎮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那時對付洪水的唯一辦法是扎籠子,用竹條編成直徑1米,長4至6米的竹籠,放到河堤決口,把石塊填進籠子裡,由若干塊籠子堆積起來就成了防洪河堤。這是不能抵禦大洪水的,它沒有牢固的基礎。1964年,為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縣人民政府劃拔了一些資金,幫助大川場搬遷,在短暫的兩個月內,大川場鎮上的住戶全部搬離,分散安置到附近生產隊裡。自此曾有小成都之稱的大川場消失了。


【蘆山地方誌-紀實】汪成文‖親歷大川蝶變三級跳

1973年,公路由中林通到大川。大川與外界的連接通道打通了,結束了人負馬馱的物資流通時代。從此,山間不再有急促的馬蹄聲、馬幫的響鈴聲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車的喇叭聲和發動機的轟鳴聲。這些聲音在宛延盤旋、清絕空曠的山間公路上悠長洄蕩,織成了一曲曲娓娓動聽的天籟交響樂!自那以後,一些笨重的機器、設備可以運進山來了,山鄉的水電開發由此起步,由最初的水輪泵發電至幾百千瓦的小水電站建成,山村的夜晚亮起了夜明珠,山裡人第一次享受到了現代文明帶來的幸福生活。

這一時期,大川的文化教育隨之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當時大川兩所公辦小學校辦起了戴帽初中班,偏遠山村的農家子弟實現了就近接受初中教育的夢想。此外,還有10多所民辦小學挑起了基礎教育的重擔,山裡娃在家門口就可上學。那時,雖然條件艱苦,設施簡陋,但畢竟實現了寒門子弟人人皆可上學讀書的千年夙願,這在過去只能是黃梁一夢。十年寒窗苦,金榜題名時。當時,大川開天闢地出了幾個大專生和10多箇中專生,崇山峻嶺中終於飛出了一群金鳳凰!

還值得一書的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大興改土之風。這一時期,每逢冬春農閒季節,上千勞動大軍便湧入大川河灘,向惡劣環境宣戰。人們肩挑揹負,手刨沙石,平整河灘,修築河堤。背運了成千上萬噸泥土鋪設河灘,造出了幾百畝良田,修成了近千米河防大堤,極大地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人們用勤勞的雙手不斷改造自然,不斷創造幸福。


【蘆山地方誌-紀實】汪成文‖親歷大川蝶變三級跳

  • 第二跳:在改革開放中闊步前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了生產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川鎮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由基本溫飽型向小康富裕型邁進。大川場因避洪水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被拆遷了的場鎮,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重建了,搬離的農戶大多又回來了,漸漸的又恢復了集市貿易。

在此期間,隨著“快南路”和大川至大邑公路的修通, 昔日的單行泥石公路由1條變成了3條。至此,大川的交通才真正“通”了,東連邛崍接成都,北通大邑,南達縣城。大川的“川”字這才有了名符其實之義,而連接這個“川”字的是飛仙閣石拱橋。


【蘆山地方誌-紀實】汪成文‖親歷大川蝶變三級跳

大川最具優勢的是水力資源。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水電開發大見成效,先是小水電開發,大多引山溪水溝的水,利用其高落差的能量發電,投資小,見效快。10餘年間修起了20多座幾十、幾百、幾千千瓦的私營小水電站。國企(大川公司)投巨資對大川河上游進行了水電梯級開發,修建了5座中型電站,就像一根葫蘆藤結出一串葫蘆瓜。水電資源的開發每年為財政增加了不菲的稅收,併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成為大川經濟的一根重要支柱。高大的鐵塔,飛天的鋼線把大川河幾十個電站的強大電流送出大川,充足的電力進入井邑內外千家萬戶,萬家燈火把小鎮的夜晚照耀得如同白晝。


【蘆山地方誌-紀實】汪成文‖親歷大川蝶變三級跳

  • 第三跳:在浴火重生中華麗蝶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大川因與汶川僅一山之隔,相距不過40餘里,在此次地震中受到重創。時隔不到5年,2013年4月20日,又突發“4·20”蘆山強烈地震,大川處處廢墟累累、遍體鱗傷。兩次災害接踵而至,大川兒女越挫越勇!全鎮人民仰承黨之隆恩,八方大愛,眾志成城,浴火重生,從悲壯走向豪邁,從危難走向蝶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蘆山地方誌-紀實】汪成文‖親歷大川蝶變三級跳

首先,出川的道路由泥濘溜滑,坑窪不平,顛簸不堪的泥石路變成了水泥硬化公路,並且實現了通村、通組、通戶。水泥硬化路通到大山深處的南天門,通到高入雲端的草坪山。大川場鎮上由沒有橋到有4座公路橋,2座觀光索橋,大大方便了人們的安全出行。4座公路橋中尤數楊開村鏡月橋雄渾大氣,勢若長虹。橋長約15O米,寬16米,像一根扁擔,一頭挑著楊坎門,一頭挑著皂角灣,這裡成了大川農家樂最大的遊客接待地,一次可接待2000餘人,成了最宜人居的幸福新農村。此前大川河水每年總要吞噬一兩條人命的悲劇從此結束了。


【蘆山地方誌-紀實】汪成文‖親歷大川蝶變三級跳

其次,人們的居住環境大大改善,幸福指數大大攀升。家家戶戶用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用上了水沖廁所。隨著旅遊業的開發,農家樂比比皆是,長長的西嶺大道上星級酒店有20餘家。暑夏一到,城裡老頭老太帶著孫兒孫女到大川來消夏,每逢週末,上班族也是攜家帶口前來納涼逍遙。大街上人如流水,車似馬龍。傍晚時分十里長堤上游人三五成群,摩肩接踵,沐浴著習習涼風,談笑風生。如果是趕場天,街上更是擁擠不通。山貨老臘肉,時令鮮蔬菜是遊人最搶手的貨物……

我與祖國同成長,親歷家鄉三級跳。歷經70年滄桑鉅變,一個曾經消失20餘年的小鄉場,而今成了一個繁華的大集鎮。一個地處深山的僻壤窮鄉,現在卻是遊客如織的AAAA級旅遊景區。一個曾經在避風雨、求溫飽路上踽踽趨步的偏僻山村,如今正大步流星、奔向小康!祈願祖國更強盛,家鄉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